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 格式:docx
- 大小:87.98 KB
- 文档页数:27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厦门市湖滨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
流俗不顾,匠人未识。
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
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
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
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
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
(李绅《寒松赋》)【注】①芊眠:茂密状。
①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
①盘簿:牢固状。
①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
①叶:相合。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A.流俗不顾./顾.野有麦场(《狼》)B.直.干芊眠/中通外直.C.徒观.其贞枝肃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古藤联缘.而抱节/自缘.在最高层(《登飞来峰》)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B.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C.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D.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①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
4.仔细阅读文章,简要分析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一)(2022·江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
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
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
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
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
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
上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
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
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
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②耳。
”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
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
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
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
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
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
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
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节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注】①嗣昌、起潜:人名,指杨嗣昌、高起潜。
②脰:颈,脖子。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刃及鞍勿顾(顾念、考虑) B.恨不得死所(遗憾)C.次顺义(编次)D.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使……听到)2.下列句中的“之”与“象昇击却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下车引之 B.何陋之有C.已而之细柳军 D.益慕圣贤之道3.翻译下列句子。
(1)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
(2)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4.文中的卢象昇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二)(2022·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节度使王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守一方,专以持重①中安边为务,常曰:“太平之将,但当抚循②训练士卒而已,不可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
2020年中考高分秘籍之真题分类精解(文言文阅读)专题07 课外文言文(四)一、(2019·四川成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万里桥记(宋)刘光祖自秦置守,李冰通二渠,为蜀万世利。
今万里桥之水,盖秦渠也。
其后诸葛孔明用蜀,以公信仁义怀而服之,法度修明,礼乐几于可复。
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
”后因以名。
或则曰,费祎聘①吴,明送之至此,曰:“万里之道,从此始也。
”孔明没.又千载,桥之遗迹亦粗具,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
以千载之间,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
其说虽殊.,名桥之义则一。
厥今今天下,兼有吴蜀。
朝廷命帅,其远万里。
其于此桥,孰不怀古以图.今,追孔明之道德勋庸②而思仿佛③其行事?侍御赵公之镇蜀也,始至,谒古相祠,即命葺之。
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
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
前帅沈公常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
则命酾④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
风烟渺然,岸木秀而川景丽。
公与客登此,盖未尝不徘徊而四顾也。
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
如公所怀,风景抑末⑤耳。
公命光祖为之记,记其大者而遗.其细。
若曰桥美名,公又与之为美观,非知公者。
知公莫如光祖。
(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有删改)【注】①聘:访。
②勋庸:功绩③仿佛:相仿。
④酾:疏导。
⑤末:非根本的。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2分)A.孔明没.又千载没:去世B.其说虽殊.殊:奇特C.孰不怀古以图.今图:谋划D.记其大者而遗.其细遗:舍弃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1)人事更几兴废,而桥独以孔明故,传之亡穷。
(3分)译文:(2)兹桥也,过而弗能玩,玩而弗能思者,众矣。
(3分)译文:5.本文题为“万里桥记”,为何多处提到诸葛亮?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练17自主断句容易忽视的七种句式结构(限时40分钟,赋分38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
”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大王亶父居邠,翟人攻之,事之以皮帛珠玉而弗受,曰:翟人之所求者地,无以财物为也。
大王亶父曰:皆勉处矣!为吾臣,与翟人奚以异?且吾闻之也不以其所养害其养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节选自刘安《淮南子》)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司城子罕相宋,谓宋君曰:“国家之危定,百姓之治乱,在君之行赏罚也。
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则贤人不劝,奸人不止,奸邪比周,欺上蔽主,以争爵禄,不可不慎也。
夫赏赐让与者,人之所好也,君自行之;刑罚杀戮者,人之所恶也,臣请当之。
”君曰:“善。
子主其恶,寡人行其善,吾知不为诸侯笑矣。
”(节选自《说苑·君道》)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4.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与之。
”邳郑子豹曰:“伐之。
”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专题04:文言文阅读【2021年高考】一、【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
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
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
”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
