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系统基本知识

神经系统基本知识

神经系统基本知识
神经系统基本知识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包括脑和脊髓,主要由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构成。位于颅腔和椎管以外的神经组织系统称为周围

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它由胞体和突起

两部分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胞体集中存在于大脑和小脑的皮层、脑干和脊髓的灰质以及神经节内。一个神经元可有一个或多个树突,它们由胞体向外伸展,并呈树枝状分支。有些神经元,尤其在大脑和小脑的皮层,树突分支上还有大量多种形状的细小突起,

称为树突棘,常为形成突触的部位。一个神经元一般只有一个轴突。与树突相比较,轴突较

为细长,直径均一,分支较少,但可发出侧支,轴突起始的部分称为始段;轴突的末端分成

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状,称为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

接触而形成突触。突触小体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囊泡,囊泡内含有神经递质,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二者统称为轴索,轴索外面包有髓鞘或神经膜,成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根据有无髓鞘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在外周神经系统髓鞘主要由雪旺氏(或者施方)细胞的胞膜多层包裹而构成。髓鞘除在紧接胞体那一段轴索处缺如外,其余部分呈一个节段一个节段地包绕轴索,直到接近终末处。相邻两个髓鞘节段之间的缩窄部分称为朗飞结。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一个少突胶质细胞可以包卷数个轴突,

节段一般较短,而郎飞结处的间隙相对较宽,无髓神经纤维并非绝对无髓鞘,而是一条至多条轴突被一个施万细胞所包裹,不呈反复螺旋卷绕式包裹状。根据功能的差异,神经末梢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前者与其相连的各种特化装置一起称为感受器;

后者终止于其他器官、系统的组织中,主要是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支配它们的活动。

神经元按其功能可分为四个部位:(1)胞体或树突膜上的受体部:此部位的细胞膜能

够某些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导致此处细胞膜产生局部兴奋或抑制。(2)产生动作电位的起始部:如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始段,或皮肤感觉神经元的起始郎飞结,受体接受化学物质刺激时只能产生局部电反应,以电紧张性的方式进行扩布,只有当扩布至该部位时才能引起或

阻滞向远处传播的动作。(3)传导神经冲动的部位:轴突能够传导神经冲动,通过轴突神

经冲动在胞体和末梢之间传导。(4)引起递质释放的部位:当兴奋传至神经末梢时能引起

末梢释放递质。

神经元细胞的基本功能是:(1)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而引起电位变化。(2)对各种来源的电位变化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神经元通过突起与其他神经元、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来自内、外环境改变的冲动传人中枢,加以分析、整合处理,再经过传出通路把信

号传到其他器官、系统的组织,产生一定的生理调控效应。

2.神经纤维传导与纤维类型,兴奋传导在神经纤维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理完整性:兴奋能够在同一神经纤维上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解剖和生理上

是完整的。

(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无数条神经纤维,但每条纤维的动作电信传导基本上互

不干扰,表现为各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时彼此隔绝的特性。这是因为局部电流主要在一条纤维

上构成回路,加上各纤维之间存在着髓鞘的缘故。

(3)双向性: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只要刺激强度足够大能产生动作电位,引起的

兴奋可沿纤维向两端同时传布。这是由于局部电流可在刺激点的两端发生,并继续传向远端,但在体内突触的极性决定了在体内的单向传导。

(4)相对不疲劳性:在实验条件下连续电刺激神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神经纤维始终能

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相对突触传递而言,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表现为不易发生疲劳。这是由于神经冲动的传导依赖局部电流,完全是物理现象,无需提供能量,耗能较突触传递少得多。

不同种类的神经纤维,其传导兴奋的速度有很大的差别,这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有无髓鞘、髓鞘的厚度以及局部电流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纤维越粗,其传导速度越快。有

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其直径成正比,这里的直径是指包括轴索和髓鞘在一起的总直径。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比无髓神经纤维快得多。局部电流越大,传导速度越快。

根据传导速度和后电位的差异,可将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的神经纤维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纤维又分为α、β、γ、δ四类。

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分类:主要是对传人纤维的分类,共分为Ⅰ、Ⅱ、Ⅲ、Ⅳ四类。Ⅰ

类纤维中又包括Ⅰα和Ⅰβ两个亚类。

神经纤维的分类一

纤维分类来源

A(有髓) Aα初级肌梭传人纤维和支配梭外肌的传出纤维

Aβ皮肤的触—压觉传人纤维

Aγ支配梭内肌的传人纤维

Aδ皮肤痛、温觉传人纤维

B(有髓)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C(无髓) sC自主神经节后纤维drC 后根中传导痛觉的传人纤维

神经纤维的分类二

纤维分类来源

Ⅰa肌梭的传人纤维

Ⅰb腱器官的传人纤维

Ⅱ皮肤的机械感受器传人纤维(触、压、振动觉)

Ⅲ皮肤痛、温觉,肌肉的深部压觉传人纤维

Ⅳ无髓的痛觉、温觉、机械感受器传人纤维神经纤维的两种分类间存在交叉重叠。

3.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

神经元是一种分泌细胞,胞体内合成蛋白质通过轴浆流动,运输到神经末梢的突触小体,同时轴浆也能由轴突末梢反向流向胞体既有双向性。

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轴浆运输分两类:一类是快速轴浆运输,指的是具有膜的细胞器,

(如线粒体、递质囊泡和分泌颗粒等囊泡结构)的运输。另一类是慢速轴浆运输,指的是由胞体合成的蛋白质所构成的微管和微丝等结构不断向前延伸,其他轴浆的可溶性成分也随之向前运输。

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神经末梢除支持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外还能经常性地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称为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不易被觉察,但在神经被切断后就能够明显地表现出来。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是通过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作用于所支配的组织而完成的。营养性因子可能是借助于轴浆流动由神经元胞体流向末梢,而后由末梢释放到所支配的组织中。需要指出的是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

另外,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神经营养性因子。

5.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对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知之甚少,可能的功能有: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4)绝缘和屏障作用。

(5)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6)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的作用。

(二)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反射: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化学性突触,缝隙连接及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等形式。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相接触处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称为突触。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主要是依靠突触传递而完成的。此外,神经元与效应器通过接触形成称为接头的特殊结构相联系,完成神经元对效应器的支配功能,如神经-肌肉接头。

1.经典的突触传递

经典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就是神经元轴突末梢的轴突膜,而与突触前膜相对的另一神经元的树突、胞体或轴突膜则称为突触后膜,两膜之间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这样一个神经元能够通过突触传递作用于许多其他神经元;同时它的树突或胞体可以接受来自许多不同神经元的突触小体而构成突触。

通常化学性突触分为三类:(1)轴突—树突式突触,由前神经元的轴突与后神经元的

树突相接触而形成。这类突触最为多见,多形成于树突的树突棘处。(2)轴突—胞体式突触,由前神经元的轴突与后神经元的胞体相接触而形成。这类突触也较常见。(3)轴突—轴突式突触,为前一神经元的轴突与后一神经元的轴突相接触而形成的突触。

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兴奋很快传到神经末梢,可以使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一定水平时,则引起前膜上的一种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于是细胞外液中的Ca2+进入突触前膜Ca2+进入前膜后可能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降低轴浆的粘度,有利

于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另一方面是消除突触前膜内侧的负电位,促进突触小泡和前膜接触、融合然后以胞吐形式将神经递质释放。Ca2+在突触末梢内的浓度很快恢复到静息时的水平,

这是因为末梢内Ca2+浓度的升高触发了膜的Na+—Ca2+逆向转运,把轴浆内的Ca2+转运到细胞外,如果细胞外液中Ca2+浓度降低,或Mg2+浓度增高,神经递质的释放将受到抑制,

反之则神经递质释放增多。

递质释放后进入突触间隙,再经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或化学间控式通道,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变化,导致某些带电离子进入突

触后膜,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去极或超极化,这种突触后膜上的电

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主要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种型式。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

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一个神经元的剌激兴奋不足以引发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但当同时参与活动的突触数增多,EPSP可以发生空间性总和,以致突触后电位的达到阈电位而引发动作电位。由此可见,EPSP也和终板电位一样,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形成EPSP的机制是:某种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

触后膜上的受体,提高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从而导致Na+的内流,局部膜的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

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IPSP的机制为:某种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Cl-通道开放,导致Cl-内流,从而使膜电位发生超极化。另外,IPSP的产生也与K+通透性和K+外流增加,以及Na+或Ca2+通道的关闭有关。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常与其他多个神经元构成多个突触,其中有的突触产生EPSP,有的突触产生IPSP。所以突触后膜上电位的改变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当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去极化到一定程度时,就足以达到阈电位水平而引发扩布

性动作电位,但是,动作电位首先并不在胞体产生,而是在轴突的始段产生。这是因为轴突

的始段比较细小,当胞体出现EPSP时,该部位出现外向电流的电流密度较大,因此始段是

第一个爆发动作电位的部位。爆发的动作电位再向两个方向扩布,即沿轴突扩布至末梢和逆向传到胞体,引起使整个神经元发生一次兴奋。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突触后神经元还可表现为抑制,根据产生抑制的机制的发生部位不同,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两类。在突触前机制中,还有突触前易化。

其中,所有突触后抑制都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引起的,此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与其发生突触联系的其他神经元都产生IPSP,最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发生

抑制。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传人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传人侧支性抑制:是指在一个感觉传人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传人冲动直接兴奋某一

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的活动。这种抑制能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

调起来。

回返性抑制:是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去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其轴突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这种抑制是一种负反馈控制形式,它的作用是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也促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突触前抑制是建立在轴突—轴突式突触的结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对另

一个轴突的作用是抑制它释放神经递质从而抑制另一神经元产生的EPSP,这种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抑制在中枢广泛存在,尤其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中,对调节感觉传入活动具有重

