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乐教学中如何运用共鸣腔体的技巧谈

声乐教学中如何运用共鸣腔体的技巧谈

声乐教学中如何运用共鸣腔体的技巧谈
声乐教学中如何运用共鸣腔体的技巧谈

声乐教学中如何运用共鸣腔体的技巧谈

作者:毕剑平

作者机构:锦州师专

来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ISSN:1008-3898

年:2006

卷:000

期:001

页码:89-90

页数:2

中图分类:J616.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共鸣腔体;振源体

摘要:教师在声乐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对共鸣腔体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不同方面对运用共鸣腔体的技巧以及在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做了详细的讲解.

声乐技巧

01/03 声乐技巧 一、技巧 1、体会胸腔共鸣:微微张开嘴巴,放松喉头,闭合声门(声带),象金鱼吐泡泡一样轻轻地发声。或低低的哼唱,体会胸腔的震动。 2、降低喉头的位置:(同上);喉部放松。 3、打牙关:所谓打牙关,就是打开上下大牙齿(槽牙)。给口腔共鸣留出空间,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开了。然后发出一些元音,如“a”.感觉感觉自己声音的变化。 4、提颧肌;微笑着说话,嘴角微微向上翘,同时感觉鼻翼张开了,试试看,声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挺软腭;打一个哈欠,顺便长啸一声。 注意:在大声说话时,注意保持以上几种状态就会改善自己的声音。切记,一定要“放松自己”,不要矫枉过正,更不要只去注意发音的形式,而忘了说话内容。

二、气息 发音“震动,震动”气息,要使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就要有饱满的气息。呼吸要深入。持久,要随时保持一定的呼吸压力。平时可以多做些深吸缓呼的练习。最好在练习说话的时候先站起来,容易找到呼吸状态,要坐的话,也要坐直,上身微微前倾。 运用气息的时候,千万不要“泄气”,要在上述的呼吸压力中缓缓的释放,并且要善于运用,嘴唇把气拢住,这样来保持胸腹和嘴唇的压力平衡。 三、声线 我们的发音,有一个不容易察觉的线路,比如打呼哨,声音很响亮,道理就在于气息畅通,声音集中,通行无阻。说话也是这样,要尽量让自己的气息贯通,让气音尽量沿着口腔内部的中纵线穿透而出。这样才能使声音集中而响亮。

四、唱歌的基本方法(一)姿势: 1、身体要直; 2、重心要稳; 3、上胸要开; 4、双肩要松; 5、面部自然; 6、精神振奋; (二)呼吸:

呼吸方法有多种,我们应曲风而异。 1、锁骨呼吸法; 2、胸式呼吸法; 3、腹式呼吸法 4、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一般我国的美声唱法多,才用第4种胸腹失联合呼吸法...通俗就较为随意点了) 。 (三)练习呼吸的方法: A:可分无声呼吸练习: 1、快吸快呼;

[声乐,作用,技巧]谈个性化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谈个性化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摘要:作为歌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个性化声乐技巧直接关系到歌唱质量。这是因为歌曲艺术的核心价值主要依靠声乐技巧来呈现。为了更好地演绎歌曲,赢得听众的支持,演唱者必须加强个性化声乐技巧的训练,提升个人的歌曲艺术魅力。本文介绍了个性化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中的表现形式,详细地分析了个性化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关键词:个性化声乐技巧;歌唱艺术;形式和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越来越丰富。而歌唱艺术作为最受大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当下人们娱乐生活的一部分。在歌唱表演中,最核心的当然莫过于声乐技巧的熟练运用。声乐技巧往往能体现歌唱质量,决定演唱者能否动听地将一首歌曲作品表现出来。因此,声乐技巧的灵活运用极其重要。声乐技巧作为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美的规律,以特殊的形态渗透和作用于声乐艺术之中。声乐技巧的灵活使用对于增强歌曲的艺术感觉,提高歌曲的艺术渲染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个性化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1.1 与众不同的嗓音 与众不同的嗓音意味着独一无二的声色,这是演唱者个性化声乐技巧的表现之一,是演唱者区别其他人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其富有个人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虽然很多人天生不具有迷人独特的嗓音,但其实,与众不同的嗓音也可以在对个性化声乐技巧的学习中发掘。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并不是趋同就是好。每个人都可以在学习声乐技巧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嗓音。 1.2 音区的高低转换 在音乐表现中,各音区的特性音色有着重大的作用。高音区一般具有清脆、嘹亮、尖锐的特性;而低音区则往往给人以浑厚、厚重之感。根据每个人的声音条件、音质、音色的差异,音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音带较薄的人天生音域要高一些,反之则低一些。音带的先天优势其实是非常明显的,但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声乐技巧练习来达到理想的效果。音区的高低娴熟转换是演唱者掌握声乐技巧的重要体现之一。高水平的演唱者能在各种不同的音区中游走,跨越不同的音域,提高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1.3 独特手法的运用 (1)噎音。噎音就是一种在喉咙中发出的类似于哽咽的声音,港台歌手中唱噎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杰。他的歌声经常给人一种悲凉沧桑之感。 (2)哭腔。哭腔是类似于一种哭泣的声音,是当今通俗歌曲最常用的一种演唱技巧。哭腔的灵活使用能提高演唱的艺术渲染力,但哭腔并不代表唱功的深厚,适当的点缀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浅谈歌唱中的艺术表现