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
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
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由是全活甚众。
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
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
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
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
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适应性模考题专项强化训练(山西专用)专题04: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原卷版)一、(2024年·山西省大宁县部分学校·中考一模)班级开展“探寻文人风骨”主题活动。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蓃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晓其意·体会先贤形象】1.周敦颐喜爱莲花“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却并不妖艳,赞扬其高洁的品质;范仲淹“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仁人的情怀,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
(根据加点字的意思填空)2.声声问句觅知音。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周敦颐发出“对于莲花的喜爱,”的感慨,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高呼“”,悲凉慷慨,读之令人感喟。
【明其志·汲取精神养分】3.班级制作“诗词中的文人风骨”主题版面,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找出适合张贴在版面上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诗句:理由:4.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探究,同学们对“文人风骨”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请结合【甲】【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王含①作庐江郡,贪浊狼藉②。
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③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
”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
”敦默然。
旁人为之反侧④,充晏然神意自若。
专题04 课外文言文(四)一、(2020·江苏南京)文言文阅读(8分)闽有带鱼(明)谢肇淛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①。
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
尝有一监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②之,大称善,且怒往者之不市也。
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人之嗜好无常如此。
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所作带鱼鲊,通间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选自《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题另加)(注)①不以登俎(zǔ):意为上不了台面。
②啖(dàn):吃。
7.米豆念上文,对画直线句的停顿总拿不准,念了四遍,你告诉她()是正确的。
(2分)A.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B.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C.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D.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可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作进一步的确定。
画直线句的意思是:监司立刻让人前往百姓家取来已煎带鱼,送到家里来吃。
“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和“至宅啖之”是两个连动成分,中间应该有停顿。
故根据语意和语法,正确停顿为: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答案选A。
8.米豆用波浪线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她理解。
(3分)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答案】示例: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自是(从此),去(古今异义,离开),犹(还,仍然),置(放)”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9.小轩向你提了个问题:“闽人轻贱的带鱼,监司却念念不忘,这说明什么道理啊?”你谈了自己的思考。
专题四文言文阅读年份卷别篇目出处文本体裁类型文本字数题型结构考查形式分值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节选自《韩非子·难一》节选自《孔丛子·答问》论说类双文本657 2客观+3主观10.考查文言文断句(主观类考查)11.考查重点词语理解12.考查文意理解判断13.考查翻译句子14.考查文意理解202023·新高考全国Ⅱ卷节选自《百战奇略》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论说类双文本583 2客观+3主观202023·四省联考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论说类+史传类双文本604 2客观+3主观202024·九省联考节选自《百战奇略》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论说类双文本598 2客观+3主观20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史传论单文本589 3客观+2主观10.考查文言文断句(客观类考查)11.考查文化常识12.考查文意理解判断13.考查翻译句子14.考查文意理解20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节选自《东观汉记》史传类单文本583 3客观+2主观20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史传类单文本638 3客观+2主观20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史传类单文本638 3客观+2主观20考情分析①形式上,由单文本阅读转向双文本阅读,文本间相互阐释,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2023年选文字数均高于2022年,基本与2021年的人物传记类文章持平。
②文体上,史传类向论说类转变,趋向多样化,故事性减弱,阅读理解难度逐年增大。
不局限于之前人物传记、纪事本末体的取材范畴;2023年选材料全部为论说类文本,基于叙事主线,展示不同人物在时代与个人抉择中的博弈,凸显家国情怀、个人修养,体现高考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
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练习24文言实词(一)(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
初为桓伟辅国主簿。
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
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
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
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
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
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谓宜从旧,于义为允。
”从之。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
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
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十二年,武帝北伐。
以为右长史。
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
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
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
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
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
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
尤为武帝所狎.。
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
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
