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论文(1)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8
化学的发展历史论文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最早的古希腊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方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古希腊时期,化学的雏形开始出现。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如阿那克西曼德、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人,开始对物质的本质和变化进行探讨。
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物质构成和性质的假说,为后来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世纪的到来,阿拉伯帝国成为了化学知识的传播中心。
阿拉伯人在炼金术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他们发展了很多实验方法和技术,并开始对物质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化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突破。
伽利略、布鲁诺、赫尔墨斯等著名科学家对化学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假说,为后来化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化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众多著名的化学家如拉瓦锡、门捷列夫、达尔文等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理论和定律。
这些成就推动了化学从实验科学向现代科学的转变。
20世纪以后,随着量子力学和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化学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人们对分子、原子和化学键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很多重要的化学理论和模型。
这些成就使得化学在材料科学、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综上所述,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就。
它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信在未来,化学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化学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智慧与创新的结晶。
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与不懈探索,化学从最初的炼金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浅谈中国化学发展史武瞳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化学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化学。
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等等。
当时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而它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关键词:萌芽炼丹燃素定量化学化学史化学家侯德榜张青莲侯氏制碱法化学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化学的萌芽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等等。
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二)炼丹和医药化学时期: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
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虽然他们都以失败告终,但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耕,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
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
chemist 至今还保留昔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
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三)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
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勇者——丁绪贤20082401163李露摘要:丁绪贤(1885~1978),字庶为,我国近代分析化学家、化学史家与化学教育家。
作为坚守科学救国信念的清末留洋学者,丁绪贤重视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先进技术的引进,革新了我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技术。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前瞻性地认识到化学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于化学史的深刻研究,研究自然科学史是提倡科学、改进教学的有力措施,并在教学和研究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走在了当时国内化学家的前列。
作为中国第一本化学史类的著作,丁绪贤的《化学史通考》一书开创了我国化学史研究之先河。
关键词:丁绪贤化学史研究爱国热忱人格科学思维丁绪贤的学术生涯1885年10月11日,丁绪贤出生于安徽阜阳的一个书香门第。
丁绪贤自幼聪明好学,精通文史,曾乡试为秀才。
由于当时国家贫弱,屡遭列强欺凌,世风遂倡科学救国。
受维新思想影响,丁绪贤决意弃科举就实学,于1904年考入由江苏、安徽在南京合办的江南高等学校,并于1908年春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的第一名而得以前往英国深造,就读于伦敦大学化学系。
在攻读期间,丁绪贤师从著名化学家拉姆塞(William Ramsay,1852~1916),受到严格训练,打下牢固的科学基础。
1912年拉姆塞退休后,他又在物理化学家唐南(F.G.Donnan,1870~1956)指导下撰写论文,于1914年获得荣誉科学学士(B.Sci.Honour)称号,并继续深造于伦敦大学研究部。
1917年,丁绪贤归国后,以高等院校为主阵地,积极投身于科学与教育事业,曾辗转南北,历任北京大学、安徽大学、东吴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教授,长期从事化学科研与教学工作,为当时国内多所院校的化学研究与化学教育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在治学育人之余,作为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事业开拓者之一,丁绪贤曾担任东吴大学、安徽大学等校理学院院长,为国内有关高校化学系乃至理学院的创建与发展殚精竭虑。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范文两篇一、实现独立开课,加强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以往有机化学实验与有机化学理论课合并开课,在期末总成绩中只占30%的比例,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自2012级开始,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有机化学实验实行独立授课,同时增加学时,目前学时数为64学时。