要作用。突触前抑制可发生在各类感受器传入活动之间,也可发生在同类感受器的不同感受

野活动之间,即一个感觉传入纤维的兴奋冲动进入中枢后,它本身沿特定的传导路径传向高

位中枢,同时通过多个神经元接替,转而对其旁的感觉传入纤维的活动发生突触前抑制,限制其他的感觉传入活动。

突触前易化与抑制正好相反,在与突触前抑制同样的结构基础上,当到达末梢的动作电位时程延长,Ca2+通道开放的时间加长时,运动神经元上的EPSP变大,即产生突触前易化。

突触传递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单向传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性的,但兴奋在通过突触传递时只能沿

着单一方向进行,即兴奋传布只能由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方向传布。

(2)突触延搁:兴奋通过突触花的时间较长,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的时间为0.3~0.5ms。

(3)总和:在突触传递中,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需要有多个EPSP加以总和,才能使膜电位的变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从而爆发动作电位,兴奋的总和包括空间性总和和时间性总和。如果总和未到达阈电位,此时处于局部阈下兴奋状态的神经元,对原来不易发生传出效应的其他传入冲动就比较敏感,容易发生传出效应,称为易化。

(4)兴奋节律的改变: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节律既受突触前神经元传入冲动频率的影

响,又与其本身的功能状态有关,最后传出冲动的节律取决于各种因素总和后的突触后电位

的水平。也就是说突触前冲动频率与突触后冲动频率不一致。

(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突触部位是反射弧中最易发生疲劳的环节。突触部位易受内环境理化因素变化的影响,而改变突触部位的传递能力。

突触的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2.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

(1)非突触性化学传递:轴突末梢分支上的曲张体含有大量小泡,是递质释放的部位通

过弥散作用到及应细胞膜的受体,使效应细胞发生反应。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与突触性化学传递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2)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能支配较多的效应器细胞。(3)曲张体与效应器细胞间的距离一般大于20nm,远的可达几十微米。(4)递质扩散距

离较远,因此传递所费时间可大于1s。(5)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

上有无相应受体。

(2)电突触传递(缝隙连接)

电突触传递不属于化学性传递,而是一种电传递。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在两个神经元紧密接触的部位,连接部位的神经细胞膜并不增厚,膜两侧旁胞浆内无突触小泡,

两侧膜上有沟通两细胞胞浆的通道蛋白,允许带电离子通过而传递电信号。传递一般为双向的;局部电流可以从中通过,因而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电突触传递的功能是促

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电突触可存在于树突与树突、胞体与胞体、轴突与胞体、轴突与树突之间。

3.神经递质和受体

(1)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即在化

学突触传递过程中起化学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是化学传递的物质基础。

神经递质应有一些共性:(1)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

成该递质。(2)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冲动抵达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人突

触间隙。(3)递质释出后经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上特异受体而发挥其生理效应。(4)在突触中有能使其失活的机制并有一系列能降解该递质的酶系统。(5)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并能够分别激活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

调质是指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它能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调质所发挥的作用称为调制作用。如阿片肽对交感末梢释放NA的调制作用。

(2) 递质受体:指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引起

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有一些物质能够与受体结合,从而占据受体或改变受体的空间

结构形式,使递质不能发挥作用,这些物质称为受体阻断剂。

(3)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在周围神经系统,释放Ach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

能纤维。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以及肌肉骨骼肌的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

在中枢神经系统,以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在中枢的分布极为广泛。如润绍细胞,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神经元,尾核,纹状体内的某些神经元等。

以Ach为配体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可分为:a.毒蕈碱受体:毒蕈碱能模拟Ach对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刺激作用。所以这些作用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相应的受体称为毒荤碱受体(M受体)。它的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

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能

受体都是M受体。当Ach作用于这些受体时,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

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行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以及汗腺分泌的增加和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b.烟碱受体:这类受体存在于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膜

上。小剂量Ach能兴奋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也能引起骨骼肌收缩,而大剂量Ach则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这些效应不受阿托品影响,但可被从烟草叶中提取的烟碱所模拟,因此这些作用称为烟碱样作用(N样作用),其相应的受体称为烟碱受体。

在周围神经系统,筒箭毒碱可阻断肌肉型和神经元型烟碱受体的功能,十烃季铵主要阻断肌肉型烟碱受体的功能,而六烃季铵则主要阻断神经元型烟碱受体的功能,从而拮抗Ach 的作用。

②儿茶酚胺及其受体儿茶酚胺类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多数交

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以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的神经纤维。

在中枢神经系统,以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元称为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其胞体主要分布在延髓,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元称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绝大多数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位于低位脑干,尤其是中脑网状结构、脑桥的蓝斑以及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外侧

部分。

能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分

为α型肾上腺素能受体(α受体)和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两种。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布极为广泛,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后产生的效应,既有兴奋性的,

也有抑制性的,与效应相关,因素有:a.受体的特性: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主要是α1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主要是兴奋性的,包括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

辐射状肌收缩等,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舒张;肾上腺素和M与β受体(主要是β11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是抑制性的,包括血管舒张、子宫舒张、小肠舒张、支气管舒

张等,但与心肌β1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却是兴奋性的。 b.配体的特性:去甲肾上腺素对

α受体的作用强于对β受体的作用;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的作用都强; c.器官上两种受体的分布情况:如血管平滑肌上有α和β两种受体,在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上

α受体在数量上占优势,肾上腺素的作用是产生收缩效应;在骨骼肌和肝脏的血管,β受体占优势,肾上腺素的作用主要产生舒张效应。

酚妥拉明对α1和α2受体都有阻断作用,哌唑嗪可选择性阻断α1受体,而育亨宾能选择性阻断α2受体。普奈洛尔是β受体拮抗剂。

多巴胺递质、受体系统主要位于中枢,包括三个部分:黑质—纹状体部分、中脑边缘系

统部分、和结节、漏斗部分。

3)5-羟色胺及其受体:5-羟色胺递质系统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元集中在低位脑干近中

线的中缝核内。

4)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氨基酸类递质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有谷氨酸、门

冬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前两种为兴奋性氨基酸,后两种为抑制性氨基酸。

γ—氨基丁酸(GABA)在大脑皮层的浅层和小脑皮层的浦肯野细胞层含量较高。

闰绍细胞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就是甘氨酸,它对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5)肽类递质及其受体神经元能分泌许多肽类物质,如下丘脑的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调节

垂体功能的激素。

脑内含有吗啡样活性的肽类物质称为阿片肽。

脑内还存在脑—肠肽,如胆囊收缩素(八肽)、血管活性肠肽、胃泌素、胰高血糖素、胃

动素、促胰液素等。

⑥其他递质、受体系统下丘脑后部存在组胺能神经元的胞体,中枢和外周存在H1、H2和H3三种组胺受体。嘌呤是中枢内的一种抑制性递质。

一氧化氮(NO)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内皮舒张因子(EDRF),也在脑内产生。可能与突触活动的可塑性有关。

4.反射

(1)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下,机体对内、外坏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非条件反射是指出生后无需训练就有的、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活动,

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出生后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反射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组成部分。反射活动需要反射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将不能进行。

(2)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神经元依其在反射弧中的位置不同分为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三类。以中间神经元数目最多。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以通过分支与其他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称为辐散原则。这种联系有可能使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一个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可以接受来自许多神经元的突触联系,称为聚合原则,这种联系使多个神经元引起一个神

经元的兴奋发生总和,也使来自多个神经元的刺激在一个神经元发生整合。

单突触反射弧是指传人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只有一个突触的反射弧,是最简单的反射弧。通过单突触反射弧所发生的反射,称为单突触反射。机体内惟一的单突触反射是腱反射。

在传人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有两个以上突触的是多突触反射弧,通过多突触反射弧所发生的反射,称为多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的典型例子是屈肌反射。

(三)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1.脊髓的感觉传导。

Aβ类纤维传导机械刺激引起的触—压觉传入冲动;Aδ类纤维传导温度觉、痛觉和触—压觉传人冲动;C类纤维传导痛觉、温度觉以及触—压觉传人冲动。

2. 丘脑的感觉传导

丘脑的各种细胞群大致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细胞群:它们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并经换元后进一步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

是所有特定的感觉冲动(除嗅觉外)传向大脑传层的换元接替部位称为感觉接替核。

第二类细胞群它们接受来自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并经换元后发

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某一特定区域,在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的联系协

调有关,称为联络核。

第三类细胞群是靠近中线的所谓内髓板以内的各种结构,主要是髓板内核群,包括中

央束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它们间接地通过多突触接替换元后,然后弥散地投射到整个皮层起着维持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重要作用。

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的不同,可把感觉投射系统分为两类,即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第一类细胞群,它们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

的投射关系。来自特异投射系统的纤维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与第四层内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它的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它们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

传途径。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上行纤维进入皮层后分布在各层内,趁着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的作用。

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这一系统称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

系统。主要是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的,其作用就是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由于这是个多突触接替的系统,因此易受药物的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

3.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1)体表感觉代表区:

1)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它的感觉投射规律为:a.躯体感觉传人冲动向皮层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即身体一侧传人冲动向对侧皮层投射,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b.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分辨愈精细的部位在中央后

回的代表区也愈大。c.投射区域具有一定的分野,总的安排是倒置的,如下肢代表区在顶

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代表区在底部,然而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2)第二感觉区:在人脑位于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第二感觉区面积远比第一感觉区小,区内的投射分布安排是正立的,而且具有投射具有交叉性。

运动区主要接受从小脑和基底神经节传来的反馈投射。但身体各部分的代表区不如中央

后回那么完善和具体。

(2)本体感觉代表区中央前回(4区)是运动区,也是肌肉本体感觉投射区。

(3)内脏感觉代表区人脑的第二感觉和运动辅助区都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系统的皮层部位也是内脏感觉的投射区。

