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 格式:doc
- 大小:554.00 KB
- 文档页数:6
怎么区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
化学中的共价键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极性键是指在化学键中由于电子云分布不均而形成的部分正电荷和部分负电荷的化学键。
相反,非极性键是指在化学键中电子云分布均匀的化学键。
区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方法如下:
1.分子几何形状:极性分子通常具有不对称的分子几何形状,例如水分子(H2O)是一个具有极性键的分子,因为氧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更强,所以它带有部分负电荷,而氢原子则带有部分正电荷。
相反,二氧化碳(CO2)是一个非极性分子,因为氧原子和碳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分布是均匀的。
2.原子电负性差异:在一个化学键中,如果两个原子之间的电负性差异较大,则会形成一个极性键。
例如,氧气分子(O2)是一个非极性分子,因为两个氧原子具有相同的电负性,它们之间的电子云分布是均匀的。
而在水分子中,氢原子的电负性较低,因此与氧原子之间形成了一个极性键。
3.溶解性:极性分子通常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分子间的极性相互作用与其他分子进行相互作用。
相反,非极性分子通常只能溶解于其他非极性分子中。
举例来说,CH4是一个非极性分子,因为它的所有碳-氢化学键都是非极性键。
相反,氯气(Cl2)是一个非极性分子,因为两个氯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分布是均匀的。
相反,HCl是一个极性分子,因为氢原子和氯原子之间的电负性差异会导致形成极性键。
如果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是非极性的,那么价电子就被键合原子相等地共用。
因而,在分子中电子是呈对称均匀分布的。
这种均匀分布的发生与化学键的数目和它们在空间的伸展方向无关。
具有这种特性的分子叫做非极性分子。
如H2,Cl2,N2,O2等。
像HCl和HBr这类双原子分子只有一对电子形成化学键,并且是极性键。
其电子云分布是不对称、不均衡的,被叫做极性分子。
如果分子含有多个极性键,从分子的整体来看,它可能是极性的,也可能是非极性的,这取决于分子中化学键的空间排布。
如果分子中的极性键都相同,从分子的极性的总体来说,它只取决于化学键的空间排布。
以上的看法可以从用带静电荷的棒来靠近细水流及四氯化碳流所发生的现象来证实,细的水流受到吸引而四氯化碳流不受影响。
可以说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而四氯化碳分子尽管是由4个极性键构成但因为其排布均匀,就其总体来说是非极性分子,具有类似结构的还有CH4、C2H6等。
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当原子相互结合时,它们所形成的分子可以是极性的或非极性的。
在对分子进行分类时,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例如化学键的类型、电子云的分布等等。
本文将介绍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
一、什么是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分子,其中原子之间不会产生极性化学键。
这些分子通常由相同性质的原子组成,例如氧气(O2)、氢气(H2)和氮气(N2)。
这些分子的化学键是非极性化学键,这意味着它们是由共价键组成的,共享电子对在两个原子之间平均分布,没有正负极性区。
非极性分子的化学键非常稳定,因为它们通常不与其他分子形成氢键或离子键。
这些分子的化学性质较为稳定,不易被其他物质影响。
例如在空气中,氧气、氮气和氢气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它们不会被其他物质影响,从而不易被氧化和/或还原。
极性分子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其中至少一个化学键是极性化学键。
化学键的极性是由于电子云的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
每个原子中的电子云在分子中形成了偏移,这意味着它们的电荷分布不再对称。
正因为如此,分子在两端存在带有相反的电荷部分,并能与其他分子发生氢键或离子键。
极性分子的极性化学键会导致分子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因此分子更容易被其他分子吸引。
这导致了极性分子在不同物理和化学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例如水(H2O)是一种重要的极性分子,因为其中的氧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形成了一个极性化学键。
水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例如可溶性高、极性化学反应性强等等。
1、化学键类型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显著区别在于它们的化学键类型。
非极性分子通常由非极性化学键组成,而极性分子则包括至少一个极性化学键。
2、电子云分布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电子云分布也是不同的。
非极性分子原子间的电子云均匀分布,而极性分子原子间的电子云分布不均匀。
3、化学性质由于极性化学键的存在,极性分子在化学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性质,例如易溶于水、易发生化学反应等。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学习目标1.了解非极性键、极性键、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概念。
2.通过对简单的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结构的分析,了解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难点:分子结构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电子云分布均匀、对称,分子中正电荷中心与负电荷中心重合在一起的是非极性分子。
