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2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中的《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运动特点,以及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明白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认识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运动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知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在联系,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模型,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交替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简析】要知道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必须认识地球的运动。
这节课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史料,让学生继续研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上两个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日心说”。
“地心说”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
教科书选取了托勒密《天文学大成》的一些观点。
鉴于学生的理解力,并没有展示他学说中的有关本轮、均轮等点,呈现的是地心说的代表性观点:地球是球体、地球不动、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
哥白尼认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发动了宇宙观的革命。
教科书中选择了与“地心说”相对应的三个主要观点。
借此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
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
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地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并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树立一定程度上的大宇宙观。
本节课则是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继续为昼夜现象的产生寻找原因。
而对于“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认识上,学生对后者的观点比较了解、认同,潜意识中会肯定“日心说”而否定“地心说”,也就是会肯定哥白尼的伟大而否定托勒密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中的贡献。
学生对这两种学说也只是单纯的认同与不认同,并没有去验证其中观点的充分性,没有在观点与证据之间建立很好的联系。
其中“地心说”与“日心说”当中的观点很多来自理性的推理而非天文的客观证据,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些都是学生比较难明白的。
因此需要引领学生通过本堂课的研讨验证两个学说的观点,并对提供的证据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体会托勒密与哥白尼为人类认识地球作出的贡献的基础上,形成通过证据来探究昼夜现象及其研究宇宙的兴趣与意识。
章节测试题1.【答题】“地心说”主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围绕地球运动。
()【答案】✓【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地心说的主要观点。
【解答】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的理论中的主要观点是地球出于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所有的日月星辰都是绕着地球在旋转,而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2.【答题】“日心说”主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太阳转。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解答】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的理论的中的主要观点有太阳是不动的,而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而且地球是在运动,并以24小时自转一周,因此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是围绕着太阳转的。
3.【答题】哥白尼认为地球包括其他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中的观点,地球及其他行星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
【解答】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的理论的中的主要观点是太阳保持不动的,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也就是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
4.【答题】托勒密认为所有的日月星辰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所有的日月星辰是围绕着地球转动的。
【解答】托勒密提出的是地心说,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转动,并且每一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而提出所有的日月星辰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是哥白尼的观点。
5.【答题】托勒密和哥白尼都是著名的天文学家。
()【答案】✓【分析】主要考查的是两位著名的天文学家【解答】托勒密提出了著名的“地心说”理论,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所有行星都是围绕着地球运动的;哥白尼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说”理论,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运动的。
6.【答题】在“地心说”示意图中,()处于宇宙的中心。
A.地球B.太阳C.月亮【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4.2 人类认识地球及运动的历史1. 引言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突破。
通过对地球的观察、研究和实践,人类逐渐深入地了解到地球的形状、运动方式以及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及运动的历史。
2. 古代人类的地球认知2.1 地球的形状古代人类最初对地球的形状认知并不准确,许多人认为地球是平坦的。
然而,一些早期的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和伊拉波利斯则认为地球是圆形的。
这些早期的学者通过观察地球表面的曲线和航海经验得出这一结论。
2.2 地球的运动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运动方式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静止的,而太阳和其他星体则绕着地球旋转。
然而,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天文学家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这为后来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知提供了基础。
2.3 古代文明的天文观察古代的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等文明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天文观察。
例如,埃及人利用日晷来观测太阳的运动,以确定时间。
这些观测结果为后来的地球运动理论提供了一些线索。
3. 科学革命与地球认识的进步3.1 哥白尼的地心说尼古拉·哥白尼是科学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地心说改变了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
哥白尼认为地球是绕太阳旋转的,并且其他行星也是绕太阳运动的。
这一理论的提出引发了巨大的科学变革。
3.2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约翰内斯·开普勒是哥白尼地心说的支持者,他通过对天体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三个行星运动定律。
这些定律进一步加强了人类对地球及其他行星运动规律的认知。
3.3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伽利雷和艾萨克·牛顿的工作进一步推动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知。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行星运动的原因,并将这一定律应用到地球上的物体上。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天体力学和航天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4. 现代地球认知的进展4.1 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对地球的认知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
资料一:“地心说”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
公元140年前后,天文学家托勒密建立了宇宙地心说。
在16世纪“日心说”发表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地心说”一直占统治地位,并长期为教会所利用。
由于这一学说没有反映行星运动的本质,经不起长时间的观测检验,后来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所推翻。
资料二:“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
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提出了这种看法,但没能进一步论证。
直到16世纪,“日心说”才又由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正式提出,并作了较系统的理论论证。
哥白尼认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发动了宇宙观的革命。
资料三哥白尼哥白尼(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人,曾在波兰和意大利的几所大学学习,研究数学、天文学、法学和医学。
1506年回国任僧正,从事宗教活动,但仍以主要精力研究天文学。
他在所供职的教堂城垣的箭楼上,建立了一个小天文台,并亲自制作观察仪器,长期从事天文观测和研究。
终于创立了科学的宇宙结构体系“日心说”。
从此否定了统治西方达一千多年的“地心说”。
“日心说”提出后经历了艰苦的斗争,才为人们所接受。
这是天文学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支柱。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哥白尼在《天体运动论》中阐明了“日心说”,这部著作于1543年出版。
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在哥白尼的“日心说”中保留了所谓“完美的”圆形轨道等形而上学的论点。
在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后,“日心说”才建立在更加稳固的科学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