浅谈歌唱中的艺术表现 摘要:歌唱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经过一定时间的专门训练,通过声乐技巧、作品的二度创作和形体表演方式来向观众传达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内在情感。歌唱者要正确处理声乐演唱技巧、内心情感的流露以及形体艺术的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歌唱艺术中最完美的一面展现给观众,从而满足观众听觉和视觉上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二度创作歌唱艺术情感艺术形体艺术艺术风度 歌唱是一门表演艺术。歌唱艺术,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表现,而且还要通过视觉来传达。也就是说,观众既要听演唱者的声音,又要看到演唱者的表演。所有优秀歌唱家的演唱之所以能使广大的听众为之倾倒,受到听众的欢迎和喜爱,是因为他们除了具有良好的嗓音和娴熟的技巧以外,他们还运用准确的肢体语言生动地表达了歌曲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给予听众美的享受和情绪的感染。 一、音乐艺术表现中的“二度创作” 作为一名歌唱者,要想完整成功地塑造音乐形象,将艺术的美展现给观众,就必须懂得运用歌唱艺术的表演规律

为“二度创作”做准备。当歌唱者拿到作品之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熟悉作品,然后根据歌词的艺术特点及内容规定的情景进行歌唱语言方面的处理。当歌唱者能够把歌词朗诵并背诵下来之后,那就开始记歌谱了。记谱的最好方法就是默记法,这种方法不仅节省嗓音,而且背得快,记得牢。歌者将作品熟悉之后,就可以放声歌唱了。通过放声练唱,就可以知道自己在咬字吐字方面以及发声技巧方面的不足,然后着重解决这些问题。在歌唱的过程中,可以对着镜子将表情、手势等情感表达的艺术手法揉合进去,但要注意过程当中律动的节奏、细腻流畅的行腔和有感情的换气。换句话说,那就是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处理歌曲,应该从速度、力度、音色、语气、风格等几个方面着手。 二、歌唱中情感艺术的表现 要把歌唱得优美、动听,使观众喜欢听,令人感动并真正体验到音乐美感的愉悦享受,这就要求歌唱者具有良好的艺术表演才能。歌唱者要给予歌曲以生命的活力,也就是说歌唱者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要有良好的基本修养和美妙的歌喉,情感因素在歌唱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唱歌整个过程的表演需要技巧的运用和感情的抒发相互配合,它是联系表演者与欣赏者的纽带,是表演行为中的点睛之笔。 (一)“心灵的投入”要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

浅析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

浅析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 【摘要】如何掌握“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怎样运用共鸣的方法和技巧是歌唱者必须要掌握的。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音箱把声音放大了,音箱就是共鸣。声乐也是如此,是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出乐音,再经过身体的腔体共鸣和气息的控制把声音送出来,因此,完美的演唱通过鼻头腔和嘴的共鸣传送给广大听众,使声音更加有力度。 【关键词】歌唱共鸣振动作用 声乐艺术归根结底要通过歌唱家的演唱,将作品中的词、曲作家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及其所蕴含的音乐之美传达给听众。从学术的意义上看,声乐是一门科学,需要对实践者积累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从而来丰富自身的内涵。 笔者经过30年的声乐基础训练和演出实践,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在声乐演唱中,如不主动的运用“共鸣”的方法与技巧及控制“共鸣体”就不能将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传达听众,感染听众。可是也有一些年轻的歌手,包括一些声乐教师,对于“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认识的很肤浅,没有更深刻的去理解“共鸣”的重要性,这无疑要影响到年轻歌手和声乐老师在声乐艺术道路上的健康发展。因此本人愿意把自己多年以来在声乐艺术道路上所获得的理解和体会,与大家一起商酌。 物理学告诉我们,物体通过振动而产生声音,声音经过“共鸣体”将音量放大。例如: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音箱把声音放大了,音箱就是共鸣。声乐也是如此,声乐是通过声带的振动而发出乐音,再经过身体的腔体共鸣和气息的控制把声音送出来,因此,完美的演唱不仅仅在于控制共鸣体---声带,更在于自觉地控制共鸣体、身体的有关腔体,在训练控制咽腔、口腔、舌头、下巴等同时,不仅可以做到协调各部共鸣体的关系,改进嗓音的变化,声音位置的提高,喉咙的放松,艺术表现的升华。是和坚持不懈的精心训练分不开的,歌唱演员是能够做好控制共鸣体的。学习声乐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理论的学习是一方面,还得在实践中去体会,循序渐进的掌握歌唱的共鸣体。 “嗓音共鸣”概念是德国科学家慧特斯1837年提出来的,他的理论至今仍被认为是最恰当的。声唇发出的音是产生不了振动,只是局部的,穿过喉咙和嘴,打到鼻头腔的声音是震动的。共鸣是可以增强音量的, 在歌唱的嗓音中,喉咙的震动是主体震动,是第一震体,任何共鸣体都是第二振动体。嗓音共鸣体只是一个气助。共鸣的形状不是复杂的,而且极为易变。因此它可能是总体的振动,也可能是局部振动,还可能是几种方式同时振动,否则就没有好的音色。另外还有一种振动称之为第三振动体,是那些浪费了的振动,是一种错误的共鸣,在这里就不说了。 我们要正确的掌握运用“共鸣体”,要了解共鸣体的构造和组合情况,从物理