(4)视觉代表区枕叶皮层是视觉的投射区,左侧枕叶皮层接受来自左眼颞侧视网膜和右

眼鼻侧视网膜传人纤维的投射;右侧枕叶皮层接受来自右眼颞侧视网膜和左眼鼻侧视网膜传

人纤维的投射。

(5)听觉代表区颞叶皮层的一定区域是听觉的投射区,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即一侧皮层代表区与双侧耳蜗感受功能有关。

4.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就是深部感觉,包括位置觉和运动觉,主要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等处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躯体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来自肌肉的这些感觉即为肌肉本体感觉,其感受器为肌梭。

5.痛觉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先后出现两种性质不同的痛觉,快痛在刺激时很快发生,

是一种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一般在刺激过后0.5~1.0s才能被感觉到,痛感强烈而难以明确定位。

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引起痛觉不需要特殊的适宜刺激,任何形式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有可能或已造成组织损伤时都能引起痛觉。

人类痛觉投射皮层有三个区域:第一感觉区、第二感觉区和扣带回。扣带回主要与慢痛有关。

伤害刺激引起深部痛的特点是定位不明确,可伴有恶心、出汗和血压的改变。在骨、肌腱和关节损伤出现痛感时,可反射性引起邻近骨骼肌收缩,肌肉的持续收缩导致缺血,而缺血又引起疼痛的进一步加剧。

内脏痛与皮肤痛相比较有下列特征:

(1)缓慢持续定位不清楚和对剌激的分辨能力差。(2)能使皮肤致痛的刺激,如切割烧灼,作用于内脏一般不产生疼痛,而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作用于内脏,

则能产生疼痛。

内脏疾病除了引起患病脏器本身的疼痛外,往往引起邻近体腔壁骨骼肌的痉挛和疼痛。

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为牵涉痛。

(四)脑的电活动与觉醒、睡眠机制

1.脑的电活动

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具有生物电活动,因此有脑皮层经常有持续的节律性电位改变,称为自发脑电活动。感觉传人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

变化,称为皮层诱发电位,前者则与非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活动有关,后者与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活动有关。

在头皮用双极或单极记录法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

脑电图的波形分类:

α波:频率为8~13次/秒,波幅为20~100μV。α波是成年人处于安静状态时的主

要脑电波。α波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即出现,睁开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称为α波阻断。

频率为14~30次/秒,波幅为5~20V的脑电波称为β波,频率为每秒4~7次,波幅为100~150μV的波形称为θ波,频率为0.5~3次/秒,波幅为加20~200μV的脑电波称为θ波,在困倦时一般可见到θ波,成人清醒状态下,几乎没有θ波,常在睡眠状态或极度疲劳时出现。

2.觉醒与睡眠的产生机制

(1)觉醒状态的维持

各种感觉冲动的传入对维持觉醒状态十分重要。觉醒状态的维持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

动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

脑电觉醒状态(呈现快波)和行为觉醒状态的维持有不同的机制。行为觉醒的维持可能是

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的功能。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与脑电觉醒的维持有关系,起持续的紧张性作用;而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乙酰胆碱递质系统)的作用是时相性作用,它能调节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的脑电觉醒作用。

(2)睡眠的时相

睡眠具有两种不同的时相状态。一是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为慢波睡眠,二是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为快波睡眠或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慢波睡眠的一般表现为:1)嗅、视、听、触等感觉功能暂减退。2)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3)伴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例如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尿量减少、体

温下降、代谢率降低、呼吸变慢、胃液分泌可增多而唾液分泌减少、发汗功能增强等。异相

睡眠期间,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异相睡眠期间还有间断性的阵发

性表现,例如出现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在人类还伴有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而不规则。

睡眠过程中两个时相互相交替。成年人睡眠一开始首先进入慢波睡眠,持续80~120min 左右后转入异相睡眠,后者维持20~30min,又转入慢波睡眠以后又转入异相睡眠。整个睡

眠过程中,这种反复转化4~5次,越接近睡眠后期,异相睡眠持续时间越长。在成年人,

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均可直接转为觉醒状态,但在觉醒状态下只能进入慢波睡眠,而不能直接进入异相睡眠。一般认为,做梦是异相睡眠的特征之一。

慢波睡眠对促进生长、促进体力恢复是有利的。异相睡眠对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密

切关系。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而促进学习记忆活动,且对促进精力恢复是有利的。

(3)睡眠发生机制:睡眠是由于中枢内发生了一个主动过程而造成的,中枢内存在着产

生睡眠的中枢。在脑干尾端存在一个能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称为上行抑制系统,

它与上行激动系统对抗,调节睡眠,慢波睡眠可能与脑干内5—羟色胺递质系统活动有关,

异相睡眠可能与脑干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活动有关。

(五)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1.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在脊髓的前角中,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α和γ运动神经元)。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牵

张反射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产生反射效应,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1)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腱反射的传人纤维直径较粗,传导

速度较快,反射的潜伏期很短,是单突触反射。腱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中枢在脊髓前角,

效应器主要是肌肉收缩较快的快肌纤维成分,故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腱反对主要发生于肌肉内收缩较快的快肌纤维成分。

(2)肌紧张:是指持续缓慢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

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肌

紧张的感受器也是肌梭,但与腱反射不同,多为突触反射,效应器主要是肌肉收缩较慢的慢

肌纤维成分。肌紧张的反射收缩力量并不大,只是抵抗肌肉被牵拉,表现为同一肌肉的不同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性的收缩,而不是同步收缩,不表现为明显的动作,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能持久地进行而不易发生疲劳。

牵张反射主要是使受牵拉的肌肉发生收缩,但同一关节的协同肌也能发生兴奋,而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即伸肌)则受到抑制。伸肌和屈肌都有牵张反射,但脊髓的牵张反射主要表现在伸肌。牵张反射,尤其是肌紧张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站立姿势。

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属于本体感受

器。肌梭囊内一般含6—12根肌纤维,称为梭内肌纤维,而囊外的一般肌纤维称为梭外肌纤维。整个肌梭附着于梭外肌纤维上,并与其平行排列呈并联关系。梭内肌纤维的收缩成分位于纤维的两端,而感受装置位于其中间部,两者呈串联系统。当梭外肌纤维收缩时,梭内肌感受装置所受牵拉刺激将减少;而当梭内肌收缩成分收缩时,梭内肌感受装置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将增高。r运动神经元发出传出纤维支配梭外肌纤维,而γ运动神经元发出了传出纤维支配梭内肌纤维。

当肌肉受到外力牵拉时,梭内肌感受装置被动拉长,γ类纤维的神经冲动增加,肌梭

的传人冲动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和梭外肌收缩,从而形成一次牵张反射反应。刺激γ传出纤维并不能直接引起肌肉的收缩,γ传出纤维的活动使梭内肌的收缩,引

起传人纤维放电,再导致肌肉收缩。所以γ传出纤维放电增加可增加肌梭的敏感性。

腱器官是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的牵张感受装置,它的传入神经直径较细。腱器官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系统,其功能与肌梭不同,是感受肌肉张力变化的装置。当梭外肌纤维发生等长收缩时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不变,肌梭的传入冲动频率减少,当肌肉受到被动牵拉时,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不变;当梭外肌纤维发生等张收缩时,腱器官和肌梭的传入冲动发放频率均增加。因此腱器官是一种张力感受器,而肌梭是一种长度感受器。腱器官的传人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而肌梭的传

入冲动引起同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当肌肉受到牵拉时,首先兴奋肌梭而发动牵张发射,引致受牵拉的肌肉收缩;当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则可兴奋腱器官,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以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损伤。

2.运动调节系统的功能

(1)大脑皮层的运动区

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它们接受来自关节、肌腱及骨骼肌深部

的感觉冲动,以感觉身体在空间的姿势、位置以及身体各部分在运动中的状态,并根据这些运动器官的状态来控制全身的运动。运动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

配具有交叉的性质,即一侧皮层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但在头面部肌肉的支配中,除面神经支配的下部面肌和舌下神经支配的舌肌主要受对侧支配以外,其余多数部分是双侧性支配

的。(2)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即刺激一定部位的皮层引起一定肌肉的收缩。功能代表区

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运动越精细和复杂的肌肉,其代表区的面积越大。(3)从运动区定位的上下分布来看,总体安排是倒置的,下肢代表区在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部肌肉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仍为正立的。

(2)运动传导通路

由皮层发出,经内囊、脑干下行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称为皮层脊髓束,

而由皮层发出,经内囊到达脑干内脑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称为皮层脑干束。它们是运动神经元发出的传出纤维,是控制肌肉运动的主要神经纤维。

皮层脊髓和皮层脑干传导系统是发起随意运动的初级通路。软瘫是指随意运动丧失并伴

有牵张反射减退或消失的表现;而硬瘫是指随意运动丧失并伴有牵张反射亢进的表现。严格局限于4区的损伤,一般表现为软瘫;损伤6区后则肢体近端肌肉出现硬瘫;若整个主要运动区损伤,则肢体全部肌肉表现为硬瘫。

损伤皮层脊髓侧束将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体征。在婴儿的锥体束未发育完全以前,以及成人在深睡或麻醉状态下,也可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

3.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

(1)脊髓的整合功能

1)脊髓休克与高位中枢(第五节颈脊髓)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

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直肠和膀胱内粪、尿积聚,以后,一些以脊髓为

基本中枢的反射活动可以逐渐恢复,脊反射恢复出现所需的时间与动物种类有关。反射恢复的速度与不同动物脊髓反射依赖于高位中枢的程度有关。反射恢复过程中,首先是一些比较简单、比较原始的反射先恢复,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然后比较复杂的反射逐渐恢复,如

对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等。反射恢复后的动物,血压也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动物可具有

