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徽派木雕的艺术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文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徽州木雕的文化底蕴及其艺术特征□胡然然摘要:徽州木雕的题材与内容、创作方法与造型形式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包含深刻的文化底蕴。
徽卅木雕受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与人文背景等因素影响,以“礼”与“理”、“孝”与“爱”、“忠”与“节”、"知”与“贵”、“传说”与“自然”为主要题材,具有意与形结合、实用与观赏结合、内敛与夸张结合、雅与俗结合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徽州木雕艺术特征理学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大量中原民众向南方迁徙,最终有一些居民定居在徽州。
中原地区的文化、民风民俗等在徽州地区不断沉积,最终形成了中国山越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杰出代表一徽州文化。
徽州历史源远流长,徽州文化博采众长。
徽州文化是我国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兴盛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版画等各类形态的艺术形式。
其中,被称为“徽州三雕”的木雕、砖雕、石雕极具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间艺术瑰宝。
徽州木雕的形成和发展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背景、繁荣的徽商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徽州木雕虽然出现在明清时期,但其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徽州木雕产生于民间,具有民间美术的典型特征,反映了徽州地区百姓朴素善良的情感、艺术审美理想和浓厚的宗族意识;徽州木雕的题材、创作技艺与造型特征富有鲜明的徽州地域特色,包含深刻的文化和历史底蕴。
一、徽州木雕的兴起徽商崛起是徽州木雕兴起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其倡导离土不离乡,普遍重视修建祠堂、修缮家谱、建设府宅,以荣宗耀祖、孝义传承。
这个时期,雕刻技艺被广泛应用于祠堂、府宅等徽派建筑,修建的徽派建筑中遍布木雕、砖雕。
早期,徽州木雕技术简单、风格粗犷;后期,随着徽商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对建筑雕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期的“徽州三雕”以多层透雕逐渐取代了早期较为简单的平面浮雕。
2020/11 No.225徽州塔川积余堂诗画木雕艺术探析内容提要: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徽州木雕保存了众多题材多样、刻画精细的木雕图像。
其中,徽州积余堂的诗画木雕,堪称徽州木雕“一绝”。
本文立足于积余堂独特的人文环境,论述了积余堂诗画木雕出现的成因,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审美品格等方面探讨诗画木雕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诗画木雕;诗歌;木雕图;徽州文_王珊珊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一、积余堂诗画木雕出现的成因积余堂位于宏村镇塔川景区内,大厅为四合院造型,中间是开阔的天井,两厢房共有16扇隔扇门,底板画面的空白处用蝇头小楷抄录着《千家诗》,一诗配一画。
徽州木雕与文学是分不开的。
明清时期,许承尧、潘之恒、黄汝亨、钱谦益、徐霞客等文化名人都到过徽州,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相关记载。
受此影响,徽州古人喜爱并崇拜诗人,文学中的文化气息留在了徽州古人的心中。
诗画木雕是民间艺术,它表达了徽州古人的审美情感。
诗画木雕的艺术感是“诗意的栖居”。
在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都体现出了诗意的艺术妙境和纯粹安宁的审美趣味。
诗画木雕本身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情感表达,诗画木雕的美即静观审美,是在排空杂念的基础上对美的内涵的吸纳,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空灵的情感升华。
在这种环境中,徽州诗画木雕的人文教化从隐喻趋于直白,用诗句作为画面的注脚,徽州木雕的人文教化与传播功能已经相当成熟,而诗画木雕可以更好地为儿童所理解与接受。
这种文学之美与艺术之美的结合,使得徽州木雕在表达上引人入胜,又不失美感。
二、积余堂诗画木雕的题材类型诗歌的场景在徽州木雕中应接不暇,这是人们被诗歌的艺术气息感染,用诗歌中的画面来装点生活。
笔者发现,诗画木雕的《千家诗》题材并不是随机选择的,而是与徽州的地理环境,民居的布局、造型,以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等相关。
(一)山水诗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是大家争相描绘的对象,这表达了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态度,同时也体现出徽州人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以至于人们在木雕中展现了很多诗意的乐趣。
徽派三雕调研报告徽派三雕调研报告徽派三雕是指中国安徽地区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工艺,这些传统手工艺在徽派建筑和家具上广泛应用。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了解徽派三雕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以及现状,并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
