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系统基本知识

神经系统基本知识

神经系统基本知识
神经系统基本知识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包括脑和脊髓,主要由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构成。位于颅腔和椎管以外的神经组织系统称为周围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胞体集中存在于大脑和小脑的皮层、脑干和脊髓的灰质以及神经节内。一个神经元可有一个或多个树突,它们由胞体向外伸展,并呈树枝状分支。有些神经元,尤其在大脑和小脑的皮层,树突分支上还有大量多种形状的细小突起,称为树突棘,常为形成突触的部位。一个神经元一般只有一个轴突。与树突相比较,轴突较为细长,直径均一,分支较少,但可发出侧支,轴突起始的部分称为始段;轴突的末端分成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状,称为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而形成突触。突触小体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囊泡,囊泡内含有神经递质,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二者统称为轴索,轴索外面包有髓鞘或神经膜,成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根据有无髓鞘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在外周神经系统髓鞘主要由雪旺氏(或者施方)细胞的胞膜多层包裹而构成。髓鞘除在紧接胞体那一段轴索处缺如外,其余部分呈一个节段一个节段地包绕轴索,直到接近终末处。相邻两个髓鞘节段之间的缩窄部分称为朗飞结。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一个少突胶质细胞可以包卷数个轴突,节段一般较短,而郎飞结处的间隙相对较宽,无髓神经纤维并非绝对无髓鞘,而是一条至多条轴突被一个施万细胞所包裹,不呈反复螺旋卷绕式包裹状。根据功能的差异,神经末梢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前者与其相连的各种特化装置一起称为感受器;后者终止于其他器官、系统的组织中,主要是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支配它们的活动。

神经元按其功能可分为四个部位:(1)胞体或树突膜上的受体部:此部位的细胞膜能够某些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导致此处细胞膜产生局部兴奋或抑制。(2)产生动作电位的起始部:如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始段,或皮肤感觉神经元的起始郎飞结,受体接受化学物质刺激时只能产生局部电反应,以电紧张性的方式进行扩布,只有当扩布至该部位时才能引起或阻滞向远处传播的动作。(3)传导神经冲动的部位:轴突能够传导神经冲动,通过轴突神经冲动在胞体和末梢之间传导。(4)引起递质释放的部位:当兴奋传至神经末梢时能引起末梢释放递质。

神经元细胞的基本功能是:(1)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而引起电位变化。(2)对各种来源的电位变化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神经元通过突起与其他神经元、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来自内、外环境改变的冲动传人中枢,加以分析、整合处理,再经过传出通路把信号传到其他器官、系统的组织,产生一定的生理调控效应。

2.神经纤维传导与纤维类型,兴奋传导在神经纤维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理完整性:兴奋能够在同一神经纤维上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解剖和生理上是完整的。

(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无数条神经纤维,但每条纤维的动作电信传导基本上互不干扰,表现为各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时彼此隔绝的特性。这是因为局部电流主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加上各纤维之间存在着髓鞘的缘故。

(3)双向性: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只要刺激强度足够大能产生动作电位,引起的兴奋可沿纤维向两端同时传布。这是由于局部电流可在刺激点的两端发生,并继续传向远端,但在体内突触的极性决定了在体内的单向传导。

(4)相对不疲劳性:在实验条件下连续电刺激神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神经纤维始终能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相对突触传递而言,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表现为不易发生疲劳。这是由于神经冲动的传导依赖局部电流,完全是物理现象,无需提供能量,耗能较突触传递少得多。

不同种类的神经纤维,其传导兴奋的速度有很大的差别,这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有无髓鞘、髓鞘的厚度以及局部电流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纤维越粗,其传导速度越快。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其直径成正比,这里的直径是指包括轴索和髓鞘在一起的总直径。有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比无髓神经纤维快得多。局部电流越大,传导速度越快。

根据传导速度和后电位的差异,可将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的神经纤维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纤维又分为α、β、γ、δ四类。

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分类:主要是对传人纤维的分类,共分为Ⅰ、Ⅱ、Ⅲ、Ⅳ四类。Ⅰ类纤维中又包括Ⅰα和Ⅰβ两个亚类。

神经纤维的分类一

神经纤维的分类二

神经纤维的两种分类间存在交叉重叠。

3.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

神经元是一种分泌细胞,胞体内合成蛋白质通过轴浆流动,运输到神经末梢的突触小体,同时轴浆也能由轴突末梢反向流向胞体既有双向性。

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轴浆运输分两类:一类是快速轴浆运输,指的是具有膜的细胞器,(如线粒体、递质囊泡和分泌颗粒等囊泡结构)的运输。另一类是慢速轴浆运输,指的是由胞体合成的蛋白质所构成的微管和微丝等结构不断向前延伸,其他轴浆的可溶性成分也随之向前运输。

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神经末梢除支持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外还能经常性地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称为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不易被觉察,但在神经被切断后就能够明显地表现出来。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是通过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作用于所支配的组织而完成的。营养性因子可能是借助于轴浆流动由神经元胞体流向末梢,而后由末梢释放到所支配的组织中。需要指出的是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

另外,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神经营养性因子。

5.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对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知之甚少,可能的功能有: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4)绝缘和屏障作用。

(5)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6)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的作用。

(二)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反射: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化学性突触,缝隙连接及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等形式。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相接触处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主要是依靠突触传递而完成的。此外,神经元与效应器通过接触形成称为接头的特殊结构相联系,完成神经元对效应器的支配功能,如神经-肌肉接头。

1.经典的突触传递

经典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就是神经元轴突末梢的轴突膜,而与突触前膜相对的另一神经元的树突、胞体或轴突膜则称为突触后膜,两膜之间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这样一个神经元能够通过突触传递作用于许多其他神经元;同时它的树突或胞体可以接受来自许多不同神经元的突触小体而构成突触。

通常化学性突触分为三类:(1)轴突—树突式突触,由前神经元的轴突与后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而形成。这类突触最为多见,多形成于树突的树突棘处。(2)轴突—胞体式突触,由前神经元的轴突与后神经元的胞体相接触而形成。这类突触也较常见。(3)轴突—轴突式突触,为前一神经元的轴突与后一神经元的轴突相接触而形成的突触。

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兴奋很快传到神经末梢,可以使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一定水平时,则引起前膜上的一种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于是细胞外液中的Ca2+进入突触前膜Ca2+进入前膜后可能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降低轴浆的粘度,有利于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另一方面是消除突触前膜内侧的负电位,促进突触小泡和前膜接触、融合然后以胞吐形式将神经递质释放。Ca2+在突触末梢内的浓度很快恢复到静息时的水平,这是因为末梢内Ca2+浓度的升高触发了膜的Na+—Ca2+逆向转运,把轴浆内的Ca2+转运到细胞外,如果细胞外液中Ca2+浓度降低,或Mg2+浓度增高,神经递质的释放将受到抑制,反之则神经递质释放增多。