一定的排粪与排尿反射能力。反射恢复后,有些反射反应比正常时加强并广泛扩散,例如屈肌反射、发汗反射等。

脊髓休克的产生不是由于切断损伤的刺激所引起的。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

中枢的调节,主要是失去从大脑皮层到低位脑干(如前庭核、脑干网状结构等)的下行纤维对脊髓的控制作用。

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称为姿势反射。牵张反射就是最简单的姿势反射,而肌紧张是维持站立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在脊椎动物的皮肤接受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的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称为屈肌反射,屈肌反射的强度与刺激强度有关,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性意义刺激强度加大,则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肌的反射活动,

称为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是一种姿势反射,当一侧肢体屈曲造成身体失衡时,对侧肢体伸直以支持体重,所以在保持身体平衡中具有生理意义。

脊椎动物在反射恢复的后期,可出现复杂的节间反射,如刺激动物腰背皮肤,可引起后肢发生一系列节奏性搔爬动作,称为搔爬反射。搔爬反射依靠脊髓上下节段的协同活动。

(2)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不出现脊髓休

克现象,很多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活动可以完成,表现为肌紧张出现亢进现象,动物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是一种伸肌紧张亢进状态主要

是抗重力肌的肌紧张明显加强。是在脊髓牵张的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在人类,某些疾病引致皮层与皮层下失去联系时,可出现下肢明显的伸肌僵直及上

肢的半屈状态,称为皮层僵直。

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由脑干整合而完成的姿势反射有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和

旋转加速度反射等。

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可以反射性地改变身体肌肉

的紧张性,称为状态反射。状态反射包括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迷路紧张反射是内耳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的传人冲动对躯体伸肌紧张性的反射性调节。颈紧张反射是颈部扭曲时颈上部椎关节韧带和肌肉本体感受器的传人冲动对四肢肌肉紧张的反射性调节。

正常动物可保持站立姿势,如将其推倒则可翻正过来,这种反射称为翻正反射。这一反射包括一系列的反射活动,最先是头部位置的不正常视觉与内耳迷路感受刺激,从而引起头部的位置翻正;头部翻正后,头与躯干的位置不正常,使颈部关节韧带及肌肉受到剌激,从

而使躯干的位置也翻正。

4.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基底神经节包括尾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尾核、壳核和苍白球统

称为纹状体。

基底神经节对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张的控制、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

都有关系。

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两大类:①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如震颤麻痹;②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如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其症状是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黑质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受损,导致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功能

亢进所致,是震颤麻痹产生的主要原因。

舞蹈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并伴有肌张力降低等。舞蹈病的发病主要是纹状体内胆碱能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功能减退,而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

元功能相对亢进所致,这和震颤麻痹的病变正好相反。

5.小脑的功能

包括三个功能部分: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

前庭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与身体姿势平衡功能有密切关系。绒球小结叶的身体平衡功能与前庭器官及前庭核活动有密切关系,其反射途径为:前庭器官→前庭核→绒球小

结叶→前庭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肌肉装置。

脊髓小脑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构成。主要接受脊髓小脑束传入纤维的投射,其感觉传入冲动主要来自肌肉与关节等本体感受器。

前叶与肌紧张调节有关。后叶中间带区也控制双侧肌紧张,它还在执行大脑皮层发动的

随意运动方面有重要作用。当切除或损伤这部分小脑后,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及限度将发生紊乱,同时肌张力减退,表现为四肢乏力。受害动物或患者不能完成精巧动作,肌肉在完成动作时抖动而把握不住动作的方向。称为意向性震颤。因此,这部分小脑的功能是在肌肉

运动进行过程中起协调作用。小脑损伤后出现的这种功能协调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皮层小脑是指后叶的外侧部,它不接受外周感觉的传人信息,仅接受由大脑皮层广大区

域(感觉区、运动区、联络区)传来的信息。皮层小脑与大脑皮层运动区、感觉区、联络区之

间的联合活动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

(五)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指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也称植物性神经系统。

一般而言,自主神经系统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并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

神经两部分。

自主神经前节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中枢,轴突由中枢发出的轴突称为节前纤维,从中枢发出后进入外周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节内神经元发出的轴突称为节后纤维,支配效应器官。

两者各有特点: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远,因此节前纤维短而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近,有的神经节就在效应器官壁内,因此节前纤维长而节后纤维短。

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循环器官心跳加快加强;腹腔内脏血管,皮

肤血管以及分布于唾液腺与外生

殖器官的血管均收缩,脾包囊收

缩,肌血管可以收缩或舒张

心跳减慢,心房收缩减弱;部分血

管舒张

呼吸器官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液腺分泌

消化器官

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蠕动,促

进括约肌收缩,抑制胆囊活动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和使括约肌舒

张,促进胆囊收缩

泌尿生殖器官促进肾小管重吸收,使逼尿肌舒张

和括约肌收缩,使有孕子宫收缩,

无孕子宫舒张

使逼尿肌收缩和括约肌舒张

眼使虹膜辐射状肌收缩,瞳孔扩大;

使睫状体辐射状肌收缩,睫状体环

增大;使上眼睑平滑肌收缩

使虹膜环形肌收缩,瞳孔缩小;使

睫状体环形肌收缩,睫状体环缩

小;促进泪腺分泌

皮肤代谢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促进糖原

分解和肾上腺髓质分泌

促进胰岛素分泌2.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1)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中枢可以完成基本的血管张力反射,同时还具有反射

性排尿和排粪的能力。脊髓高位离断的病人,脊休克过后,也可见到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勃起反射的恢复。但这种反射调节功能不具自主性。

(2)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延髓具有心血管、呼吸、消化等反射调节的中枢系统。此外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所在部位。

(3)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体温、营养摄取、水平衡、内分泌、神经

反应、生物节律等生理过程,把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存在着温度敏感神经元,能感受所在部位的温度变化。当血温超过或低于调定点(正常时约为36.8°C)水平,即可通过调节散热和产热活动使体温能保持相

对稳定。

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腹内侧核存在饱中枢,后者可以抑制前者的活动,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

下丘脑前部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按血液中的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下丘脑内有些神经元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的肽类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

肽,包括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促肾上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

激素、生长抑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和促黑

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机体内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按其频率的高低,可分为高频(周期低于一天,如心动周期、)、中频(日周期)和低频(周期长于一天,如月经周期)三种节律。日周期是最重要的生物节律。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日周

期节律的控制中心。

(4)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新皮层与躯体运功和内脏活动有关。边缘前脑与性行为、情绪反应、摄食行为,记忆功能及其他内脏活动等的调节有关。

(六)脑的高级功能

1.学习与记忆

(1)学习的形式

简单学习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又称为非联合型学习。习惯化和敏感化就属于这种类型的学习。

联合型学习是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属于联合型学习。。

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

化。

(2)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条件反射的建立要求在时间上把某一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多次,一般条件刺激要先于非条件刺激而出现。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动物机体的状态有很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能为机体所感受的动因均能作为条件刺激,而且在所有的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都可建立条件反

射。

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不能与条件反射的丧失等同。

(3)记忆的过程

记忆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短时性记忆和长时性记忆。在短时性记忆中,信息的贮存是不牢固的。人类的记忆过程可细分成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

第三级记忆。前两个阶段相当于上述的短时性记忆,后两个阶段相当于长时性记忆。感觉性记忆是指通过感觉系统获得信息后,首先在脑的感觉区内贮存的,这阶段贮存的时间很短,

一般不超过1秒钟,如果没有经过注意和处理就会很快消失。如果信息在这阶段经过加工处理,把那些不连续的、先后进来的信息整合成新的连续的印象,就可以从短暂的感觉性记忆转入第一级记忆。这种转移一般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通过把感觉性记忆的资料变

成口头表达性的符号而转移到第一级记忆,这是最常见的;另一种是非口头表达性的途径。

信息在第一级记忆中停留的时间仍然很短暂,平均约几秒,通过反复运用学习,信息便在第一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第一级记忆中停滞不前留的时间,这就使信息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之中。第二级记忆是一个大而持久的贮存系统。通过长年累月的运用,是不易遗忘的,这一类记忆贮存在第三级记忆中。

(4)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已知与记忆功能有密切关系的脑内结构有大脑皮层联络区、海马及其邻近结构、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

海马—穹隆—下丘脑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这个回路称为海马回路,它与第一级记忆的保持以及第一级记忆转入第二级记忆有关。

人类大脑皮层一定区域的损伤,可引致特有的各种语言活动功能障碍:1)运动性失语症,若中央前回底部前方的Broca三角区受损,病人可以看懂文字与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说话,不能用语词来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发音有关的肌肉并不麻痹。2)失写症,损伤额中回后部接近中央前回的手部代表区,病人可以听懂别人说话,看懂文字,自己也会说话,但不会书写;手部的其他运动并不受到影响。3)感觉性失语症,由颞上回后部

的损伤所致,病人可以讲话,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病人并非听不到别人的发音,而是听不懂谈话的含义。4)失读症,如果角回受损,则病人看不懂文字的含义;但他的视觉和其他