共鸣腔体

共鸣器官 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与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与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商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就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就是靠头腔鸣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闪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 共鸣腔体的运用从低音唱到高音,在共鸣腔体的运用上就是相互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低声区运用胸声较多,这时,当您捂着胸部,您会发现您的胸部在震动,中声区也就就是自然声区,唱这个声区时,口腔共鸣就是主要的,胸部不像唱低音时有那么明显的感觉,声音的音色也显得洪亮了。而唱高音时,就要用上头腔共鸣,这时,我们要注意打开口腔,提起上口盖,有点像半打呵欠,唱起来感到头部有震动的感觉,这就就是头腔共鸣在起作用。总之,不论就是唱哪个声区,三个共鸣腔体都在起作用,只就是不同的声区,其主要的共鸣腔体又有所不同。 歌唱的共鸣 歌唱的声音要有比较宽广的音域,要有相当响亮的音量,要有表达歌曲感情的各种声音色彩。这些除了要靠正确的气息控制,正确的发声方法之外,更要靠正确掌握人体对发声的共鸣作用。共鸣能够形成的声音质量变化,要比声带自身的发声能量大得多。当某个物体振动发出声响时,影响到周围的其她物体的振动,从而增强了原物体振动的声响,形成了共鸣现象。歌唱的共鸣就就是指歌唱发声时,由于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同时引起了人体内其她各共鸣腔体产生共振的现象。由于共鸣时产生的泛音与声带发出的音组成复音,因此,它使声音得到了美化,达到宏亮、丰满、悦耳、动听的效果。人的声带就是极短的振动体,它发出的声音就是微小的,全靠人体许多天然的共鸣腔体(如胸腔、咽腔、头腔等)将

歌唱声音的艺术表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811814048.html, 歌唱声音的艺术表现 作者:王桂平 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5期 [摘要]在歌唱中,不同的歌曲内容、风格和情绪,采用不同的歌唱声音来表现,歌唱声音的变化、调节、掌握、运用,对声乐作品思想情感的表达有着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 歌唱声音运用艺术表现 在影视剧中,主题歌、插曲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与影视剧内容保持一致。它会推动剧情的发展,发挥其补充作用,甚至表达画面的未尽之意。歌唱声音的表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艺术歌唱中,对任何一种思想情感的表达,都会以某种方式影响着嗓音,并改变嗓音生理方面的特征。在不同感情的影响下,发声器官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发声形式,而这种形式的变化。必然在所发出的声音中留下痕迹,形成各种不同音色的声音来。 一、音色在艺术作品表现中的作用 音色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真情实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歌唱中,如果忽视情感所需要的声音音色的选择和运用,那么就难以保证声乐作品思想内容的准确表达。恰当地运用音色,才能深刻表达出声乐作品潜在的感情内涵。不同的音色代表和表现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在艺术歌唱中应该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去进行艺术创造和表现。若违背这一规律,,必然导致歌唱的失败。不同思想情感的表现所需的不同声音音色,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规律: 1、表达欢乐、兴奋和愉快的思想感情时,声音音色应富于光彩、明亮、生动而流畅的特点,歌唱者应富于朝气。 2、表达悲痛、绝望的思想感情时,应当运用开放的、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的声音音色。根据情感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加入哭泣的声音效果。深刻的悲痛和内心的绝望有时也可以用低暗的声音有时来表达。 3、表达雄壮、威武的气概,多运用圆润、坚实、刚健、雄浑的声音音色。这种声音要以宽厚的胸怀为基础,强调吐字和发声的力度。歌唱声音富于金属般的色彩。

