徽州木雕与徽州古民居室内装饰
- 格式:pdf
- 大小:688.18 KB
- 文档页数:2
皖南徽州民居室内环境初探发表时间:2018-09-12T12:09:05.0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作者:王慧[导读] 摘要:皖南徽州民居是风格较为鲜明的地方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具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徽州民居室内环境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学专业 410075摘要:皖南徽州民居是风格较为鲜明的地方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具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徽州民居室内环境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更是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为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着借鉴。
本文初步探讨文论述了徽州传统民居室内环境的地方特征,分析了皖南徽派民居具有地域文化的室内环境与人们生活行为的互动关系,以提出对现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皖南;徽州;民居室内环境一、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环境特征徽州民居集古民居、祠堂、牌坊为一体,有明、清两代最典型的各式古建筑群及距今五百多年的古树、古井、古匾,被誉为“我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
走进徽州民居,犹如走进五百年前的徽州。
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环境有着集聚文化气息的艺术特色,在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
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
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
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
在室内的环境设计上,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皖南徽州民居室内环境设计有着更加独特的艺术特征[1]。
(一)空间的变换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环境遵循着一定的模式,但又是多变的空间,在不同的地域内的徽州民居室内空间环境也有差异,在同一个地方,建筑特色也有很多的差异。
但是都是紧随中轴对称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对于不规则的地带则采用不同的设计。
在平面设计中有“凹”型“回”型“H”型“日”型等形式,很多的民居的室内设计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设计,在室内还会有书厅、排山阁、吞云轩、书房等辅助的设计环境。
徽州明清建筑三雕技艺赏析徽派建筑群体构成的古村落中,宅居结体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型,大都是聚族而居,层楼叠院,鳞次栉比,实为宏伟壮观。
村落组合是按徽州宗法传统的山庄形式:村头庄尾,路侧水旁,竹木林立,周围广袤田野,还多有一方供人游憩的芳草地;水的两岸以石桥联接,整个村落嵌入锦峰绣岭、溪清湖碧的自然风光之中;大片民居的白墙青瓦、黑墙边,三叠、五叠式马头墙,以及牌坊、祠堂、寺庙、桥梁、宝塔、亭榭,配置得体,呼应着山峦起伏,乔木丛林,衬现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碧野清风,真可谓“推窗闻鸟音,出门见翠屏”的秀山丽水之乡。
徽州“古建三绝”的美誉,驰名中外,其所指的是:布局、结构、营造、装饰令人叹为观止的古民居;祭祖、执族规、作族徽、阴森可怖又建造得雄伟壮观的古祠堂;封建政治、礼教所致的外形古朴典雅、巍然屹立的石牌坊。
徽州古祠堂之多之雄壮,可谓甲天下。
长期以来,“徽俗士夫巨室,多处于乡,每一村落,聚族而居”。
宗法社会里,宗有宗祠,支有支祠,还有家祠。
至清代,徽州几乎无村不祠。
至今尚存的明清古祠堂,其中精美者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与旅游景点,如徽州区呈坎罗东舒祠,歙县北岸吴氏宗祠,石潭叙伦堂,绩溪县大坑口龙川胡氏宗祠,黟县南屏叶、李、程三姓古祠堂群,以及休宁县溪头王氏宗祠、东临程氏宗祠等。
徽州牌坊作为一种石建筑留存至今,有表彰仕官的大学士坊,宣扬孝道的孝子坊,颂赞科举的状元坊、进士坊等。
它们既是精湛绝伦的建筑,扮演着构景、隔景的艺术角色,又是蕴涵着丰富文化的纪念碑。
明清石牌坊在古徽州几乎遍地林立,其中以歙县许国大学士坊、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坊和绩溪县奕世尚书坊等著称。
徽州“古建三绝”的身上,都程度不同地附有徽派建筑上的木、砖、石“三雕”艺术,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沉积物。
“三雕”艺术的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明清建筑的装饰部件和家居用具等各个方面,且融装饰艺术与建筑结构为一体,互为连缀,相得益彰。
据地方志记载:歙县虬村黄氏、张氏,皆以雕刻著名,自明至清,世守其业。
徽州古建筑的雕饰艺术摘要:由于各种地理、人文因素,徽州古建筑的雕饰艺术形成了以砖、木、石雕和彩绘为主,富于曲线柔和韵味的艺术特色,蕴含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徽州古建筑雕饰艺术前言:徽州古建筑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遗留下来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徽派雕刻之美为徽派建筑增添了无限的光辉,各种部件上雕刻的动物、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1.徽州古建筑雕饰艺术的成因1.1地理因素徽州地处安徽的南部,有许多的名山风光秀丽,如黄山、齐云山等,曾有人这样形容徽州“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因群山环绕,徽州位于山区,所以交通不便,但民风淳朴,战事也少,吸引了许多北方人人到这里来避乱,形成了徽州村落。
大批中原望族的南迁为徽州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建筑工艺。
徽州是朱熹的故里,儒学由此深入到民间,出现了“十户之内不废诵读”的景象,儒学从此成为徽州文化的精神支柱。
再加上徽州地处山区,耕地较少,许多徽州人外出经商,衣锦还乡之时在家乡大兴土木,以光宗耀祖。
明清时期由于徽州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徽州文化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先后出现了陶行知、胡适等大学问家,徽学从此兴起。