”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
景平..中,徐、傅当权。
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
”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
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帝有时惭恧.变色恧:惭愧。
B. 何不肖.之甚肖:像。
C. 赡恤..亲故赡恤:赡养抚恤。
D. 尤为武帝所狎.狎:亲近。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 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 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
也作“践祚”,泛指帝王即位。
D. 景平,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孝文、孝景、贞观等。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职责。
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 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
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而震怒,想要疏远他。
C. 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
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一直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D. 郑鲜之为人隐厚笃实。
乘车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待他亲善,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
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
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
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
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
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
为丞六年,百姓爱之。
5.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易:____________(2)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詈:____________(3)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____________(4)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
责:____________练习24文言实词(一)1. B【解析】B项“何不肖之甚”是范泰当众讥讽郑鲜之说的话,“肖”应解释为“贤德”而不是“像”,“不肖”就是“无能”的意思。
2. D【解析】D项中“孝文、孝景”是谥号。
3. B【解析】B项“想要疏远他”理解错误。
原文“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的意思是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表达真情,而不是“疏远”。
4. (1)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
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
(2)现在徐、傅调他出京为郡官,或许当有原因。
【解析】翻译文言句子要先确定关键词。
(1)“及”,等到。
“难”,辩驳。
(2)“出”是使动用法而且需加上宾语。
“抑”,或许。
“以”,原因。
【参考译文】郑鲜之,字道子,是荥阳开封人。
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
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
郑鲜之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
他的外甥刘毅在当时权力很大,朝野人士无不归附,郑鲜之尽心于武帝,唯独不肯屈从刘毅,刘毅非常愤恨。
因为他和刘毅是舅甥关系,制度规定不能互相弹劾,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擅自赦免传诏罗道盛。
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
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去探望而离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我认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
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
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
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
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表达真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任命他为右军长史。
等入了咸阳,武帝遍看了阿房宫、未央宫故地,凄怆动容,前行走到渭水旁边,武帝又慨叹说:“此地难道还会有吕望么?”郑鲜之说:“从前叶公好龙而真龙出现,燕昭买骨而骏马到来。
明公您只要以诚恳态度对待士人,还用担忧海内没有人才前来吗?”武帝登基以后,他升任太常、都官尚书。
当时傅亮、谢晦的地位和恩遇日益隆盛,范泰曾经当众讥讽郑鲜之说:“您与傅、谢都跟随圣主在关中、洛阳立功,您还位居首席幕僚,今天不振作,距离别人那么远,多么无能啊!”郑鲜之一直看着他,并不应答。
郑鲜之为人通达直率,而且他敦厚实在,对亲朋故友都能赡养抚恤。
乘车出游,有时自己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随驾车的人走向哪里。
他特别被武帝亲近。
皇上曾在内殿设宴饮酒,朝廷显贵全都到了,唯独不请郑鲜之。
众人坐定以后,武帝对群臣说:“郑鲜之一定会自己跑来。
”过一会儿,外面禀报尚书郑鲜之来到神兽门请求奏事,武帝大笑让人引他进入宴席。
景平年间,徐羡之、傅亮当权,把他调出京城任豫章太守。
当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私下对人说:“郑公道德纯朴,受先朝礼遇,如同前朝钟元常、王景兴等人。
现在徐、傅调他出京为郡官,或许当有原因。
”元嘉三年,王弘入京为宰相,举荐郑鲜之担任尚书右仆射。
元嘉四年(郑鲜之)去世。
5. (1)轻视。
(2)辱骂。
(3)怠慢,不敬。
(4)责罚。
【解析】(1)结合语境看,“南康民风凶悍,认为县丞是个文人”,所以都“轻视”他。
(2)语境中“知县周以中”来巡察,百姓无礼,他非常生气,逮捕了很多民众,据此,百姓的行为应是“辱骂”。
(3)结合语境:吴履察知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怠慢”之举。
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释为“怠慢,不敬”。
(4)结合语境:吴履捆绑了巫师,并且把神像沉到江里,于是消除了胡乱祭祀鬼神的现象,此处的“责”不仅仅是“责备”,应该含有“惩罚”的意思,其意应为“责罚”。
【参考译文】吴履,字德基,是兰溪人。
少年从师于名士梦吉,熟读《春秋》诸部史书。
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
过了一段时间,被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南康县县丞。
南康一带民风凶悍,认为县丞是个文人,都轻视他。
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惊,(奸人)相继收敛形迹。
吴履于是放宽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
知县周以中四处巡视,被村民辱骂。
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
吴履查案问清缘由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周以中。
周以中更加恼怒,说:“县丞怠慢我。
”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没有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
县里有不合礼制的庙堂,每次祭祀就有一条蛇溜出门,百姓都指着蛇说,神出来了。
吴履将巫师捆绑起来责罚,把神像沉到江里,于是胡乱祭祀鬼神的现象就绝迹了。
吴履当县丞六年,百姓都拥戴他。
练习25文言实词(二)(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黄贞麟,字振侯,山东即墨人。
顺治十二年进士。
十八年,授安徽凤阳推官,严惩讼师,州郡懔然。
值.大旱,祷雨未应,贞麟曰:“得无有沉冤未雪,上干天和乎?”于祷雨坛下,立判诸大狱,三日果雨。
江南逋赋案兴,蒙城、怀远各逮绅民百余人系狱候勘。
狱不能容,人皆立,贞麟以彼逋赋皆未验实,不忍令僵死于狱,悉还其家。
及讯,则或舞文吏妄为注名,或误报,悉原而释之,保全者五百家。
河南优人朱虎山,游食太和,发长数寸,土猾范之谏与昝姓有隙.,诬以藏匿故明宗室朱虎山谋不轨。
事发,江宁推官不敢问,以委贞麟。
贞麟力白其诬。
逮至京师复勘,刑鞫无异,贞麟乃释昝姓而治之谏罪。
颍州民吴月以邪教惑众,株连千余人,贞麟勘多愚民无知,止坐.月及为首者。
捕人索财于水姓,不得,指为月党,追至新蔡杀之。
乡人来救,并诬为月党。
抚镇发兵围之,系其众至凤阳。
贞麟廉得实,惩捕而尽释新蔡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