首先,我们对徽派三雕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调查研究。
徽派三雕源于中国古代,近代的徽派文化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其宗族连续性上,可以追溯到宋代。
徽派木雕、砖雕、石雕工艺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徽派建筑和家具的重要装饰手法。
在近现代,徽派三雕逐渐成为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宣传和推广。
其次,我们调研了徽派三雕的技艺特点。
徽派木雕注重以阳刚之美为主,依照器物所需形状、花纹来雕刻,精雕细作,图案繁复而不乱。
徽派砖雕以匠心独到、形象逼真而著称,常以花草、脸谱、神话传说等为题材,构图独特、造型生动。
徽派石雕以山水和花鸟为主题,刻工细腻,以技法娴熟、造型绚丽著称。
这三种工艺都追求精雕细作,力求展现出精巧、细致的雕刻效果。
再次,我们对徽派三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目前,徽派三雕的技艺因为现代工业生产的兴起而受到了冲击,传承人逐渐减少,雕刻艺术面临着丧失的危险。
然而,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组织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通过开办培训班、举办展览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学习徽派三雕的技艺,希望能够保护这一古老的手工艺。
最后,我们分析了徽派三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
徽派三雕作为传统工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徽派文化的精髓。
因此,传承和保护徽派三雕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徽派三雕也成为了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
良好的产业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徽派三雕作为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技艺特点。
尽管受到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冲击,但通过政府和社会的保护和推广,徽派三雕仍在得到传承和发展。
徽派三雕调研报告心得体会徽派三雕调研报告心得体会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人,我对徽派三雕的调研报告非常感兴趣。
这次调研让我对徽派三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首先,徽派三雕是指徽派木雕、石雕和砖雕。
这三种雕刻艺术在徽派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建筑装饰的一部分,更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调研过程中,我了解到徽派木雕以其精细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闻名,徽派石雕则以其雄浑大气和厚重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徽派砖雕则以其细腻的纹饰和生动的表现手法而受到高度赞扬。
在调研报告中,我了解到徽派三雕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徽派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徽派三雕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徽派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徽派木雕通过其独特的雕刻技法和精美的造型展示了徽派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徽派石雕以其庄重肃穆的气质和细腻的工艺将徽派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融入其中;徽派砖雕通过其精湛的技巧和生动的形象塑造,展示了徽派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丰富的创造力。
此外,调研报告还提到了徽派三雕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使得徽派三雕逐渐成为收藏界的热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徽派三雕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并将其作为投资和收藏的对象。
同时,徽派三雕也在建筑装饰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各类建筑的重要元素。
这些都为徽派三雕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通过这次调研报告,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更是人们情感归属的源泉。
徽派三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体现。
通过这次调研,我对徽派三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深深的被徽派三雕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所吸引,更被它们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所打动。
徽派木雕调研报告徽派木雕调研报告本次调研报告主要针对徽派木雕进行调研和分析,旨在了解其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市场前景。