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呼吸训练

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呼吸训练 摘要 呼吸是歌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声乐呼吸在满足呼吸的生理功能之外,要服从于声乐演唱的需要,根据乐曲的要求分出强、弱、急、缓,使演唱时的气息更饱满、更舒畅,使歌声更具有表现力。本论文首先对声乐教学中呼吸的常用分类进行了说明,表明我国声乐教学的呼吸现状,然后分别从姿势、呼吸的具体训练方法、气息控制、感情投入等角度对声乐教学中呼吸训练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声乐教学;呼吸;训练 Breath training in vocal music teaching Abstract Respi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inging, i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power of singing, vocal respiration in addition to meet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breathing, to obey to the vocal music,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identified strong, weak, quick, slow, the singing breath more full, more comfortable, so that the song is more expressive.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commonly used classification breathing in vocal music teaching, suggest that the respiratory status of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and then from the posture, breathing the concrete training method, breath control, emotional involvement of the vocal music teaching breathing training were analyzed, hav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words:vocal music teaching; respiration;training 0 引言 呼吸是歌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声乐呼吸在满足呼吸的生理功能之外,要服从于声乐演唱的需要,根据乐曲的要求分出强、弱、急、缓,

如何理解声乐歌唱中的气息位置共鸣

如何理解声乐歌唱中的气息位置共鸣——以《祖国,慈祥的母亲》 为例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一首美声唱法歌曲的艺术风格和演唱技巧进行剖析,论证在汉语声乐歌曲演唱中,气息位置和共鸣位置能否准确掌握对演唱的效果起到关键性作用。并且进一步分析,如何正确运用气息位置共鸣,才能使这首美声风格歌曲演绎出相对优秀的音响效果。从而总结出汉语美声歌曲一个共性的演唱技巧。 关键词:气息位置,共鸣位置,面罩,气息控制方法,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 本文所要分析的核心内容是:一种共性的声乐歌唱方法——气息位置共鸣。但是,就中国从古近代以来所有的声乐歌曲而言,它们的艺术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歌曲风格的不同当然会导致歌唱方法的微妙区别。因此,这里谈到的“共性”好像是相对的,所以在这先为以下讨论的问题找到一个对应的歌曲风格会更加恰当。那我们暂且把对象局限于美声抒情风格的歌曲吧,下面我们的例子歌曲就是这种风格。其实,其他的歌唱方法可能会受到歌曲风格的局限,但气息位置共鸣作为歌唱的最基本技巧,在所有汉语歌曲中都是可以共通的(当然以美声抒情风格最为适合)。 怎样才是正确地运用气息位置共鸣?那我们在唱歌之前先要弄清楚共鸣位置点和气息位置的概念。共鸣位置点就是歌唱时,感觉到发音振动最集中最强烈的身体部位。气息位置就是:在歌唱中,我们连续发音的时候是不呼吸的,所以在每次发音之前,我们都要吸一口气(换气)。平时我们吸气的时候会习惯性地

把空气集中于胸腔(这当然与肺的生理位置有关),但我们在唱歌时就要把吸到的空气牢牢地集中于另外一个身体部位(这个命题应该会是解剖学的悖论,所以是要靠歌唱者的感觉问题作为讨论对象),这个身体部位就是气息位置。 我们在演唱声乐歌曲的时候,每一句的发音都应该准确地把握共鸣位置和气息位置,这对演唱的最基本效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汉语美声歌曲中尤为明显)。那演唱时共鸣位置在哪里为恰当呢?共鸣位置准确来说应该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定位在面罩这个身体位置最为恰当。面罩就在双眼中间稍微靠上的头部位置上。演唱时气息位置在哪里为恰当呢?气息位置应该定位于人体的腹腔。我们在连续发音的时候是不呼吸的,但是我们在歌唱过程中会根据间断,适时地呼吸(这个过程由潜意识控制,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这个较为频繁的呼吸是正确的,且不可避免,导致气息位置的控制成为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这里不得不谈到气息控制方法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气息位置应该定位在腹腔,那怎样把这个过程尽可能地做到最好呢?最好的气息控制方法叫做气息向下,通俗来说其实就是,在整个声乐歌唱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腹部适当地处于撑胀的状态。当然这要求自然地完成,要利用呼吸到的充足的空气。 下面我就通过一些实验来证明,共鸣位置定位于面罩,气息位置定位于腹腔,在声乐演唱中,能得到比共鸣位置和气息位置混乱地歌唱更有震撼力的音色。 我在唱到《祖国,慈祥的母亲》的副歌部分第一乐句——“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如果我把气息位置爬上了胸腔,这就导致了我气息完全不够用,根本无法把这个短的乐句连贯地唱完;如果我的共鸣位置不保持在面罩上,这个共鸣位置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喉咙上,结果导致了气息位置共鸣的方法完全失效,唱出来的音色沙哑,甚至像说话。因为这一句的音区是比较高的,共鸣位置不能

