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术
- 格式:ppt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39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神经阻滞术是一种通过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技术。
以下是神经阻滞术的基本操作规程:1.了解解剖结构:进行神经阻滞术之前,必须熟悉局部解剖结构,了解穿刺针所要经过的组织,以及附近的血管、脏器和体腔等。
常用神经阻滞有肋间、眶下、坐骨、指( 趾 ) 神经干阻滞,颈丛、臂神经丛阻滞等。
2.准备药品和器械:根据阻滞的部位,选择适当的局麻药,例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以及用于注射的针头、注射器等。
确保药品和器械准备齐全,并注意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和器械的消毒情况。
3.确定穿刺点:根据需要阻滞的神经分布情况,确定穿刺点。
一般而言,穿刺点应选择在神经干或丛的周围,以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阻滞神经冲动传导。
4.消毒: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一般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液。
注意消毒范围要足够大,以避免感染。
5.穿刺:在消毒后的皮肤上注射一定量的局麻药,然后使用穿刺针沿着局麻药形成的液囊进行穿刺。
穿刺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6.确定阻滞效果:穿刺成功后,观察一段时间,确认神经阻滞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如果阻滞效果不佳,可以重复注射局麻药,或选择其他阻滞部位进行操作。
7.术后处理:术后要对穿刺点进行适当的包扎和压迫,以防止出血和感染。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觉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阻滞术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局麻药过敏、注射部位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等。
因此,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同时,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觉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此外,为了确保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射前应先回抽,确保穿刺针未进入血管或腔隙。
2.注射局麻药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避免局麻药过敏反应的发生。
3.注射局麻药时应缓慢注入,避免快速注射导致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4.在注射过程中要保持穿刺针的位置固定,避免针头移动或刺入其他组织。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得到治疗。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这项技术通过阻止神经系统的传递来实现疼痛的缓解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一、神经阻滞技术的原理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利用药物对神经的突触传递进行阻滞,从而缓解或治疗病痛的方法。
其原理是在神经系统的特定位置注入局部麻醉剂或其他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的终末,阻止神经传导,从而抑制疼痛。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需要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实现疼痛缓解。
此外,由于阻塞位置的特定性,此方法避免了药物产生的全身副作用,对患者的自主呼吸等功能也不会影响。
二、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神经阻滞技术在许多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手术中,这种技术常被用于麻醉和镇痛。
在急诊和紧急情况下,神经阻滞技术也可作为一种快速和有效的控制疼痛的方法。
此外,神经阻滞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如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等。
它还可以用于放射性物质和化疗药物等引起的疼痛。
神经阻滞技术还可以改善肌肉痉挛、张力和颜面红斑等症状。
三、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阻滞技术将继续得到发展。
新型药物的引入将使得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
另外,神经阻滞技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注射操作的复杂性、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同时,数字医疗技术的应用也将为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注射点,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治疗的过程。