调研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结合了相关文献资料和网络信息,分析了徽派木雕的历史传承、技艺特点以及现代发展趋势。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报告:一、历史传承徽派木雕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门类,起源于安徽地区,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其技艺传承于明清时期的工艺师傅,经历了朝代更迭和社会变革的洗礼,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工艺技法和创作风格。
二、技艺特点1. 造型精细:徽派木雕以其精湛的手工技艺而闻名,作品造型细腻,线条流畅。
尤其擅长雕刻人物、花鸟和山水等自然和古典题材。
2. 丰富多样的图案:徽派木雕的图案多样,包括花鸟、人物、山水等。
并常以寓意丰富的图案来传递美好寓意和祝福。
3. 选材讲究:徽派木雕注重选用高质量的木材作为原料,如红木、核桃木、梣木等,并根据作品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木材来保证作品的质量和保值性。
三、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徽派木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艺术家们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创新,融入了现代元素,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另一方面,徽派木雕也逐渐拓展到生活实用品的领域,如家具、饰品、摆件等,更好地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四、市场前景目前,徽派木雕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徽派木雕作为一种独有的手工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和投资价值。
同时,其独特的样式和精湛的工艺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徽派木雕行业存在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仿制品,导致徽派木雕的品牌形象受损。
其次,徽派木雕作为一门复杂的手工艺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练,技艺传承面临着困难。
综上所述,徽派木雕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门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徽派木雕正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徽派建筑“木雕纹样”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木雕纹样而闻名于世。
这些木雕纹样不仅仅是装饰建筑的元素,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徽派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近年来,人们开始将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纹样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探索出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
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纹样通常具有线条流畅、造型独特的特点。
这些纹样以自然界的花草、鸟兽等元素为主题,通过精巧的雕刻技艺,将这些元素以独特的形态展现出来。
这些纹样既有丰富的细节,又有整体的和谐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在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们开始将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纹样作为灵感,将其运用到服装的图案设计中。
通过将这些纹样巧妙地融入服装的设计中,不仅使服装更加富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还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具体的应用上,设计师们可以将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纹样转化为平面图案,然后将其印在服装的面料上,或者通过刺绣等手法将其绣制在服装上。
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提升服装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还可以体现出设计师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此外,设计师们还可以将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纹样进行拆解和重新组合,创造出全新的图案设计。
通过将不同的纹样元素进行组合,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服装图案,使服装更加独特和个性化。
徽派建筑“木雕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不仅能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还能够为服装设计带来新的灵感和创意。
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丰富服装的设计内涵,还能够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更多的贡献。
论徽州古民居装饰木雕图像的文化内蕴的论文论徽州古民居装饰木雕图像的文化内蕴的论文徽州木雕历史悠久,产生于元末明初,流行于清末民初,其地域范围是黄山脚下的徽州古邑。
它是徽文化土壤下诞生的一朵奇葩,扎根于江南传统的文化氛围中,是儒学与程朱理学相融合、渗透的结晶。
