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把地球看作是正球形体,通过科学实践, 对这一看法才获得进一步的修订、提高。1672年,天文学家里奇比从巴黎 (49°N )带了一只钟到南美洲的圭亚那(5°N),发现这只钟每天慢了二 分二十八秒,带回巴黎后又恢复正常。以后在其它地方作类似的观察,也有 类似的结果。这表明从极地向赤道移动,钟摆的摆动速度变慢,或者说是摆 的振动周期变长了。经过物理学的推测,地球不是一个正圆球体,而是两极 略扁赤道凸出的旋转球体。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由经线圈绕地轴回转而成的。 所有经线圈都是相等的椭圆,而赤道和所有纬线圈都是正圆。测量上为了处 理大地测量的结果,采用与地球大小形状接近的旋转椭球体并确定它和大地 原点的关系,称为参考椭球体。十九世纪,经过精密的重力测量和大地测量, 进一步发现赤道也并非正圆,而是一个椭圆,直径的长短也有差异。这样, 从地心到地表就有三根不等长的轴,所以测量学上又用三轴椭球体来表示地 球的形状。 此后,又发现地球的南北两半球不对称,南极较北极离地心要近 一些,在北极凸出18.9米,在南极凹进25.8米;又在北纬45˚地区凹陷,在南 纬45˚隆起。这一形状和参考椭球体对比,地球又有点像梨子的样子,于是测量 学中又出现“梨形地球”这一名称。总之地球的形状很不规则,不能用简单的 几何形状来表示。更确切地说,地球具有独特的地球形体。从宇宙空间观看地 球,它既不像梨,也不象橘子或鸡蛋,倒像一个滚圆的球。人们利用宇宙飞船和 同步卫星在36,000公里高空的实际观测,已把地球的真面貌拍摄下来了。可以 看到,在这个小行星上,辽阔的海洋呈蔚蓝色,突出在水体上呈褐色的是陆地,青 葱翠绿的是地面上的植被,还有萦绕在上空不断变化着的白云。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今天人们所说的“地球自转”,只是在描述地球自身绕日 运行的姿态,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而言,每24小时旋转一周; 相对于恒星的位置而言,每23小时56分旋转一周,这是现行时 间标量的依据,是太阳日和恒星日日长的由来,也是地球出现 朝、昼、暮、夜的原因。“地球自转”这一概念揭示的是“地 球在自转”这一自然现象。其实,古希腊的费罗劳斯、海西塔 斯等人早已提出过地球自转的猜想,中国战国时代《尸子》一 书中就已有“天左舒,地右辟”的论述,而对这一自然现象的 证实和它被人们所接受,则是在1543年哥白尼日心说提出之后。 地球无故不会转,它内部没有动力!现地球之所以24小时自转 一周,是因为它在以每小时10万多公里的速度绕日公转,且途 中遇到太阳风的侧面推力,使高空产生等离子西风环流,高空 西风又推动地面西风和向东涌的 洋流,进而推动地球自西向东 旋转。太阳风每秒钟作用于地球等离子圈层的总推力为5. 3亿 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