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不断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四、镇痛的重要性疼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在日常生活和医学诊疗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定数量的疼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手术、放疗等治疗的人来说,疼痛往往是无法避免的。
神经阻滞疗法疼痛康复理疗科神经阻滞疗法定义:直接在末梢的神经干、丛,脑脊神经根、交感神经节等神经组织内或附近注入药物或给予物理刺激而阻断神经功能传导称为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包括化学性和物理性阻滞两种。
化学性神经阻滞疗法常被一些医护人员及患者误称为封闭疗法,主要采用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功能,可用于手术中镇痛,而更多的是用于疼痛治疗。
此外临床上使用加热、加压、冷却等物理手段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称为物理性神经阻滞。
一、神经阻滞疗法的机理1、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局部麻醉药及神经破坏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甚至引起细胞膜变性、细胞坏死阻断了神经纤维内神经冲动的传导。
由于传导痛觉的C类神经纤维的髓鞘比较薄,局麻药可迅速阻断痛觉的传导,从而实现镇痛作用。
2、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临床上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注射常用的局麻药后,产生的镇痛是明显超过药物本身的作用时间,说明用局麻药物治疗疼痛,阻断局部神经传导通路并不是唯一的作用机制。
3、改善血液循环交感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节阻滞可有效地改善因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疼痛。
4、抗炎症作用神经阻滞疗法,特别是交感神经阻滞,有抗炎症1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病患的心疼痛康复理疗科作用,并由此产生良好的镇痛结果。
二、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1、镇痛结果确实牢靠2、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3、治疗范围及时效可选择性强4、副作用小5、疗效和操作技巧关系密切三、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1、适应症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几乎可以说,人身各部位各种性质的疼痛都可以使用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不仅限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也可用于治疗许多非疼痛性症状与疾病。
但在选择适应症是,也要注意秉承的发展变化,不能不分时机对所有的患者一概使用。
对于某些疼痛性疾病,即使神经阻滞疗法已取得疗效,也应注意配合药物治疗、物理疗法、针灸等其他疗法,以增加、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神经阻滞疗法的禁忌症⑴不协作者,包括精神失常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闭孔神经阻滞术是什么
导语: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一些医学知识的,但是这种现象导致了很多人不是很好的治疗疾病。
治疗疾病的方法有闭孔神经阻滞术,很多人都不知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一些医学知识的,但是这种现象导致了很多人不是很好的治疗疾病。
治疗疾病的方法有闭孔神经阻滞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
那么到底闭孔神经阻滞术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权威的专家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为大家如何解答这一问题的吧。
一、适应证
闭孔神经阻滞术适用于:
1.治疗大腿膝关节内侧痛症,包括闭孔肌痉挛,髋关节痛,膀胱括约肌痉挛性疼痛,膝关节痛,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缺血性痛。
2.膀胱镜手术避免闭孔反射。
3.辅助配合用神经阻滞,治疗会阴疼痛综合征。
4.外科手术时,采用三合一阻滞麻醉(闭孔、股外侧、股神经)施行股前内侧、膝部手术及术后镇痛。
二、禁忌证
1.盆腔肿瘤患者慎用。
2.有出血倾向者。
三、注意事项
1.定位务必准确,术者应熟悉局部解剖。
2.穿刺应轻柔,缓慢进针,且勿过深,以免损伤盆腔脏器,尤其是膀胱、子宫。
3.此处血液丰富,注药前务必充分回吸,避免药物误注入血管。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神经阻滞记录1简介神经阻滞可以用来减轻或消除疼痛和炎症,对于手术前后和慢性疼痛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记录了一位患者接受神经阻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
患者信息•姓名:李女士•性别:女•年龄:45岁•疾病:椎间盘突出并压迫神经•症状:腰痛、下肢放射痛•其他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神经阻滞治疗方案神经阻滞治疗方案包括麻醉医生的推荐和患者的个人选择。
本次治疗采用了立体定向下神经根阻滞。
治疗前,患者进行了基本生命体征检查,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治疗过程治疗过程如下:1.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下肢伸直。
2.麻醉医生将患者皮肤消毒,麻醉局部皮肤。
3.使用X线或CT图像引导下,通过特定的器械将空气或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特定的神经根处。
