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324.50 KB
- 文档页数:67
谷春德所著的《法学概论》是一本全面介绍法学基础知识的教材,内容涵盖了法学的概念、历史发展、法律体系、法律原则、法律适用等方面的知识。
该书不仅适用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想要了解法学基本知识的读者来说也非常值得一读。
以下是该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法学的概念:法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科,目标是揭示法的本质和规律。
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法律所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两部分。
国内法是指由一国国内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国际法则是指由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构成的国际法律规范。
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本准则,是法的灵魂和核心。
它贯穿于整个法律体系中,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适用,是评价和衡量各种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后果的依据。
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是指将抽象的法律规定适用于具体的法律事实,得出具体的法律结论。
它包括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等方面。
法的实施:法的实施是指将法从抽象的规定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行动,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
总体来说,谷春德的《法学概论》是一本全面介绍法学基础知识
的教材,内容涵盖了法学的各个方面。
对于想要了解法学基本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教材。
法学概论一、1.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性的社会规范或行为规范。
特征:①.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④.法具有普遍性2.法律义务,一般在下列几种意义上使用:①它是指义务人必要行为的尺度或范围;②它是指人们必须履行一定作为或不作为的法律约束;③它是指人们实施某种行为的必要性。
3.法律规则:是指通过法律条文表述的、具有特殊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
4.法律体系的主要特征:①.法律体系是一国国内法构成的体系,不包括国际法。
②.它是现行法构成的体系,不包括历史上的法或已失效的法。
③.构成法律体系的单位是法律部门,但法律部门又是由若干相关的法律规范构成的。
④.法律体系不同于立法体系。
二、1.宪法的概念: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我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
3.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
4.特别行政区:是我国“一国两制”构想在宪法上的体现,是考虑到香港、澳门、台湾问题而设立的。
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一级地方政权,但与一般省不同,它享有高度自治权。
这表明,我国在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方面是坚定不移的,但在具体政策、措施方面又有很大的灵活性。
法学概论吴祖谋第十三版笔记一、法学的基本概念1. 法学:研究法律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 法律: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 法律现象: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4. 法律制度:国家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建立的法律规范体系。
5. 法律关系: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调整人们行为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法学的分类1. 理论法学:研究法律现象的本质、规律和价值取向的法学分支。
2. 应用法学:研究法律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实施的法学分支。
3. 历史法学:研究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法学分支。
4. 比较法学: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的异同和相互影响的法学分支。
5. 国际法学:研究国际法律规范和国际法律关系的法学分支。
三、法学的研究方法1. 历史分析法:通过研究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揭示其内在规律和价值取向。
2.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发现其异同和相互影响。
3. 逻辑分析法:通过运用逻辑推理,分析法律规范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
4. 实证分析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案例,检验法律规范的实际效果和适用性。
5. 经济分析法:通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法律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四、法学的基本问题1. 法律的本质:探讨法律现象背后的社会本质和价值取向。
2. 法律的来源:研究法律规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 法律的功能:分析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4. 法律的效力:探讨法律规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保障机制。
5. 法律的实施:研究法律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实施过程。
五、法学的价值取向1. 法治:强调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普遍约束力和公正性。
2. 人权:关注法律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和维护。
3. 民主:强调法律制度应体现人民意志和公共利益。
4. 效率:追求法律制度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的经济性和高效性。
5. 和谐:倡导法律制度在调整社会关系时注重和谐与稳定。
六、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法学与哲学:哲学为法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法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法学概论是一门基础性的法学必修课,其内容包括法学本身的历史、文化、理论、制度以及实践,对于了解法学和法律制度,进行法律思维训练与形成法律思想观念,以及进行法律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法学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一、法学概论1.学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法学是一门研究社会法律规范的学科,主要包括对法律本身的研究、法律的运用以及法律的实施等多种形式,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学的哲学基础、法的系统理论和历史、社会法的思想及其实践、政治法的形成及其实践、宪法的理论及其历史、民商法的理论和历史、诉讼法的研究以及其它相关法学问题。
2.学从业者法学从业者是指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士,例如律师、公证员、司法警官、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司法机关公务员、法院研究人员及法学教育工作者等。
