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_文言文阅读_7-3_有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1.46 KB
- 文档页数:3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粱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
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再迁著作佐郎。
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
太宗尤赏其强干,代还,锡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锡之,记其名于御屏。
至道初,鼎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等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
徙陕西。
二年五将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柽路无功,还奏军储失期,鼎坐削三任。
复为殿中丞,领.职如故。
以母老求郡,历知徐、密二州。
真宗践位..,复旧官。
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
逾月,拜右谏议大夫。
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
议者多言:“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
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
”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
综归朝,亦密陈其非便。
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皆不从规画。
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名称甚茂。
好学,工篆、籀。
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
(选自《宋史•梁鼎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B.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C.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D.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平兴国是北宋君主宋太宗的一个年号,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1~2题。
晋平公射平公射不死,使竖襄搏之,失.。
公怒,拘将杀之。
叔向闻之,夕见平公。
君告之。
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
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
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
”君忸怩,乃趣.赦之。
(节选自《国语》)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竖襄搏之,失.失:失去了时机B.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嗣:继承C.是扬.吾君之耻者也扬:宣扬D.勿令远.闻远:远方的人E.君忸怩,乃趣.赦之趣:通“促”,赶快答案 A解析A项,读“yì”,通“佚”,逃跑、飞走。
参考译文:晋平公射,受伤没死,便派竖襄去捕捉这只受了伤的,飞走了。
晋平公很生气,叫人把竖襄拘禁起来准备杀掉。
大夫叔向得知此事,连夜赶去朝见晋平公。
晋平公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叔向。
叔向说:“您一定要杀掉这个人!以往,我国的先祖唐叔在徒林那个地方猎取犀牛,一箭就射死了,剥掉犀牛皮做成一副大铠甲,正由于他老人家射术高超,得以受封于晋。
您现在继承先祖唐叔的王位,一只没射死,叫他捉又没捉到,这简直是在宣扬你不光彩的行为。
你务必赶紧杀掉这个人,别让这事张扬开去。
”晋君听了,显得很难为情的样子,便叫人快去赦免了竖襄。
人有卖骏马者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节选自《战国策》)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比.三旦立市( )A.比较B.等到C.接连D.并列②还.而视之( )A.通“环”,绕着B.回来C.归还D.还要③去.而顾之( )A.到……去B.追赶C.除掉D.离开答案 ①C ②A ③D 参考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一连三个早上让马站在集市上,却没有人能识别出它是一匹好马。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见学生用书P70)专题七文言文阅读(见学生用书P70)考试范围真题统计一、(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5 文言文阅读综合模拟训练(三)一、(2018·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
隆庆五年进士。
授南京兵部..主事。
张居正当国。
世卿奏匡时五要。
居正欲重罪之。
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
”遂出为楚府右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
世卿饶心计。
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
进户部尚书。
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四方杂课亦如之。
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
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日充羡。
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
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
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
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
帝以不当尽停。
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
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
云南遂变作,杨荣被戕。
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
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用,不从。
世卿遂连章求去,至十五上,竟不许。
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
中使出谇语,且劾.世卿抗命。
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
帝雅重之。
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
李廷机辅政,世卿力推之。
廷臣遂疑世卿党比。
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遂杜门乞去。
章复十余上,不报。
乘柴车径去。
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
家居七年卒。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解析】选A。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论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课后对点集训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永乐二年进士。
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
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父丧归葬。
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
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
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
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画线处断句的标志有:先看名词“使臣”“三月”“七月”“八月”,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属于对称断句,“冬”和“春”对应,根据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安守忠,字信臣,并州晋阳人。
晋天福八年,以守忠为牙内指挥使,领绣州刺史。
周显德四年春,改鞍辔库使。
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
未几,改卫州刺史。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B.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 C.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D.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课后对点集训第一组:以、其、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
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
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