4.治疗结束后,患者进行必要的观察和记录,以确保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症状是否有所缓解或减轻。
整个治疗步骤约为30分钟左右。
治疗效果在治疗后,患者感到明显的疼痛缓解和下肢的放射痛减轻。
持续观察显示,治疗效果大约持续了两周,疼痛和放射痛缓解了70%左右。
治疗结束后,患者进行了必要的复诊,确认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注意事项在治疗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遵守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2.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和血压。
3.确保注射的药物量和注射的位置准确无误,避免误伤其他神经。
4.患者需要在治疗后安排好休息和恢复计划。
神经阻滞是一种治疗体系,可作为患者治疗长期或慢性疼痛或进行手术前后的常用方法。
患者李女士治疗后疼痛缓解,无并发症,显示出神经阻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骨科手术中神经阻滞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引言骨科手术中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麻醉技术,它通过阻断神经的传导,使手术部位失去感觉和运动功能,从而达到无痛手术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手术安全性和病人舒适度要求的提高,神经阻滞技术在骨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神经阻滞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研究进展、应用范围、临床效果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
二、神经阻滞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研究进展1. 神经阻滞技术起源及发展神经阻滞技术起源于19世纪初,最早应用于上肢外科手术。
随着对解剖学和荷尔蒙学知识不断深入了解以及荷尔蒙学知识在医学领域应用不断扩大,人们对于神经解剖和荷尔蒙分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神经阻滞技术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 神经阻滞技术的分类和原理神经阻滞技术可根据阻滞部位和药物种类进行分类。
常见的神经阻滞技术有硬膜外阻滞、硬膜外连续穿刺、腰麻、骶管麻醉等。
这些技术通过注射药物,使荷尔蒙分泌机制发生改变,从而达到神经传导的阻断。
3. 神经阻滞性疼痛管理随着对疼痛管理理念和方法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骨科手术采用了神经阻滞性疼痛管理。
这种方法通过在手术前或手术中进行神经阻滞性荷尔蒙注射,可以有效减轻手术后疼痛,并减少对镇静剂和镇静剂类荷尔蒙等荷尔蒙类荷尔蒙类用量。
三、神经阻滚在骨科手朮中应用范围1. 骨折手术神经阻滚技术在骨折手术中应用广泛。
骨折手术通常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而神经阻滚技术可以有效地使手朮部位失去感觉,减轻手朮疼痛,并减少对镇静剂和镇静剂类荷尔蒙等荷尔蒙类荷尔蒙类用量。
此外,神经阻滚技术还可以减少手朮中的出血量和创伤面积。
2. 关节置换手朮关节置换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手数。
在关节置换中,神经阻滚技術通常被用于疼痛管理和肌肉松弛。
通过对关节周围的神经进行阻滚,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并使患者在手数过程中保持舒适。
3. 脊柱外科脊柱外科是一种复杂的骨科数。
神经阻滞麻醉的概念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阻断神经传导来达到局部麻醉效果的方法。
它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领域。
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特定的神经或其周围组织中,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达到局部麻痹效果。
麻醉药物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达到作用部位,例如通过表面浸润、局部神经节阻滞、周围神经阻滞或者伏地感觉神经束阻滞等方式。
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表面浸润麻醉:将麻醉药物直接浸润到手术创面周围的组织中,通过浸润液的扩散作用,达到麻醉效果。
这种麻醉适用于手术局部较小的创面,例如皮肤手术。
2. 局部神经节阻滞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神经节附近,通过药物的扩散作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
这种麻醉适用于身体局部有一个主要神经节的区域,例如面部、颈部和骨盆等区域。
3. 周围神经阻滞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神经支配区域附近的周围神经束中,通过麻醉药物的扩散作用达到阻断神经传导的目的。
这种麻醉适用于较大范围的手术,例如上肢和下肢手术。
4. 骨骼牵引或悬吊感觉神经束麻醉:该方法适于周围骨骼牵引和悬吊感觉神经束,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到这些感觉神经中,实现局部麻醉,使病人在手术中无痛或轻度麻醉,使病人的意识清醒,可以与医生进行交流,具有良好的耐受和安全性。
神经阻滞麻醉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 局部麻醉效果好:神经阻滞麻醉可以精确地作用于手术区域,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减少了全身麻醉所带来的不适和副作用。
