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课标依据: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教材解读: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上两个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旧心说”。
“地心说”也称“地球中心说”“地静说”。
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
这一学说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提出的。
公元140年前后,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学说,建立了宇宙地心说。
在16世纪“日心说”发表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地心说”一直占统治地位,并长期为教会所利用。
由于这一学说没有反映行星运动的本质,经不起长时间的观测检验,后来为哥白尼的‘旧心说”所推翻。
教学目的: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板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心说日心说教后反思: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并用小球模拟地球运动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认证过程,培养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学习用真理来看待问题。
本课在教材中是宇宙单元的第2课过渡课,但本人将它单独提出来进行教学,淡化了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深化了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并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
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认识上有了上升。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证据对于科学真理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阅读并分析历史上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假说,找出相应证据支持或批判其中的观点。
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真理在证据的支持下不断完善,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
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器材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太阳模型、地球仪。
学生:“地心说”和“日心说”阅读资料、小球、任务单等。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包含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设计意相关阅读资料——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地心说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建立了“地心说”。
托勒密在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心说”基础上,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写成了《天文学大成》。
在书中,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反证的方法进行了解释:1.地球是球体。
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科学课中唯一一节研究科学史的课程。
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但光只了解两位科学家的成就还是不够的,学生学习会感到突兀,所以想要达成教学目标有必要增加与他们相关联的另外两位极具代表性并且学生相对熟知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逐步通过资料了解,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位科学家在研究关于地球及其运动的知识。
除了让学生了解哥白尼和托勒密两位著名的人物在研究中所提出的观点之外,还让他们知道了在托勒密之前的人物和哥白尼之后一些科学家的伟大成就。
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些科学家为人类认识地球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激发学生体会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研究的。
而本课重点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情感教育,体会到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我们今后学习的重要守则。
(二)、教学目标通过提供的阅读资料和多媒体演示的动态现象知道几位科学家在研究中提出的观点以及证据。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中的《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运动特点,以及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明白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认识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运动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知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在联系,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模型,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交替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内容】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探究“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并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养成教育训练点】1.培养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篮球。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哪几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2.谈话: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古时候,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提出了很多种说法。
如“盖天说”、“浑天说”。
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两种观点大碰撞。
(一)谈话:后来又出现了两个著名的观点和学说:“地心说”和“日心说”。
1.整体感知:小组讨论:请用直线在书上勾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交流。
2.逐条剖析:思考1:“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思考2:“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阅读资料——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地心说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建立了“地心说”。
托勒密在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心说”基础上,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写成了《天文学大成》。
在书中,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反证的方法进行了解释:1.地球是球体。
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2.地球静止不动,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
如果地球转动,就必然会带动其他物体一起转动,人们看见的却是云彩,鸟类在自由运动。
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二、日心说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500年,建立了“日心说”。
哥白尼十分勤奋地钻研过托勒密的著作后,看出了托勒密的错误结论和科学方法之间的矛盾。
于是经过30年如一日的反复观察和计算,在他70岁时终于发表了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在书中他论述了:1.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最后消失,这说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
2.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因为天空比大地大得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不可想象。
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在那个时候,哥白尼的发现不断受到教会、大学等机构与天文学家的蔑视和嘲笑,但是他用毕生的经历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在哥白尼去世60年后,又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利用工具更进一步论证并宣扬了哥白尼的学说。
章节测试题1.【答题】“地心说”主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围绕地球运动。
()【答案】✓【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地心说的主要观点。
【解答】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的理论中的主要观点是地球出于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所有的日月星辰都是绕着地球在旋转,而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2.【答题】“日心说”主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太阳转。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解答】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的理论的中的主要观点有太阳是不动的,而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而且地球是在运动,并以24小时自转一周,因此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是围绕着太阳转的。
3.【答题】哥白尼认为地球包括其他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中的观点,地球及其他行星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
【解答】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的理论的中的主要观点是太阳保持不动的,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也就是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
4.【答题】托勒密认为所有的日月星辰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所有的日月星辰是围绕着地球转动的。
【解答】托勒密提出的是地心说,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转动,并且每一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而提出所有的日月星辰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是哥白尼的观点。
5.【答题】托勒密和哥白尼都是著名的天文学家。
()【答案】✓【分析】主要考查的是两位著名的天文学家【解答】托勒密提出了著名的“地心说”理论,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所有行星都是围绕着地球运动的;哥白尼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说”理论,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运动的。
6.【答题】在“地心说”示意图中,()处于宇宙的中心。
A.地球B.太阳C.月亮【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4.2 人类认识地球及运动的历史1. 引言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突破。
通过对地球的观察、研究和实践,人类逐渐深入地了解到地球的形状、运动方式以及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及运动的历史。
2. 古代人类的地球认知2.1 地球的形状古代人类最初对地球的形状认知并不准确,许多人认为地球是平坦的。
然而,一些早期的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和伊拉波利斯则认为地球是圆形的。
这些早期的学者通过观察地球表面的曲线和航海经验得出这一结论。
2.2 地球的运动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运动方式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静止的,而太阳和其他星体则绕着地球旋转。
然而,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天文学家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这为后来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知提供了基础。
2.3 古代文明的天文观察古代的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等文明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天文观察。
例如,埃及人利用日晷来观测太阳的运动,以确定时间。
这些观测结果为后来的地球运动理论提供了一些线索。
3. 科学革命与地球认识的进步3.1 哥白尼的地心说尼古拉·哥白尼是科学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地心说改变了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
哥白尼认为地球是绕太阳旋转的,并且其他行星也是绕太阳运动的。
这一理论的提出引发了巨大的科学变革。
3.2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约翰内斯·开普勒是哥白尼地心说的支持者,他通过对天体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三个行星运动定律。
这些定律进一步加强了人类对地球及其他行星运动规律的认知。
3.3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伽利雷和艾萨克·牛顿的工作进一步推动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知。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行星运动的原因,并将这一定律应用到地球上的物体上。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天体力学和航天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4. 现代地球认知的进展4.1 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对地球的认知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仙岩一小尤洁琰教材分析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
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
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
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昼夜交替现象假说的简图、地球仪、透明塑料盒。
学生: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哪几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2.谈话: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在这方面曾经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多媒体展示这些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浑天说”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
师指导学生否定这些观点。
3.后来又出现了两个著名的观点和学说,你们知道是哪两个吗?
二、经历两种观点大碰撞
1.谈话:叙述“地心说”的来历和“日心说”的来历。
小组讨论:请用直线在书上勾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分组讨论,小组汇报交流。
师: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生:“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地球是球体,地球不动,是宇宙的中心,其它星球围绕地球转。
“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地球是球体,地球在运动并且在自转,太阳不动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等星体围绕太阳转。
师在黑板上板书这些观点。
2.思考1:
“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
“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3.思考2:
“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
“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4.思考3:
“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
“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5.思考4:
“地心说”和“日心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师生小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和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三、修正观点,建构具体概念
1.交流讨论:
师:“地心说”和“日心说”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如果能,相当于我们前面模拟实验中的哪一种?
2.根据上面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你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3.师生对“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进行对比总结,知道各自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及这两种观点对昼夜现象的解释。
同时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不断补充和修正。
板书设计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天圆地方说盖天说浑天说
×××
(相同)(不同)
地心说:地球是球体地球不运动太阳运动
(中心)(圆周运动)
日心说:地球是球体地球在运动太阳不动
(自转) (中心)
地球是椭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