他们要具备法学和法律实践的知识,同时要能够综合分析和运用法律,并能在法治环境下工作。
二、法学的原理和方法1.的基本原理a)法类派:法的本质是人民的自愿行为,人民行为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律的核心。
b)法类派:法的本质是国家机关依据宪法以及政府机关根据法律制定的规范,它以宪法为基础、以政府权利为核心,人民在它面前只有义务而无权利。
c)派:法的本质是神的命令,是神的旨意的体现,法是不可抗拒的、有约束力的,人们只有服从接受,毋须有任何争议。
d)然学派:法的本质是自然的规律,它不受任何人的制定,是一种自发的、具有强制性的规范并具有影响力的行为规范,它反映了自然秩序本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2.律科学方法a)律原理方法:根据法律及其原理,按照当事人意图、客观事实以及历史情况等,通过比较、分析及推理等手段,加以判断应用条款。
b)律历史方法:根据法律的历史发展,查阅法律历史资料,对过去的法律制度进行考究,以求找出法律的发展规律,以及构建新的理论系统。
c)论证明方法:根据法律理论的法律规范性,通过所研究的案例事实及相关的法理思想,以及法律的前提条件,从合理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方法来审查和分析法律的正确性,并判断其合理性。
法学概论复习要点法学概论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法学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等内容。
下面是法学概论的复习要点:一、法学的定义与对象:1.法学的定义:法学是研究法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国家和社会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制定的规范。
2.法学的对象:法学的对象主要是法律规范及其形成、实施、运行和效果等。
二、法学的分类:1.分类标准:根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等不同标准,法学可以分为多个学科,如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等。
2.主要法学学科:(1)宪法学:研究宪法的内容、性质、作用等;(2)行政法学:研究行政法的制度、原则、程序等;(3)民法学:研究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规则和具体制度等;(4)刑法学:研究刑法的构成要件、适用原则和刑罚制度等;(5)经济法学:研究经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等。
三、法学的历史发展:1.古代法学:古代法学包括古代中国法学、古代罗马法学等,其特点是以律令制度为主,注重司法实践。
2.中世纪法学:中世纪法学以教会法学为主要内容,注重神权与王权的关系。
3.近代法学:近代法学注重人权、社会公正和国家法等问题,主要代表有自然法学、正义法学、实证法学等流派。
4.现代法学:现代法学注重立法、法律解释和法的效力等问题,尤其关注社会变革、政治制度等内容。
四、法学的研究方法:1.逻辑研究方法:包括概念分析、逻辑推理等。
2.历史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制度研究等。
3.比较研究方法: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进行比较分析。
4.社会学研究方法: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进行社会学调查和统计分析。
五、法学的基本原理:1.法的合理性原理:法律规定应当合理,并为社会共同利益服务。
2.法的权威性原理:法律规定应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力。
3.法的平等原则:法律规定应当平等适用于每个人,不分贵贱、有钱穷。
4.法的保护原则:法律规定应当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5.法的开放性原则:法律规定应当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灵活性,便于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变化。
法学概论知识点期末总结第一部分: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一、法学的概念法学是研究法律的学科,是研究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学科。
法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广义法学和狭义法学。
广义法学是指包括法理学、法史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哲学等在内的所有法学类学科。
狭义法学是指专门研究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学科,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史、法律思想、法律逻辑等。
二、法学的内涵法学是研究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学科,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规范:法学研究的对象是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具有强制力和普遍适用性的规范。
2. 法律制度:法学研究的对象还包括法律制度,即由法律规范和相应的法律机构组成的整体。
3. 法学方法:法学是以法律规范为对象的学科,研究方法包括逻辑分析、历史分析、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
4. 法学价值:法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弘扬法治理念,促进社会公正、平等和秩序。
第二部分:法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一、法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法学:古代法学包括中国古代法学、印度古代法学、古希腊罗马法学等,具有浓厚的历史和宗教色彩。
2. 中世纪法学:中世纪法学以天主教教义为基础,包括教会法学和世俗法学。
3. 近代法学:近代法学是18世纪以后的法学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等。
4. 当代法学:当代法学是20世纪以后的法学发展阶段,主要包括法律理论学、法律史学、法律哲学学等。
二、法学的主要学派1. 自然法学派:自然法学派主张法律规范应当符合自然法则,是古希腊罗马法学的主要思想。
2. 法律实证主义学派:法律实证主义学派主张法律规范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并且以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法律研究。
3. 法律实用主义学派:法律实用主义学派主张法律应当对社会进行服务和调整,强调法律实用价值。
4. 法律解释学派:法律解释学派主张法律规范应当具有统一和稳定的解释性,以实现公正和合理的判断。
第三部分:法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一、法学的基本原理1. 法律平等原则:法律平等原则是指法律规范适用于所有人应当平等,不得因种族、性别等因素差别对待。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原始社会最典型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是氏族。
与氏族社会组织相伴存的原始社会的规范是习惯。
习惯是自发形成并世代相传的。
习惯的遵守主要靠自幼养成的观念,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1、法律和国家同时出现;2、由习惯到习惯法、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从权利、义务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法律的历史类型概念:这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上,对法律进行的最基本的本质性的分类。
奴隶制法律: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
已发现的最早的奴隶制成文法有《汉穆拉比法典》、《十二表法》、《摩奴法典》等。
奴隶制法律反映了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具有如下特点: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3、以残酷的刑罚维护奴隶主的统治;4、保留了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封建制法律:如中国的第一部成文法李悝的《法经》。