世外桃源般的自然山水与淳朴民风孕育了徽州木雕这样的自然而不造作的艺术产物,作为徽州民间艺术的代表,木雕承载了徽州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结合。
“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被誉为生活的镜子,它能够真切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
”徽州木雕也不例外。
徽州民居装饰木雕的发展是融合了木质材料、木雕匠人、加工工具、社会环境、当地民俗、历史条件发展起来的。
雕刻上的图形除了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的大众审美与形式美的要求外,还反映出时代性、区域性及风格传承的延续性。
而在图像深层次的内涵表现下,包含着艺术匠人创作的情感传达以及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徽州木雕的装饰目的背后,通过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它的深层意义及指向性。
从徽州木雕的类别划分、图像来源、发现和解释图像的传统意义,直至解释木雕作品图像背后的深层涵义———象征意义。
通过对徽州木雕图像的研究,揭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木雕———在徽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展现,从匠人们创作作品里,发现当时徽州的民风民俗,以及徽州人的文化理想和想象力。
一、徽州木雕产生的社会环境及图像类别徽州古称歙州,地处长江以南,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植被众多。
明代文豪汤显祖有诗赞曰: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在自然环境优越的条件下诞生了徽州木雕,而它之所以自成一派又极富装饰性,是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依据的。
首先,客观原因在于徽州地区多林地和山地,森林覆盖率高,盛产木材,其中不乏有珍贵木材,如: 楠木、紫檀、樟木、青檀和杉木等。
原材料的富足和使用的方便,使得与其他地区相比,徽州木雕的发展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前言徽派木雕是我国传统木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安徽省徽州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徽派木雕的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我近期有幸参加了徽派木雕实践考察活动。
通过实地参观、学习交流和实践操作,我对徽派木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二、徽派木雕的艺术特色1. 独特的造型风格徽派木雕造型独特,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造型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故事等,如八仙、龙凤、狮子等,形象生动,寓意吉祥。
2. 精湛的雕刻技艺徽派木雕在雕刻技艺上具有很高的水平,雕刻手法多样,包括浮雕、透雕、圆雕等。
在雕刻过程中,工匠们运用精湛的技艺,将木雕作品雕刻得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3. 丰富的题材内容徽派木雕题材丰富,既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又有山水风光、花鸟鱼虫等。
这些题材内容不仅展现了徽州地区的风土人情,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4. 独特的装饰手法徽派木雕在装饰手法上独具匠心,如镶嵌、贴金、彩绘等。
这些装饰手法使得木雕作品更加精美,更具艺术价值。
三、徽派木雕的制作工艺1. 选材徽派木雕选材讲究,多选用楠木、樟木、杨木等优质木材。
这些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美观,适合进行精细的雕刻。
2. 设计在制作徽派木雕之前,工匠们会根据作品的主题和用途进行设计。
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作品的造型、题材、装饰手法等因素。
3. 切割切割是徽派木雕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求工匠们掌握一定的技巧。
切割过程中,要确保木材的尺寸、形状符合设计要求。
4. 雕刻雕刻是徽派木雕的核心环节,工匠们运用各种雕刻手法,将设计转化为现实。
在雕刻过程中,要注重线条的流畅、形象的生动和细节的处理。
5. 装饰装饰是徽派木雕的最后一道工序,包括镶嵌、贴金、彩绘等。
这些装饰手法使得木雕作品更加精美,更具艺术价值。
四、实践考察心得体会1. 感受徽派木雕的魅力通过实践考察,我深刻感受到了徽派木雕的魅力。
徽派木雕作品造型独特、雕刻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008/09/包装世界101论文选萃本栏目责任编辑 张越摘 要: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安徽省一侧。
“徽州”之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之前与唐时均称为歙州。
明、清时,领有休宁、歙县、黟县、绩溪、祁门、婺源六县。
这里盛产竹、木、茶和文房四宝,天然风光异常秀丽。
明清时期这里经济、文化非常发达,万历年间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就写过这样的一首诗:“欲织金银气,多从黄山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明清之际,徽商崛起,更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
徽州木雕始于宋代,明初渐成规模,并逐渐形成了以人物、山水、花鸟、鱼虫、云头及各种吉祥图案为题材的木雕工艺。