电子云分布不均匀、不对称,分子中正电荷中心与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在一起的是极性分子。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过键的极性,对于双原子分子来说,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是一致的。
如HCl分子,由于Cl的电负性比H大,它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大于H,则HCl分子中的共用电子对偏向于Cl,结果在HCl分子中Cl这一端显负电性,H这一端显正电性。
但是,并非所有只以极性键组成的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例如,在AB2型化合物中CO2就是非极性分子,而H2O、SO3等分子就是极性分子。
这是由于尽管CO2分子中C = O键是极性键,但是CO2分子是直线型对称分布(O = C = O),两个C = O键的极性正好抵消,其正负电荷中心重合在一起,因此,CO2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而H2O分子和SO2分子为V型结构,正负电荷中心不可能重合在一起,因此H2O分子和SO2分子为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称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称非极性溶剂。
在通常情况下,极性分子和离子化合物易溶于极性溶剂中,而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如:Br2、I2等非极性分子易溶于CCl4、苯等非极性溶剂中,HCl、HBr、NH3等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中。
重点、难点、疑点知识1.非极性键和极性键(1) 非极性键: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电荷在两个原子核附近对称地分布,因此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
这样的共价键称为非极性键。
判断方法:由相同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键。
如单质分子(X n,n > 1,如H2、Cl2、O3、P4等)和某些共价化合物(如C2H2、C2H4、CH3CH2OH等)、某些离子化合物(如Na2O2、CaC2等)含有非极性键。
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一、非极性键、极性键、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的比较非极性键极性键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定义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的共价键正、负电荷重心重合,正、负电荷分布均匀的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的分子研究对象属于分子组成部分的共价键属于分子组成部分的共价键分子分子主要特征无电性无极性有电性有极性无电性无极性有电性有极性相互关系极性键、非极性键均属于化学键中的共价键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都是电中性分子。
键无极性分子也无极性,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分子有极性必含极性键。
二、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化学键的极性是分子极性产生的原因之一。
当分子中所有化学键都是非极性键时,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当分子内的化学键为由于分子中电荷的空间分布不对称,即各键的极性无法抵消时为极性分子;由于分子中电荷的空间分布对称,使各个键的极性互相抵消时,形成非极性分子。
所以,原子间的极性键形成的分子如NH3,分子中的电荷空间分布不对称,键的极性无法抵消,是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中一定存在极性键。
但有的极性分子中可以存在非极性键,如H2O2。
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如C12、O2等。
而CH4、CO2分子中虽然存在极性键,但由于分子中电荷空间分布对称,正负电荷重心重合,键的极性相互抵消,亦属于非极性分子。
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键的极性能否相互抵消,则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
所以AB n型多原子分子的极性需视分子的空间构型而定,键的极性与构型原子数举例结构式对称性键的极性非极性分子直线型双原子H2、O2、N2、X2 H-H、Cl-Cl 对称非极性直线型三原子CO2、CS2 O=C=O 对称极性平面正三角型四原子BF3、BCl3 对称极性正四面体型五原子CH4、CCl4 对称极性极性分子直线型双原子HX H-Cl 不对称极性直线型三原子HCN H-C≡N 不对称极性折线型三原子H2O、H2S 不对称极性三角锥型四原子NH3、PCl3 不对称极性四面体型五原子CH3Cl、CH2Cl2 不对称极性对于上述AB n型分子极性的判断也可用以下规律:⑴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相等,则为极性分子。
第五节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知识结构】键的极性:按照原子间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共价键分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
⑴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这样的共价键叫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
⑵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这样的共价键叫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⑴非极性分子①非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