封建制法律的反映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具有如下特点:1、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3、用残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资产阶级法律:其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志,特点有: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确认契约自由;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社会主义法律:是最高历史类型的法律,也是最后一个历史类型的法律。
《法律》名词解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法律的本质:是指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定性,即法律本身所包含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的种种属性和特征的总和。
法律的特征: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范。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煌规范;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第一章法的基础理论第一节法及其本质古希腊法哲学思想三豪杰——西方法学思想之源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柏拉图——哲学王统治亚里士多德——法治优于一人之治一、法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基本特征(1)法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概括性和可预测性等特点。
规范性是指法规定了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做什么,也就是为人们的行为规定了模式、标准和方向。
概括性是指法的对象是抽象的、一般的人和事,在同样的情况和条件下,法律可以反复使用。
可预测性是指人们通过法有可能预见到国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态度和产生的法律后果,因为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从而成为评价人们行为合法不合法的标准。
(2)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这是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点之一。
所谓“制定”,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原先并没有某种行为规则,立法者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所谓“认可”,是指社会生活中原来已经实际存在着某种行为规则(如习惯规范等),国家以一定形式承认并且赋予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无论是制定还是认可,都与国家权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正是这一特点使法律的效力在形式上具有了普遍性。
(3)法是规定了人们的权利义务的规范法的核心内容在于规定了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权利是指法律赋予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行为自由。
法律义务是指法律上规定人们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或行为界限。
法通过规定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任何社会规范都要通过一定的力量来保证自己的实施,但方式有所不同。
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它是由国家权力的力量即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而且这种强制力具有普遍性。
《法学概论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一章:法学基本概念1.1 法律的定义与特征1.2 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区别与联系1.3 法的构成要素: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概念1.4 法的效力: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第二章:法律关系2.1 法律关系的定义与特征2.2 法律关系的种类:物权关系、债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等2.3 法律关系的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2.4 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第三章:法律行为与法律事实3.1 法律行为的定义与分类:民事法律行为、行政法律行为、刑事法律行为3.2 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意思表示、客体、法律后果3.3 法律事实的定义与分类:法律事件、法律行为3.4 法律事实与法律关系的联系与作用第四章: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实施4.1 法律规范的制定:立法机关、立法程序、法律文本4.2 法律规范的实施:执法、司法、守法4.3 法律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4.4 法律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学术解释第五章: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5.1 法律责任的定义与特征5.2 法律责任的种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5.3 法律制裁的定义与特征5.4 法律制裁的种类: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第六章:民商法律制度6.1 民法概述:民法的定义、调整对象、民法的基本原则6.2 民法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6.3 物权法:物权的概念、种类、物权法的基本原则6.4 债权法:债权的概念、种类、债权法的基本原则第七章:行政法律制度7.1 行政法概述:行政法的定义、调整对象、行政法的基本原则7.2 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的种类、效力、程序7.3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的概念、范围、程序;行政诉讼的概念、范围、程序7.4 行政赔偿:行政赔偿的条件、赔偿范围、赔偿方式第八章:刑事法律制度8.1 刑法概述:刑法的定义、调整对象、刑法的基本原则8.2 犯罪:犯罪的概念、特征、犯罪论体系8.3 刑罚:刑罚的概念、种类、刑罚的适用8.4 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概念、基本原则、诉讼程序第九章:经济法律制度9.1 经济法概述:经济法的定义、调整对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9.2 市场主体法律制度:企业法人的法律制度、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的法律制度9.3 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9.4 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国有资产的定义、分类、管理与监督第十章:国际法律制度10.1 国际法概述:国际法的定义、调整对象、国际法的主体10.2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家主权原则、平等互利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10.3 国际关系法:条约法、国际组织法、海洋法10.4 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重点解析第一章:法学基本概念重点:法律的定义与特征、法的构成要素、法的效力。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一、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具体地说,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到两个直接性因素的影响:1.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
