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2
- 格式:pdf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 2.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 2.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学生学习比例和比例尺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但是,由于比的概念比较抽象,部分学生可能对它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灵活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灵活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在逻辑关系,能够在不带括号的情况下正确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讲授法,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深化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比较两辆汽车的速度,引入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练习: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巩固和深化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4.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比的基本性质的关键点。
可以设计如下:比的基本性质: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为大家教授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我们将学习比的性质,包括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规律,以及比值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的性质进行比的计算和化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难点是理解比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同时也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些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让同学们了解比的意义。
2. 讲解:接着,我会详细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规律,以及比值的概念。
我会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这些性质。
3. 练习:在讲解完比的性质后,我会让同学们进行一些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讲解比的基本性质时,我会利用板书,清晰地展示比的性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2. 小明有20块巧克力,他要把这些巧克力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会得到多少块巧克力?答案:1. 2/3 : 4/5 = 10/12 : 12/15 = 25/362. 20 / 4 = 5,所以每个朋友会得到5块巧克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比的性质的理解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
同时,我也会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的性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细节是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
对于教学内容的介绍,我特别强调了比的性质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这是因为在小学数学中,比的性质是基础也是重要的部分,它不仅涉及到比的概念,还与除法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详细地解释了比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规律,希望通过这些讲解,让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88页的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需要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重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如果小明每天步行速度为4千米/小时,小红每天步行速度为3千米/小时,那么小明和小红一起步行1小时后,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2. 讲解比的概念: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将进一步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比的意义。
比是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的一种数学工具。
3. 讲解比的基本性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将会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 例题讲解:我将出示一些典型的例题,如“已知比值为6:4,求前项和后项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8页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
6. 小组合作: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如何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如“一家电器店销售电视和洗衣机,电视的售价是洗衣机的1.5倍,如果洗衣机售价为2000元,那么电视的售价是多少?”六、板书设计1. 比的概念。
2. 比的基本性质: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
4.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七、作业设计1. 教材第88页练习题。
2. 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一家水果店销售苹果和香蕉,苹果的价格是香蕉的2倍,如果香蕉的价格为10元/斤,那么苹果的价格是多少?”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会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并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 2.比的基本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主要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学生对比的概念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对比的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深入探究。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学习单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跑500米,用了4分钟,小华跑500米,用了3分钟,他们谁跑得快?”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比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比的基本性质的定义,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来解释和演示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如填写学习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巩固。
4.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巩固,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5.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运用,如“已知一个数的2/3是6,求这个数。
”等,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在上一课时中,我们学习了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本课时,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这是理解比例和比例运算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时,即比的基本性质。
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1. 比的恒等变形;2. 比的基本性质的证明;3. 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2. 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变形和计算;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比的基本性质的证明,教学重点是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PPT、比的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小问题,比如:“已知两个比相等,其中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2,另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请问这两个比是否仍然相等?”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的比的概念。
3. 例题讲解:在讲解完比的基本性质后,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例题,让学生通过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
我会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解题,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比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随堂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
这些练习题会涵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巩固所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会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比的恒等变形,比的基本性质的证明,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本节课的作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巩固比的恒等变形的练习题;另一部分是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
作业题目如下:1. 判断题:(1)已知两个比相等,其中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2,另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这两个比仍然相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2节《比的基本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2节《比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的意义、比的类型、比的基本运算等。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知识,对于比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比的类型和基本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的意义、比的类型、比的基本运算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难点:对比的类型和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学卡片、练习题等。
2.准备教学场地和教具,如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小明和小华比赛跑步,小明跑了600米,小华跑了400米,他们两个人的速度比是多少?”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板书,呈现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比的定义、比的类型、比的基本运算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如:完成一些相关的填空题、选择题等。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例如:“一家工厂生产了200个产品,其中有120个是合格的,求合格产品的比例是多少?”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的应用场景,拓展学生的思维。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为己任。