语言功能都健全。

神经系统解剖记忆口诀

神经系统解剖记忆口诀 (一)概述 1.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区分两部分,中枢周围两系统; 脊髓与脑中枢系,脊脑神经周围系。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内外刺激作反应,所作反应叫反射; 反射基础反射弧,五个环节要记住。 接受信息感受器,感受神经传信息; 传入反射中枢内,运动神经传指令; 效应器中起作用,肌肉收缩作运动。 3.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 中枢神经神经元,胞体树突共集中。 色泽灰暗称灰质,大小脑表为皮质。 (2)神经核 若在中枢神经内,功能相同细胞体; 集中构成灰质团,特称之为神经核。 (3)神经节 若在中枢外,胞体集中处; 形状略膨大,叫作神经节。 (4)纤维束 中枢白质内,神经纤维聚, 功能若相同,称作纤维束。 (二)脊髓 1.外形 位居椎管扁圆柱,纵贯全长六条沟; 枕大孔处连延髓,长落第一腰下缘。 腰骶膨大颈膨大,三十一节要记清; 颈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节单一个。 2.内部结构 白质周围灰质中,灰质切面倒“H”形; 胞体树突集中成,前柱胞体为运动。 后柱中间神经元。胸一腰三有侧柱, 交感低级中枢部。骶二三四无侧柱, 前后角间夹细胞,都是副交感中枢。 白质集中有三素,后索内薄外楔束; 精细触觉本体觉,两束传递有分工; 胸四以下薄束传,胸四以上楔束管。 侧索之中下行束,皮质脊髓侧束传; 躯干四肢温痛觉,脊髓丘脑侧束传。 前索之中共有两,皮脊前束脊丘前。(三)脊神经 颈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一三十一;

胸一腰三前根内,躯体内脏运动全。骶二骶三骶四中,胸一腰三前根同;前支粗大吻合丛,颈丛臂丛腰骶丛;胸部前支单独走,后支细小不成丛。1.膈神经 一至四颈组颈丛,肌皮分支有两种;肌支名为膈神经,胸膜心包达膈肌;右膈神经有特点,肝胆信息它传递。2.臂丛分支 颈五至八胸第一,组成臂丛发长支;肌皮正中尺神经,桡腋神经后束分。 3.上肢的神经分布 (1)腋神经 腋神经后束发,三角肌它管辖。(2)臂肌前臂肌神经支配 肌皮神经外侧束,肱二头肌它管理。内侧束发尺神经,前臂屈肌一块半,名为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其余正中神经管,损伤正中不旋前。上肢伸肌肱桡肌,全受桡神经管理。损伤症状显垂腕,手背桡侧感觉缺。(3)手肌的神经分布 正中神经管手肌,鱼际肌群收除外,一二蚓肌它管理。小鱼际肌拇收肌;三四蚓肌骨间肌,全由尺神经管理。(4)手的皮神经分布 手的掌侧一个半,尺神经支它管理。其余桡侧三个半,正中神经管辖区。手背皮肌更易记,桡尺神经各一半。4.胸神经 胸神经支单独行,上十一对穿肋间;最下一对走肋下,胸腹壁乳肋间肌。二平胸角四乳头,十对水平平脐环;八对恰在肋弓下,腹股韧带中点出。5.下肢和神经分布 (1)股神经 腰丛分支股神经,股四头肌缝匠肌;最长皮支隐神经,小腿内侧足内缘。(2)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骶丛发,支配大腿后肌群;半腱半膜股二头,伸髋屈膝它有功。(3)腓总神经、胫神经 坐骨神经分两支,腓总神经胫神经;腓总前群外侧群,后者支配后肌群。

人体神经系统基础知识点及图解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的神经纤维、神经节 神经组织主要含有两大类细胞: →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的辅助成分,比神经元多,主要起支持、营养、保护作用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调节、突出间隙递质的清除、神经元 葡萄糖供应的调节、形成血脑屏障 →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包括外周雪旺细胞 →小胶质细胞:是具有吞噬功能的免疫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 →胞体:含有神经细胞特有的 →Nissl体:尼氏小体内充满着核糖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中心, →神经原纤维:由直径不等的微管和微丝组成,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中都含 有神经元纤维,起着细胞骨架的作用。 →突起:→树突 →轴突 神经元的特点:除嗅神经核海马的齿状回等极少数特异脑区的神经元外,哺乳类神经元从胚胎发育开始的高峰期之后不再出现增殖和分裂。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体积 却显著增长。寿命很长,到年老时才开始逐渐死亡。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周围支的外面通常包有髓鞘和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轴突被髓鞘和神经膜包被 →无髓神经纤维:轴突仅被神经膜包被 郎氏节:有髓神经纤维两髓鞘之间的缺口,此处轴突膜裸露。 周围神经的髓鞘是由雪旺细胞环绕轴突所形成的同心圆板层结构,留在外面的雪旺细胞核和质膜就是神经膜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是由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形成。少突胶质细胞可伸出几个突起,形成几个相邻轴突的髓鞘。以较小的胶质细胞数,来满足众多中枢髓鞘生成的需要,因此节省了空间。

神经调节的实例 屈肌反射:→手指碰到钉子,立即抬起被扎的手指以躲避疼痛刺激 →皮肤的破损被翻译为神经信号,通过腿部的感觉神经上传到脊髓 →在脊髓,这一信号被传递给中间神经元: →其中某些中间神经元与大脑痛觉中枢联系,上传的信号在此被神经元 感知为痛 →另一些神经元与控制腿部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联系,使手指回缩

神经系统基本知识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包括脑和脊髓,主要由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构成。位于颅腔和椎管以外的神经组织系统称为周围 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它由胞体和突起 两部分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胞体集中存在于大脑和小脑的皮层、脑干和脊髓的灰质以及神经节内。一个神经元可有一个或多个树突,它们由胞体向外伸展,并呈树枝状分支。有些神经元,尤其在大脑和小脑的皮层,树突分支上还有大量多种形状的细小突起, 称为树突棘,常为形成突触的部位。一个神经元一般只有一个轴突。与树突相比较,轴突较 为细长,直径均一,分支较少,但可发出侧支,轴突起始的部分称为始段;轴突的末端分成 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状,称为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 接触而形成突触。突触小体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囊泡,囊泡内含有神经递质,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二者统称为轴索,轴索外面包有髓鞘或神经膜,成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根据有无髓鞘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在外周神经系统髓鞘主要由雪旺氏(或者施方)细胞的胞膜多层包裹而构成。髓鞘除在紧接胞体那一段轴索处缺如外,其余部分呈一个节段一个节段地包绕轴索,直到接近终末处。相邻两个髓鞘节段之间的缩窄部分称为朗飞结。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一个少突胶质细胞可以包卷数个轴突, 节段一般较短,而郎飞结处的间隙相对较宽,无髓神经纤维并非绝对无髓鞘,而是一条至多条轴突被一个施万细胞所包裹,不呈反复螺旋卷绕式包裹状。根据功能的差异,神经末梢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前者与其相连的各种特化装置一起称为感受器; 后者终止于其他器官、系统的组织中,主要是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支配它们的活动。 神经元按其功能可分为四个部位:(1)胞体或树突膜上的受体部:此部位的细胞膜能 够某些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导致此处细胞膜产生局部兴奋或抑制。(2)产生动作电位的起始部:如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始段,或皮肤感觉神经元的起始郎飞结,受体接受化学物质刺激时只能产生局部电反应,以电紧张性的方式进行扩布,只有当扩布至该部位时才能引起或 阻滞向远处传播的动作。(3)传导神经冲动的部位:轴突能够传导神经冲动,通过轴突神 经冲动在胞体和末梢之间传导。(4)引起递质释放的部位:当兴奋传至神经末梢时能引起 末梢释放递质。 神经元细胞的基本功能是:(1)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而引起电位变化。(2)对各种来源的电位变化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神经元通过突起与其他神经元、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来自内、外环境改变的冲动传人中枢,加以分析、整合处理,再经过传出通路把信 号传到其他器官、系统的组织,产生一定的生理调控效应。 2.神经纤维传导与纤维类型,兴奋传导在神经纤维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人体解剖学歌诀 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歌诀
神经系统 脊髓末端位置歌诀 脊髓何处定末端,男一女二小儿三; 终池底部对骶二,终丝尾骨背侧攀. 脊髓歌诀 柱状两臌大,下部是圆锥; 沟内前后根,向下成马尾. 脊髓横切面歌诀 白质包外灰居中,灰质断面似蝶形; 前角运动后感觉,侧角交感在腰胸; 前侧后索传导束,联络颈节上下行; 后索薄楔内外位,深感精触较固定; 前侧索内上下全,冷热触压和运动. 脊髓节与椎骨对应关系歌诀 颈节一四相齐,颈五胸四节高一; 下胸高三中高二,腰节平胸十十一; 骶尾腰一胸十二,定位诊断是依据.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四叠体及膝状体歌诀

上视,下听,外视,内听; 视听反射,务必记清. 内囊歌诀 内囊并非一个囊,交通枢纽恰称当; 豆尾与丘之间是,投射纤维聚多方; 水平切面拐角形,前后二脚膝中央. 正中神经歌诀 正中神经属臂丛,掌长肌腱外侧行; 此处浅表损伤,鱼际萎缩"猿爪"样. 手部神经分布歌诀 手掌正中三指半,剩下尺侧一指半; 手背桡尺各一半,正中侵占三指半. 肋间神经分布歌诀 二平胸骨四乳头,六对大约到剑突; 八对斜行肋弓下,十对脐轮水平处; 十二内下走得远,分布两列腹股沟. 前臂肌神经支配歌诀 桡神经不难记,全部伸肌肱桡肌; 尺神经也简单,前壁屈肌一块半; 名为尺侧腕屈肌,屈指深面尺则半; 其余正中神经管. 内质脊髓束歌诀

上下两级神经元,皮质兴奋向下传; 经过内囊后脚处,锥体下部多越边; 下行脊髓侧前索,终止前角神经元; 交叉前伤瘫对侧,交叉后伤瘫同边; 上损硬瘫下损软,定位诊断并不难. 脑神经名称歌诀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十二全. 脑神经性质歌诀 一二八对性质感,运动舌付动滑展; 舌咽迷走三叉面,感觉运动混合全. 脑神经出入颅部位歌诀 视管有视嗅筛板孔,眶上裂内眼滑展动; 静脉孔中咽迷付通,面听内耳舌下管行; 还有上颌圆下颌卵,也要记清. 脑神经连脑歌诀 一嗅额下嗅球中,二视离球间脑通; 脚间窝内三动眼,下丘下方滑车行; 桥腹两侧连三叉,桥延沟内展面听; 橄榄后沟上至下,舌咽迷走副神经; 锥体橄榄之间处,舌下神经看得清. 交感神经功能歌诀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六篇 神经系统