有机理论课分两个学期开课,为了方便学生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更好掌握及运用,避免以往由于实验室场地、时间安排冲突和教学人员不足等实际问题而导致的实验课内容超前于理论课,而使学生上课目的性不够明确。
我们将有机实验安排在有机理论授课的第二学期,为了让学生能充分运用实验室教学资源,实行小班授课。
二、合理设置,实现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根据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和安排,教学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基本实验操作训练部分占总学时数约40%,合成综合性实验占40%,研究性实验占10%,设计性实验内容占10%。
充分考虑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出现的顺序及频率,重要的实验操作至少要训练两次以上,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这些实验基本功打好基础。
为此前期我们安排熔点和沸点测定、常压蒸馏、水蒸气蒸馏、提取、色谱分离、折光率测定、旋光度测定、重结晶等实验,尽可能对各种基础操作进行训练。
运用前期所学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对物质进行合成,或对天然物质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然后对产品进行鉴定及含量分析,对学生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做到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因为有机实验授课安排在理论授课的后半段,在前期实验基础操作训练结束进行合成实验及设计实验时,理论授课大概已经进行至杂环化合物的章节教学,对于学生将理论教学知识运用于实验教学没有太大障碍,还有助于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及巩固,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时安排上,实行弹性分布设置,不再是原来机械地一周固定几学时,而是根据实验内容选择相应的学时数,最短为3学时,最长为6学时。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1. 如何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2.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3.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化学史教育4. 如何让化学史走进中学课堂5. 怎样看待化学家的作用6. 中国炼丹术为何未发展成为科学化学的成因分析7. 现代美国化学研究领先地位的确立及其原因8. 信息时代的化学教育前景9. 关于化学发展的历史分期探讨10. 现代化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11. 论中学历史教材中应增加科学史的份量的必要性12. 化学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13.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14. 提高学生的化学自学能力15.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16. 略论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17. 略论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18. 略论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19. 如何运用化学实验发展学生能力20. 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21.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转化为社会实践的途径22. 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实践及思考23. 浅谈数学知识在化学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24.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25.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能力26. 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测量与评价研究27.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方法28. 化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29. 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30.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化学创新教育中的作用31. 课堂“引导探究”教学模式32. 论中学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及教法33. 优化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34.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5. 在化学教学中倡导创新精神36.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转化为社会实践的途径探索37.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38. 从教学理念更新到教学行为探索39. 环境教育与中学化学教学40. 浅谈中学化学计算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41. 我国农药使用现状及环境影响分析42. 浅谈我国中学教育模式与高考制度的关联性及利弊43.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44. 中学生的早恋调查及分析45. 中学厌学的家庭、社会原因分析46. 义务教育阶段对辍学生的对策研究47. 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兴趣48. 如何提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49. “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育中的实践50. 农村沼气的开发利用研究51. 浅议大气臭氧层破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52. 浅议温室效应对全球经济的影响53. 浅谈村、镇建设的规划与耕地保护54. 浅议化学兴趣(提高)班教学的组织与实践55. 乡村化学教材的编排与使用调查研究56. “启发性教学”在化学教育中的实践57. 环境保护兴趣组的组织与实践58. 大气污染物(如粉尘)对农作物的影响调查与分析59. 浅谈乡村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60. 农村饮用水水源调查及污染途径分析61.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类型、课时分配与内容安排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规律62.