递质释放后进入突触间隙,再经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间控式通道,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变化,导致某些带电离子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去极或超极化,这种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主要有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种型式。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一个神经元的剌激兴奋不足以引发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但当同时参与活动的突触数增多,EPSP可以发生空间性总和,以致突触后电位的达到阈电位而引发动作电位。由此可见,EPSP也和终板电位一样,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形成EPSP的机制是:某种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提高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从而导致Na+的内流,局部膜的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IPSP的机制为:某种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Cl-通道开放,导致Cl-内流,从而使膜电位发生超极化。另外,IPSP的产生也与K+通透性和K+外流增加,以及Na+或Ca2+通道的关闭有关。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常与其他多个神经元构成多个突触,其中有的突触产生EPSP,有的突触产生IPSP。所以突触后膜上电位的改变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当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去极化到一定程度时,就足以达到阈电位水平而引发扩布性动作电位,但是,动作电位首先并不在胞体产生,而是在轴突的始段产生。这是因为轴突的始段比较细小,当胞体出现EPSP时,该部位出现外向电流的电流密度较大,因此始段是第一个爆发动作电位的部位。爆发的动作电位再向两个方向扩布,即沿轴突扩布至末梢和逆向传到胞体,引起使整个神经元发生一次兴奋。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突触后神经元还可表现为抑制,根据产生抑制的机制的发生部位不同,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两类。在突触前机制中,还有突触前易化。

其中,所有突触后抑制都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引起的,此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与其发生突触联系的其他神经元都产生IPSP,最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传人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传人侧支性抑制:是指在一个感觉传人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传人冲动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的活动。这种抑制能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回返性抑制:是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去兴奋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其轴突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这种抑制是一种负反馈控制形式,它的作用是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也促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突触前抑制是建立在轴突—轴突式突触的结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对另一个轴突的作用是抑制它释放神经递质从而抑制另一神经元产生的EPSP,这种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抑制在中枢广泛存在,尤其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中,对调节感觉传入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突触前抑制可发生在各类感受器传入活动之间,也可发生在同类感受器的不同感受野活动之间,即一个感觉传入纤维的兴奋冲动进入中枢后,它本身沿特定的传导路径传向高位中枢,同时通过多个神经元接替,转而对其旁的感觉传入纤维的活动发生突触前抑制,限制其他的感觉传入活动。

突触前易化与抑制正好相反,在与突触前抑制同样的结构基础上,当到达末梢的动作电位时程延长,Ca2+通道开放的时间加长时,运动神经元上的EPSP变大,即产生突触前易化。

突触传递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单向传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性的,但兴奋在通过突触传递时只能沿着单一方向进行,即兴奋传布只能由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方向传布。

(2)突触延搁:兴奋通过突触花的时间较长,兴奋通过一个突触所需的时间为0.3~0.5ms。

(3)总和:在突触传递中,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需要有多个EPSP加以总和,才能使膜电位的变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从而爆发动作电位,兴奋的总和包括空间性总和和时间性总和。如果总和未到达阈电位,此时处于局部阈下兴奋状态的神经元,对原来不易发生传出效应的其他传入冲动就比较敏感,容易发生传出效应,称为易化。

(4)兴奋节律的改变: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节律既受突触前神经元传入冲动频率的影响,又与其本身的功能状态有关,最后传出冲动的节律取决于各种因素总和后的突触后电位的水平。也就是说突触前冲动频率与突触后冲动频率不一致。

(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突触部位是反射弧中最易发生疲劳的环节。突触部位易受内环境理化因素变化的影响,而改变突触部位的传递能力。

突触的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2.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

(1)非突触性化学传递:轴突末梢分支上的曲张体含有大量小泡,是递质释放的部位通过弥散作用到及应细胞膜的受体,使效应细胞发生反应。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与突触性化学传递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2)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能支配较多的效应器细胞。(3)曲张体与效应器细胞间的距离一般大于20nm,远的可达几十微米。(4)递质扩散距

离较远,因此传递所费时间可大于1s。(5)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

(2)电突触传递(缝隙连接)

电突触传递不属于化学性传递,而是一种电传递。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在两个神经元紧密接触的部位,连接部位的神经细胞膜并不增厚,膜两侧旁胞浆内无突触小泡,两侧膜上有沟通两细胞胞浆的通道蛋白,允许带电离子通过而传递电信号。传递一般为双向的;局部电流可以从中通过,因而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电突触传递的功能是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电突触可存在于树突与树突、胞体与胞体、轴突与胞体、轴突与树突之间。

3.神经递质和受体

(1)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即在化学突触传递过程中起化学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是化学传递的物质基础。

神经递质应有一些共性:(1)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2)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冲动抵达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人突触间隙。(3)递质释出后经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上特异受体而发挥其生理效应。(4)在突触中有能使其失活的机制并有一系列能降解该递质的酶系统。(5)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并能够分别激活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

调质是指神经元产生的另一类化学物质,它能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调质所发挥的作用称为调制作用。如阿片肽对交感末梢释放NA的调制作用。

(2) 递质受体:指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引起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有一些物质能够与受体结合,从而占据受体或改变受体的空间结构形式,使递质不能发挥作用,这些物质称为受体阻断剂。

(3)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在周围神经系统,释放Ach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以及肌肉骨骼肌的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

在中枢神经系统,以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在中枢的分布极为广泛。如润绍细胞,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神经元,尾核,纹状体内的某些神经元等。

以Ach为配体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可分为:a.毒蕈碱受体:毒蕈碱能模拟Ach对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刺激作用。所以这些作用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相应的受体称为毒荤碱受体(M受体)。它的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能受体都是M受体。当Ach作用于这些受体时,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行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以及汗腺分泌的增加和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b.烟碱受体:这类受体存在于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膜上。小剂量Ach能兴奋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也能引起骨骼肌收缩,而大剂量Ach则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这些效应不受阿托品影响,但可被从烟草叶中提取的烟碱所模拟,因此这些作用称为烟碱样作用(N样作用),其相应的受体称为烟碱受体。

在周围神经系统,筒箭毒碱可阻断肌肉型和神经元型烟碱受体的功能,十烃季铵主要阻断肌肉型烟碱受体的功能,而六烃季铵则主要阻断神经元型烟碱受体的功能,从而拮抗Ach 的作用。

②儿茶酚胺及其受体儿茶酚胺类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以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的神经纤维。

在中枢神经系统,以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元称为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其胞体主要分布在延髓,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元称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绝大多数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位于低位脑干,尤其是中脑网状结构、脑桥的蓝斑以及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外侧部分。