2.奴隶制的出现。
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简答)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三、法律渊源: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就是指用以再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四、综观古今中外,法律的渊源主要有下列诸种:1.制定法。
2.叛例法。
3.习惯法。
4.引证法,又称法理法或者法理。
5.宗教法。
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五、根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为:1.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宝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2.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
不成文法又称习惯法。
六、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1.根本法:即宪法,它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立法的依据。
2.普通法:泛指宪法以外的所有法律,它根据宪法确认的原则就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的问题作出具体规定,效力低于宪法。
七、根据法的内容分为:1.实体法: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和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2.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八、根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为:1.一般法:凡是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的社会组织普遍适用,而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
2.特别法:凡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或只对特定的主体或在特定的时期内有效的法律。
九、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为:1.国际法: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2.国内法:国内法的主体主要是该国的公民和社会组织。
十、以法律运用的目的为依据分为:1.公法:凡是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
2.私法:凡是以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
十一、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有: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意大利、瑞士、西班牙、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以及亚、非、拉部分法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台湾地区)。
十二、属于英美法系的国家有:英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我的香港、澳门)。
十三、法律的历史类型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上,对法律进行最基本的质性分类。
凡是经济基础及体现的阶级意志相同的法律,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
在人类历史上依次地存在过奴隶制的法律、封建制的法律、资本主义的法律和社会主义的法律。
前三者统称为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只有社会主义法律是非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律。
十四、法律历史类型的更替,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过程。
十五、最早一批奴隶制的成文法律有:1.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国家的《汉穆拉比法典》;2.公元前5世纪罗马国家的《十二表法》;3.公元前3世纪开始编纂的印度《摩奴法典》;4.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就曾“作禹刑”,“夏刑三千”;后来出现殷商的“汤刑”,周朝的“周礼”等。
十六、奴隶制法律的特点: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
4.保留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十七、封建制法律以中国最为发达。
还在公元前445年,第一部成文法曲即李悝的《法经》就问世了。
从秦开始,几乎每个朝代就有一部名之为“律”的基本法典。
十八、封建制法律的特点: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
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
十九、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确认契约自由。
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确认法治原则。
二十、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法律。
2.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十一、法律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不意味着经济基础是唯一决定的因素,除经济外,政治制度、伦理、宗教、文化传统等因素,它们都对法律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十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存在的时间不同。
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是人类社会共始终。
2.调整的范围不同。
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泛得多。
3.实施方法不同。
法律借助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的实施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
4.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来表现;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之中,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
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每个阶级无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一、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联系: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
区别:1.党的政策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意志的体现;法律是国家意志即全体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
党的政策要形成为法律,还需要经过将先锋队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2.党的政策由党组织提出和制定;法律则同国家制定或认可。
