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539.50 KB
- 文档页数:1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
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
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
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日心说。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中的《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运动特点,以及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明白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认识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运动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知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在联系,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模型,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交替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地心说〞、“日心说〞的观点与证据间的联系。
难点:联系证据,对“地心说〞及“日心说〞的观点进行分析,并将证据与昼夜交替的解释结合起来。
【教学准备】给学生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和我们一样,自古以来,人们试图对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解释。
要解释这个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
师提出问题:历史上,在这方面曾经有哪些主要的观点和学说呢?引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板书课题。
二、古人关于地球运动的学说师引导学生认识两种学说:1盖天说: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随天盖而运动。
因此天盖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说明:盖天说是一种原始的宇宙认识论,虽然它对许多宇宙现象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本身也漏洞百出,但它是人类试图揭开宇宙面纱的一次有益探索。
〕2浑天说:整个天空的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那么附着于“天球〞上运行。
张衡在?张衡浑仪注?中提出地球就像一个鸡蛋黄,藏在鸡蛋中。
交流:古人为什么这么认为?你怎么看待这两种学说?〔预设:这两种学说虽然对许多宇宙现象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本身也漏洞百出,但是为后人观察、研究宇宙提供了根底。
〕三、“地心说〞与“日心说〞1阅读资料,找证据和观点,比拟两种学说的异同。
师过渡:在与“浑天说〞差不多的年代,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在亚里士多德的根底上开展了“地心说〞体系,并影响了欧洲1000多年。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内容】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探究“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并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养成教育训练点】1.培养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篮球。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哪几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2.谈话: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古时候,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提出了很多种说法。
如“盖天说”、“浑天说”。
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两种观点大碰撞。
(一)谈话:后来又出现了两个著名的观点和学说:“地心说”和“日心说”。
1.整体感知:小组讨论:请用直线在书上勾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交流。
2.逐条剖析:思考1:“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思考2:“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静止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