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的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93 KB
- 文档页数:4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题)(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潘玉毅①“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到,风一起,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簌簌有声。
顷刻间就白了地面,白了人间。
②外公过世已经十余年了,至今我仍会经常想起他。
③小时候,我是一个十足的“跟屁虫”,成天不是粘着外婆,就是跟着外公。
偶尔我也会随着他们一起插秧,但总是插得横七竖八,能不能成活都充满了悬念。
但外公从来不说什么,任由我随意发挥。
即使有路过的乡亲提醒说:“这样插秧怎么可以,影响收成啊!”外公也权当没听见。
④外公是个退伍军人,平日里话很少,有时他一天下来所说的话,扳扳手指都能数得过来。
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整天在地里忙活。
那时我们吃的花生、毛豆、蚕豆、苋菜……但凡餐桌上能见到的蔬菜,基本都是外公自家种的。
小时候,我最爱跟着外公去田间地头。
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在那片天然的乐园里,连泥土的气息都是那么清新芬芳。
⑤除了种地,外公还特别喜欢看戏。
只要不是农忙时节,但凡本村或邻村来了戏班子唱戏,他都会欣然前去,一次不落。
外公看戏,有时也会带上我。
那时候我并不明白戏台上“咿咿呀呀”唱的都是些什么,并不了解其中的趣味所在。
而外公每次都津津有味地看到散场才离开,当我问他戏曲的内容时,他才会简单地解释两句。
那时一台戏结束时,很多观众都会往台边预置的篮子里投钱。
我问外公,为什么散戏时,大家要往台上撒钱呢?外公说,那些演员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挣些钱全凭乡亲们捧场。
与很多观众不同,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掷。
⑥后来,彩色电视在乡村普及起来,戏班进村的次数就少了。
外公感慨地说:“电视的画面精致是精致,可是没有现场看戏的气氛和感觉。
”每当这时,他便会讲传统戏文给我听,像锡剧《珍珠塔》“方卿见姑娘”选段便是我从外公那里听来的。
高考文学类阅读《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阅读练习及答案很多高考生对语文文学阅读题感到头疼,要想在这类题上得高分必须多进行阅读练习,接下来为大家带来高考文学类阅读《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行练习。
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
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
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
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
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
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
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
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
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
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
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
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
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
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
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
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
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
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
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
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
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
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
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
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诗句分别反映了我国四种传统节日习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③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④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A.①③④②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二.综合读写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月30日,中国中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植树节等。
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材料二:“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莫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还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仪式。
清明节的习俗是半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材料三:“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节有祭祖扫墓的习俗,而每到此时,各地不文明祭扫现象也屡见不鲜。
不少市民在大路口、马路边、绿植旁随意焚眷烧纸、燃放鞭炮。
有的树木被熏毁,有的小草被烧灼。
人们在追念、祭奠先人的同时,却忽略了现代文明的建设。
(1)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清明”作为节气和节日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2)图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作《清明小景》请结合材料一、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图中与“清明”相关的两个信息。
(3)针对材料三中的现象,市“文明办倡议书清明节是祭莫先人,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在清明前夕,向广大市民发出文明祭扫的倡议。
右面的倡议书有两处不妥,请提出修正意见。
张籍《秋思》张仲素《秋夜曲》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夜曲(唐)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以上两首七言绝句均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试比较两诗不同之处。
答:从描写的对象来看,前者写的是游子,表达了他在外思家怀乡之情,后者写的是思妇,表达了她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牵挂之情。
从写法上看,前者以叙说为主,寄情于事,通过一个寄发家书的场景,表现了游子复杂心态,后者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摹声绘色,写出思妇的情浓意重。
【对比赏析】:《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秋夜诗》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闺怨诗,此诗前三句描写了漏壶滴水,天边轻云,秋虫夜鸣的秋夜景象,此诗最后一句却直接表露出闺阁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的真挚情感,借景抒情,细腻温婉。
这首七绝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开头两句中,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
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表面上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
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
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随着月光的露出,诗人又把笔转到了对秋虫的描写。