能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分为α型肾上腺素能受体(α受体)和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两种。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布极为广泛,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后产生的效应,既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与效应相关,因素有:a.受体的特性: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主要是α1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主要是兴奋性的,包括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辐射状肌收缩等,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舒张;肾上腺素和M与β受体(主要是β11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是抑制性的,包括血管舒张、子宫舒张、小肠舒张、支气管舒张等,但与心肌β1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却是兴奋性的。b.配体的特性:去甲肾上腺素对α受体的作用强于对β受体的作用;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的作用都强;c.器官上两种受体的分布情况:如血管平滑肌上有α和β两种受体,在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上α受体在数量上占优势,肾上腺素的作用是产生收缩效应;在骨骼肌和肝脏的血管,β受体占优势,肾上腺素的作用主要产生舒张效应。

酚妥拉明对α1和α2受体都有阻断作用,哌唑嗪可选择性阻断α1受体,而育亨宾能选择性阻断α2受体。普奈洛尔是β受体拮抗剂。

多巴胺递质、受体系统主要位于中枢,包括三个部分:黑质—纹状体部分、中脑边缘系统部分、和结节、漏斗部分。

3)5-羟色胺及其受体:5-羟色胺递质系统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元集中在低位脑干近中线的中缝核内。

4)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氨基酸类递质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有谷氨酸、门冬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前两种为兴奋性氨基酸,后两种为抑制性氨基酸。

γ—氨基丁酸(GABA)在大脑皮层的浅层和小脑皮层的浦肯野细胞层含量较高。

闰绍细胞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就是甘氨酸,它对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5)肽类递质及其受体神经元能分泌许多肽类物质,如下丘脑的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调节垂体功能的激素。

脑内含有吗啡样活性的肽类物质称为阿片肽。

脑内还存在脑—肠肽,如胆囊收缩素(八肽)、血管活性肠肽、胃泌素、胰高血糖素、胃动素、促胰液素等。

⑥其他递质、受体系统下丘脑后部存在组胺能神经元的胞体,中枢和外周存在H1、H2和H3三种组胺受体。嘌呤是中枢内的一种抑制性递质。

一氧化氮(NO)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内皮舒张因子(EDRF),也在脑内产生。可能与突触活动的可塑性有关。

4.反射

(1)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下,机体对内、外坏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非条件反射是指出生后无需训练就有的、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活动,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出生后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反射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组成部分。反射活动需要反射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将不能进行。

(2)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神经元依其在反射弧中的位置不同分为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三类。以中间神经元数目最多。

神经系统解剖记忆口诀

神经系统解剖记忆口诀 (一)概述 1.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区分两部分,中枢周围两系统; 脊髓与脑中枢系,脊脑神经周围系。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内外刺激作反应,所作反应叫反射; 反射基础反射弧,五个环节要记住。 接受信息感受器,感受神经传信息; 传入反射中枢内,运动神经传指令; 效应器中起作用,肌肉收缩作运动。 3.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 中枢神经神经元,胞体树突共集中。 色泽灰暗称灰质,大小脑表为皮质。 (2)神经核 若在中枢神经内,功能相同细胞体; 集中构成灰质团,特称之为神经核。 (3)神经节 若在中枢外,胞体集中处; 形状略膨大,叫作神经节。 (4)纤维束 中枢白质内,神经纤维聚, 功能若相同,称作纤维束。 (二)脊髓 1.外形 位居椎管扁圆柱,纵贯全长六条沟; 枕大孔处连延髓,长落第一腰下缘。 腰骶膨大颈膨大,三十一节要记清; 颈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节单一个。 2.内部结构 白质周围灰质中,灰质切面倒“H”形; 胞体树突集中成,前柱胞体为运动。 后柱中间神经元。胸一腰三有侧柱, 交感低级中枢部。骶二三四无侧柱, 前后角间夹细胞,都是副交感中枢。 白质集中有三素,后索内薄外楔束; 精细触觉本体觉,两束传递有分工; 胸四以下薄束传,胸四以上楔束管。 侧索之中下行束,皮质脊髓侧束传; 躯干四肢温痛觉,脊髓丘脑侧束传。 前索之中共有两,皮脊前束脊丘前。(三)脊神经 颈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一三十一;

胸一腰三前根内,躯体内脏运动全。骶二骶三骶四中,胸一腰三前根同;前支粗大吻合丛,颈丛臂丛腰骶丛;胸部前支单独走,后支细小不成丛。1.膈神经 一至四颈组颈丛,肌皮分支有两种;肌支名为膈神经,胸膜心包达膈肌;右膈神经有特点,肝胆信息它传递。2.臂丛分支 颈五至八胸第一,组成臂丛发长支;肌皮正中尺神经,桡腋神经后束分。 3.上肢的神经分布 (1)腋神经 腋神经后束发,三角肌它管辖。(2)臂肌前臂肌神经支配 肌皮神经外侧束,肱二头肌它管理。内侧束发尺神经,前臂屈肌一块半,名为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其余正中神经管,损伤正中不旋前。上肢伸肌肱桡肌,全受桡神经管理。损伤症状显垂腕,手背桡侧感觉缺。(3)手肌的神经分布 正中神经管手肌,鱼际肌群收除外,一二蚓肌它管理。小鱼际肌拇收肌;三四蚓肌骨间肌,全由尺神经管理。(4)手的皮神经分布 手的掌侧一个半,尺神经支它管理。其余桡侧三个半,正中神经管辖区。手背皮肌更易记,桡尺神经各一半。4.胸神经 胸神经支单独行,上十一对穿肋间;最下一对走肋下,胸腹壁乳肋间肌。二平胸角四乳头,十对水平平脐环;八对恰在肋弓下,腹股韧带中点出。5.下肢和神经分布 (1)股神经 腰丛分支股神经,股四头肌缝匠肌;最长皮支隐神经,小腿内侧足内缘。(2)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骶丛发,支配大腿后肌群;半腱半膜股二头,伸髋屈膝它有功。(3)腓总神经、胫神经 坐骨神经分两支,腓总神经胫神经;腓总前群外侧群,后者支配后肌群。