最新 声乐教学中共鸣腔体的应用-精品

声乐教学中共鸣腔体的应用 导语:在声乐教学中“共鸣腔体”的训练必须要抓住正确的训练方式,在反复训练之后还应该结合实际歌曲进行训练,让学生深切感受“共鸣腔体”在实际歌唱中的运用。 一、“共鸣腔体”的训练 在对学生进行“共鸣腔体”训练的时候,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训练状态,一旦发现错误就要及时纠正。如在头腔共鸣训练时很容易有学生为了追求音量和音色的饱满,而刻意压喉咙;在胸腔共鸣训练时也容易有学生为了感受胸腔的张力,而无意识运用肢体语言,导致肢体僵硬。这些都是错误的训练方式,在训练时教师要及时洞悉学生的错误并纠正。笔者认为,在“共鸣腔体”的训练中可以遵循以下训练方式。 (一)“打哈欠”训练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打哈欠,以此来感受口腔处于自然打开状态是什么样子。接着,教师就给学生讲解口腔自然打开时的特点:舌头自然平放、咽腔自然张开、牙关自然打开、软腭自然上提、鼻翼自然扩张,整个“腔体”都处于自然状态。口腔、咽腔、鼻腔之间都是通畅的,气息可以自由流动。具体训练方式:让学生“打哈欠”、“叹气”、说“a”,分别感受这三种情况下口腔和胸腔自然打开的状态。然后,让学生在“打哈欠”的状态下用“吊嗓”的方式说“a”,体会声音经过口腔-胸腔-鼻腔-头腔这四个腔体产生的共振。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这四个腔体之间的联系。 (二)胸腔“支点”训练 在胸腔共鸣的训练中,教师要指引学生找准胸腔共鸣时声音的“支点”(通常在最下面两根肋骨的交点处),声音要建立在“支点”上,就像声音本来就是从胸腔的地方“透出”一样。具体训练方式:让学生用手指抵住“支点”,自然打开喉咙,发“a”音,引导学生尽量将声音往下叹;然后让学生有意识感受声音往下叹时“支点”产生的震感。以此训练学生的胸腔共鸣,切忌在训练的时候挺胸,要时刻保持胸部的自然放松。 (三)“微笑”训练 “微笑”是训练“共鸣腔体”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歌唱的时候也要保持“微笑”状态。“微笑”训练可以让脸部肌肉处于自然放松状态,鼻腔处于自然扩张状态,下巴、喉头也不会僵硬,促进声带的自然工作,把声波顺利送达口腔上颚,进而产生声音的共鸣。具体训练方式:让学生自然“微笑”,打开口腔,然后发“a”音,感受“微笑”状态下“a”的发音位置,以及“共鸣腔体”的“通畅”状态。

谈声乐的有效教学

谈声乐的有效教学 2007-11-14 22:22:19 作者:来源:洪啸音乐教育浏览次数:1345 文字大小:【大】【中】 【小】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控掘出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在现行声乐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还存在着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更有甚者,导致学生声乐水平倒退和坏嗓的严重的教学失误也时有发生。 造成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声乐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的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因而无法引导学生顺利地进行声乐学习;二是声乐教师不懂得或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三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必须迅速扭转声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着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施声乐的效教学。 我认为,实施声乐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声乐“选苗”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首先必须重视“选苗”。没有好的声乐“苗子”,再好的声乐教师,再伟大的声乐教育家也将在声乐教学上无所作为。 为了确保选准声乐“苗子”,首先必须合理设置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内容。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过分强调演唱水平、形象和嗓音条件,要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其次,招生学校要把好专业面试关。一是要坚决刹住招生考试中找关系、走后门等舞弊行为。把“关系生”、“后门生”拒之门外;二是要加强对考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的考查,真正选拔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俱佳、思想品德优良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考生作为未来的培养对象。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院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近几年来,由于盲目扩招,生源