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化学实验技能培养的关系63. 化学学科前沿知识对中学化学内容的影响与渗透研究64. 中学化学、物理、生物内容的相互交叉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及内在规律65. 中学化学、物理、生物内容相互交叉的特点与教学规律66.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与现有状况的协调性研究67. 中学化学实验室装备现代化的特点、要求与标准研究68. 中学化学教学模式的形成特点与实用推广价值研究69. 中学化学教学课外活动的选题特点与组织形式70. 中学化学教师自身素质特点与教学特点的相关性研究71. 化学电池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与光化学电池研制的可行性研究72. 一种地方资源与化工产品的开发研究73. 一种固体废弃物化学处理新方法研究74. 一种废气源的组成特点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力研究75. 农用化学品对耕地品质的影响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76. 化学原理在一种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77. 一种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78. 室内装修材料种类与化学污染指数的关系79. 一种新型冷冻剂的开发与研究80. 量子概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现81. 立体效应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82. 有机化学中的溶剂效应83. 有机反应历程的教与学84. 芳环上取代基分类方法的探讨—取代基中心原子的氧化数与取代基类型85. 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实施办法86. 中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调查与研究87. 化学教学与能力培养88. 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89. 中学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素质要求的调查与研究90. 中等教育对师范专业学生能力要求调查与研究91. 中学有机化学教与学研究92. 烯烃亲电加成反应方向的研究93. 软硬酸碱原理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研究94. 有机化学中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研究95. 中学生化学学习动因调查分析96. 化学教学与环保教育97. 中学课程改革调查与研究98. 现阶段中学化学教材在农村中学的适应性调查与研究99. 中学化学教学的调查与研究101. 素质教育中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化学史以化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如葛洪、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阿佛加德罗、康尼查罗、戴维、法拉第、贝采尼乌斯、维勒、李比希、凯库勒、范特荷夫、门捷列夫、居里夫人、徐寿、侯德榜等为主线,从古到今简要阐述化学发展历史,并相对突出中国化学的过去与现在。
化学史系列谈之一中国古代化学:蔡伦、葛洪、李时珍一、火与能源1、火的利用(1)中国云南元谋人(180万年前)遗址、北京周口店北京人(50万年前)遗址发现有人类的用火遗迹(2)人类学会用火是化学史的发端。
2、三大能源(1)煤、石油、天然气是三大天然能源。
(2)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势在必行(绿色化学)。
二、陶瓷()釉的发明是陶器过渡到瓷器的必备条件。
()瓷器(china)在世界上以中国(China)的发明最早。
()今日著名产地:江苏宜兴(陶都)、江西景德镇、河北唐山、广东佛山(石湾)三、造纸1、文字记录材料简史()夏商时期:兽骨、龟甲、青铜器(甲骨文、一言九鼎)()秦汉时期:竹简、木简(留取丹心照汗青、罄竹难书、读书破万卷、学富五车)()其它材料:帛(即丝织品,昂贵,不易保存)、羊皮(西方)2、蔡伦的历史贡献()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已有用麻绳头、破布、旧鱼网制成的麻纤维纸。
()东汉尚方令蔡伦在历史上是造纸术的改良者和推广者(公元105年)。
3、造纸术的传播()7世纪经过朝鲜东传日本——中韩造纸术、印刷术之争()8世纪中叶经中亚西传阿拉伯,12世纪欧洲最早在西班牙和法国建立造纸厂。
4、纸的闲话()当今造纸工艺的漂白问题:Cl2、ClO2(绿色化学)()当今造纸工艺的原料问题:一次性筷子与日本、再生纸(绿色化学)()宣纸(安徽泾县)泄密事件:经济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电脑、光盘、软盘成为新的文字记录材料的无纸化时代:纸还有用吗?四、火药()人类最早使用的黑火药起源于中国的炼丹术。
()黑火药的主要成分:一硫二硝三木炭(1S + 2KNO3 + 3C == K2S + N2 + 3CO2)()中国主要用于娱乐,13世纪后期传入欧洲后主要用于扩张(计算机的用途?)五、炼丹术1、炼丹术与炼金术的主要区别与意义()炼金术以乞求财富为目的,即点石成金(点金术)——今天原子核技术可以实现()炼丹术以乞求长生不老的金丹为目的——当今美国冷冻死尸期待奇迹()炼金术与炼丹术的意义:化学的原始形式——《伊索寓言》中葡萄园的故事2、中国炼丹术简史()秦始皇派人海上“求仙人不死之药”——炼丹术的萌芽()汉武帝热心于神仙、求长生不老之术——炼丹术的兴起()东汉魏伯阳著当今世界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炼丹术著作《周易参同契》()西晋初年葛洪著《抱朴子·内篇》——炼丹术的经典名著()唐朝炼丹家孙思邈著《丹房决要》()唐朝(道教为国教)唐太宗等六个皇帝服丹而死——炼丹术的鼎盛时期()明朝的皇帝服丹而死——炼丹术的衰落时期3、葛洪生平:东晋丹阳人——没落贵族——功封关内侯——失意去南海学艺——罗浮山炼丹功绩:炼丹经典《抱朴子》——《晋书·葛洪传》载:"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名垂千古(杭州葛岭)4、发展火药(中国)、在欧洲发展成为医药化学(炼金术发展成为冶金化学)。
药物化学史摘要:阐明了药物化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以及一些重大发现与成就的事例。
关键词:药物化学/历史/药物发现一、汤剂、草药及炼丹的时代古代外国文明都是将植物提取物作为药用,主要依赖于偶然的发现和仔细的观察,如:1.美国印第安(Andcan) 山区的信使和锻矿工人咀嚼可可叶作为兴奋荆和欣快剂,在宗教仪式上人们也服用各种含有拟精神病和致幻化合物的蘑菇,南美印第安人用毒藤做成箭毒树脂来馀抹在弓箭及武器上。
2.罂粟汁在公元前三世纪就用作镇痛药,对它的了解或许更早些.瑞士炼丹术士菲利普斯·帕拉塞尔瑟斯(Philippus Paracelsus)制出鸦片酊,得到纯度较高的鸦片提取物。
吸鸦片终于在十八世纪形成潮流,这或许是药物滥用之先端。
3.十三世纪阿拉伯炼金术士杜撰出点金石,人们希望得到万应灵药和长生不老药,这对对植物提取物的热情有所下降,后来一些人信奉无机药物三大“素”—盐、硫黄和汞。
后者以甘汞丸剂形式流传下去,主要用于利尿[1]。
又如秋水仙-缓解关节疼痛、古柯叶-增加耐力和抵御饥饿、金鸡纳树树皮-高烧和疟疾等等中国古代主要是本草的药物化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著名的《本草》,有《神农本草经》(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后265年)、《神农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公元502~536 年)、《新修本草》(唐本草,公元659年)、《开宝本草》(公元968-975年)、《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公元1108年)、《本草纲目》(1596年)等。