如:O2、N2、X2等。
②对称排列的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如CO2、CH4、CCl4等⑵极性分子①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如:HCl②排列不对称的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如H2O、NH3等⑶常见的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双原子单质分子:H2、O2、N2、X2;多原子分子CO2、CS2、CH4、CCl4。
极性分子:HX、H2O、H2S、NH3。
分子间作用力⑴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能量比化学键弱得多。
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有影响。
*⑵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的极性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如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的作用力也增大,表现在熔、沸点的升高上。
如F2、Cl2、Br2、I2。
⑶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
如HCl易溶于水。
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如Br2、I2易溶于CCl4、苯、汽油、酒精等有机溶剂【例题解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离子化合物中不可能存在非极性键B.离子键只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不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C.由极性键结合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D.极性分子中一定不含非极性键[分析]本题可用反例法确定叙述是否正确。
Na2O2为含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H2O2为含有非极性键的极性分子,CCl4是由极性键结合的非极性分子。
[答案]A、D下列各组分子中,都是由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的是A.CH3Cl与Cl2B.NH3和H2OC.H2S和CS2D.CO2和HI[分析] 如果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也就是其正电荷中心与负电荷中心是重合的,则这样的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
考点12化学键与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考纲要求△1。
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
2。
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初步了解氢键及其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考点透视☆一、化学键1.定义: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化学键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金属键2.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比较键型概念特点形成条件存在离子键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键离子化合物共价键非极性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相同非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配对成键非金属单质某些化合物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偏向一方原子不同非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化合物、某些离子化合物金属键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所形成的化学键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的相互作用金属单质金属单质二、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1)概念及特征在任何一个分子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正电荷重心和一个负电荷重心,根据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可一把分子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如果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相重合,那就是非极性分子,如CO2。
l4。
C6H6(苯)、C2H4。
C2H2。
BF3等;否则即为极性分子,如H2O、NH3。
HX、H2O2等.分子中正负电荷的重心相距愈远,分子的极性愈显著,如果正负电荷的重心分离得很远,这个分子就属于离子型分子.如图所示: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离子型分子(2)判断AB n型分子是否有极性的经验规律若分子中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全部参与成键,这种分子一般为非极性分子,如CO2.CH4.BF3等;若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未全部参与成键,则为极性分子,如H2O、NH3等。
上述经验规律也可以表示为:A原子价电子数-A原子的键数=0,则为非极性分子;差值大于则为极性分子。
(3)典型实例本考点以概念说法较为常见,一般可应用具体实例验证叙述的对错。