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第二课时,我将带领学生们探索“比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75页例1、第76页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二”的第1~3题。
通过这些内容,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1.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2.培养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时,比值为何不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以及教材等教具。
学生们则需要准备好练习本、笔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6:3,让学生们观察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2后的结果,引出比的基本性质。
2.讲解示范:以PPT和黑板辅助,详细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课堂练习: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教材第76页的“做一做”,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4.巩固练习:让学生们练习“练习十二”的第1~3题,巩固比的基本性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比的基本性质的定义和示例,以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时,比值不变的规律。
七、作业设计1.判断题: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是否会改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延伸。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比 2.比的基本性质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在本教案中,我将带领学生学习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比》的2.比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比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应用。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第4单元的第2节,内容主要包括比的意义、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化简。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学重点:比的化简以及比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长度、面积、体积的比较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2. 讲解比的意义: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明确比是表示两个量之间大小关系的一种方式。
3. 讲解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示例,引导学生发现比与除法的关系,明确比值就是两个量的商。
4. 讲解比的基本性质:通过示例,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不变。
5. 比的化简:引导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对复杂的比进行化简。
6. 比的应用: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的概念:比值 = 前项÷ 后项前项——比号——后项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不变。
比的化简:示例:化简 12 : 18(1) 同时除以 6(2) 得到 2 : 3比的应用:示例:一本故事书300页,小明看了全书的,小华看了全书的,他们两人谁看得多?(1) 计算小明看的页数:300 × = 100页(2) 计算小华看的页数:300 × = 150页(3) 比较两人看的页数,得出结论:小华看得多。
六年级上比的基本性质在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比的基本性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与比相关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比”。
简单来说,两个数相除就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比如说,6÷4 可以写成 6∶4 的形式,这里的 6 是前项,4 是后项。
那么比的基本性质到底是什么呢?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性质,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比如 3∶5,我们将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 2,就变成了 6∶10。
那它们的比值是不是一样的呢?3÷5 = 06,6÷10 = 06,比值确实不变。
再比如 8∶12,我们将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 4,就变成了 2∶3,8÷12 = 2/3,2÷3 = 2/3,比值同样没有改变。
为什么要强调 0 除外呢?因为如果同时乘以 0 或者除以 0,这个比就没有意义了。
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比如说,我们要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就可以运用这个性质。
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呢?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且这两个整数互质,也就是只有公因数 1。
例如,把 18∶24 化成最简整数比。
我们可以先找出 18 和 24 的最大公因数,是 6。
然后将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 6,得到 3∶4,这就是最简整数比了。
再比如,12∶18 这个比,前项和后项都是小数。
我们可以先把它们同时扩大 10 倍,变成 12∶18,然后再按照前面的方法,同时除以 6,得到 2∶3。
在实际生活中,比的基本性质也有很多应用。
比如在调配溶液的时候,如果知道了两种成分的比例,要按照一定的总量来调配,就需要用到比的基本性质。
又比如在地图上,会有比例尺。
比例尺其实就是一个比。
通过比例尺,我们可以计算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一定要多做练习,加深理解。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 2.比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基本概念。
2.掌握比的性质和运算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熟练运用比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1.理解比的相关概念。
2.灵活运用比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大小关系。
2. 学习比的概念老师对比的概念进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用法。
3. 比的表示法介绍比的表示方法:用冒号、用分数等不同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的表示练习。
4. 比的性质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同比、取中比、逆比等性质,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比的运算引入比的运算方法,包括比的加减法,乘法和除法,并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和应用。
6.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性质和运算方法解决问题,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六、课堂练习1.计算:3:5+2:3=2.比较:$1:2 \\text{ 与 } 2:3$大小关系。
七、课堂总结对本节课学习的要点进行总结,强调比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八、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搜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比的例子,并写成短文描述。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向老师提问。
六年级上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六年级上第 2 课时比的基本性质》在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迎来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比的基本性质。
这一性质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与比相关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什么是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比如 6÷8 可以写成 6:8 的形式,其中 6 是前项,8 是后项。
比号前面的数叫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后项。
那比的基本性质到底是什么呢?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
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
为什么要规定 0 除外呢?因为如果比的后项乘 0 或者除以 0,这个比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时,一定要记住 0 是个特殊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比如 4:5,我们将前项和后项同时乘2,得到(4×2):(5×2)=8:10,比值不变,依然是08。
再将4:5 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2,得到(4÷2):(5÷2)= 2:25,比值还是 08。
那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呢?它的用处可大啦!比如说,我们要把一个比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最简整数比就是指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且这两个整数互质。
比如 12:18,我们可以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6,得到(12÷6):(18÷6)= 2:3,2 和 3 互质,所以 2:3 就是 12:18 的最简整数比。
再比如 075:1,我们先把 075 化成整数,可以将前项和后项同时乘100,得到 75:100,然后再同时除以 25,得到(75÷25):(100÷25)= 3:4。
同学们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把小数或者分数化成整数,然后再进行化简。
比的基本性质还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假设我们要按比例分配一些物品。
比如有 180 个苹果,要按照 2:3:4 的比例分给三个小组。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2节《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比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2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小数等数学知识,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兴趣和信心,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计算器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引出比的基本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并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3.讲解和示范:教师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4.练习和应用: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5.总结和反思:学生总结比的基本性质,并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比的基本性质。
可以设计如下:比的基本性质: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