成都市第八中学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苏堤清明即事(南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1)这首诗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哪两句?(2)这首诗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表现出诗人清明时节郊游踏青怎样的心情?2.阅读下列一首诗,完成各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等情绪。
(2)请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
3.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请将诗歌前两句的画面描绘出来,要求语言流畅、富有文采。
(2)尾句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是谁?“闲”字有何表达效果?4.古诗文阅读春日秦观①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初晴游沧浪亭苏舜钦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秦观;北宋著名诗歌,先后多次贬官,一生潦倒失意。
①庆历四年,苏舜钦被罢去官职,流寓苏州,在城南营建沧浪亭。
(1)两首诗歌都描述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春日》中________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初晴游沧浪亭》中________则写出了雨势不小,河水涨了起来。
(2)《春日》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而《初晴游沧浪亭》则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你选择其一,试做简要赏析,说说它们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5.古诗阅读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①[宋]苏轼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
热点作家6 丁立梅一、人物简介丁立梅,作家,江苏东台人。
江苏省课外阅读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喜欢用音乐煮文字。
二、代表作品代表作品《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仿佛多年前》、《有美一朵,向晚生香》。
作品《花盆里的风信子》入选新加坡中学华文课本。
作品《有一种爱叫相依为命》入选全国中等专科院校《语文》教材。
作品集《你在,世界就在》繁体版在台湾、香港发行。
被读者誉为“最暖人心的作家”。
三、荣誉金榜《爱的语言》2005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祖母的葵花》2006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一朵栀子花》2006年广东省茂名市中考;《那些温暖的》2007年江西省中考;《小扇轻摇的时光》2007年河北省中考;《每一棵草都会开花》2008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蔷薇几度花》2009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萝卜花》2009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萝卜花》2009年广西百色市中考;《菊有黄花》2009年四川省凉山市中考《你并不是个坏孩子》2010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品味时尚》2011年广西柳州市中考《掌心化雪》2011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书香作伴》2012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挂在墙上的蒲扇》2013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蓝色的蓝》2013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蓝色的蓝》2013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爱,是等不得的》2013年云南省德宏市中考《秋天的黄昏》2014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菊事》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牛皮纸包着的月饼》201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从春天出发》2014年广西梧州市中考《蓝色的蓝》2017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四、丁立梅经典美文摘抄1. 一朵一朵的栀子花,息在树上,藏在叶间,像刚出窝的洁白的小鸽似的。
女孩子们可喜欢了,衣上别着,发上戴着,跑哪里,都一身的花香。
虽还是粗衣破衫地穿着,但因了那一袭花香,再平常的样子,也变得柔媚千转。
——《栀子花开》2. 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①“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到,风一起,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簌簌有声。
顷刻间就白了地面,白了人间。
②外公过世已经十余年了,至今我仍会经常想起他。
③小时候,我是一个十足的“跟屁虫”,成天不是粘着外婆,就是跟着外公。
偶尔我也会随着他们一起插秧,但总是插得横七竖八,能不能成活都充满了悬念。
但外公从来不说什么,任由我随意发挥。
即使有路过的乡亲提醒说:“这样插秧怎么可以,影响收成啊!”外公也权当没听见。
④外公是个退伍军人,平日里话很少,有时他一天下来所说的话,扳扳手指都能数得过来。
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整天在地里忙活。
那时我们吃的花生、毛豆、蚕豆、苋菜……但凡餐桌上能见到的蔬菜,基本都是外公自家种的。
小时候,我最爱跟着外公去田间地头。
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在那片天然的乐园里,连泥土的气息都是那么清新芬芳。
⑤除了种地,外公还特别喜欢看戏。
只要不是农忙时节,但凡本村或邻村来了戏班子唱戏,他都会欣然前去,一次不落。
外公看戏,有时也会带上我。
那时候我并不明白戏台上“咿咿呀呀”唱的都是些什么,并不了解其中的趣味所在。
而外公每次都津津有味地看到散场才离开,当我问他戏曲的内容时,他才会简单地解释两句。
那时一台戏结束时,很多观众都会往台边预置的篮子里投钱。
我问外公,为什么散戏时,大家要往台上撒钱呢?外公说,那些演员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挣些钱全凭乡亲们捧场。
与很多观众不同,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掷。
⑥后来,彩色电视在乡村普及起来,戏班进村的次数就少了。
外公感慨地说:“电视的画面精致是精致,可是没有现场看戏的气氛和感觉。
”每当这时,他便会讲传统戏文给我听,像锡剧《珍珠塔》“方卿见姑娘”选段便是我从外公那里听来的。
很多年以后,当我跟外婆说起这些往事时,她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题)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阅读练及答案编者序:本文档为本知识店铺精心收集编制,旨在帮助同学解决实际问题。
下载后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前言:阅读理解是先阅读一段文字,然后理解其含义并总结。
本文档主要对《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进行阅读训练和参考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___梨花风起正清明”,又到一年清明时节,风吹起来,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发出簌簌的声音。
顷刻间,地面和人间都被染成了白色。
外公已经过世十多年了,但我仍经常想起他。
小时候,我是个十足的“跟屁虫”,总是跟着外公和外婆。
有时我也会和他们一起插秧,但我插得乱七八糟,不知道能不能活下来。
但外公从来不说什么,让我自由发挥。
即使有人提醒说:“这样插秧怎么行,会影响收成啊!”外公也视而不见。
外公是一名退伍军人,平时话很少,有时一整天只说几句话。
他像头老黄牛一样,吃苦耐劳,整天忙碌在地里。
我们吃的花生、毛豆、蚕豆、苋菜等蔬菜,基本都是外公自己种的。
小时候,我最喜欢跟着外公去田间地头。
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到了收获季节的第一颗花生……在那片天然的乐园里,泥土的气息也是那么清新芬芳。
18.外公对我的爱体现在:陪我看戏并耐心解释戏曲内容,送我去车站并坚持送到最后,以及他的默默关注和爱护。
19.“如果时机得当,多姿的花朵还会出人意料地开出园外。
”(第六段)这句话表达了即使看似沉默寡言的人,内心也可能有着美好的情感和爱好,只要我们有耐心和时机得当,就能发现他们内心的多彩花园。
2)这句话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展现了作者在某个地方的生活经历,同时运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20.这句话表达了在生活中有些人可能看似沉默寡言,但其内心充满了美好的情感和喜好,只要给予适当的机会,这些美好的情感和喜好就会像花园里的花朵一样绽放出来。
2024年春初中2022级教学质量过程检测语文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4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点、考场号。