实例了解越充分,对概念的理解就越透彻,解题速度也就越快.一些典型实例如下:①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CO2.CS2.BF、BCl3。
化学键的极性与非极性化学键是指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元。
根据化学键中电子的共享或转移情况,可以将化学键分为极性和非极性两种。
极性键是指原子间电子密度分布不均匀,形成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区域的键。
在极性键中,电子偏离较电负元素,使得键的一侧带负电荷,另一侧带正电荷。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氢氧化钠(NaOH)中氧原子与氢原子之间的键。
由于氧原子比氢原子更电负,因此在氧原子周围会有较高的电子密度,形成负电荷区域,而氢原子则形成正电荷区域。
这种极性键的存在会影响分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非极性键是指原子间电子密度均匀分布的键。
在非极性键中,电子对在键中心相对均匀地分布,不会形成带正或带负电荷区域。
例如,氢气气体(H2)中两个氢原子之间的键就属于非极性键,因为氢原子的电负性相同,并且电子对均匀地分布在中心。
化学键的极性与非极性对于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极性分子由于带有正负电荷,会在溶液中与其他离子或极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和反应性。
例如,带正电荷的氢氧离子(OH-)与带负电荷的氯离子(Cl-)结合形成氯化钠(NaCl)晶体。
此外,极性键还会影响分子的立体构型和极性的分子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相比之下,非极性键的物质在水中通常不溶于水,因为它们无法与水分子中极性分子的氢键作用。
非极性分子也通常不与其他分子或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因为它们没有正负电荷区域。
总结起来,化学键的极性与非极性是由原子间电负性差异所决定的。
极性键存在正负电荷区域,会影响分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非极性键电子密度均匀分布,不会引起电荷分离,因此在化学反应中相对较不活跃。
化学键的极性与非极性对于理解分子结构和分析化学性质非常重要,它们在化学领域的许多应用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对于研究化学反应、物质溶解度、分子相互作用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化学键的极性是指化学键中电子的偏移程度或电子云的不对称性。
根据键的极性,可以判断分子的极性。
1. 极性化学键极性化学键是指由两种不同元素构成的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在极性化学键中,一种元素的电负性更强,吸引共用电子对的电子更多,从而使电子分布不均匀。
由于电子云密度的不对称分布,形成了极性化学键。
2. 非极性化学键非极性化学键是指由相同元素构成的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在非极性化学键中,两种原子的电负性相等,吸引共用电子对的电子平衡,电子云密度均匀分布。
3. 分子极性分子极性是指整个分子中所有化学键的极性综合考虑后的结果。
分子极性与分子的对称性、分子中的原子类型和电负性有关。
3.1 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中,化学键的极性叠加形成分子整体的部分正电荷和部分负电荷。
这种分子呈现出明显的正负极性,即分子两端存在局部正电荷和局部负电荷,如H2O(水分子)。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氧原子的电负性更大,吸引电子更多,从而使氧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较大,形成局部负电荷;而氢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较小,形成局部正电荷。
因此,水分子是极性分子。
3.2 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中,化学键的极性互相抵消,分子整体不显示明显的正负极性。
这种分子的形状对称,或者化学键的极性之间矢量合成为零,如CO2(二氧化碳)分子。
CO2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电负性相等,由于CO2分子的线性结构,两个极性化学键的极性矢量合成为零,使得CO2分子整体不呈现出正负极性,因此CO2是非极性分子。
总结:化学键的极性决定了分子的极性。
极性化学键一般导致分子的极性,非极性化学键一般导致分子的非极性。
在分子中,各种化学键的极性叠加决定了分子的整体极性。
分子的极性对于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也对化学反应和生命活动起到关键作用。
化学键的极性与非极性分子化学键是指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根据电子的共享或转移程度,化学键可以分为极性和非极性。
1. 极性键极性键在化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由两个不同原子之间的不平等共享电子对形成的。
其中一个原子电子云更强烈吸引共享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部分,而另一个原子则带有正电荷。
这种电荷分布不均的现象导致了极性键的形成。
以水分子(H2O)为例,氧原子与氢原子之间的键为极性键。
氧原子更吸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一端,而氢原子则带正电荷。
这个极性使得水分子具有很多特性,比如它可以形成氢键,导致水的高沸点和表面张力。
2. 非极性键非极性键是由相同或相似原子之间的共享电子对形成的。
在这种键中,电子云平均分布,形成一个无电荷区域,因此没有明显的正负电荷区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氧气分子(O2)。
氧原子之间共享电子对形成非极性键。
由于电子云平均分布,氧气分子在整体上是电中性的。
这种键的特性使得氧气分子稳定而不具有电荷相互作用。
3. 区分极性和非极性分子通过观察化学键的类型,可以判断分子是极性的还是非极性的。
简单的规则是,如果分子中包含带有不同电负性的原子,那么该分子就是极性的。
如果分子中只包含相同电负性的原子,那么该分子就是非极性的。