浅谈声乐中的呼吸与共鸣

浅谈声乐中的呼吸与共鸣 本文把呼吸与共鸣联系到一起来认识,在了解呼吸与共鸣的关系和重要性的同时,也对呼吸和共鸣的含义、练习方法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声乐中呼吸的含义 呼吸,它是我们生命中一个必要的基础运动,是气息循环出入的一个简单过程。而声乐中的呼吸是建立在无意识的生活呼吸基础之上的有意识的呼吸运动,是声乐发声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呼吸方法来控制和运用气息,就不可有优美悦耳的歌声;一切声乐表演技巧都与呼吸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二、声乐呼吸的各种方法 声乐中呼吸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由浅入深的,我们应该了解各种呼吸的方法,从而才能更好进行呼吸训练。常见的呼吸方式有上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联合呼吸。上胸式吸气效果表现在量少而浅,这种呼吸方法吸气容易使人紧绷,让气息阻塞在胸腔和喉咙之间,阻碍高音的演唱。腹式呼吸是一种依靠软肋扩张、小腹鼓起和收缩的呼吸方法,由于吸气过深,气息在歌唱运用的时候往往会感觉不太流畅,影响发声的部位,从而导致中、低声区音色沉闷而缺乏灵活力。胸腹式联合呼吸兼具两者优点,让我们更容易控制气息的吸入量,以及深浅,是近代中外声乐界公认而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机制规律的呼吸方法。演唱者只有正确的掌握了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才能彻底解决气息、音量、高音等种种歌唱问题。 三、呼吸的简单训练方式 要使呼吸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必须关注呼吸训练时的整体状态,舒展松弛的身体状态或紧绷的状态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同时,舒展的状态并不仅仅表现在身体上面,呼吸时,口腔和喉咙一块的充分松弛才是练习呼吸训练乃至歌唱最重要的因素。简单常见的呼吸训练方式有口腔吸气训练,这是初级阶段的一种简单直接的吸气训练。它要求我们在吸气的时候完全用口腔,犹如打呵欠一样的感觉,吸入气息,感觉两腰的缓缓扩张,然后再缓缓的、均匀地将气息一点点吐出。吸气时口腔要完全的松弛,让吸入的气息抵达正确的位置。联系初期建议稍微多吸一点气,这样有利于我们寻找和熟悉这种吸气的模式。另一种是鼻子吸气训练,我们通过鼻子吸入空气,体会腰腹部的扩张,在吸入后,我们保持这个状态再用“sisi”的声音均匀缓慢将气息吐出。鼻子吸气的感觉没有口腔那么明显,容易把气息吸入胸腔,导至气息无法沉入丹田。这时,我们更应注意吸气的时候身体是否完全舒展开来。在做这个吸气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种闻花香的感觉,很享受的将气息吸入,切记吸气时不能耸立两肩。还有一种方式是口鼻同吸训练,这是我们在掌握了口腔和鼻子吸气后的一个最常用的呼吸训练,它要求我们口鼻同时吸气,感觉腰腹的扩张,并保持住这种状态,然后用打弹唇(也就是打“嘟嘟”练习)的方式将气体吐出。这个吸气训练我们应当注意弹唇时

声音练习腔体共鸣(口鼻胸头)

腔体: 头腔鼻腔口腔喉腔咽腔胸腔 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 共鸣腔体: 口腔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 其他:气息升降音阶喉软骨横隔膜 气泡音 伪音伤害及嗓子保护 伪音普及:音色我声音适合伪什么 多久才能伪出来这类问题 头腔共鸣: 我们常常把头腔共鸣称之为头声。头腔共鸣是我们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它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头腔共鸣是由于声音的频率引起了头部上前方的蝶窦空间的震动而产生的。蝶窦位于鼻孔上,是比较小的结构空间,获得头腔共鸣必须先具有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否则头腔共鸣是难以掌握的。具体方法是: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后移,下腭放下,软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声波便沿着上腭骨而传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窦等,引起振动,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富,富有光彩。当然要取得良好的头腔共鸣是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基础之上的。 鼻腔共鸣: 鼻腔共鸣是声波在鼻骨上的振动,即将声音的焦点定位在鼻腔。由于声音明亮的焦点,在鼻腔,所以也叫面罩唱法。这样的感觉是声音的焦点靠前,声音薄而明亮,比较灵活,像民族。随着焦点向后移动,声音越来越接近美声。随着焦点向后向上移动声音的位置也就越高,越浑厚,越不灵活。越美声化。所以美声歌曲中高速吐字快速变换音高,都是极难的声乐技巧。 要获得良好的鼻腔共鸣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软腭的运用:软腭即平时称为的小舌头。软腭是鼻咽腔的底,形成了穹形,有利于用咽壁对声音推送。通过软腭的运用,促使鼻咽腔形状的变化及音色的变化。用哼唱练习,便于使软腭中部产生振动,扩大鼻咽腔,同时还能使鼻咽腔下部也打开。打开并控制颌关节:上下颌关节活动应张开小半寸,对于取得共鸣有好处。下颌轻轻下移,感觉好像没有重量,声音就轻松自如了。还要记住,鼻咽腔既可以使声波进入鼻腔共鸣的较大空间里去,又能不让气息进入这个空间中来。它起着声气离析的作用,能够促使共鸣的色彩变化。 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声乐发声方法之一。口腔共鸣的获得是要在发音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后拉,上腭有上提的感觉。基音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气息的传送,使声波沿着硬腭向上齿背方向推送。这时,声波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喉咽部分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部分引起振动,声音即在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这时兼有鼻腔打开、畅通的感觉。这种共鸣使声音明亮靠前,但过多的口腔共鸣,容易使声音出现“白声”。发中音(中声区的音)时,以口腔、咽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头腔次之,胸腔更次之。 胸腔共鸣: 是一种练声方法,一种声乐术语。胸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状,发声时,下腭自然下垂,喉咽部适当开大一些,把在硬腭上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