人体神经系统基础知识点及图解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的神经纤维、神经节 神经组织主要含有两大类细胞: →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的辅助成分,比神经元多,主要起支持、营养、保护作用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调节、突出间隙递质的清除、神经元 葡萄糖供应的调节、形成血脑屏障 →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包括外周雪旺细胞 →小胶质细胞:是具有吞噬功能的免疫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 →胞体:含有神经细胞特有的 →Nissl体:尼氏小体内充满着核糖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中心, →神经原纤维:由直径不等的微管和微丝组成,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中都含 有神经元纤维,起着细胞骨架的作用。 →突起:→树突 →轴突 神经元的特点:除嗅神经核海马的齿状回等极少数特异脑区的神经元外,哺乳类神经元从胚胎发育开始的高峰期之后不再出现增殖和分裂。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体积 却显著增长。寿命很长,到年老时才开始逐渐死亡。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周围支的外面通常包有髓鞘和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轴突被髓鞘和神经膜包被 →无髓神经纤维:轴突仅被神经膜包被 郎氏节:有髓神经纤维两髓鞘之间的缺口,此处轴突膜裸露。 周围神经的髓鞘是由雪旺细胞环绕轴突所形成的同心圆板层结构,留在外面的雪旺细胞核和质膜就是神经膜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是由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形成。少突胶质细胞可伸出几个突起,形成几个相邻轴突的髓鞘。以较小的胶质细胞数,来满足众多中枢髓鞘生成的需要,因此节省了空间。

神经调节的实例 屈肌反射:→手指碰到钉子,立即抬起被扎的手指以躲避疼痛刺激 →皮肤的破损被翻译为神经信号,通过腿部的感觉神经上传到脊髓 →在脊髓,这一信号被传递给中间神经元: →其中某些中间神经元与大脑痛觉中枢联系,上传的信号在此被神经元 感知为痛 →另一些神经元与控制腿部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联系,使手指回缩

物业给排水系统管理知识资料

物业给排水系统管理知识 资料 RUSER redacted on the night of December 17,2020

2016年04月

浙江绿城物业给排水系统管理 目的:为了规范给排水系统设施的检查保养工作,确保给排水设备、设施各项性能完好。 设施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管辖范围内给排水系统的操作及管理。 职责:1、小区维修组主管负责给排水系统的运行管理。 2、给排水维修工具体负责给排水设施设备的操作。 3、物业经理负责审核给排水本身设施设备维修保养年度计划,并检查该计划的执行情况。 4、工程部主管负责组织制定给排水设施设备维修保养年度计划,并组织日常检查、定期养护工作的实施。 5、特殊情况发生时,服务中心负责向有关用户通知停水的情况。 责任人:小区维修组和给排水维修工。 具体工作内容:1?启动水泵(潜水泵)前的检查 2 检查水泵(潜水泵)进、出水闸阀是否已打开,否则应拧开闸阀。 3 排除水泵机组真空筒里面的空气(如有)。 4 检查电压表、信号灯指示情况以及管网水压情况。 5 手盘水泵轴转动三圈,应灵活无阻滞。 6启动水泵(潜水泵)

7 合上水泵(潜水泵)控制柜(箱)电源开关,将转换开关置于“手动” 位置。 8 按下启动按钮,水泵(潜水泵)启动注意观察启动电流及运转电流。 9 如果一次不能启动成功,可以再试启动两次,每次应间隔3分钟。如果 3次未启动成功,则应停下来查找原因,排除故障后才能再启动。 10 启动成功后,让其运转5分钟。观察运转电流,听有无异常声响,闻有 无异常气味,检查漏水是否严重。 11 确认一切正常后,按下水泵(潜水泵)“停止”按钮,水泵(潜水泵)停 止。 12 将转换开关置于“自动”位置,水泵(潜水泵)自动启动并运行。 13停止水泵(潜水泵) 14 将转换开关置于停止位置,水泵(潜水泵)停止运行。

神经系统基本知识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包括脑和脊髓,主要由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构成。位于颅腔和椎管以外的神经组织系统称为周围 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它由胞体和突起 两部分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胞体集中存在于大脑和小脑的皮层、脑干和脊髓的灰质以及神经节内。一个神经元可有一个或多个树突,它们由胞体向外伸展,并呈树枝状分支。有些神经元,尤其在大脑和小脑的皮层,树突分支上还有大量多种形状的细小突起, 称为树突棘,常为形成突触的部位。一个神经元一般只有一个轴突。与树突相比较,轴突较 为细长,直径均一,分支较少,但可发出侧支,轴突起始的部分称为始段;轴突的末端分成 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状,称为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 接触而形成突触。突触小体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囊泡,囊泡内含有神经递质,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二者统称为轴索,轴索外面包有髓鞘或神经膜,成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根据有无髓鞘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在外周神经系统髓鞘主要由雪旺氏(或者施方)细胞的胞膜多层包裹而构成。髓鞘除在紧接胞体那一段轴索处缺如外,其余部分呈一个节段一个节段地包绕轴索,直到接近终末处。相邻两个髓鞘节段之间的缩窄部分称为朗飞结。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一个少突胶质细胞可以包卷数个轴突, 节段一般较短,而郎飞结处的间隙相对较宽,无髓神经纤维并非绝对无髓鞘,而是一条至多条轴突被一个施万细胞所包裹,不呈反复螺旋卷绕式包裹状。根据功能的差异,神经末梢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前者与其相连的各种特化装置一起称为感受器; 后者终止于其他器官、系统的组织中,主要是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支配它们的活动。 神经元按其功能可分为四个部位:(1)胞体或树突膜上的受体部:此部位的细胞膜能 够某些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导致此处细胞膜产生局部兴奋或抑制。(2)产生动作电位的起始部:如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始段,或皮肤感觉神经元的起始郎飞结,受体接受化学物质刺激时只能产生局部电反应,以电紧张性的方式进行扩布,只有当扩布至该部位时才能引起或 阻滞向远处传播的动作。(3)传导神经冲动的部位:轴突能够传导神经冲动,通过轴突神 经冲动在胞体和末梢之间传导。(4)引起递质释放的部位:当兴奋传至神经末梢时能引起 末梢释放递质。 神经元细胞的基本功能是:(1)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而引起电位变化。(2)对各种来源的电位变化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神经元通过突起与其他神经元、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来自内、外环境改变的冲动传人中枢,加以分析、整合处理,再经过传出通路把信 号传到其他器官、系统的组织,产生一定的生理调控效应。 2.神经纤维传导与纤维类型,兴奋传导在神经纤维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地铁车站给排水系统培训课件