特别是李时珍(1518~1593年)所著的《本草纲目》,从1596年明万历52卷金陵原捌印本问世至1912年,已有14种版本《本草纲目》的各国译本或专部译本,自1735-1941年有法文本、日文本、德文本、英文本,共计14种之多。
《本草纲目》的广泛传播,对中国各民族的繁衍昌盛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世界各国医药发展亦有巨大影响。
下面阐述下中国古代药物化学的主要成就:1.冶金与金属化学药物的实践、发现和发明“金”自古用为定神、强壮药物。
化学史教育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摘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化学教科书是化学知识的载体,化学史的渗透,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也有助于教师落实新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科书;化学史一、化学史在化学教科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史就是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对大自然化学知识的历史论述,是化学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也是科学思想取得胜利的历史。
化学史教育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穿插化学史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1904年,法国著名的科学家郎之万(langevin 1872—1946)首先提倡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历史的方法。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自尊心;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简而言之,化学史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能起到知识教育、创造教育、德育、美育等素质教育功能。
所以,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情况我国20多年来人教版的初中化学教科书中都渗透了化学史教育的内容,而且化学史内容都占了一定的比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史的渗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的内容逐年增多。
对比几种教科书,不难看出,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内容的章节所占比例逐年递增,1978年版的教科书中化学史才占5%,而2001年版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化学史则占到50%。
90年代以来,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要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强调加强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教科书中化学史内容渗透逐年增多,说明初中化学教科书正努力反映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化学史在教科书中占到比较重要的位置。
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摘要:化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中学化学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化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化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一、引言中学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化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中学化学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化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实践方法。
二、化学史的作用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化学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这种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望。
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和探索可以更加主动和积极。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化学史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通过学习化学史,学生可以了解到化学科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勇于探索,解决了一个个科学难题。
这种精神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学习化学史,学生可以了解到化学知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这种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和原理。
通过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和发现,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各种化学现象和实验现象,提升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借鉴化学史的教学方法可以丰富中学化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化学史的学习中,可以通过讲解课件、实验演示、文献阅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化学知识。
三、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方法1.选取典型的化学发现和科学家的故事进行讲解。
通过选择典型的化学发现和科学家的故事进行讲解,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论燃素说既是错误理论又有进步性化学化工学院07化学一班熊涛 0706010114摘要:燃素说的基本观点是:火是由火微粒组成的,火微粒总称之为“燃素”;燃素含于万物之中,它的流动及变化产生了关于燃烧的一切现象;所有关于燃烧的化学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体吸收燃素与释放燃素的过程。