谈声乐有效教学。

谈声乐有效教学 省市通渭县平襄镇安川学校萍邮编743300 容提要:长期以来,我国声乐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观念旧、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导致声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人才培养周期长,甚至最终难以成才,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大批声乐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必须大力提倡并实施有效教学。关键词:声乐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出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在现行声乐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还存在着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更有甚者,导致学生声乐水平倒退和坏嗓的严重的教学失误也时有发生。 造成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声乐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的真

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因而无法引导学生顺利地进行声乐学习;二是声乐教师不懂得或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三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必须迅速扭转声乐教学量存在着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施声乐的效教学。 我认为,实施声乐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其次必须合理设置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容。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过分强调演唱水平、形象和嗓音条件,要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院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近几年来,由于盲目扩招,生源质量明显呈下降趋势,许多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进入校园,给声乐有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二、加强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的秘密就

共鸣腔体

共鸣器官 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 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 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商的不同,使用 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 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鸣发挥作 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闪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 共鸣腔体的运用从低音唱到高音,在共鸣腔体的运用上是相互联系 又不完全相同的。低声区运用胸声较多,这时,当你捂着胸部,你会发 现你的胸部在震动,中声区也就是自然声区,唱这个声区时,口腔共鸣 是主要的,胸部不像唱低音时有那么明显的感觉,声音的音色也显得洪 亮了。而唱高音时,就要用上头腔共鸣,这时,我们要注意打开口腔, 提起上口盖,有点像半打呵欠,唱起来感到头部有震动的感觉,这就是 头腔共鸣在起作用。总之,不论是唱哪个声区,三个共鸣腔体都在起作用,只是不同的声区,其主要的共鸣腔体又有所不同。 歌唱的共鸣 歌唱的声音要有比较宽广的音域,要有相当响亮的音量,要有表达 歌曲感情的各种声音色彩。这些除了要靠正确的气息控制,正确的发声 方法之外,更要靠正确掌握人体对发声的共鸣作用。共鸣能够形成的声 音质量变化,要比声带自身的发声能量大得多。当某个物体振动发出声 响时,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物体的振动,从而增强了原物体振动的声响, 形成了共鸣现象。歌唱的共鸣就是指歌唱发声时,由于气息冲击声带振 动而发出的声音同时引起了人体内其他各共鸣腔体产生共振的现象。由 于共鸣时产生的泛音与声带发出的音组成复音,因此,它使声音得到了 美化,达到宏亮、丰满、悦耳、动听的效果。人的声带是极短的振动体,它发出的声音是微小的,全靠人体许多天然的共鸣腔体(如胸腔、咽腔、

浅谈声乐艺术教学

浅谈声乐艺术教学 发表时间:2009-07-08T16:07:46.700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供稿作者:陈平伟 [导读] 声乐艺术教学是全面的,有步骤的教学过程。是以技能训练为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浅谈声乐艺术教学 陈平伟湖南省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 【摘要】声乐艺术教学是全面的,有步骤的教学过程。是以技能训练为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长期以来,我国声乐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讲述了构建先进教学理念,采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等来提高声乐艺术教学。 【关键词】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6-0132-02 现行声乐教学中,不仅存在着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还存在着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造成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声乐教师不懂得或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二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三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笔者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实施声乐艺术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而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继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这就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另一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选好声乐“苗子” 要实施声乐艺术教学,首先必须重视“选苗”。没有好的声乐“苗子”,再好的声乐教师,再伟大的声乐教育家也将在声乐教学上无所作为。为了确保选准声乐“苗子”。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过分强调演唱水平、形象和嗓音条件,要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还要加强对考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的考查,真正选拔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俱佳、思想品德优良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培养对象。 三、科学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等,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致使长时期以来,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因人而异,且各有各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 四、运用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且是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 1.因材施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歌唱条件、发声缺陷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案。2.循序渐进 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一是从基础训练开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 五、科学地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声乐教学的应用,可以使声乐教学更加直观化,可以解决我们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①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声音波形的分析,