第一章地铁给排水系统简述 供水系统 地铁给排水(包括水消防)系统设备主要有以下作用: ⒈提供地铁运营所必须的生产、生活,消防等用水。 ⒉收集排出生产、生活,消防等产生的的废水,污水及地下结构渗漏水,雨水等。 ⒊提供完整的水消防系统,保证地铁的安全,正常运营。 地铁的生产、生活,消防水源取自城市自来水供水管网。消防用水为两路供水。地铁地下车站内不设消防蓄水池,消防增压水泵直接从供水管道抽水加压供消防使用。生活、生产用水为单路供水。 车站供水方式可分为以下四个独立系统: ⒈车站生产、生活供水系统; ⒉消火栓供水系统; ⒊水幕供水系统; ⒋空调冷却循环水系统。 消火栓系统 地下车站的消火栓系统由城市自来水管网引入二路水源进入车站消防泵房,泵房内设有两台IS型单级离心水泵直接从供水管道中抽水加压,消火栓管道出消防泵房后在车站内成环状布置,并与地铁去件隧道内的消火栓管道联通。每个地下车站消火栓增压水泵负责1/2区间隧道内消火栓的增压。 水幕系统 水幕系统设备用于车站的放火分隔水幕喷头,设在各站站台层的每个扶梯口。由城市自来水管网两路供水。消防泵房内设有2台IS型单级离心水泵,该系统增压水泵同样直接从供水管道中抽水加压。管道在车站内成环状布置。水幕系统管道不与其他管道相接。每个车站管网独立组成环路。 排水系统 地下车站的废水种类有地下结构渗漏水,冲洗水消防阀,车站污水仅指场所污水。 地下车站的排水方式主要有以下四个独立系统: ⒈底下车站废水由设有站厅、站台的地漏,将废水排入车站呐喊轨道两侧明沟和站台板下排水汇集至车站端头废水池内由排水泵提升,排入市政排水管道。 ⒉污水由厕所的下水管道汇集至污水池,然后由排水泵提升排入城市污水管道或地面化建设。 ⒊出入口雨水汇集至出入口的集水池后,由排水泵提升排入市政排水管道。 ⒋地下结构渗漏水汇集于就近的集水池,由排水泵提升排出车站。 地铁一号线的车站设计为高位站台,所以两个车站之间的区间隧道中点地势最低,在此设有区间泵排水。隧道内的结构渗漏水或消防废水等沿车轨道两侧明沟汇集至区间集水池,然后由排水泵提升排入车站废水池或直接排出车站。 在区间隧道的洞口出入处和火车站的折返段端头同样设有排水泵站。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六篇 神经系统

---------------------------------------------------------------最新资料推荐------------------------------------------------------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六篇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六篇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机体的主导系统。 神经系统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同学们比较好地掌握神经系统的知识构架,我们仍然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来表现这一篇的内容。 知识结构图习题训练【练习题】一、填空题 1. 膈神经起自_______丛,它的肌支支配_______,皮支分布到_______、_______、 _______等处。 2. 分布到胸骨角平面的神经是_______;分布到乳头平面的神经是_______;分布到脐平面的神经是_______。 3. 支配小腿前群肌的神经是_______;支配后群肌的神经是_______;支配外侧群肌的神经是_______。 4. 三叉神经的三个主要分支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其中支配咀嚼肌运动的为_______。 5. 动眼神经由_______和_______两种纤维成分组成,其中_______纤维在睫状神经节换元,发节后纤维至_______和_______。 6. 内脏运动神经中,从低级中枢发出的纤维称_______;从内脏神经节发出的纤维称_______ 7.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_______;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_______核和脊髓的_______节段的_______。 1 / 6

神经系统知识体系总结

神经系统知识体系总结 一、常用术语 神经节和神经核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的细胞体聚集在一起,位于周围部位称神经节;位于中枢部位则称神经核。 神经和纤维束位于中枢以外的神经纤维束称神经,而在中枢以内的则称纤维束。 灰质和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聚集在一起,呈灰色,位于大脑和小脑表面层或脊髓中央区域。而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呈白色。在脑的深部(称髓质),脊髓中位于外周,称白质。由它们形成纤维束或传导束(索或脚)。 网状结构由灰质与白质相混杂而成,其中神经纤维交错成网,神经核团散在其中。 传导路是指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通过大脑皮质的反射弧比较复杂,其传入通路和传出通路分别称感觉传导路和运动传导路。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横切面呈“H”形,新鲜材料色泽灰暗,故名灰质。灰质全长呈柱状,故又称灰柱。灰柱为节段性结构,主要成自神经细胞和纵横交错的无髓鞘纤维,有髓鞘纤维较少。灰质的前端扩大为前角,后端狭细为后角。在第1胸节段到第3腰节段,前后角之间有侧角,在中央管的前后有灰质连合。灰质内含有大小不等的多极神经元,神经元的胞体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称神经核。 白质:位于灰质的外围。主要为有髓鞘的神经纤维所组成,因含髓磷脂较多,呈现白色,故名白质。白质以后正中沟与前正中裂分为对称的左右两半。每半又以后外侧沟与前外侧沟分为三个神经索,即后索、侧索与前索。而每个神经索中又含有几种神经束。在灰连合之前神经纤维跨越正中线而形成白质前连合。白质中的纵行纤维束组成脊髓与脑之间的上下通路。 中央管: 三、脊髓的功能 1、传导功能来自躯干、四肢以及大部分内脏的各种刺激,需要通过脊髓才能传导到脑,反之脑的活动也要通过脊髓才能传递给上述各部。 2、反射功能包括有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两类。脊髓内完成反射的结构称脊髓固有装置,包括脊髓灰质、固有束和前后根。随着脑的发展,脊髓固有装置在功能上已处于从属地位,即在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活动总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

神经内科基础知识

神经系统学

一、神经系统的解剖及生理知识 神经系统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见下图1.1。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 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共有12对,采用罗马数 字按次序命名—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除Ⅰ、Ⅱ对脑神经外,都 与脑干互相联系。脑神经有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主要支配头面 部的运动和感觉。其中Ⅰ、Ⅱ、Ⅷ3对为感觉神经;Ⅲ、Ⅳ、Ⅵ、Ⅺ、Ⅻ为运动神经;Ⅴ、Ⅶ、Ⅸ、Ⅹ为混合神经。 (2)脊神经:共有31对,均发自脊髓 的各段面。期中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骶段5对, 尾神经1对。每对脊神经由前根(运动根)和后根(感觉根)组 成。临床上根据不同部位的感觉障碍水平,判断脊髓病变的平面,对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乳头线为胸4,脐为胸12,腹股沟 为腰1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 (1)脑:脑又分为大脑、间脑、和脑干和小脑。 ①大脑: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大脑半球各脑叶的功能为:额叶与躯体运动、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和内脏活动有关。 ②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连接脑干与大脑半球。间脑病变影响疼痛、体温、食欲、性功能、睡眠、内分泌等功能的调节。 ③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与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呕吐中枢、呃逆中枢等生命中枢相关联,当脑干有严重损害,特别是延髓损害时多可导致呼吸、心脏骤停;脑干的传导功能一方面将脊髓及周围的感觉传导至中枢,另一方面又将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传导至脊髓和经脑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脑干网状结构具有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的功能。 ④小脑:与运动的平衡、协调有关。 (2)脊髓:脊髓位于椎管内。是脑干向下的延伸部分,上端与延髓相连。下端以终丝终止于第一尾椎的骨膜。 发出31对脊神经,是四肢和躯干的初级反射中枢。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内科知识点