---------------------------------------------------------------最新资料推荐------------------------------------------------------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六篇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六篇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机体的主导系统。 神经系统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同学们比较好地掌握神经系统的知识构架,我们仍然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来表现这一篇的内容。 知识结构图习题训练【练习题】一、填空题 1. 膈神经起自_______丛,它的肌支支配_______,皮支分布到_______、_______、 _______等处。 2. 分布到胸骨角平面的神经是_______;分布到乳头平面的神经是_______;分布到脐平面的神经是_______。 3. 支配小腿前群肌的神经是_______;支配后群肌的神经是_______;支配外侧群肌的神经是_______。 4. 三叉神经的三个主要分支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其中支配咀嚼肌运动的为_______。 5. 动眼神经由_______和_______两种纤维成分组成,其中_______纤维在睫状神经节换元,发节后纤维至_______和_______。 6. 内脏运动神经中,从低级中枢发出的纤维称_______;从内脏神经节发出的纤维称_______ 7.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_______;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_______核和脊髓的_______节段的_______。 1 / 6

神经系统知识体系总结

神经系统知识体系总结 一、常用术语 神经节和神经核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的细胞体聚集在一起,位于周围部位称神经节;位于中枢部位则称神经核。 神经和纤维束位于中枢以外的神经纤维束称神经,而在中枢以内的则称纤维束。 灰质和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聚集在一起,呈灰色,位于大脑和小脑表面层或脊髓中央区域。而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呈白色。在脑的深部(称髓质),脊髓中位于外周,称白质。由它们形成纤维束或传导束(索或脚)。 网状结构由灰质与白质相混杂而成,其中神经纤维交错成网,神经核团散在其中。 传导路是指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通过大脑皮质的反射弧比较复杂,其传入通路和传出通路分别称感觉传导路和运动传导路。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横切面呈“H”形,新鲜材料色泽灰暗,故名灰质。灰质全长呈柱状,故又称灰柱。灰柱为节段性结构,主要成自神经细胞和纵横交错的无髓鞘纤维,有髓鞘纤维较少。灰质的前端扩大为前角,后端狭细为后角。在第1胸节段到第3腰节段,前后角之间有侧角,在中央管的前后有灰质连合。灰质内含有大小不等的多极神经元,神经元的胞体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称神经核。 白质:位于灰质的外围。主要为有髓鞘的神经纤维所组成,因含髓磷脂较多,呈现白色,故名白质。白质以后正中沟与前正中裂分为对称的左右两半。每半又以后外侧沟与前外侧沟分为三个神经索,即后索、侧索与前索。而每个神经索中又含有几种神经束。在灰连合之前神经纤维跨越正中线而形成白质前连合。白质中的纵行纤维束组成脊髓与脑之间的上下通路。 中央管: 三、脊髓的功能 1、传导功能来自躯干、四肢以及大部分内脏的各种刺激,需要通过脊髓才能传导到脑,反之脑的活动也要通过脊髓才能传递给上述各部。 2、反射功能包括有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两类。脊髓内完成反射的结构称脊髓固有装置,包括脊髓灰质、固有束和前后根。随着脑的发展,脊髓固有装置在功能上已处于从属地位,即在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活动总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

神经内科基础知识

神经系统学

一、神经系统的解剖及生理知识 神经系统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见下图1.1。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 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共有12对,采用罗马数 字按次序命名—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除Ⅰ、Ⅱ对脑神经外,都 与脑干互相联系。脑神经有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主要支配头面 部的运动和感觉。其中Ⅰ、Ⅱ、Ⅷ3对为感觉神经;Ⅲ、Ⅳ、Ⅵ、Ⅺ、Ⅻ为运动神经;Ⅴ、Ⅶ、Ⅸ、Ⅹ为混合神经。 (2)脊神经:共有31对,均发自脊髓 的各段面。期中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骶段5对, 尾神经1对。每对脊神经由前根(运动根)和后根(感觉根)组 成。临床上根据不同部位的感觉障碍水平,判断脊髓病变的平面,对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乳头线为胸4,脐为胸12,腹股沟 为腰1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1)脑:脑又分为大脑、间脑、和脑干和小脑。 ①大脑: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大脑半球各脑叶的功能为:额叶与躯体运动、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和内脏活动有关。 ②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连接脑干与大脑半球。间脑病变影响疼痛、体温、食欲、性功能、睡眠、内分泌等功能的调节。 ③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与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呕吐中枢、呃逆中枢等生命中枢相关联,当脑干有严重损害,特别是延髓损害时多可导致呼吸、心脏骤停;脑干的传导功能一方面将脊髓及周围的感觉传导至中枢,另一方面又将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传导至脊髓和经脑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脑干网状结构具有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的功能。 ④小脑:与运动的平衡、协调有关。 (2)脊髓:脊髓位于椎管内。是脑干向下的延伸部分,上端与延髓相连。下端以终丝终止于第一尾椎的骨膜。 发出31对脊神经,是四肢和躯干的初级反射中枢。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内科知识点

1、一般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可分为四类: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休克症状。 2、脑脊液主要由侧脑室脉络丛分泌;正常成人脑脊液总量为130ml:每口生成量400、500ml 3、穿刺操作:左侧卧位,屈颈抱膝,尽量使脊柱前屈,有利于拉开椎间隙。背 部与检查床垂直,脊柱与床平行。 4、腰椎穿刺适应症: ①需要了解脑脊液压力和成分发生改变的疾病,如脑炎、脑膜炎、其他感染性或炎性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癌病、可以有颅内压异常等的诊断。 ②评价脑炎、脑膜炎及其他感染性或炎性疾病治疗的反应。 ③鞘内用药或注射造影剂。 ④极少数用于降低颅内压。 腰椎穿刺禁忌症: ①颅内占位性病变可能使颅内压增高,特别是后颅窝占位病变或出现脑疝迹象者。 ②腰穿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或脊柱有感染。 ③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减少者。 ④高颈段脊髓肿物或脊髓外伤急性期,开放性颅脑损伤等。 ⑤病情危重者。 腰穿并发症:①最常见的事腰穿后头痛;②脑疝是最危险的并发症。 5、脑脊液侧卧位的正常压力一般为80"180mmH20,大于200为增高,低于

70为降低。 6、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可用三管试验法鉴别出血。 7、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常呈毛玻璃样微混;化脓性脑膜炎常呈明显混浊。 8、正常人腰穿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为0. 15、0. 45g/L(15"45mg/dl)。 脑脊液糖含量约为2. 5、4. 4mmol/L(50^75mg/dl),为血糖的50旷70%。 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为120~130mmol/L(700'750mg/dl);结核性脑膜炎使 氯化物降低最明显 9、脑电图在临床上最大的应用价值在于帮助癫痫的诊断,但缺乏癫痫样放电不能排除癫痫 10、当大脑转移瘤在CT扫描尚未显示时,脑电图可能显示局灶性异常。 11、核磁的优点:①分辨度高,能清晰显示直径为1mm的病灶;②由于对组织 含水量敏感,能显示早期缺血和水肿;③无骨组织伪迹,适宜于颅底、后颅凹、椎管和枕骨大孔附近病变的诊断;④弥散加权MRI可在缺 血早期发现病变。 12、脑桥病变可造成瞳孔针尖样缩小。 13、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习题1

周围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脊神经节:指位于脊神经后根在近椎间孔处的膨大部分,含感觉性的假单极神经元胞体。 2.交感干:是椎旁节借节间支连接而成的串珠状结构,位于脊柱两侧。(二)填空题 1.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内脏神经。 2.脊神经共有31 对,其中颈神经8 对,胸神经12 对,腰神经 5 对,骶神经 5 对,尾神经 1 对。 3.脊神经前支构成的神经丛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4.臂丛是由第5~8对颈神经的前支和第1对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组成,该丛在锁骨后方比较集中。 5.胸神经前支保持明显的节段性,第2对胸神经分布区相当于胸骨角平面,第4对胸神经分布区相当于男性乳头平面,第8对胸神经分布区相当于肋弓中点连线平面。 6.坐骨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再经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至大腿后面,在腘窝上角处分成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7.腓骨颈骨折可损伤腓总神经,将出现小腿外侧群肌和小腿前群肌瘫痪。 8.感觉性脑神经是ⅠⅡⅧ对脑神经,运动性脑神经是ⅢⅣⅥⅪⅫ对脑神经,混合性脑神经是ⅤⅦⅨⅩ对脑神经。含有副交感纤维的脑神经是ⅢⅦⅨⅩ对脑神经。 9.动眼神经自中脑脚间窝出脑,经海绵窦前行,穿眶上裂入眶。 10.三叉神经3个大分支是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其感觉纤维的分布在体表大致以睑裂和口裂作为分界标志。 11.迷走神经在胸部经肺根后方贴食管走行,左迷走神经经食管

前面下行延续为迷走神经前干,右迷走神经经食管后面下行延续为迷走神经后干。 12.喉上神经的外支支配环甲肌,内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 13.右喉返神经绕右锁骨下动脉,左喉返神经绕主动脉弓。 14.腮腺的分泌受舌咽神经支配,泪腺的分泌受面神经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受面神经支配。 15.内脏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平滑肌、心血管和腺体。 16.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副交感神经的低 级中枢位于和。 17.动眼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三)单项选择题 1.脊神经前、后根的合成部位是(C ) A.椎管 B.椎孔 C.椎间孔 D.横突孔 2.脊神经中不含运动纤维的是(C ) A.前支 B.后支 C.前根 D.后根 3.颈丛的主要分支是( A ) A.膈神经 B.枕小神经 C.耳大神经 D.锁骨上神经 4.关于膈神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是运动性神经 B.在前斜角肌前面下行 C.除分布到膈外,还分布到胸膜、心包等 D.损伤后,表现为同侧膈肌瘫痪 5.受肌皮神经支支配的肌是( B ) A.三角肌 B.肱二头肌 C.肱三头肌 D.