关键词:徽州木雕;撑拱;隔扇门窗;窗栏板明清徽州建筑中的木雕艺术文/陈乃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一、明清徽州建筑木雕中国传统木雕装饰附着于建筑及园林营建之中,经历千年演变,至明清已成为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除了其独有的文化寓意外,许多建筑构件的装饰功能甚至大于实用功能,而成为装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今天所见的徽州建筑装饰木雕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
这一时期的建筑装饰木雕从内容到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现皖南地区都有明清时期保存完好的大量精美的建筑木雕,徽州建筑木雕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二、徽州木雕的表现内容徽州木雕,其雕刻内容上反映的是中华文化中的儒、佛、道合流,构图布局“散而不乱”。
如儒家以“以孝治天下”,讲究忍让、中庸、孝慈。
徽州木雕中最为常见的雕刻题材《二十四孝图》雕所反映的孝子孝女故事,如“卧冰取鱼”、“封股疗母疾”等被反复选用,广为传播。
同样,在徽州木雕中,如“百忍图”、“和为贵”、“将相和”、“群僚同乐”等题材的作品,体现的也是一种中庸哲学。
另在徽州木雕中,崇尚“多子多福”的内容较为普遍。
如以蝙蝠、鹿、寿桃为谐音的“福、禄、寿”,以石榴、寿桃寓意多子多福,这类雕刻多见于窗栏板、隔扇门窗处;而表现子孙满堂的“累世同居图”,成为徽州大家族的一种荣耀和宣扬儒家伦理的一种典范。
徽州木雕艺术的审美探讨
曹亦舒
【期刊名称】《设计》
【年(卷),期】2016(000)013
【摘要】微州木雕是我国的艺术文化遗产.它主要产生在明清时期,产生于民间,能反映平民百姓的审美观念、生活状态及思想情感,极具民间特色.本文分析了影响徽州木雕发展的五个原因,从徽州木雕的造型、纹样题材、构图的角度进行分析,挖掘其在徽州人文艺术传承方面的美学价值.当下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应该要延续徽州木雕的艺术美,激发徽州木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活力,充分展现其艺术价值,让中国传统的艺术美绽放出花朵.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曹亦舒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1
【相关文献】
1.从"建筑艺术"质疑建筑是艺术——建筑、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建筑审美特征探讨[J], 张晓洪
2.徽州木雕的艺术形式与审美品格 [J], 罗子婷
3.探讨传统文化审美下的声乐艺术审美观 [J], 顾娜
4.基于传统文化审美视域的声乐艺术审美探讨 [J], 邓江
5.提升研究生人文素养破除艺术审美区隔——比较视阈下的艺术学科研究生审美教育探讨 [J], 曹司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时期的木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一时期,木雕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代表作品及影响等方面来探讨这一艺术形式。
一、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手工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木雕艺术开始经历一段新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文化繁盛以及社会政治氛围的稳定,为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艺术特点1、技法精湛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法,使得作品更加精湛细腻,富有立体感和艺术效果。
木雕艺术家们熟练地运用刻、刨、镂、凿等手法,让木材在他们的手中变得栩栩如生。
2、寓意深刻在中,人们喜欢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艺术家们在作品中通过精湛的技法,传达出寓意深刻的内容,使作品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性。
3、营造氛围家们擅长利用不同的材质和技法,尤其擅长利用明暗对比来营造出空间和氛围,使得作品更具生命力和动感。
三、代表作品1、《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之一,也是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作品以繁华热闹的全城情景,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
此作品整体构图精细,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瑰宝之一。
2、《珠景图》《珠景图》是明清时期的一件珠宝雕刻艺术品,也是木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此作品精致优美,雕刻技法高超,呈现出了清朝玉器以及珠宝工艺的雕刻风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
四、影响,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一朵瑰宝,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更是影响了后来的文化艺术发展。
这一时期的木雕艺术不仅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更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推动做出了贡献。
五、结论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此时期的木雕艺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此时期的艺术特点包括技法精湛、寓意深刻、营造氛围等。
徽派建筑木雕介绍
徽派建筑木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装饰,也是徽派文化
的一部分。