1、一般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可分为四类: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休克症状。 2、脑脊液主要由侧脑室脉络丛分泌;正常成人脑脊液总量为130ml:每口生成量400、500ml 3、穿刺操作:左侧卧位,屈颈抱膝,尽量使脊柱前屈,有利于拉开椎间隙。背 部与检查床垂直,脊柱与床平行。 4、腰椎穿刺适应症: ①需要了解脑脊液压力和成分发生改变的疾病,如脑炎、脑膜炎、其他感染性或炎性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癌病、可以有颅内压异常等的诊断。 ②评价脑炎、脑膜炎及其他感染性或炎性疾病治疗的反应。 ③鞘内用药或注射造影剂。 ④极少数用于降低颅内压。 腰椎穿刺禁忌症: ①颅内占位性病变可能使颅内压增高,特别是后颅窝占位病变或出现脑疝迹象者。 ②腰穿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或脊柱有感染。 ③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减少者。 ④高颈段脊髓肿物或脊髓外伤急性期,开放性颅脑损伤等。 ⑤病情危重者。 腰穿并发症:①最常见的事腰穿后头痛;②脑疝是最危险的并发症。 5、脑脊液侧卧位的正常压力一般为80"180mmH20,大于200为增高,低于

70为降低。 6、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可用三管试验法鉴别出血。 7、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常呈毛玻璃样微混;化脓性脑膜炎常呈明显混浊。 8、正常人腰穿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为0. 15、0. 45g/L(15"45mg/dl)。 脑脊液糖含量约为2. 5、4. 4mmol/L(50^75mg/dl),为血糖的50旷70%。 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为120~130mmol/L(700'750mg/dl);结核性脑膜炎使 氯化物降低最明显 9、脑电图在临床上最大的应用价值在于帮助癫痫的诊断,但缺乏癫痫样放电不能排除癫痫 10、当大脑转移瘤在CT扫描尚未显示时,脑电图可能显示局灶性异常。 11、核磁的优点:①分辨度高,能清晰显示直径为1mm的病灶;②由于对组织 含水量敏感,能显示早期缺血和水肿;③无骨组织伪迹,适宜于颅底、后颅凹、椎管和枕骨大孔附近病变的诊断;④弥散加权MRI可在缺 血早期发现病变。 12、脑桥病变可造成瞳孔针尖样缩小。 13、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系统解剖学最全的神经系统重点

神经系统 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神经纤维nerve fiber:轴突+神经胶质 灰质gray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 在大、小脑表面者称为皮质cortex 白质white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髓鞘) 在大、小脑深部者称为髓质medulla 神经核nucleus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神经节ganglion周围神经系统内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纤维束fasciculus中枢神经系统内 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纤维聚集体 神经nerve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体 脊髓spinal cord *椎管内45cm 枕骨大孔—L1下缘末端变细-脊髓圆锥 *颈膨大(C5-T1) 腰骶膨大(L2-S3) *CTLSCo 4848440 -1-2-3 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前角内躯外肢阿尔法—随意肌伽马—梭内肌 *后角边缘固有胶胸核 *后角固有核其轴突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到背侧丘脑腹后外侧,另可上升或下降联 络不同节段。 *侧角T1-L3交感神经S2-4副交感神经。 白质:*前后侧三索 *联络脑和脊髓长纤维 联络各节段的固有束 连接两侧前索的白质前联合 S1*后索薄束T5下楔束T4上脊神经节--延髓内薄束核、楔束核 *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内→外侧骶→腰→胸→颈。 S2*侧索的前部和前索内脊髓丘脑束对侧后角固有核上升交叉—脊髓丘系 *侧束传导痛觉和温度觉 前束传导粗略触觉 *均是传导对侧内→外侧与上相反 S3脊髓小脑后束同侧胸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 S4脊髓小脑前束对侧后角基部→小脑上脚→小脑皮质 S3 S4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X1*侧索、前索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延髓锥体—前角运动神经元 *侧束交叉管理同侧四肢肌 前束不交叉管理双侧躯干肌 *内→外侧与S2同

人体神经系统基础知识点及图解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得神经纤维、神经节 神经组织主要含有两大类细胞: →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得辅助成分,比神经元多,主要起支持、营养、保护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得调节、突出间隙递质得清除、神经元葡 萄糖供应得调节、形成血脑屏障 →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包括外周雪旺细胞 →小胶质细胞:就是具有吞噬功能得免疫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得结构: →胞体:含有神经细胞特有得 →Nissl体:尼氏小体内充满着核糖体,就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得中心, →神经原纤维:由直径不等得微管与微丝组成,神经元得胞体与突起中都含有 神经元纤维,起着细胞骨架得作用。 →突起:→树突 →轴突 神经元得特点:除嗅神经核海马得齿状回等极少数特异脑区得神经元外,哺乳类神经元从胚胎发育开始得高峰期之后不再出现增殖与分裂。在许多情况下,她们得体积却显 著增长。寿命很长,到年老时才开始逐渐死亡。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神经元得轴突与长得周围支得外面通常包有髓鞘与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可分为:

→有髓神经纤维:轴突被髓鞘与神经膜包被 →无髓神经纤维:轴突仅被神经膜包被 郎氏节:有髓神经纤维两髓鞘之间得缺口,此处轴突膜裸露。 周围神经得髓鞘就是由雪旺细胞环绕轴突所形成得同心圆板层结构,留在外面得雪旺细胞核与质膜就就是神经膜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髓神经纤维得髓鞘就是由少突胶质细胞得突起形成。少突胶质细胞可伸出几个突起,形成几个相邻轴突得髓鞘。以较小得胶质细胞数,来满足众多中枢髓鞘生成得需要,因此节省了空间。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神经系统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复习:神经系统 1、身体各部分之所以协调配合,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2、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大脑: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 脑 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 脑干: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部位。 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 将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概括:反射和传导功能。 脑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传导神经冲动。 3、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

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支配人体生理活动的司令部。 4、脑干也是脑的组成部分,下部与脊髓相连。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5、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6、神经细胞跟其他细胞不同,它的细胞体生有许多突起,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各个神经元的突起末端都与多个神经元的突起相连接,形成非常复杂的网络。神经元的这些结构形态特点,是与它的生理功能相适应的。 7、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到兴奋。(说明:这种能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体内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反射。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来完成的。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两类。 3、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一般是:感受器rarr;传入神经rarr;神经中枢rarr;传出神经rarr;效应器。