系统解剖学最全的神经系统重点

神经系统 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神经纤维nerve fiber:轴突+神经胶质 灰质gray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 在大、小脑表面者称为皮质cortex 白质white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髓鞘) 在大、小脑深部者称为髓质medulla 神经核nucleus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神经节ganglion周围神经系统内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纤维束fasciculus中枢神经系统内 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纤维聚集体 神经nerve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体 脊髓spinal cord *椎管内45cm 枕骨大孔—L1下缘末端变细-脊髓圆锥 *颈膨大(C5-T1) 腰骶膨大(L2-S3) *CTLSCo 4848440 -1-2-3 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前角内躯外肢阿尔法—随意肌伽马—梭内肌 *后角边缘固有胶胸核 *后角固有核其轴突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到背侧丘脑腹后外侧,另可上升或下降联 络不同节段。 *侧角T1-L3交感神经S2-4副交感神经。 白质:*前后侧三索 *联络脑和脊髓长纤维 联络各节段的固有束 连接两侧前索的白质前联合 S1*后索薄束T5下楔束T4上脊神经节--延髓内薄束核、楔束核 *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内→外侧骶→腰→胸→颈。 S2*侧索的前部和前索内脊髓丘脑束对侧后角固有核上升交叉—脊髓丘系 *侧束传导痛觉和温度觉 前束传导粗略触觉 *均是传导对侧内→外侧与上相反 S3脊髓小脑后束同侧胸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 S4脊髓小脑前束对侧后角基部→小脑上脚→小脑皮质 S3 S4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X1*侧索、前索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延髓锥体—前角运动神经元 *侧束交叉管理同侧四肢肌 前束不交叉管理双侧躯干肌 *内→外侧与S2同

人体神经系统基础知识点及图解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得神经纤维、神经节 神经组织主要含有两大类细胞: →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得辅助成分,比神经元多,主要起支持、营养、保护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得调节、突出间隙递质得清除、神经元葡 萄糖供应得调节、形成血脑屏障 →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包括外周雪旺细胞 →小胶质细胞:就是具有吞噬功能得免疫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得结构: →胞体:含有神经细胞特有得 →Nissl体:尼氏小体内充满着核糖体,就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得中心, →神经原纤维:由直径不等得微管与微丝组成,神经元得胞体与突起中都含有 神经元纤维,起着细胞骨架得作用。 →突起:→树突 →轴突 神经元得特点:除嗅神经核海马得齿状回等极少数特异脑区得神经元外,哺乳类神经元从胚胎发育开始得高峰期之后不再出现增殖与分裂。在许多情况下,她们得体积却显 著增长。寿命很长,到年老时才开始逐渐死亡。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神经元得轴突与长得周围支得外面通常包有髓鞘与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可分为:

→有髓神经纤维:轴突被髓鞘与神经膜包被 →无髓神经纤维:轴突仅被神经膜包被 郎氏节:有髓神经纤维两髓鞘之间得缺口,此处轴突膜裸露。 周围神经得髓鞘就是由雪旺细胞环绕轴突所形成得同心圆板层结构,留在外面得雪旺细胞核与质膜就就是神经膜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髓神经纤维得髓鞘就是由少突胶质细胞得突起形成。少突胶质细胞可伸出几个突起,形成几个相邻轴突得髓鞘。以较小得胶质细胞数,来满足众多中枢髓鞘生成得需要,因此节省了空间。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神经系统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神经系统 1、身体各部分之所以协调配合,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2、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大脑: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 脑 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 脑干: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部位。 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 将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概括:反射和传导功能。 脑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3、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

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支配人体生理活动的司令部。 4、脑干也是脑的组成部分,下部与脊髓相连。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5、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6、神经细胞跟其他细胞不同,它的细胞体生有许多突起,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各个神经元的突起末端都与多个神经元的突起相连接,形成非常复杂的网络。神经元的这些结构形态特点,是与它的生理功能相适应的。 7、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到兴奋。(说明:这种能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体内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反射。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来完成的。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两类。 3、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一般是:感受器rarr;传入神经rarr;神经中枢rarr;传出神经rarr;效应器。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的记忆方法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doczj.com/doc/0810287448.html,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的记忆方法 赵金东 陈永春 金海峰 历年来,神经系统教学中,学生都会感到“难学”,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记不住”,如何解决这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有如下体会。下面我们结合实例来谈一下神经系统学习中的记忆问题。1 化繁为简 由于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容较多,结构复杂,部位繁多,包括脊髓、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及端脑。延髓、脑桥、中脑又和称为脑干。每个部位又有各自的核团及传导纤维等结构。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及难以记忆的印象。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记忆中应运用“化繁为简”的观点。将中枢神经系统简单化,简言之,中枢神经系统无外乎灰质和白质。在脊髓中央部(前角,后角)为灰质,周围部(前索,侧索,后索)为白质。在脑干,脑神经核为灰质,上下行纤维束为白质。在间脑,背侧丘脑及上,下,底丘脑和后丘脑中的神经核为灰质,上下行及联系纤维为白质;在小脑,小脑皮质,小脑核为灰质,髓体及小脑与其他部位的联系纤维为白质;在端脑,大脑皮质及基底核为灰质,大脑髓质及上下行纤维束以及联系纤维为白质。这样就抓住了本质,就不会产生纷繁复杂的感觉了,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便于记忆。2 以点代面,密切前后联系2.1 脑干中脑神经核的记忆 首先,我们先讲述相关预备知识:1)鳃弓衍化肌包括: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2)脑神经的名称、序号及性质:嗅、视、动眼、滑、叉、外展、面、听、舌咽、迷、副、舌下神经;Ⅰ、Ⅱ、Ⅷ是感觉,Ⅴ、Ⅶ、Ⅸ、Ⅹ是混合,Ⅲ、Ⅶ、Ⅸ、Ⅹ含副交感,Ⅲ、Ⅳ、Ⅵ、Ⅺ、Ⅻ含运动。3)脑干仅与后十对脑神经相连。然后讲解:1)脑干躯体运动神经核[(Ⅲ、Ⅳ、Ⅵ、 Ⅺ、Ⅻ)相联系+支配鳃弓衍化肌]有动眼、滑车、外展、副、舌下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共计8对。2)内脏运动神经核(副交感核)(Ⅲ、Ⅶ、Ⅸ、Ⅹ副交感)动眼神经副核、上涎核、下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共计4对。3)内脏感觉:孤束核1对(孤单一束)。4)躯体感觉:Ⅰ、Ⅱ、Ⅷ是感觉,而Ⅰ、Ⅱ对不连脑干,故只有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Ⅴ、Ⅶ、Ⅸ、Ⅹ是混合=头面。2.2 语言中枢的记忆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语言有身体(姿势)语言,书面语言及口头语言,用得最多的是后两者,书面语言中包括写、读,口头语中包括说和听,其中写和说是主动的,读和听是被动的。其次,语言中枢都与相应感觉或运动中枢靠近,故主动的(说和写)部位于中央沟之前,故与额、中、下回靠近,且又是倒置人体,故就体表投影来说,参与说话的喉部位置显然在手之下,因此额中回后部为写字中枢,额下回后部为说话中枢;被动的(阅读和听话)位于后中央沟之后,靠近听觉中枢的缘上回和靠近视觉中枢的角回就分别成了听话中枢和阅读中枢。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邮 编 161042 收稿日期 2004-07-10 3 口诀记忆 如脑神经的名称序号,连脑部位早已脍灸人口,广为传 诵,在此我举例如下。3.1 脑干神经核的记忆 1)躯体运动记四点:动眼、滑车、舌下、展。2)特内运动也四点:三叉运动、副、疑、面。3)一般内脏又四点:缩瞳、迷背、上、下涎。4)躯体感觉:三、三、三。5)内脏感觉:孤束单。6)特躯感觉记两点:前庭蜗核最外边。3.2 舌的神经支配记为 舌前面,舌后咽(面神经管理舌前2/3,舌咽神经管理舌后1/3的味觉和一般感觉),三叉神经管一般(三叉神经管理舌前2/3的一般粘膜感觉),舌下神经司运动。3.3 感觉传导路小结 三元两换一交叉,浅脊深延成交叉,经过内囊后脚处,定位诊断要靠定。3.4 手的皮肤管理 手掌正中三指半,剩尺神经一指半,手背挠尺各一半,正中占去三指尖半。4 转换思维,不要受课本的限制 在学习脑干中,教材是按延髓、脑桥、中脑三段来叙述其结构的,感觉内容繁杂,知识支离破碎,难以掌握,我们按内在联系重新编排内容,将脑干的三段整体与脊髓进行比较,总结其结构变化的规律为:1)灰质不再连贯成柱,而断为核团,但立体位置不变。2)传导束在脑干内交叉走行,打乱了脊髓灰、白质的界限。3)中央管向后敞开,使灰质从腹背关系变为内外关系。按照以上规律,我们以脑干的界沟为纵轴,延髓脑桥沟和脑桥中脑沟为横轴,不分段而是分类记忆各结构的位置和排列特点,这样各结构的立体位置明晰,易于理解和记忆。5 望文生义 作为解剖学的许多名词都可以其命名来判断其位置/形态/特点/功能,如:大家只要记住交感神经形成的交感神经节为椎旁节或椎前节,也就可以推断其椎管内脊髓T 1-L 3侧角发现的节前纤维到达交感干神经节距离短,而副交感神经形成的副交感神经节为器官旁节或壁内节,故由副交感神经节到达效应器的节后纤维必然短。另外,只要记住内脏运动神经多为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节后纤维)神经纤维,则很容易想到白交通支应为从T 1-L 3侧角发出到达交感干的节前纤维,共15对,为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以上为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肤浅体会。总之,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的科学,尤其在神经系统中,记忆问题必须使知识积累到一定的量,才能够前后联系、触类旁通。 参 考 文 献 [1] 陈永春.应用脑神经歌谣讲解脑干内部结构的效果体会[J ].齐 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9,20(5):103 [2] 高恒宇.人体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教学中的“两点一线法”[J ].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4):440 [3] 汪华侨,陈子琏.浅谈人体解剖学中的名词记忆[J ].解剖学研 究,1998,20(1):47-48 ? 581?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26卷第2期