3.党的政策更多地带有一般的号召性和原则的指导性;而法律的规定则比较明确、具体和详尽。
4.党的政策仅对党组织和党员有约束力,而不具有国家的强制性。
而法律则对一切公民都具有国家强制性。
5.党的政策的内容极为广泛,不是所有党的政策都有必要通过国家制定为法律,使人人遵守。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特点:它是在彻底废除国民党旧法律的基础上,由新民主主义法律转变来的,是新民主主义法律的继承和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特点:1.既有鲜明的阶级性,又有广泛的人民性,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国家强制性和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相统一,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表现。
五、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是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前提;2.彻底废除旧法律是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基础;3.批判地继承旧法有益成分是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重要条件;4.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六、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阶级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一致的。
七、任何一种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最终取决于它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客观规律的要求。
八、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1.政治方面的作用;2.经济方面的作用;3.文化方面的作用;4.对外方面的作用。
九、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十、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特点: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2.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要遵照一定的程序;3.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也包括修改和废止过时的法律;4.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其实质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
十一、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总的指导思想。
十二、实现基本路线的基本原则:1.从实际出发;2.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4.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十三、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律的程序,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步骤:1.法律议案的提出;2.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讨论;3.法律的表决通过;4.法律的公布。
十四、享有法律提案权的包括: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务专门委员会、一定数量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2.国务院。
3.中央军事委员会。
4.最高人民法院。
5.最高人民检察院。
十五、宪法要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普通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以代表或委员的过半数通过。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国务院的部门规章;5.军事法规和规章;6.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特别行政区的法律;9.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10.国家认可的习惯;11.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十六、法律规范:是构成法律的细胞,一个国家的法律就是该国全部法律规范的总和。
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是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十七、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1.适用条件:指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即在什么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对什么人才能够适用该规范)的那一部分。
2.行为准则:又称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范中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即规定人人行为的模式、标准)的那一部分。
这是法律规范中的核心部分。
3. 法律后果:指法律规范中规定人们的行为符合或违反该规范时将会产生的某种可以预见的结局的那一部分。
法律后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肯定性的,另一类是否定性的。
前者表现为国家依法对行为人的行为予以认可、保护、赞许或奖励;后者表现为国家依法对行为人的行为予以制裁或对行为的有效性予以否定。
十八、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种类:1.按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可以分为:①禁止性规范:指规定人们不得做某种行为的规范。
②义务性规范:指规定人们必须做一定行为的规范。
③授权性规范:指规定人们可以自行抉择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的规范。
2.按法律规范所包含的行为规则的确定程序,可以分为:①确定性规范:是指直接明确地规定某一行为规则的内容而不依赖别的规范来说明或补充的规范。
这在法律规范中占绝大多数。
②委任性规范:指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
③准用性规范:是指没有直接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只规定在适用该规范时,准许援用它所指定的其他有关规范的规范。
十九、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系统化:1.法律汇编:是按照现行规范性文件所属的法律部门、颁布的年代或其他分类方法,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并汇成书册,而不改变法律规范的内容。
2.法律编纂:它是一种立法活动。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要按照宪法的精神和法制统一的原则,将一个法律部门的所有的规范,重新进行审查,从内容上加以整理,或增删或修改,然后编纂成为一部结构严密、规范之间协调统一、内容系统完整的法律文件,即法典。
二十、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律部门的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十一、法律部门:就是调整某一类社会关系的那些法律规范的总和。
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该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对象即社会关系的性质。
二十二、调整对象虽然是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有时调整的方法也是划分法律部门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