徽州木雕以其精美的雕刻和色彩艳丽而闻名于世,它
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徽州历史、人文和风俗习惯。
木雕
一般是指以木材为材料,通过雕刻来完成造型的艺术形式。
通常
在建筑装饰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建筑物增添了美感。
在徽
派建筑中,木雕装饰随处可见,而且工艺精湛,十分精美。
徽州木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建筑构件上的雕刻,如梁、枋、斗拱、雀替等;另一类是装饰构件上的雕刻,如博古、窗格、门罩、门簪等。
徽州木雕多为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因此徽派建筑木
雕也叫“砖木雕刻”。
砖木雕刻是在木料上刻出花纹图案并镶嵌
到建筑上来进行装饰。
砖木雕刻与木雕一样都是利用木材本身具
有的天然纹理来进行艺术创作。
徽派建筑木雕按照题材分为:人物故事类、花鸟鱼虫类、历
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和戏曲人物类等五大类。
徽州木雕题材丰
富多样,常见的有:博古(如八仙过海)、博古(如关公)、百子图、八仙过海等。
—— 1 —1 —。
细品雕梁画栋——探析徽州木雕陈亮【摘要】明中叶至清末,徽商崛起,有“无徽不成镇”之说。
发迹的徽商们回乡修建祠堂、宅第、书院和馆舍,徽州古民居就在这种情形下鳞次栉比地发展起来。
徽州古建筑装饰上“三雕”中的木雕最令人称奇,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
徽州木雕在选材上较随意,不苛求材质,主要讲究的是艺术性和情趣性。
徽州木雕的教化作用比装饰作用更为重要,实际上已成为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渠道。
鲜明的儒道思想,完整的构思设计,大胆的构图布局,巧妙的光影造型,优美的装饰效果,多元的雕刻工艺,不拘一格的材质,这些都成为徽州木雕的艺术价值所在。
【期刊名称】《中国艺术》【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2页(P92-93)【关键词】木雕;徽商;取材;题材;自然美;儒家思想【作者】陈亮【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305皖南徽州山区,居万山环绕中,素有“东南邹鲁”、“文物之邦”的美誉。
在这块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到处可见融湖光山色与古代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明清古建筑群。
徽州山岭起伏,气候温和,盛产松、竹、桐、茶叶等经济作物。
徽州人凭借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产品加工外运,换取日用必须品。
明中叶至清末,随着外出经商者越来越多,徽商慢慢崛起,遍布全国重镇,有“无徽不成镇”之说。
徽商们致富后,为了光耀门楣和造福乡里,纷纷回乡修建祠堂、宅第、书院和馆舍,往往一掷千金,徽州古民居就在这种情形下鳞次栉比地发展起来。
由于明清时期在营建住宅上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加之山高土地稀少的局限,徽商们不敢越礼去建造与官邸威严宏大争雄的住宅,因此在营建房屋时,就不得不在封建贵族华丽的府宅之外另辟蹊径。
在整体装饰方面,对建筑内部雕刻风格的典雅、工艺制作的细致和内容题材的寓意等方面大下功夫,雕刻艺术因此日臻完美,特别表现在古建筑装饰的“三雕”上。
“三雕”即砖雕、木雕和石雕。
“三雕”中的木雕则最令人称奇,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
明清时期徽派木雕的艺术研究
作者:袁乙宸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6期
摘要:徽州地处安徽与浙江、江西的交接处,地域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浓厚,清朝年间便有著名戏曲家汤显祖一言“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徽派木雕可追溯到宋朝,以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称著,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和经济水平到了巅峰状态,所以明清时期的徽派木雕也是我国木雕艺术的顶峰代表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
故而笔者将从明清时期徽派木雕的艺术背景谈起,具体分析其艺术特点、艺术手法以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明清时期徽派木雕传统民间艺术
引言
徽派木雕历史悠久,但如今所称的徽派木雕指的是明清时期的徽州木雕,与徽州著名的石雕、砖雕并列为“徽州三雕”。
徽派木雕内容多为传说典故,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徽派木雕题材主要表达了孝道、忠义等思想。
另外,徽派木雕区别于其他流派最主要的特征在于选材不分高低贵贱,选材范围十分之广。
一、明清时期徽派木雕艺术的背景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
徽州被环山所包围,地势奇特,陶冶了徽州人民的艺术情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令徽州树木丛生古木撑天,松、杉、柏、樟、檀、梓、椿、银杏、框、楠木等各类亚硬木材或软木材为徽州建筑木雕提供了广泛的选择。
尽管徽州交通相对闭塞,但也促成了徽州独一无二的木雕艺术,成为如今木雕行业的一大流派。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
木雕隶属民间工艺品,在民间文化的熏染下不断发展形成,徽州的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受程朱理学的儒家文化思想影响十分注重礼仪和宗法秩序,渗透了理学的徽派艺术注重了设计的灵魂与精神,视淡泊为雅为真,视五彩为邪欲,所以即便是达官显贵之人在房屋设计上仍然追求雅致与含蓄。
儒家思想也可以称作徽派木雕的主题背景,充分体现在了徽派木雕的图案与纹样上,“岳母刺字”与“卧冰求鲤”发扬了孝道精神,“苏武牧羊”和“周仁献嫂”传达了仁义之情。
确切而言,儒家文化是贯彻徽派木雕的灵魂。