2021年人体神经系统基础知识点及图解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涉及: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纤维、神经节 神经组织重要具有两大类细胞: →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辅助成分,比神经元多,重要起支持、营养、保护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外钾离子浓度调节、突出间隙递质清除、神经元葡萄 糖供应调节、形成血脑屏障 →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涉及外周雪旺细胞 →小胶质细胞:是具备吞噬功能免疫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构造: →胞体:具有神经细胞特有 →Nissl体:尼氏小体内布满着核糖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中心, →神经原纤维:由直径不等微管和微丝构成,神经元胞体和突起中都具有神 经元纤维,起着细胞骨架作用。 →突起:→树突 →轴突 神经元特点:除嗅神经核海马齿状回等很少数特异脑区神经元外,哺乳类神经元从胚胎发育开始高峰期之后不再浮现增殖和分裂。在许多状况下,她们体积却明显增长。 寿命很长,到年老时才开始逐渐死亡。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神经元轴突和长周边支外面普通包有髓鞘和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轴突被髓鞘和神经膜包被 →无髓神经纤维:轴突仅被神经膜包被 郎氏节:有髓神经纤维两髓鞘之间缺口,此处轴突膜裸露。 周边神经髓鞘是由雪旺细胞环绕轴突所形成同心圆板层构造,留在外面雪旺细胞核和质膜就是神经膜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髓神经纤维髓鞘是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形成。少突胶质细胞可伸出几种突起,形成几种相邻轴突髓鞘。以较小胶质细胞数,来满足众多中枢髓鞘生成需要,因而节约了空间。

神经调节实例 屈肌反射:→手指遇到钉子,及时抬起被扎手指以躲避疼痛刺激 →皮肤破损被翻译为神经信号,通过腿部感觉神经上传到脊髓 →在脊髓,这一信号被传递给中间神经元: →其中某些中间神经元与大脑痛觉中枢联系,上传信号在此被神经元感 知为痛 →另某些神经元与控制腿部肌肉运动神经元联系,使手指回缩

神经系统知识--点滴记忆

神经系统知识记忆点滴 ▲12 对脑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一副二舌下。 ▲脑神经性质歌诀 一二八对性质感,运动舌付动滑展;舌咽迷走三叉面,感觉运动混合全。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脑神经连脑歌诀 一嗅额下嗅球中,二视离球间脑通;脚间窝三动眼,下丘下方滑车行;桥腹两侧连三叉,桥延沟展面听;橄榄后沟上至下,舌咽迷走副神经;锥体橄榄之间处,舌下神经看得清。 ▲舌的味觉及神经分布歌诀 舌根苦、舌尖甜、舌背两侧尝酸咸;面体尖、根舌咽、三叉神经管一般。 ▲手的皮肤管理: 手掌正中三指半,剩尺神经一指半,手背挠尺各一半,正中占去三指尖半 ▲如植物性神经对脏功能调节可编成如下口诀: 交感兴奋心跳快血压升高汗淋漓瞳孔扩大尿滞留胃肠蠕动受抑制 副交兴奋心跳慢支气管窄腺分泌瞳孔缩小胃肠动还可松驰括约肌 ▲脊髓节与椎骨对应关系歌诀 颈节一四相齐,颈五胸四节高一;下胸高三中高二,腰节平胸十一二;骶尾腰一至腰二,定位诊断是依据。 ▲交感神经功能歌诀 怒发冲冠,瞪大双眼;心跳加快,呼吸大喘;胃肠蠕动慢,大便小便免;骨脏血管收缩,舒骨骼肌血管; 全身出汗唾液粘,力量来自肝糖元;孕妇过兴奋,宫缩易流产。 12 对脑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及副舌下全。 神经系统知识记忆点滴 历年来,神经系统教学中,学生都会感到“难学”,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记不住”,如何解决这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有如下体会。下面我们结合实例来谈一下神经系统学习中的记忆问题。 1、以点代面 ,密切前后联系 1.1.脑干中脑神经核的记忆 1.1.1.首先,我们先讲述相关预备知识: 1、鳃弓衍化肌包括: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

心理学知识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脑的进化: (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链状神经系统。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胸部和腹部。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 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生理学神经系统习题

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2.受体 3.突触 4.化学突触 5.电突触 6.反射中枢 7.生命中枢 8.运动终板 9.运动单位 10.牵涉痛 11.腱反射12.γ-环路 13.牵张反射14.脊休克 15.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16.内脏脑 17.自主神经系统 18.皮层诱发电位 19.强化20.自发脑电活动 21.第二信号系统 22.条件反射的消退23.语言优势半球 24.中枢延搁 25.后发放 2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二、填空题 1.人类两大信息系统是_____和_____。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和_____。 3.外周神经包括_____和_____。 4.根据中间神经元对后继神经元效应的不同,可把神经元分为_____和_____。 5.根据突触的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将其分为_____突触和_____突触。 6.典型突触由_____、_____和_____三部分组成。 7.E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IPSP称为_____,是一种_____电紧张电位。 8.外周递质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 9.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分别是_____和_____。 10.M型受体属_____受体,可被阿托品选择性阻断。 11.肾上腺素受体主要分为_____和_____两类。 12.中枢神经元之间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联系方式。

13.中枢抑制分为_____和_____两大类型,其中前者又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形式。 14.脊髓浅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_____和_____感觉。 15.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递质是_____,它可与终板膜上_____受体相结合。 16.脊髓深感觉传导途径传导_____和_____感觉。 17.当脊髓半离断时,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_____侧。 18.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是_____代表区,中央前回是_____代表区。 19.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主要是由于其阻断_____系统兴奋传递所致,因为这一系统是_____的系统,易受药物影响。 20.关于针刺镇痛的机制,目前存在三种论点,即_____、_____和_____。 21.牵张反射有_____和_____两各类型,它们又分别称为_____和_____。 22.肌梭与肌纤维_____排列;腱器官在肌腱中与肌纤维_____排列。 23.叩击某一肌腱可引起_____反射,它是一种单突触反射,其感受器是_____。 24.脊休克过后,丧失的脊髓功能可以逐渐恢复,但断面以下的_____则永远消失,临床上称为_____。 25.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调节肌紧张的_____区和_____区。 26.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是通过_____和_____协同活动完成的。 27.锥体束可分别控制脊髓_____和____的活动,前者在于_____,后者在于_____以配合运动。 28.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_的活动;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_____ 、_____的活动。 29.当环境急剧变化时_____神经系统的活动明显加强,同时_____分泌也增加。 30.下丘脑存在与摄食有关的中枢是_____。当血糖水平降低时_____中枢兴奋。 31.正常脑电图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种基本波形。

神经系统笔记

神经系统思维导图神经系统 小脑

大脑组成,神经元及垂直柱 脑脊膜及脑脊液

神经系统详细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小脑的灰质位于表层——皮质 灰质: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结构。 白质:不含神经元胞体,只有神经纤维的结构。 白质内 ,神经元胞体集中而成的一些团块——神经核 (团) 周围神经系统中 神经节/神经丛: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结构 Structure 大脑 胼胝体 间脑(丘脑和下丘脑) 脑干:中脑,小脑,脑桥,延髓 脊髓 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数量庞大,种类丰富都是多极神经元,主要可分为高尔基 I型神经元和高尔基 II 型