歌唱共鸣的原理及在实际演唱中的应用

歌唱共鸣的原理及在实际演唱中的应用 一、共鸣在歌唱中的原理和意义 共鸣是声学的专业术语,声学上认为,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叫做共鸣。例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当一个音叉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这是因为第一个音叉的发声,引起另一个音叉发生共振,共振发出的声音就是共鸣现象。 当我们歌唱时,声带因振动而发出声音以后,必然引起人体内部组织发生共振,发出大大小小的分音。众多分音的产生,从而使原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音色改变、音量扩大。 据科学家测定,歌唱发声时,使用在声带上的能量大约只占能量的20%。所以,仅凭声带本身发出的声音,既不宏亮,又欠优美,这种声音必须通过人体部分腔体经过一定的“过滤”和“选择”,以增强声音中优美的泛音成分,消弱那些不可取的分音,使原来弱小的声音变得既优美又宏亮,这就是歌唱共鸣的作用。正如马腊费奥迪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所说:“共鸣对嗓子音量的贡献,比呼吸提供的重要得多,也比声带的大小——发声力量——重要得多”。有人说:“共鸣是声音、字和感情的窗口,良好的共鸣会使吐字、声音和感情表现增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卡鲁索所形容的那样:“当我有时要唱响的或戏剧性强的歌曲时,我感到振动传进我两腿的骨头内。”难怪当意大利的歌唱家们把声带比作本钱、共鸣比作利息时说:“歌手应该靠利息歌唱”。 因此,正确的发声和美好的歌唱是建筑在依赖于共鸣、最大限度地运用共鸣之上的,这是任何歌唱训练方法的基本规律,也是任何优秀歌手的嗓音应具有的特点。 在研究歌唱的共鸣之前,首先必须加以说明的是歌唱中共鸣的实际意义与音响学中的共鸣意义并非完全相同。例如音响学中共鸣的作用主要由频率所决定,当某种频率的声音适应于一种独特的共振腔体时,就能使原声变得更强。在歌唱时,共鸣腔体的大小对音量的扩大关系密切,共鸣腔体越大,所获得的音量则越大,所获得的音量则越大,音量扩大不仅仅是由共鸣引起的,腔体中所产生的交混回响,也是音量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人体内各个腔体体积有限,绝不可能使产生的交混回响以回响的效果而出现,尽管交混回响本身存在着不同声音的出现有先后的差异,但我们的听觉是无法感觉到的,所以,歌唱中共鸣的实际意义,不仅包括因物体共振所产生的声音,也包括共鸣腔体中所产生的交混回响。 物质结构不同,共振时所产生的共鸣的音量和音色也不相同。所以,乐器制造商在制造乐器时,对共鸣材料的选择上是极为考究的。 人身组织结构复杂,有坚硬的骨骼和富有弹性的肌肉,也有流动着的血液和坚固的腔体;音响学认为,墙壁越坚硬,反射声波的作用就越强,形成交混回响和共鸣就越强,因此音量越大,音色也较明亮,腔壁越松软,反射声波的作用就越小,甚至减弱声波的反射,音量减小,音色柔和。

歌唱的共鸣训练教案

第三章歌唱的共鸣训练(一) 一、教学目的 在正确的气息支撑下,以中低声区为基础,做到正确的相对稳定的喉头位置进行发声并演唱歌曲,培养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及歌曲艺术性处理。 二、教学方法 讲解法、对比法、示范法、引导法、启发法、指导并运用微格技术直观地进行教学反馈。 三、教学重点 1.正确、积极、自然地打开喉咙的训练。 2.打开牙关、放松下巴、稳定喉头的高位置声音共鸣的训练。 四、教学难点 1.演唱中的统一位置。 2.装饰音的演唱准确性。 五、教学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谱架、音响、摄像机 六、教学过程 1.介绍本课内容 (1)自然声区的共鸣训练:歌唱声音的训练都是从自然声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自然声区,就是不用任何强制力量就能唱出接近说话音高的声。这段音域的声音,呼吸自然,喉头稳定,声音流畅动听,最富于人声的自然色彩。我们把这段声音作为训练发声的起点。(2)初学程度相对应的歌曲,例如《百灵鸟》;《渔家姑娘在海边》2.发声训练

每堂课要进行二十分钟的发声训练。 3 2 | 1----|| m 54 32∣1 —‖ u 5 3 | 4 2∣1 —‖ Lu 54 32∣1 —‖54 32∣1 —‖ u wo 1.训练要求: (1)精神饱满,全身积极地、放松地、协调地演唱;每条练声曲都用中速进行练习。 (2)哼鸣时,嘴轻闭,打开牙关,舌头平放,喉头自然放松下沉,鼻腔兴奋张开,寻找哭泣的感觉往眉心集中哼鸣。 (3)发声时在横膈膜的支持下,喉头稳定,喉部肌肉自然放松,喉咙打开,母音清楚、准确、声音均衡连贯。 (4)韵母转换声音位置的统一。 2.训练方法: (1)老师提出要求,讲解注意的要点; (2)学生逐条做发声练习,教师随时指导; (3)回放上课时发声训练的录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或听到自己练声时的不足,老师和学生共同研讨声乐发声中的科学方法。 3.歌曲演唱 《百灵鸟》、《渔家姑娘在海边》 (1)歌曲简介 《百灵鸟》是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一首著名艺术歌曲,采用四句体乐段加补充构成。歌曲每乐句的前半部分音调、节奏基本相同,以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