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7.2.3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51.00 KB
- 文档页数:3
文言文阅读一、(2018·湖南长沙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
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
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
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
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
未几,进尚书。
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
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
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
”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
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
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
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
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遥寝亨益恶贤。
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
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
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
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
帝难之。
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
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
贤吉御史..耳目官,不宜谴。
石亨谮贤曲护。
帝浸疏贤,寻悟,待之如初。
每独对,良久方出。
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
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
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
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B.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C.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D.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解析]“亨”是“言传……”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译文)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一)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6—9题。
(共19分)(1)孝景崩,武帝立。
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汉景帝死了,武帝登基。
大臣们都认为李广是名将,(武帝)就把李广(从)上郡太守任上(调回京城)担任未央宫卫尉,同时程不识也担任长乐宫卫尉。
程不识以前和李广都是凭借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军队屯守(边疆)。
等到出关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靠近水草充足的地方扎营,休息时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夜间)不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幕府简省公文簿册的事情,但也(会)远远地(派出)哨兵(侦察敌情),(队伍)不曾遇到什么危险。
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夜间)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军中办事人员办理公文簿册的事十分齐备详明,部队得不到休息,但是也(从来)不曾碰到什么危险。
程不识说:“李广治军十分简便易行,可是(如果遇到)匈奴突然袭击他,(他)就没有用来制止的办法了。
然而他的士兵只是放松快乐,都愿意为他去死。
我治军虽然烦琐,可是匈奴也不能侵犯我。
”这一时期,汉朝边境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2)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文言翻译(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题组一语段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无私”就是“没有私心,不偏私”之意。
“烛”,名词用作动词,在这里可译为“照耀”。
“行”,运行,可联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理解。
“得”,能够。
“遂”,顺利。
最后一个句子在翻译时要注意补出省略的前面的主语。
答案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
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
【参考译文】上天覆盖万物而不偏私,大地承载万物而不偏私,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
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不听。
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
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加以说明)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
登政和八年进士第。
靖康初,除大理司直。
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
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惹恼权臣,摈斥至死。
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
”召同至行在,至那么为大宗丞。
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
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那么邪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
”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
同奏:“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
”上以章示两军。
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世人,非一颐浩之力。
”颐浩罢相。
论张浚丧师失地,遂诏浚福州居住。
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
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
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
同奏,诏处来归者于淮南,释宗诚罪。
张浚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
浚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
(1)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惹恼权臣,摈斥至死。
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
①关键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关键虚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文言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那么邪正分而朋党破矣。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精准答题:专题七第3讲1.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6分)(摘编自《文汇报》)(1)为图1或图2拟标题。
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个字。
(2分)选择(________),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别简要评价图1、图2的创意。
(4分)图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一:图1 凝聚力量,抗击疫情示例二:图2 新门神(2)图1:由多个小心形组成大心形,戴着外形像船头的口罩,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点明主题。
简洁凝练,号召有力。
图2:借用传统民俗的门神年画,名字替换为“霍去病”“辛弃疾”,表达人们去病、弃疾的愿望。
翻新传统,巧妙贴切。
2.对下面“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简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时间节点1994—2008 2008—2016 2016—技术特性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物联网联结主体电脑互联人与人互联物与物互联代表性应用门户(邮件、搜索、新闻)博客、微博、微信云、短视频、VR、AI普及率0—20% 20%—50% 50%—中外比较追随阶段部分自主阶段部分引领阶段经超过50%。
B.中国互联网经历了电脑互联、移动互联后,当下已进入智能物联网时代,其联结主体是物与人互联。
C.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形式日趋丰富,目前的代表性应用有云、短视频、VR、AI等。
D.中国互联网从模仿与追随起步,通过多年努力,如今已在一些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甚至有所超越。
【答案】B 【解析】“其联结主体是物与人互联”错误,根据表格第三行最后一栏可见,“智能物联网”的联结主体是“物与物互联”。
课后对点集训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永乐二年进士。
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
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父丧归葬。
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
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
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
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画线处断句的标志有:先看名词“使臣”“三月”“七月”“八月”,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属于对称断句,“冬”和“春”对应,根据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安守忠,字信臣,并州晋阳人。
晋天福八年,以守忠为牙内指挥使,领绣州刺史。
周显德四年春,改鞍辔库使。
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
未几,改卫州刺史。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B.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C.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D.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课后对点集训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
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
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妇人之义,盖不客宿。
请归父母。
”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
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①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②徙舍学宫之旁③孟母以刀断其织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⑤妇辞孟母而求去⑥孟子谢,遂留其妇A.①②⑥ B.②④⑥C.①③⑤ D.③④⑤(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母两次迁徙自己的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第7节文言断句文言断句(一)断句原则及方法1.遵循三原则(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和主题(2)体会词语含义和词语之间关系(3)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是根本方法。
切忌边看边断。
2.方法(1)词性断句法。
文言文中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
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文言文中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常用来作谓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2)语序、句式断句法①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焉。
我非爱起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特殊句式:判断句式、被动句式③固定句式:“何┅之有”“如(奈、若)┅何”“唯┅是┅”“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得无┅乎”④固定短语: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3)对称、对偶、排比断句法文言文语句整齐对称,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
在形式上对应,在内容上有关联(对比、并列、总分)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对话标志断句法对话标志:“曰”“云”“言”等。
注意两种情况: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
引用;连续对话,第一次出现人名,之后常省,有时提示动词也省去。
要据上下文分清问答的界限和引文的起止。
(5)文言虚词断句法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时政者。
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解析]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把选项两两分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可知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
然后分析两组不同之处:“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此处主语为“此人”,谓语为“有”,后跟宾语“痴名”,“闻”为动词,后面需要跟宾语“其”。
由此可见“痴名”后必定停顿,可排除A、D两项。
比较B、C两项,不同点有两处“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和“僮仆亦奔散无留者”,语句“僮仆亦奔散/无留者”两种断法皆可,重点分析“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此句中的“时”必定归到上句,即“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由此可排除B项,确定答案为C项。
[答案] C[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
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官吏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一般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解析]“左迁”不是指授予官职,而是指贬官。
课内《琵琶行并序》中有“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白居易由京官“左赞善大夫”贬为地方官“司马”。
[答案] C
2.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解析]“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答案] B
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阁、粤等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征辟”,是中国古代(主要是两汉魏晋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
“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吏举荐人选,被举荐者经过朝廷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由秀才参加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解析]“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京城和各省贡院(省城)举行”。
[答案] C
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各地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160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借指国家。
[解析]“齐宣王”不是“春秋五霸”之一,而是战国时齐国国君。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答案] B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的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解析]“总角”指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不分男女。
常用来指少年时代。
如《诗经·卫风·氓》中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诗句,就是指男女主人公在少年时代,经常在一起嬉戏玩耍。
[答案] A
6.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的“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如果死者之子为官,定要回乡为母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解析]《论语》不属于“六经”。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答案] D
7.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意为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赠谥号。
[答案] C
8.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
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主张。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解析]国子监,既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主管机构。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