此外,分子的空间构型也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来判断分子的极性。
若分子的化学键都是极性键,但分子的各极性键受到的作用力平衡,空间构型中正负电荷中心重合,那么分子整体上也是非极性的。
4. 极性和非极性分子的应用极性和非极性分子在化学和生物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极性溶剂(如水)可以溶解极性物质,因为它们的极性特性使得它们与极性溶质相互作用更强烈。
例如,氯化钠可以被水分解为离子形式。
非极性溶剂(如石油醚)则更适合溶解非极性物质。
例如,蜡在石油醚中溶解。
此外,极性和非极性分子在生物体内的相互作用也起着关键作用。
极性分子在细胞膜中形成离子通道,调节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而非极性分子则在细胞膜中形成脂质层,保护和隔离细胞内环境。
化学键的极性与非极性化学键是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连接,能够保持化合物的稳定性和特性。
化学键的极性与非极性是描述化学键性质的重要概念。
本文将介绍化学键的极性与非极性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一、化学键的极性与非极性概念化学键的极性是指在化学键中两个原子之间电子的分配是否均匀。
极性化学键中原子间电子的分配是不均匀的,包括极性共价键和离子键。
非极性化学键中原子间电子的分配是均匀的,包括非极性共价键。
1. 极性共价键:极性共价键是由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
在极性共价键中,原子之间的电负性差异引起电子云的不均匀分布,形成正负电荷分离,这导致原子具有部分正电荷和部分负电荷。
2.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金属和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
在离子键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非金属原子获取电子形成负离子,正负离子相互吸引形成离子结晶,具有电荷的正负相互吸引的性质。
3. 非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是由两个原子之间电负性差异很小形成的,两个原子间的电子云均匀分布,不存在正负电荷分离的现象。
二、化学键极性与分子性质1. 极性化学键的分子性质:极性分子由极性化学键连接而成,其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
这使得极性分子具有极性较强的性质,例如极性分子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同时也具有极性分子之间的吸附、静电作用等性质。
2. 非极性化学键的分子性质: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化学键连接而成,其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分布均匀。
因此,非极性分子的溶解度较小,通常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此外,非极性分子之间的分子间作用较弱。
三、化学键极性的应用化学键的极性与非极性在化学和生物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1. 极性溶剂的选择:根据化学键的极性特点,可以选择适当的极性溶剂来溶解不同类型的物质。
极性溶剂可以增强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反应的进行。
2. 分子识别和相互作用:化学键的极性可以实现生物分子与受体之间的识别和相互作用。
极性配体与受体之间的化学键能够通过极性特点来实现高选择性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的极性与非极性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云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强力连接。
根据原子间电荷的不均匀性,化学键可以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本文将探讨化学键的极性和非极性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中的重要作用。
一、极性键极性键是指由电负性较高的原子与电负性较低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
在极性键中,电子云偏移向电负性较高的原子,使其带负电荷,而另一个原子则带正电荷。
这导致原子间形成了偏离电荷分布的不对称。
极性键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氢氧化钠(NaOH)分子中的氧-氢键。
氧原子是电负性较高的元素,吸引了电子云,因此带负电荷;而氢原子则带正电荷。
这种极性键的形成使得NaOH分子具有极性。
极性键在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极性键决定了分子的极性或非极性。
极性分子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强,因此具有较高的沸点和溶解度。
例如,极性溶剂如水能够溶解极性分子,而难以溶解非极性分子。
其次,极性键也会影响反应速率和反应路径。
极性键的存在可以使反应发生在部分极性键上,从而导致选择性的生成反应产物。
此外,极性键还能影响反应的活化能,提高或降低反应速率。
二、非极性键非极性键是指由电负性相近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
在非极性键中,电子云均匀分布在两个原子之间,两个原子的电荷分布对称。
最常见的非极性键是碳-碳(C-C)键。
碳原子的电负性相近,因此碳-碳键中电子云的分布对称。
非极性键的存在使得碳原子能够形成长链和碳骨架,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础。
非极性键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脂肪酸和甘油分子中,非极性键的存在使得它们能够相互结合形成三酯,同时也使其具有较低的溶解度。
总结:化学键的极性与非极性在化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极性键决定了分子的极性或非极性,影响了物质的溶解性、沸点等性质,同时也影响了反应速率和反应路径。