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
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
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文宪集·李疑传》,有删改) 1.与“安能以.室庐自随哉”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斧斤以.时入山林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答案 B解析文中的“以”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B项与之相同。
A项,介词,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译为“用”“拿”“凭借”“依靠”“按照”等。
C项,介词,可译为“依照”“根据”。
D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2.与“传其事以.劝焉”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B.作《师说》以.贻之C.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答案 B解析文中的“以”为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用来”“以便”,B项与之相同。
A项,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C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D项,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3.与“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答案 A。
学案四活页作业一、课内回扣训练(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________________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________________3.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4.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________5.击空明兮溯流光________________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_______________7.则又何羡乎________________8.客有吹洞箫者________________9.语未毕,余泣________________10.令人长号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11.其制稍异于前________________1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________________13.所以敢先汝而死________________14.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________________15.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________________16.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________________17.而控于地而已矣________________18.之二虫又何知________________19.而彼且奚适也?________________20.彼且恶乎待哉!________________2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________________22.众人匹之,不亦悲乎?________________23.是社稷之臣也________________24.无乃尔是过与________________25.冉由、季路见于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26.何以伐为________________27.非我也,岁也________________28.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29.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30.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______3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32.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3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3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________________ 3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________________3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________________37.陈利兵而谁何________________38.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________________39.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________________4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4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________________42.不拘于时________________4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___4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____4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____________4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________________47.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________________48.岂取其之易而守之难乎________________49.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________ 50.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________________51.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________________5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________________53.沛公欲王关中________________54.赐之彘肩________________55.其告以事________________56.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________________57.籍何以至此________________58.客何为者________________59.何辞为________________60.今日之事何如________________61.大王来何操________________62.沛公安在________________63.吾属今为之虏矣________________6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________65.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________________66.为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67.今臣亡国贱俘________________68.实为狼狈________________69.而刘夙婴疾病________________70.告诉不许________________7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________________72.具以表闻________________73.欲谁归罪________________74.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________________ 7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 7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77.有志矣,不随以止也________________78.姜氏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79.敢问何谓也________________80.君何患焉________________81.其是之谓乎________________82.佗邑唯命________________83.君将若之何________________84.文采不表于后世________________85.至激于义理者不然________________86.重为乡党所笑________________87.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____88.屈原放逐,乃赋《离骚》________________89.孙子膑脚,《兵法》修列________________90.韩非囚秦,《说难》、《孤愤》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判断句2.省略句,省略“于”3.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自”前置4.被动句,举,被攻占5.省略句,省略主语“桨”和“船”6.宾语前置句7.宾语前置句8.定语后置句9.省略句,“语”前省略定语“其”10.宾语前置句11.介词短语后置句12.主谓倒装句13.固定结构,所以,……的原因14.固定结构,与使……无宁……,与其……不如……15.固定结构,奈……何,对……怎么办;怎么办16.固定结构,无所,没有……的17.介词短语后置句18.宾语前置句19.宾语前置句20.宾语前置句21.固定结构,奚以……为,表反问22.固定结构,不亦……乎,表委婉反问23.判断句24.宾语前置句,固定结构,无乃……与,表推测25.被动句26.固定结构,何……为27.判断句28.宾语前置句29.介词短语后置句30.省略句,“以”后省宾语“之”31.判断句32.省略句,省介词宾语“之”33.定语后置句34.判断句35.被动句36.被动句37.宾语前置句38.介词短语后置句39.介词短语后置句40.判断句41.判断句42.被动句43.宾语前置句44.介宾短语后置句45.省略句,省主语“士大夫之族”46.省略句,省宾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固定结构,其……欤,表反问47.主谓倒装句48.固定结构,岂……乎,表反问49.判断句,判断兼提示原因50.判断句51.判断句52.固定结构,何……为,“为”语气词,呢,53.省略句,省介词“于”54.省略句,省介词“以”55.省略句,省宾语“之”56.省略句,省宾语“之”57.宾语前置句58.宾语前置句59.宾语前置句,固定结构,何……为60.宾语前置句61.宾语前置句62.宾语前置句63.被动句64.被动句65.固定结构,无所66.固定结构,怎么办67.判断句68.判断句69.被动句70.被动句71.省略句,省宾语、主语。