(三)封建统治者的控制。
封建统治者对百姓住宅规模的控制,使得房屋建设只能从雕刻入手,在建造祠堂、书院、房屋时,极尽装饰之能事,将木雕、砖雕、石雕等雕刻精巧、典雅的装饰物装点在建筑结构上或室内摆设中,凡在梁坊、雀替、轩昂、柱撑、桩托、挂屏、檐栏、楼沿、床架、几案、门窗隔扇、隔心和其他家具上的雕刻部件,都镌刻雕镂得富有美感、
新颖别致。
另一方面,彼时徽州经济发达,人民生活美好富足,精神需求强烈,为徽派木雕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与经济保障。
二、明清时期徽派木雕的艺术特点
明清时期的徽派木雕是木雕工艺发展的巨大转折点,传承了前朝的精湛技艺与雕刻经验,结合徽州的地方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徽派木雕艺术。
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中强调了内涵艺术,即艺术品的设计除了美观以外更要有一定的寓意,从而体现出主人崇高的道德修养和高度文化底蕴,这也被称作“装饰语言”。
徽派木雕也不例外,它往往是一种美好寓意或者是思想情感的具象表现。
例如喜在邻间,借用谐音表达祝愿,喜鹊在两只祥麟之间,由于“邻”与“麟”谐音,寓意邻居和睦,又因为“邻居”与“麟趾”近音,又有子孙昌盛之意,诸如此类的木雕还有年年有余、事事如意、喜上眉梢、马上封侯、三阳开泰等。
除此外,在中国古代,不少动物也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像是鹰、松、蝙蝠皆有延年益寿,福星高照的寓意,作品“福寿延年”则是借由这三种生物表现祝福;鹤与鹿都有着神话传奇的色彩,“鹤鹿同春”这款木雕既抒发了迎春的喜悦之情,也体现了对神明的敬重;梅花枝头的喜鹊意为喜上眉梢,毛笔、银锭和如意共同构成“必定如意”;多个“卍”字纹连接起来形成“万字不断头纹”,寓意为幸福绵长不断。
徽派木雕中也存在博古图案,常见的有云纹、水纹、萍纹、铜钱纹、绞丝纹、网格纹、龙鳞纹、冰梅纹、竹节纹、缠枝莲纹、无限绵长万字纹、无限绵长竹纹、万字纹、喜喜字纹、各种形状的开光纹等几何形图案,此类图案将物象抽象化、符号化,是简化雕刻样式的一种行为,却也成为了徽派木雕的一大代表性特点。
举例来说,地处绩溪县瀛洲乡大坑口村的胡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中期,其正厅两侧各有十扇落地窗,窗的上部为镂空式如意花格,裙板上雕刻以荷花为王体的荷花雕,采用浅浮雕的万式,花形千姿百态,大小荷叶翻卷自如,荷梗疏密有致,并衬以鸟翔蓝天、鱼浅水底、鸭戏碧波、蛙跃荷塘、螃蟹横行、鸳鸯交颈等画面,妙趣横生,表达出和谐“荷蟹”、和睦、和膝的封建大家庭生活理想。
三、明清时期徽派木雕的雕刻技法
继大唐遗风,明清徽派木雕的雕刻技法更上一层楼,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工匠以刀代笔,刀法流畅、简练挺拔,轻削重刻,削木如泥,捉刀如神,创作风格古拙典雅,雕琢得灿如锦绣。
明清的徽派木雕雕刻技法的发展之路相对清晰,在明朝初年时,徽派木雕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体系,但雕刻风格较粗犷,平面浅淡浮雕的手法为主,雕刻技法仅仅是简单的浅浮雕,随着徽州商贾势力的扩张,带动了徽州的经济建设,普通百姓也开始产生木雕审美意识,鞭促着木雕工艺迅速成长,向精细化的方向过渡,木雕工艺不再只是平面做文章,多层透雕巧妙运用视觉的不同体验感,令木雕更加生动形象,逐渐取代了平面浅雕成为主流,但仍未发掘出木雕透视的空间之美,主要借助线条美感获得近于平面的装饰美。
而到了清朝时期,政治经济达到了封建王朝的发展巅峰,人民开始偏向细腻、富丽的雕刻风格,追求细致精美与灵巧的感觉,内容更加丰富,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形成了透雕、凹雕、线刻、多层雕刻等并举局面,其中镂空工艺可改变光影,给人以玲珑剔透的精美感,雕刻的力度感明显削弱,大大提高了视觉体验感。
四、明清时期徽派木雕的艺术价值
徽派木雕承载了一段历史文化工匠是本地的民间艺人,手艺高超且嗅觉灵敏,能够从刁钻的角度捕捉到美学,用独到的语言诉说着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典故,所以它绝非是简单的装饰物,是具有生活气息、雅俗共赏的文化载体,更是明清时期徽州人民人性的缩影,徽州古人通过木雕传承中华文化,儒家礼仪文化、向神明传递的愿景、民族的延续的企望等全浓缩在每一道刻痕、每一支画笔中,影响着后世的道德品质、思想觀念、审美倾向,即便是在如今现代化工艺当中,仍然可以看到徽派木雕的影子。
当代学者也能够借助明清时期的徽派木雕,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对话古人,透过木雕工艺品我们得以窥探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人民的精神世界。
再者,明清徽派木雕的散点透视构图方法让雕刻层次感明确而强烈,空间整体运用能力超乎想象,其点、线、面的多重构图技巧以及雕刻的细腻、精湛在现代建筑艺术中仍具指导价值,人物故事类木雕多采用多层雕刻,为了增强作品的明暗效果以及画面的立体感,雕刻能够达到九层及其以上,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层次感丰富、巧妙。
结束语
明清徽派木雕在中国各大木雕流派中占据了一大位置,艺术造诣极高,雕刻技法复杂精妙,令人赞叹,并且无论是在艺术价值还是对后人审美观念的发展,都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明清的徽派木雕除去别致的装饰性作用,实用性也十分强大,以木雕装饰的建筑牢固耐用,似乎不受历岁月的侵蚀,至今保留较为完好,成为世间珍宝。
但不能忽视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对开放开的政治制度下,各个国家的审美与艺术风格产生走向一致的趋势,所以如何保留民族艺术特色并与时代的发展相融合将会是未来艺术领域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海涛.小议徽派木雕——从馆藏徽派木雕狮管窥明清徽派木雕狮之异同[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06):32-35.
[2] 孙丽莎. 木雕“百子闹元宵”及明清徽派木雕兴盛原因初探[D].安徽大学,2010.
[3] 陈乃明.明清徽州建筑中的木雕艺术[J].包装世界,2008(05):101-102+105.
[4] 臧丽娜. 明清徽州建筑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