2.第I卷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第II卷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迹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0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鄙薄(báo)怅然(chàng)苫蔽(shàn)拈轻怕重(niē)B. 派遣(qiǎn)称职(chèng)匍匐(fú )怪诞不经(dàn)C. 钦差(chāi)蜷伏(juǎn)呻吟(yǐn)随声附和(hè)D. 叮嘱(zhǔ)庇护(bì)妥当(dàng)畏罪潜逃(qiá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疲惫干瘪长夜漫漫狂风吼叫B 簇新笑涡雷声轰响婕报频传C. 悬崖困乏锋火狼烟自由自在D. 装饰震恕房舍如舟蜿蜒游动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刚刚建成的这个楼盘,金碧辉煌,在周围建筑中鹤立鸡群,十分引人注目。
B. 在这台充满文化历史韵味的演出中,歌手惟妙惟肖地演唱,把观众带到了美妙的文化之旅中。
C. 警方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这个电信诈骗团伙,狠狠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D. 本市南部旅游区风景宜人,河流清澈见底,各种花儿竞相开放,真是花枝招展啊。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 广东省举办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会拟征集大约50部左右优秀作品,大力弘扬中华文明。
(把“大约”或者“左右”删掉)B. 为防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相关部门应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苏堤清明即事(南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1)这首诗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哪两句?(2)这首诗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表现出诗人清明时节郊游踏青怎样的心情?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清)冯云山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3.古诗文阅读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梨花风起正清明的阅读答案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丁立梅
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
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
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
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
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
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
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
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
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
实验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
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
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弄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
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
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
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
只是
语气里,却有着蛮横,我家还有梨花的。
——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
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
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
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
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
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
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
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
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
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
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坚信不疑的。
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如生前。
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
这么想着,其实不害怕。
特别是梨花风起,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
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
天空明朗,风送花香。
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在田埂道上放。
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
我们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
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渐渐叠着,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
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
语气酷似祖母生前。
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手背。
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
祖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
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我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玩呀。
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
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
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
他们躺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别离。
4.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祖母走后,祖父有事没事就绕着两棵梨树转,并对它们喃喃自语,表现了祖父对祖母的思念。
B. 文章对祖母的描写最为生动,文中画线句子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C. 文章最后写“梨花风起”时祖父与祖母合葬在一起,这样的结尾,虽有些悲情却是文章诗意的绾结。
D. 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两棵梨树,凝结了一家四代人的情感。
5. 文中的梨树寄托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归纳。
6. 文章以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中的一句诗“梨花风起正清明”为习题,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4. B本习题中,B项,“文中画线句子从动作、语言、心理等
方面刻画”错误,划线句子中没有心理描写,“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
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追着打”“跺着小脚”是动作描写,“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是语言描写。
故选B项。
5. ①梨树寄托了祖父对祖母的深切思念;②梨树寄托了祖母对“我”的疼爱;③梨树曾记载着祖母对婆老太孝敬的故事,和祖母对婆老太的深切思念;④“梨花风起”曾给“我”家带来自尊,也给“我”童年留下美妙的记忆,因此蕴含着“我”对童年的思念;⑤梨树寄托了“我”对祖母、祖父的深切思念;⑥梨树和满树梨花是绵绵不断的亲情和爱的象征。
6. ①点明了清明的节候特征,使文章充满了诗意美。
②浓缩了文章的主要事件。
③是贯穿全文的物化线索。
④含蓄地表现了思念亲人这一主习题。
借物寄情,表现了丰富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