2021年人体神经系统基础知识点及图解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涉及: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纤维、神经节 神经组织重要具有两大类细胞: →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辅助成分,比神经元多,重要起支持、营养、保护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外钾离子浓度调节、突出间隙递质清除、神经元葡萄 糖供应调节、形成血脑屏障 →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涉及外周雪旺细胞 →小胶质细胞:是具备吞噬功能免疫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构造: →胞体:具有神经细胞特有 →Nissl体:尼氏小体内布满着核糖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中心, →神经原纤维:由直径不等微管和微丝构成,神经元胞体和突起中都具有神 经元纤维,起着细胞骨架作用。 →突起:→树突 →轴突 神经元特点:除嗅神经核海马齿状回等很少数特异脑区神经元外,哺乳类神经元从胚胎发育开始高峰期之后不再浮现增殖和分裂。在许多状况下,她们体积却明显增长。 寿命很长,到年老时才开始逐渐死亡。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神经元轴突和长周边支外面普通包有髓鞘和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轴突被髓鞘和神经膜包被 →无髓神经纤维:轴突仅被神经膜包被 郎氏节:有髓神经纤维两髓鞘之间缺口,此处轴突膜裸露。 周边神经髓鞘是由雪旺细胞环绕轴突所形成同心圆板层构造,留在外面雪旺细胞核和质膜就是神经膜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髓神经纤维髓鞘是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形成。少突胶质细胞可伸出几种突起,形成几种相邻轴突髓鞘。以较小胶质细胞数,来满足众多中枢髓鞘生成需要,因而节约了空间。

神经调节实例 屈肌反射:→手指遇到钉子,及时抬起被扎手指以躲避疼痛刺激 →皮肤破损被翻译为神经信号,通过腿部感觉神经上传到脊髓 →在脊髓,这一信号被传递给中间神经元: →其中某些中间神经元与大脑痛觉中枢联系,上传信号在此被神经元感 知为痛 →另某些神经元与控制腿部肌肉运动神经元联系,使手指回缩

神经系统知识--点滴记忆

神经系统知识记忆点滴 ▲12 对脑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一副二舌下。 ▲脑神经性质歌诀 一二八对性质感,运动舌付动滑展;舌咽迷走三叉面,感觉运动混合全。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脑神经连脑歌诀 一嗅额下嗅球中,二视离球间脑通;脚间窝三动眼,下丘下方滑车行;桥腹两侧连三叉,桥延沟展面听;橄榄后沟上至下,舌咽迷走副神经;锥体橄榄之间处,舌下神经看得清。 ▲舌的味觉及神经分布歌诀 舌根苦、舌尖甜、舌背两侧尝酸咸;面体尖、根舌咽、三叉神经管一般。 ▲手的皮肤管理: 手掌正中三指半,剩尺神经一指半,手背挠尺各一半,正中占去三指尖半 ▲如植物性神经对脏功能调节可编成如下口诀: 交感兴奋心跳快血压升高汗淋漓瞳孔扩大尿滞留胃肠蠕动受抑制 副交兴奋心跳慢支气管窄腺分泌瞳孔缩小胃肠动还可松驰括约肌 ▲脊髓节与椎骨对应关系歌诀 颈节一四相齐,颈五胸四节高一;下胸高三中高二,腰节平胸十一二;骶尾腰一至腰二,定位诊断是依据。 ▲交感神经功能歌诀 怒发冲冠,瞪大双眼;心跳加快,呼吸大喘;胃肠蠕动慢,大便小便免;骨脏血管收缩,舒骨骼肌血管; 全身出汗唾液粘,力量来自肝糖元;孕妇过兴奋,宫缩易流产。 12 对脑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及副舌下全。 神经系统知识记忆点滴 历年来,神经系统教学中,学生都会感到“难学”,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记不住”,如何解决这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有如下体会。下面我们结合实例来谈一下神经系统学习中的记忆问题。 1、以点代面 ,密切前后联系 1.1.脑干中脑神经核的记忆 1.1.1.首先,我们先讲述相关预备知识: 1、鳃弓衍化肌包括: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

心理学知识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脑的进化: (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链状神经系统。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胸部和腹部。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 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生理学神经系统习题

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2.受体 3.突触 4.化学突触 5.电突触 6.反射中枢 7.生命中枢 8.运动终板 9.运动单位 10.牵涉痛 11.腱反射12.γ-环路 13.牵张反射14.脊休克 15.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16.内脏脑 17.自主神经系统 18.皮层诱发电位 19.强化20.自发脑电活动 21.第二信号系统 22.条件反射的消退23.语言优势半球 24.中枢延搁 25.后发放 2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二、填空题 1.人类两大信息系统是_____和_____。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和_____。 3.外周神经包括_____和_____。 4.根据中间神经元对后继神经元效应的不同,可把神经元分为_____和_____。 5.根据突触的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将其分为_____突触和_____突触。 6.典型突触由_____、_____和_____三部分组成。 7.E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I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 8.外周递质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 9.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分别是_____和_____。 10.M型受体属_____受体,可被阿托品选择性阻断。 11.肾上腺素受体主要分为_____和_____两类。 12.中枢神经元之间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联系方式。

13.中枢抑制分为_____和_____两大类型,其中前者又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形式。 14.脊髓浅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_____和_____感觉。 15.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递质是_____,它可与终板膜上_____受体相结合。 16.脊髓深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和_____感觉。 17.当脊髓半离断时,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 18.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_____代表区,中央前回是_____代表区。 19.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主要是由于其阻断_____系统兴奋传递所致,因为这一系统是_____的系统,易受药物影响。 20.关于针刺镇痛的机制,目前存在三种论点,即_____、_____和_____。 21.牵张反射有_____和_____两各类型,它们又分别称为_____和_____。 22.肌梭与肌纤维_____排列;腱器官在肌腱中与肌纤维_____排列。 23.叩击某一肌腱可引起_____反射,它是一种单突触反射,其感受器是_____。 24.脊休克过后,丧失的脊髓功能可以逐渐恢复,但断面以下的_____则永远消失,临床上称为_____。 25.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_____区和_____区。 26.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是通过_____和_____协同活动完成的。 27.锥体束可分别控制脊髓_____和____的活动,前者在于_____,后者在于_____以配合运动。 28.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_的活动;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_ 、_____的活动。 29.当环境急剧变化时_____神经系统的活动明显加强,同时_____分泌也增加。 30.下丘脑存在与摄食有关的中枢是_____。当血糖水平降低时_____中枢兴奋。 31.正常脑电图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波形。

神经系统笔记

神经系统思维导图神经系统 小脑

大脑组成,神经元及垂直柱 脑脊膜及脑脊液

神经系统详细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小脑的灰质位于表层——皮质 灰质: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结构。 白质:不含神经元胞体,只有神经纤维的结构。 白质内 ,神经元胞体集中而成的一些团块——神经核 (团) 周围神经系统中 神经节/神经丛: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结构 Structure 大脑 胼胝体 间脑(丘脑和下丘脑) 脑干:中脑,小脑,脑桥,延髓 脊髓 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数量庞大,种类丰富都是多极神经元,主要可分为高尔基 I型神经元和高尔基 II 型

高尔基Ⅰ型神经元 ?大型锥体细胞 ?中型锥体细胞 ?梭型细胞 1、轴突组成投射纤维,发向脑干或脊髓。 2、轴突组成联合传出纤维,发向大脑皮质同侧或对的其他区域,把该区域形成的信息传递出去。 高尔基 II 型神经元 大量的颗粒细胞(是脑皮质中间神经元): 水平细胞、星形篮状上行轴突等。 主要接受来自神经系统其他部位传入的信息,并加以综合、贮存或传递给高尔基Ⅰ型神经细胞。 锥体细胞 占神经细胞 66%,长三角锥状胞体,向皮质表面发出单一的顶树突,向皮质深处发出多根底树突和一根长轴突 树突上均有无数的棘,并随树突远离胞体而增多,这些棘是形成轴—树突触之处。一根长轴突自轴丘发出,一些形成联络纤维,另一些则形成投射纤维。

颗粒细胞数量最多,散于皮质内。胞体小,形态不一,多呈三角或多形。 梭形细胞 从胞体上下两极发出树突。而轴突从胞体中下部发出,进入髓质,与锥体细胞一样形成投射纤维或联络纤维。 分子层 :细胞小而少 ,主要是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组成 . ? 外颗粒层 :许多星形细胞和少量小锥体细胞构成 . ? 外锥体细胞层 :许多中小型锥体细胞和星形组成 . ? 内颗粒层 :细胞密集 ,多是星形细胞 . ? 内锥体细胞层 :由大,中型锥体细胞组成,在中央前回有称 Betz 细胞的巨大锥体细胞 ? 多形细胞层:梭形细胞为主,还有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 分子层 ? 位于大脑皮质的最表面。神经元较少,主要是水平细胞和星形,水平胞的树突和轴与皮质表面平行分布;还有许多与皮质表面平行的神经纤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