课后对点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 题。
周执羔字表卿,信州弋阳人.宣和六年举进士。
授湖州司士曹事,。
俄除太学博士....建炎初,乘舆南渡。
调抚州宜黄县丞.时四境俶扰,溃卒相挻为变,令大恐,不知所为,执羔谕以祸福,皆敛手听命。
执首谋者斩以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擢权礼部侍郎,充贺金生辰使。
往岁奉使官得自辟其属,赏典既。
旧例,进士试礼部下,厚,愿行者多纳金以请,执羔始拒绝之。
知贡举...历十八年得免举。
秦桧既以科第私其子,士论喧哗,为减三年以悦众。
执羔言祖宗法不可乱,繇此忤桧,御史劾罢之。
起知眉州,改夔州,兼夔路安抚使。
夔部地接蛮獠,易以生事.或告溱、播夷叛,其豪帅请遣兵致讨,执羔谓曰:“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召还,复为礼部侍郎。
孝宗患人才难知,执羔曰:“今一介干进,亦蒙赐召,口舌相高,殆成风俗,岂可使之得志哉!"上曰:“卿言,自言“学《易》知数,臣事陛下之日短",已是也。
”一日侍经筵..乃垂涕,上恻然.即拜本部尚书,固辞,不许。
告老,上谕曰:“祖宗时,近臣有年逾八十尚留者,卿之齿未也。
”命却其章。
复申前请。
上度不可夺,赐茶、药、御书,恩礼尤渥,搢绅荣之。
时闽、粤、江西岁饥盗起,执羔陛辞以为言,诏遣太府丞马希言使诸路振救之.卒,年七十七。
风。
手不释卷,尤通执羔有雅度,立朝无朋比.治郡廉恕,有循吏..于《易》。
(选自《宋史·周执羔传》,有删改)贳(shì):宽纵,赦免。
1.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除.太学博士除:授予B.繇此忤.桧,御史劾罢之忤:违背C.口舌相高,殆.成风俗殆:危险D.命却.其章。
复申前请却:退回答案C解析殆,此处是“几乎”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专题检测(七)传记类文章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
早有器识。
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
正德十二年成进士。
改庶吉士。
与王府有连,出为广德知州。
嘉靖初,祖忧去。
补滁州。
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佥事。
坐岁贡不中式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
再迁固原兵备副使。
泾、邠巨盗李孟春,流劫河东、西,剿平之。
以祖母忧去。
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
母忧解职。
起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
寇乘冰入犯,设败之。
改南京大理卿。
未上,召为兵部右侍郎。
改吏部,进左。
俺答犯都城,命邦瑞总督九门。
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
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命邦瑞撮其事,兼督团营。
寇退,请治诸将功罪,且浚九门濠堑,皆报可。
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
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咸宁侯仇鸾统之。
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
复条上兴革六事。
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提督监枪者。
帝报从之。
仇鸾构邦瑞于帝,帝眷渐移。
会鸾奏革蓟州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珏任,而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珏。
旨从中下。
邦瑞言:“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
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乃黜陟各镇。
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
”帝不悦,下旨谯让。
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
邦瑞皆烈为不可。
鸾大憾,益肆谗构。
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递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
居数日,大计自陈。
竟除名,以赵锦代。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
逾年卒。
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归葬。
邦瑞严毅有识量。
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
子正国,南京刑部侍郎。
(《明史》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命邦瑞摄.其事摄:代理B.邦瑞见营制久弛.弛:废弃C.今曲徇.鸾请徇:示众D.鸾人憾,益肆谗构.构:诬陷、陷害答案 C解析徇:顺从、听从。
课后对点集训
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答案 B
解析“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误,还有帝王。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答案 D
解析“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答案 B
解析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
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
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答案 C
解析明清两朝皇帝一般一个年号,以前的皇帝多有二个或更多的年号,如唐高宗改元最多,在位三十四年用了十四个年号。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
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答案 B
解析A项,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
指帝王生前将帝位传给子孙。
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C 项,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项,“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爵位。
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
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
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答案 B
解析“军令”由兵部掌管。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答案 D
解析《论语》不是六经。
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泄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答案 C
解析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答案 C
解析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
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答案 C
解析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
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
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
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答案 D
解析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多指政事言。
1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答案 C
解析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