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了解地球是不规则球体。
2、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并能找证据解释观点。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感情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在对资料分析和交流中,需要大胆质疑。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打算):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来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肯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讨了地球上发生昼夜变化的原因,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二、查阅资料,经历人类探究知识过程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学说的否认依旧。
〔重点〕〔1〕计算:给出科学数据: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1.5亿千米,让我们来算一算,它绕地球一周路程有多远?太阳运行的速度是每秒250千米,照这样算,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多少小时呢?24小时绕地球一圈可能吗?〔2〕汇报计算结果:把计算结果填写在P62(科学同步探究)上。
依据计算结果,否认“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
〔3〕阅读资料。
阅读课本P76的阅读局部,看看人类是怎样研究“太阳围绕地球转〞这个问题的。
〔4〕汇报阅读结果。
用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再次否认“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
2、对地球运动其余学说的认识。
〔1〕用推理的方法再次思考“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和“地球不仅自转,还围绕太阳转动〞哪种说法是正确的?〔2〕阅读课本P76的阅读局部,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中的《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运动特点,以及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明白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认识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运动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知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在联系,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模型,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交替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1.说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继前一课之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有关人类人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了解古代科学家是如何追求真理的。
要知道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必须认识地球的运动。
这节课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史料,让学生继续研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上两个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旧心说”。
“地心说”也称“地球中心说”“地静说”。
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
“日心说”又称“太阳中心说”“地动说”‘日静说”。
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
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
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
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地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2.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4.说教学准备:“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课件和图片。
二.说教学对象该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对“地心说”和“日心说”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也有一定的联想。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目的】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板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心说日心说。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内容】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探究“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并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养成教育训练点】1.培养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篮球。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哪几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2.谈话: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古时候,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提出了很多种说法。
如“盖天说”、“浑天说”。
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两种观点大碰撞。
(一)谈话:后来又出现了两个著名的观点和学说:“地心说”和“日心说”。
1.整体感知:小组讨论:请用直线在书上勾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交流。
2.逐条剖析:思考1:“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思考2:“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资料一:“地心说”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
公元140年前后,天文学家托勒密建立了宇宙地心说。
在16世纪“日心说”发表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地心说”一直占统治地位,并长期为教会所利用。
由于这一学说没有反映行星运动的本质,经不起长时间的观测检验,后来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所推翻。
资料二:“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
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提出了这种看法,但没能进一步论证。
直到16世纪,“日心说”才又由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正式提出,并作了较系统的理论论证。
哥白尼认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发动了宇宙观的革命。
资料三哥白尼哥白尼(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人,曾在波兰和意大利的几所大学学习,研究数学、天文学、法学和医学。
1506年回国任僧正,从事宗教活动,但仍以主要精力研究天文学。
他在所供职的教堂城垣的箭楼上,建立了一个小天文台,并亲自制作观察仪器,长期从事天文观测和研究。
终于创立了科学的宇宙结构体系“日心说”。
从此否定了统治西方达一千多年的“地心说”。
“日心说”提出后经历了艰苦的斗争,才为人们所接受。
这是天文学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支柱。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哥白尼在《天体运动论》中阐明了“日心说”,这部著作于1543年出版。
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在哥白尼的“日心说”中保留了所谓“完美的”圆形轨道等形而上学的论点。
在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后,“日心说”才建立在更加稳固的科学基础上。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在对资料分析和交流中,需要大胆质疑。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讨了地球上发生昼夜变化的原因,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二、查阅资料,经历人类探究知识过程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学说的否定依旧。
(重点)(1)计算:给出科学数据: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1.5亿千米,让我们来算一算,它绕地球一周路程有多远?太阳运行的速度是每秒250千米,照这样算,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多少小时呢?24小时绕地球一圈可能吗?(2)汇报计算结果:把计算结果填写在P62《科学同步探究》上。
根据计算结果,否定“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
(3)阅读资料。
阅读课本P76的阅读部分,看看人类是怎样研究“太阳围绕地球转”这个问题的。
(4)汇报阅读结果。
用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再次否定“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
2、对地球运动其余学说的认识。
(1)用推理的方法再次思考“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和“地球不仅自转,还围绕太阳转动”哪种说法是正确的?(2)阅读课本P76的阅读部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3)学生交流:自己阅读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