高尔基Ⅰ型神经元 ?大型锥体细胞 ?中型锥体细胞 ?梭型细胞 1、轴突组成投射纤维,发向脑干或脊髓。 2、轴突组成联合传出纤维,发向大脑皮质同侧或对的其他区域,把该区域形成的信息传递出去。 高尔基 II 型神经元 大量的颗粒细胞(是脑皮质中间神经元): 水平细胞、星形篮状上行轴突等。 主要接受来自神经系统其他部位传入的信息,并加以综合、贮存或传递给高尔基Ⅰ型神经细胞。 锥体细胞 占神经细胞 66%,长三角锥状胞体,向皮质表面发出单一的顶树突,向皮质深处发出多根底树突和一根长轴突 树突上均有无数的棘,并随树突远离胞体而增多,这些棘是形成轴—树突触之处。一根长轴突自轴丘发出,一些形成联络纤维,另一些则形成投射纤维。

颗粒细胞数量最多,散于皮质内。胞体小,形态不一,多呈三角或多形。 梭形细胞 从胞体上下两极发出树突。而轴突从胞体中下部发出,进入髓质,与锥体细胞一样形成投射纤维或联络纤维。 分子层 :细胞小而少 ,主要是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组成 . ? 外颗粒层 :许多星形细胞和少量小锥体细胞构成 . ? 外锥体细胞层 :许多中小型锥体细胞和星形组成 . ? 内颗粒层 :细胞密集 ,多是星形细胞 . ? 内锥体细胞层 :由大,中型锥体细胞组成,在中央前回有称 Betz 细胞的巨大锥体细胞 ? 多形细胞层:梭形细胞为主,还有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 分子层 ? 位于大脑皮质的最表面。神经元较少,主要是水平细胞和星形,水平胞的树突和轴与皮质表面平行分布;还有许多与皮质表面平行的神经纤维。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复习知识点

课题: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复习知识点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架构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三、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者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的类型: ①非条件反射:动物生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②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 例:下列分别属于哪类反射 婴儿的吮吸;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 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冲动过程的结构。 ………………………….……………….……….……….……….……….………………..…………………………..……………………………………

传入神经:向周围的组织传递冲动的神经纤维称为传出神经 神经中枢: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 活动,这些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就叫做神经中枢(nerve centre)。神经中枢又称反射中枢。 传出神经:向周围的组织传递冲动的神经纤维称为传出神经 效应器:传出神经纤维末梢或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进行。例如1.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 伤吗不是.感受器和神经中枢损伤也不能产生感觉2.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吗不是.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受损伤,均无运动功能. !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A.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状态)的膜电位:___________ B.兴奋区域的膜电位: ____________ C.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_______________ D.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______________ 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 E.电流方向在膜外由___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在膜内由______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___ - F.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_____________

人体神经系统基础知识点及图解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的神经纤维、神经节神经组织主要含有两大类细胞:→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的辅助成分,比神经元多,主要起支持、营养、保护作用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调节、突出间隙递质的清除、神经元葡萄糖供应的调节、形成血脑屏障→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包括外周雪旺细胞→小胶质细胞:是具有吞噬功能的免疫细胞神经元神经元的结构:→胞体:含有神经细胞特有的→Nissl体:尼氏小体内充满着核糖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中心,→神经原纤维:由直径不等的微管和微丝组成,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中都含有神经元纤维,起着细胞骨架的作用。→突起:→树突→轴突神经元的特点:除嗅神经核海马的齿状回等极少数特异脑区的神经元外,哺乳类神经元从胚胎发育开始的高峰期之后不再出现增殖和分裂。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体积却显著增长。寿命很长,到年老时才开始逐渐死亡。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周围支的外面通常包有髓鞘和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轴突被髓鞘和神经膜包被→无髓神经纤维:轴突仅被神经膜包被郎氏节:有髓神经纤维两髓鞘之间的缺口,此处轴突膜裸露。周围神经的髓鞘是由雪旺细胞环绕轴突所形成的同心圆板层结构,留在外面的雪旺细胞核和质膜就是神经膜在中枢神经

系统内,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是由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形成。少突胶质细胞可伸出几个突起,形成几个相邻轴突的髓鞘。以较小的胶质细胞数,来满足众多中枢髓鞘生成的需要,因此节省了空间。 神经调节的实例屈肌反射:→手指碰到钉子,立即抬起被扎的手指以躲避疼痛刺激→皮肤的破损被翻译为神经信号,通过腿部的感觉神经上传到脊髓→在脊髓,这一信号被传递给中间神经元:→其中某些中间神经元与大脑痛觉中枢联系,上传的信号在此被神经元感知为痛→另一些神经元与控制腿部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联系,使手指回缩 神经冲动的产生极其传导机制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传导机制,静息电位的重建机制生物电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匀性和膜对离子严格的选择透过性。静息电位定义: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膜的两侧,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形成机理:→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离子的跨膜扩散,和钠- 钾泵的特点也有关系。→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这个电位差阻止K+进一步外

神经系统解剖基本知识

神经系统解剖基本知识 1.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也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周围部是指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部分,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又称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 2.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除了血管和结缔组织被膜外,主要由神经组织所组成。神经组织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神经元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等功能;而神经胶质主要起着支持、营养、保护、修复和形成髓鞘等作用。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按其功能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根据突起数目又可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 3.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所谓反射是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反射活动的解剖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中枢部-运动神经-效应器。 4..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地聚集地点,如脊髓灰质。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的聚集地点,如脊髓白质。 皮质:构成大脑半球表面和小脑表面的灰质称为皮质。 髓质: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深部的白质称为髓质。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团称为神经核。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胞体集聚的地方称为神经节。 纤维束:在白质中,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上相同的一束纤维。 脑 脑位于颅腔内,分为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 1.大脑 1)大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端脑)是脑的最大部分,被大脑纵裂分为两个大脑半球。大脑半球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沟于沟之间的隆起称回。每个大脑半球都以3条比较深而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分为5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额叶: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颞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 顶叶:为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有关。 枕叶:位于半球后部,其前界在内侧面为顶枕沟,在上外侧面的界限是顶枕沟至枕前切迹的连线,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 岛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掩盖,与内脏感觉有关。 2)大脑内部结构: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的裂隙,内含透明的脑脊液。 基底核:靠近大脑半球的底部,埋藏在白质之中的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核。 脑皮质:为覆盖大脑表面的一层灰质。其功能定位见附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