非极性键则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中起着关键作用,使得碳原子能够形成长链,构建复杂的有机分子。
深入理解化学键的极性与非极性有助于我们对物质特性和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化学键的极性和非极性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云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强有力的连接,它是化学反应和化学物质性质的基石。
根据原子间电子云的差异,化学键可以分为极性和非极性。
一、非极性化学键非极性化学键发生在两个相同元素的原子之间或两个电负性相同的元素之间。
在非极性化学键中,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分布均匀且对称,电子的云密度相等。
1.非金属原子间的非极性键非金属原子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其电子云更容易吸引位于同一键中的电子。
例如氧分子(O2)中的化学键,氧原子之间的具有双键的氧气分子是非极性的,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电负性并且电子云对称分布。
2.同一元素原子间的非极性键当两个相同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学键时,这种键也是非极性的。
例如氢分子(H2)中的化学键,两个氢原子具有相同的电负性,它们之间的电子云对称分布,因此这是一个非极性键。
二、极性化学键极性化学键发生在电负性不同的原子之间。
在极性化学键中,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分布不均匀,造成部分正电荷和部分负电荷的形成。
1.非金属和金属间的极性键非金属原子通常具有较高的电负性,而金属原子通常则具有较低的电负性。
当非金属和金属原子之间形成化学键时,非金属原子就会吸引连接在键中的电子云,使其部分负电荷,而金属原子则成为部分正电荷。
例如氯化钠(NaCl)中的键,氯原子吸引钠原子的电子云,形成部分负电荷的氯离子和部分正电荷的钠离子。
极性化学键也可以在金属间钢架氧化物和金属间形成,以及非金属和氢原子间形成。
2.非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间的极性键非金属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中,电子云的分布可能因电负性差异而不均匀。
例如,水分子(H2O)中的氧原子具有更高的电负性,而氢原子则具有较低的电负性。
因此,氧原子吸引连接在键中的电子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带部分负电荷,而氢原子带部分正电荷。
总结:化学键的极性和非极性决定了化学反应和化学物质的性质。
非极性化学键发生在相同元素或电负性相近的元素之间,而极性化学键发生在电负性差异较大的元素之间。
化学键的极性与非极性化学键是化学反应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根据键形成时电子的共享或转移程度不同,化学键可以被划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一、极性键极性键形成时,原子之间电子的共享不均匀,其中一个原子获得的电子更多,而另一个原子则获得的电子较少。
这种不均匀的电子分配导致原子之间形成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极性两极子。
极性键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情况:1.由于原子电负性不同,电子密度偏向电负性较高的原子,使得该原子成为部分负电荷的极性原子;2.原子中有孤电子对,这些电子对产生的电子云会使附近的化学键极化。
在极性键中,较电负的原子会具有部分负电荷,而较电正的原子会具有部分正电荷。
典型的极性键包括偏氢键、偏共价键和金属键。
1. 偏氢键偏氢键是指与氢原子结合的非金属原子对氢原子的电子云产生极化作用。
由于氢原子电负性较低,其电子密度较小,容易被较电负的原子吸引。
例如,氢氟化合物中的氢和氟之间的键就是偏氢键,氢原子带正电荷,氟原子带负电荷。
2. 偏共价键偏共价键是指在某些分子中,由于电负性差异造成原子成键时电子云分布不均匀。
如一氧化碳(CO)分子中,氧原子由于电负性高于碳原子,两者之间的共价键具有偏共价键特性。
氧原子带负电荷,碳原子带正电荷。
3. 金属键金属键是存在于金属中的一种特殊的电子构型。
金属元素的原子间电子云广泛共享,并形成电子海。
电子海中的自由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导致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传导性。
二、非极性键非极性键形成时,原子之间电子的共享均匀,没有明显的电荷偏移。
非极性键通常出现在电负性相近的原子之间,如碳-碳键和氧氧键等。
在非极性键中,原子的电子密度基本相等,没有电荷分离的现象。
这使得非极性键的键能较小,相对较弱。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非极性分子间的力通常较弱。
总结:化学键的极性与非极性取决于原子之间电子的共享程度。
极性键由于电子云不均匀分布而形成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极性两极子;非极性键由于电子云均匀分布,不存在电荷分离。
化学键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上)1. 复习重点1.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及特征;2.非极性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B . 难点聚焦(1) 化学键:1.概念:化学键: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离子键: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2.分类: 共价键: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金属键:存在于金属中(2) 离子键:一、 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构成的化合物。
如NaCl/Na 2O/Na 2O 2/NaOH/Na 2SO 4等。
二、 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