1.2人文因素1.2.1与自然相结合在我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生活节奏与春夏秋冬四季相符。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微妙的关系,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深层次的哲学观念,即天人合一。
徽州古建筑不论是村镇的选址、空间形态还是局部雕饰,都体现了这一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国民间的雕饰艺术喜欢用龙、凤为题材,龙、凤是中国原始图腾发展的代表,用于装饰中,它们的身躯长短、繁简都可以随意变化,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装饰。
而徽州古建筑也同样多用龙、凤为题材,并与各种纹样组合。
徽州古建筑的装饰纹样并不是以圆形、方形等这种单纯的几何图形构成,而是将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引入装饰纹样,例如植物、动物、山水等。
这些图形不仅曲线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徽州传统民居的特点之美- 基础理论在皖南的徽州,大多数地方都保存着或多或少的古民居。
此中最为有名的,是位于徽州地区黟县境内,于 2000 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村与宏村的古民居。
除此以外,在绩溪、歙县、屯溪、祁门、婺源等地,也有好多古民居建筑聚落。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派别,徽州民居空间布局与结构合理,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粉墙黛瓦、马头墙最具特点,集中反应了徽州的风土民情和地区审美偏向。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派别。
徽州古民居以清爽淡雅为其基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构件牢固稳固、造型奇巧、雕琢精良,室内装修和摆设古朴精致,表现了鲜亮的地方特点及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氛。
一、色彩美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以清爽淡雅为基本风格。
它采纳当地的自然资料,充散发挥其自己的不一样色彩、质感和特点来修建,房舍都是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脚多采纳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彩。
徽州古民居建筑没有明丽的色彩,白墙、黑瓦这样纯真朴素的颜色,与当地幽静艳丽的山川风景,丰富多样的自然植被,多姿多彩的风俗风气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独有的人性的美感。
新年到临之际,这里的人们为了祛邪享福,家家户户贴春联。
红色的楹联,象征着来年吉利喜庆、安全幸福,也将古朴的民居建筑装扮得有板有眼,充满活力。
民居建筑的色彩之美,不是单一的,除了民居自己以外,还包含周围的天地山川、植物绿化、人物衣饰、风俗风情等,而这些环境要素也正是美的灵魂所在。
徽州传统民居,一般都是青瓦白墙和褐红色的木质构件,给人以淡雅明快之美感。
固然这类简单朴实的色彩重复复重复,但却其实不令人感觉厌烦,反而给人以整体一致和典雅美的整体印象,就像在赏析一幅幅境界隽永的水墨画同样,衬着出徽州传统民居那极具地区性的基本风采。
二、形式美(一)别具风味的马头墙传统徽州民居的特点,好多来自屋顶。
屋顶很讲究,连结的也很复杂,跟着平面的不一样,屋顶形式也会不一样。
浅谈徽州三雕的艺术特色徽州三雕是徽州建筑中的三大传统雕刻艺术,包括木雕、石雕和砖雕。
这三种雕刻艺术相互配合,融合于徽州古建筑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建筑文化和美学风格。
徽州木雕徽州木雕是徽州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主要包括柱雕、屏风、门窗雕等。
徽州木雕的特色在于丰富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
在徽州木雕中,最受欢迎的是大型的柱雕,他们通常作为梁柱上的装饰,比较复杂的柱雕可以有很多层次的分化,在某些视角看起来非常立体。
徽州木雕的艺术特点是细腻、精致、富有讲究。
他的形状多为福禄寿喜、龙、凤、麒麟、鲤鱼、狮子等图案,崇尚自然主义。
在制作木雕时,徽州木雕工匠首先要选择正宗的桧、松、柏、梓等木材。
然后他们会先用简易的线稿勾勒出大致的雕刻形态,然后用挖刀、刻刀、削刀等工具开刃雕刻。
徽州木雕由于几百年历史,以至于今天仍然保存了很多极具历史价值的原始造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徽州建筑的精髓。
徽州石雕徽州石雕是徽州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徽州石雕的艺术特点在于精致、厚重、高耸,更加符合它在建筑中的作用和位置。
徽州石雕的题材一般以佛教寺庙中佛的形象、忠诚恭敬的狮子、西施婵娟、花鸟等作为主要图案。
而在雕刻技艺下,徽州石雕难以复制。
在制作石雕时,徽州石雕工匠需要先准备好原始的石料,在石头表面刻划出粗略的外形,然后在上面进行细致雕刻。
工匠需要用刻刀磨刀、挥刀斋数、用大力推动、反复琢磨,雕刻出细腻的线条和立体的形态,让每一个石雕千态百变、生动逼真。
徽州砖雕徽州砖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独特艺术形式,是涵盖在墙体中的浅浮雕,是他们上层几何构造中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他们作为门窗、望楼、墙壁等的装饰。
徽州砖雕的特点在于精致、繁琐、刚健,他的题材以动物、人物、图案、花鸟等为主,其中动植物和人物以及文化古董和文化艺术为主。
任何一个建筑的墙壁中,都能看到徽州砖雕惊人的魅力,砌筑师傅们的匠心独照创造了引人入胜的雕刻,使这些艺术品呈现出独特的韵律、神态和姿态。
徽派建筑特征资料徽派建筑特点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
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
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
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
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
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
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
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
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
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
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渊源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