按这种学说,金属燃烧过程可以表示为下式:金属-燃素=煅灰Abstract:The Phlogiston The fundamental point is: the fire is not composed of particlesfrom the fire, the fire particles the total called "phlogiston"; phlogiston contained in all things into its flow and changes had on the burning of all phenomena;all about combustion The chemical phenomena can be attributed to an object to absorband release of phlogiston Phlogiston process. According to this doctrine, the metal combustion process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following formula: Metal - Phlogiston= calcined ash关键词:燃素说元素质量拉瓦锡可燃物质氧氧化说Key words:Phlogiston said Element Combustible Quality Lavoisier Oxidation theory Oxygen引言:燃素说是形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一个解释燃烧现象甚至整个化学的学说。
化学史期末考核论文题目:中国化学史对世界化学史的影响课程名称:化学史姓名:学号:系别:化学系专业:应用化学班级:指导教师(职称):实验学期:2012 至2013 学年第一学期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过渡与联系指导教师(化学系)摘要:化学从研究对象可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
多少年来,人们人为地把它们分为界限分明的两门学科。
直到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
事实,世间万事万物均由有机无机共同组成。
且有机物、无机物间可相互转换。
近年,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的发展,使得这一界限真正已被突破,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相结合出现了一门交叉学科。
金属有机化学正是两者之间的交叉学科。
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结合在一起共同造福于人类。
关键字: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氰酸铵尿素金属有机化学正文:化学这门学科,从研究对象来分,可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二大类。
过去,一般认为无机化学是研究无生命物质的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有生命物质的化学。
1828年德意志化学家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从而破除了有机物只能由生命力产生的迷信,明确了这两类物质都是由化学力结合而成【1】。
1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过渡维勒在1828年给柏则里的信中写道:“我要告诉阁下,我不用人或狗的肾脏制成尿素。
”在这之前,“生命力论”认为动植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生命力,只要依靠这种生命力才能产出有机化合物,即有机物最初只能在动植物体内产生。
化学家在实验室只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新的有机物,而不能用无机物制作有机物。
自然界的矿物等无机物千年万年亘古不变,是没有生命的。
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维勒道的两位老师格曼琳和贝采乌斯都是“生命力论”的维护者和宣扬者。
如今,维勒却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强烈的冲击了形而上学的生命力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界的诞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填补了生命力论制造的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的沟鸿,在这条鸿沟中架起了桥梁。
第一次从无机物制备了有机物,沟通了这二大类化学【2】。
但是,多少年来这两门化学的界线仍然存在着。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利乌斯提出。
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
有机化学它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又称碳化合物的化学。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
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
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
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
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
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
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
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
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
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
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
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
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
一种元素的价数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
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
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
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
为此,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圆满地解释了这种异构现象。
他们认为:分子是个三维实体,碳的四个价键在空间是对称的,分别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
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时,就产生一对异构体,它们互为实物和镜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关系,这一对化合物互为旋光异构体。
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
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这个时期,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测定以及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
但价键只是化学家从实践经验得出的一种概念,价键的本质尚未解决。
现代有机化学时期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等人于1916年提出价键的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原因。
相互作用的外层电子如从—个原了转移到另一个原子,则形成离子键;两个原子如果共用外层电子,则形成共价键。
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的原子的外层电子都获得惰性气体的电子构型。
这样,价键的图象表示法中用来表示价键的短划“-”,实际上是两个原子共用的一对电子。