说明:(1)静电作用既包含同种离子间的相互排斥也包含异种离子间的相互吸引。
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之间斥力处于平衡时的总效应。
(2)成键的粒子:阴、阳离子(3)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4)成键条件:①活泼金属(IA 、IIA 族)与活泼非金属(VIA 、VIIA 族)之间相互化合――――ne n me m M M X X ---++-−−−→−−−→ −−−−→吸引、排斥达到平衡离子键(有电子转移) ②阴、阳离子间的相互结合: +-Na +Cl =NaCl (无电子转移)(5)成键原因:①原子相互作用,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②离子间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③体系的总能量降低。
(6)存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存在离子键,常见的离子化合物有强碱、绝大多数盐(PbCl 2/Pb(CH 3COO)2等例外),强的金属的氧化物,如:Na 2O/Na 2O 2/K 2O/CaO/MgO 等。
三.电子式:1.概念: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所以,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可以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 例如:2.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表示方法:在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中,活泼的金属离子失去电子变成金属阳离子,活泼的非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非金属阴离子,然后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成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
所以,在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中由阳离子和带中括号的阴离子组成且简单的阳离子不带最外层电子,而阴离子要标明最外层电子多少。
如:HH3.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注:①不是所有的离子化合物在形成过程中都有电子的得失,如NH4+与Cl-结合成NH4Cl的过程。
②对于离子化合物化学式不等于分子式,在离子化合物中不存在分子,如NaCl的晶体结构为:在这个结构中Na+和Cl-的个数比为1:1,所以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
四.共价键:1.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2.成键粒子:原子3.成键性质:共用电子对两原子的电性作用4.成键条件:同种非金属原子或不同种非金属原子之间,且成键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未达到饱和状态5.成键原因:①通过共用电子对,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能达饱和,由不稳定变稳定;②两原子核都吸引共用电子对,使之处于平衡状态;③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
6.存在范围:①非金属单质的分子中(除稀有气体外):如O2/F2/H2/C60②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中,如SO2/CO2/CH4/H2O2/CS2③部分离子化合物中,如Na2SO4中的SO42-中存在共价键,NaOH的OH-中存在共价键,NH4Cl 中的NH4+存在共价键五.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表示方法:在共价化合物中,原子之间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共价键的作用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本身没有阴阳离子,因此不会出现阴阳离子和中括号如: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六、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共价键根据成键的性质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1.极性键:不同种原子,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即电负性大)的原子一方,使该原子带部分负电荷(δ-),而另一原子带部分正电荷(δ+)。
这样,两个原子在成键后电荷分布不均匀,形成有极性的共价键。
(1)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叫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2)形成条件:不同非金属元素原子间配对(也有部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形成极性键)。
(3)存在范围: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根、氢氧要、有机化合物。
2.非极性共价键:(1)定义:(同种元素的原子)两种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成键的原子不显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非极性键。
简称非极性键。
(2)形成条件:相同的非金属元素原子间电子配对(3)存在范围: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除外)及某些化合物中,如H2、N2、O2、H2O2中的O-O键、Na2O2中的O-O键。
3.物质中化学键的存在规律:(1)离子化合物中一定有离子键,可能还有共价键。
简单离子组成的离子化合物中只有离子键,如MgO、NaCl等,复杂离子(原子团)组成的离子化合物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既有极性共价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