1927年以后,海特勒和伦敦等用量子力学,处理分子结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
后来马利肯用分子轨道理论处理分子结构,其结果与价键的电子理论所得的大体一致,由于计算简便,解决了许多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3】【4】。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鼻祖。
它是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反应的科学,是化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
无机物质包括所有化学元素和它们的化合物,不过大部分的碳化合物除外。
(除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碳酸盐等简单的碳化合物仍属无机物质外,其余均属于有机物质。
)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就开始了制陶、炼铜、冶铁等与无机化学相关的活动。
中国古代的黄帝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令术士炼制仙丹。
东晋的葛洪(公元284 -364 年) 即是炼丹家中的代表,葛洪经反复研究,得到了物质可以相互转化的规律,并记入他的著作《抱朴子》:“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即对丹砂加热可炼出水银,水银和硫磺化合又变成丹砂。
事实上,这就是化学上的可逆反应:HgS-Hg +S。
他还记载了用铁还原硫酸铜中的铜的反应:“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
曾青就是胆矾,主要成分是五水硫酸铜(CuSO4·5H2O) 。
到18 世纪末,由于冶金工业的发展,人们逐步掌握了无机矿物的冶炼、提取和合成技术,同时也发现了很多新元素。
到19 世纪中叶,已经有了统一的原子量数据,从而结束了原子量的混乱局面。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奠定了现代无机化学的基础。
目前已知的元素元素共109种,其中94种存在于然界中。
元素的周期性质是人们在长期科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积累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它把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看做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20 世纪以来,由于化学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无机化学又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如航空航天、能源石化、信息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无机化学的革新步伐。
在过去的近50 年中,人们对于新方法,新理论,新领域(如金属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新材料,新催化剂,高产出和低污染等的追求,强力促进了无机化学的发展【5】【6】。
新兴的无机化学领域有无机材料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理论无机化学等等。
这些新兴领域的出现,使传统的无机化学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7】。
2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在自然界中本质联系本来我们生存的地球上的所有东西是由无机物和有机物共同构成,她们构成了大自然的多样性。
土壤圈作为一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枢纽,它并不是专为植物生长而设的。
由于它位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换地带,因此它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无机物可由元素周期表的所有元素组成,而有机物必须要有碳(除CO2,CO和碳酸根)。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基本构成原素相同,都是元素周期表内的元素。
但无机物中包含的元素在有机物中不一定有。
而有机物中包含的元素都可在无机物中找到。
它们之间可以进行转化。
如:CH4+2O2=点燃=CO2+2H2O 这是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
6CO2+6H2O=光合作用=C6H12O6+6O2 C6H12O6为葡萄糖。
这是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另外还有,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的:酒精、油燃烧变成二氧化碳和水。
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树叶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和水变成最后的淀粉。
存在于体内和食物中的矿物质营养素—无机盐,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综合组成。
再者,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
有机化学之所以成为化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因为有机化合物确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特性。
位于周期表当中的碳元素,一般是通过与别的元素的原子共用外层电子而达到稳定的电子构型的。
这种共价键的结合方式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由碳、氢、氮、氧几种元素构成,少数还含有卤素和硫、磷等元素。
因而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具有熔点较低、可以燃烧、易溶于有机溶剂等性质,这与无机化合物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现代有机、无机学科的交叉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近年来这一界线已被突破,例如,过去作为无机化学研究对象的少数稀有金属,如铁、钴、镁、钼等,它们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机械地、人为地划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已无可能。
而且,近年来在化学反应的研究方面,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相互渗透,更是层出不穷,使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相结合。
金属有机化学正是两者之间的交叉学科,随着科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提高,金属有机化学已成为当今最活跃的化学学科之一。
一般将含有金属-碳键(M-C)的化合物称为有机金属化合物或金属有机化合物。
两者名称之间并无严格界限,研究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化学为有机金属化学,也有观点认为研究含有金属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是有机金属化学,这样的化合物也称为有机金属化合物,显然后者的范围更广一些,例如Fe(CO)5等。
1827年问世的ZeiseKPtCl3(CH2=CH2)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具有不饱和有机分子与金属键链的有机金属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