如:只含有离子键:MgO、NaCl、MgCl2 含有极性共价键和离子键:NaOH、NH4Cl、Na2SO4含有非极性共价键和离子键:Na2O2、CaC2、Al2C3等(2)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
(3)在非金属单质中只有共价键:(4)构成稀有气体的单质分子,由于原子已达到稳定结构,在这些原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
(5)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也可以形成离子键,如NH4Cl4.化学键强弱的比较:(1)离子键:离子键强弱的影响因素有离子半径的大小的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既离子半径越小,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就越强。
离子键的强弱影响物质的熔沸点、溶解性,其中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
如:离子化合物AlCl3与NaCl比较,r(Al3+)<r(Na+),而阴离子都是Cl-,所以AlCl3中离子键比NaCl中离子键强。
(2)共价键:影响共价键强弱的因素有成键原子半径和成键原子共用电子对数,成键原子半径越小,共用电子对数目越多,共价键越稳定、越牢固。
例如:r(H)<r(Cl),所以H2比Cl2稳定,N2中含有N≡N共价三键,则N2更稳定。
C.例题精讲[题型一]化学键类型、分子极性和晶体类型的判断[ 例1 ]下列各组物质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A)SO2和SiO2(B)CO2和H2(C)NaCl和HCl(D)CCl4和KClCH H H [点拨]首先根据化学键、晶体结构等判断出各自晶体类型。
A 都是极性共价键,但晶体类型不同,选项B 均是含极性键的分子晶体,符合题意。
C NaCl 为离子晶体,HCl 为分子晶体;D 中CCl 4极性共价键,KCl 离子键,晶体类型也不同。
规律总结1、含离子键的化合物可形成离子晶体2、含共价键的单质、化合物多数形成分子晶体,少数形成原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
3、金属一般可形成金属晶体[例2]、.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点拨]化合物只要含离子键就为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而离子化合物中还可能含共价键。
答案 A 、D[巩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P 4和NO 2都是共价化合物B. CCl 4和NH 3都是以极性键结合的极性分子C. 在CaO 和SiO 2晶体中,都不存在单个小分子D. 甲烷的结构式: ,是对称的平面结构,所以是非极性分子 答案:C 题型二:各类晶体物理性质(如溶沸点、硬度)比较[例3]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 O2 、I2 HgB 、CO 2 KCl SiO 2C 、Na K RbD 、SiC NaCl SO2[点拨]物质的熔点一般与其晶体类型有关,原子晶体最高,离子晶体(金属晶体)次之,分子晶体最低,应注意汞常温液态选B[例4]碳化硅(SiC)的一种晶体具有类似金刚石的结构,其中碳原子和硅原子的位置是交替的。
在下列三种晶体①金刚石、②晶体硅、③碳化硅中,它们的熔点从高到低的顺序是A. ①③②B. ②③①C. ③①②D. ②①③[解析]由于题给的三种物质都属于原子晶体,而且结构相似都是正四面体形的空间网状结构,所以晶体的熔点有微粒间的共价键强弱决定,这里共价键强弱主要由键长决定,可近似地看作是成键原子的半径之和,由于硅的原子半径大于碳原子,所以键的强弱顺序为C —C>C —Si>Si —Si ,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本题正确答案为A 。
[题型三]成键原子最外层8电子结构判断,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书写判断[例5] 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A 、光气(COCl 2)B 、六氟化硫C 、二氟化氙D 、三氟化硼[解析]光气从结构式可看出各原子最外层都是8电子结构,硫最外层6个电子,氙最外层已有8个电子分别形成二氟化物、六氟化物最外层电子数必超过8,硼最外层3个电子,分别与氟形成3个共价单键后,最外层只有6个电子。
[题型四]根据粒子、晶体的空间结构推断化学式,将掌握晶体结构知识在新情境下进行应用。
[例6]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海底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人类 1000年的能源需要。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晶体,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构建成8个笼,每个笼可容纳五个CH 4分子或1个游离H 2O 分子。
根据上述信息,完成第1、2题:(1).下列关于天然气水合物中两种分子极性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两种都是极性分子B 两种都是非极性分子C CH 4是极性分子,H 2O 是非极性分子D H 2O 是极性分子,CH 4是非极性分子(2).若晶体中每8个笼只有6个容纳了CH 4分子,另外2个笼被游离H 2O 分子填充,则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组成可表示为ACH 4·14H 2O B CH 4·8H 2O C CH 4·(23/3)H 2O D CH 4·6H 2O[点拨]晶体中8个笼只有6个容纳CH4分子,另外2个笼被水分子填充,推出8个笼共有6个甲烷分子,46+2=48个水分子。
答案(1)D (2)B[例7]⑴中学化学教材中图示了NaCl 晶体结构,它向三维空间延伸得到完美晶体。
NiO(氧化镍)晶体的结构与NaCl 相同,Ni 2+与最邻近O 2-的核间距离为a ×10-8cm ,计算NiO 晶体的密度(已知NiO 的摩尔质量为74.7g/mol)。
⑵天然和绝大部分人工制备的晶体都存在各种缺陷,例如在某氧化镍晶体中就存在如图4-4所示的缺陷:一个Ni 2+空缺,另有两个Ni 2+被两个Ni 3+所取代。
其结果晶体仍呈电中性,但化合物中Ni 和O 的比值却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