2. 减少全身麻醉风险:相比于全身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所涉及的麻醉药物较少,对病人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的负担较小,从而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风险。
3. 术后恢复快:神经阻滞麻醉在手术结束后,麻醉效果会随着麻醉药物的逐渐代谢而消失。
因此,术后恢复迅速,病人可以很快恢复行动能力,缩短住院时间。
4. 疼痛管理效果好:神经阻滞麻醉可以针对特定的神经阻断,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并减少病人使用镇痛药物的需要。
神经阻滞技术操作规范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周围,阻滞七传导冲动,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
下面介绍颈神经丛阻滞和臂神经丛阻滞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颈神经丛阻滞适用于颈部手术的麻醉、颈部肿瘤或神经性疼痛治疗。
操作时,病人仰卧,头向对侧偏转并向后仰,进行常规皮肤消毒。
颈浅丛阻滞需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做一皮丘,与皮肤平面垂直进针达筋膜处,同吸无血液即注入局麻药5~10ml。
颈深丛阻滞则采用改良方法,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皮肤垂直方向进针,当穿刺达颈3或颈4横突后,将针稍后退离开骨质并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后,注入局麻药5~8ml,即将该侧的颈深丛阻滞。
需要注意的并发症有颈交感神经阻滞合并霍纳综合征、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有引起呼吸功能障碍的危险、局麻药毒性反应、误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蛛网膜下腔阻滞、局部出血和血肿形成。
臂神经丛阻滞有两种方法:肌间沟组织法和锁骨上阻滞法。
肌间沟组织法适用于肩膀和上肢手术,但对前臂及尺侧阻滞效果稍差。
操作时,病人仰卧,前臂下垂,头转向对侧,进行常规皮肤消毒。
在环状软骨(颈6)水平,胸锁乳突肌外侧触及前斜角肌,再往外可触到一凹陷,即为肌间沟。
穿刺针向背、尾方向刺入,有穿破鞘膜感和异感出现,证明定位正确。
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即注入局麻药15~25ml(含肾上腺素5ug/ml)。
需要注意的并发症有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局部血肿等。
锁骨上阻滞法适用于上臂、前臂及手掌部手术。
操作时,病人仰卧,双臂靠身体平放,头转向对侧,肩下垫一小枕。
在锁骨中点上缘1~1.5cm处进针,并向内、后、下方缓慢推进。
当触及第一肋骨或出现异感时,证明定位正确。
固定穿刺针,回吸无血液后注入局麻药20~30ml(含肾上腺素5ug/ml)。
需要注意的并发症有气胸、血胸、局部血肿等。
腋路阻滞法适用于上肢手术,尤以前臂和手掌部位手术最佳。
操作时,病人仰卧,上臂外展9°,前臂屈曲9°,充分暴露腋窝。
操作名称:右侧枕大神经阻滞术
操作时间:2022年9月21日09:00-09:20
操作步骤:患者俯卧位,取枕骨隆突下2c m,再向右侧2c m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超声引导穿刺针进针,到达右侧枕大神经处,回抽无血液等后,推入(0.5%利多卡因:1.5m l+地塞米松5m g+维生素B12 0.5m g)消炎镇痛液后,拔出穿刺针,局部敷贴固定。
操作中情况:操作顺利,过程中患者无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继续卧床休息观察1小时,患者仍无上述症状。
术后注意事项:嘱患者回病房后继续卧床休息1小时,如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应尽快通知操作医师,1天内禁止洗澡,防止穿刺点感染,注意观察右下肢感觉及肌力情况。
操作医师:钟世奂。
穴位介入-神经阻滞术在世界精神科疾病学术会上,提出最新的分型治疗头痛、三叉神经痛的诊疗规范,其中“穴位介入-神经阻滞术”以独特的治疗方式,以及彻底的病根治疗,获得了诸多医学名家所推崇,从此“穴位介入-神经阻滞术”成为医学界公认的最佳头痛、三叉神经痛疗法。
病理早在1938年Wolff血管说以来,学术界对于头痛病因解释各执一词,但已知许多血管性物质和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组织胺、儿茶酚胺、前列腺素、神经肽(包括P物质、神经激肽A、降钙素基因相关肽、β-内啡肽)等都可能与血管的异常舒缩有关,或称为血管壁致痛物质。
还有部分相关性较小因素如血小板功能异常,聚集性增高,释放5-羟色胺(5-HT)。
在近几年最新研究得出,头痛是由血栓烷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在局部平衡所致。
TXA2是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和血小板聚集剂,PGI2是强力的血管扩张剂和一直血小板聚集剂,偏头痛前驱期是PGI2相对减少而TXA2相对增加引起,头痛期则是PGI2相对增加而TXA2相对减少引起。
三叉神经痛是在脱髓鞘局部的相邻纤维之间产生短路(又称伪突触形成),轻微的触觉刺激即可通过此“短路”传入中枢,而中枢传出的冲动亦可再通过“短路”转变成传入冲动,如此很快叠加,达到阀值以上强度,遂产生三叉神经痛的发作。
三叉神经分为三支,发作时也有可能在不同的区域部位。
辩证治疗本病治疗需针对具体的病症和病因,主要以止痛为要,止痛的同时须将病根彻底清除,避免再次发作,所以在治疗上必须采用分型配合治疗,方能达到最高疗效。
穴位介入术—无论是头痛还是三叉神经痛患者,首先要选择性的通过X线、CT、电生理研究、葡萄糖耐量试验、脑电图、TCD、ECT等检查,准确定位疼痛部位和对应穴位,“穴位介入术”直接针对病痛部位进行穴位治疗,逐渐缓解病痛感,患者得以身心放松。
神经阻滞术—通过对神经元作用,直达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大脑活动最终达到血管性物质和神经递质稳定,彻底祛除致痛因子,达到康复的目的。
神经阻滞术的危害1. 引言神经阻滞术是一种用于缓解或控制疾病或疼痛的神经系统干预方法。
它通过注射药物或应用物理治疗手段来阻断或减轻神经传导,以达到治疗或病症缓解的效果。
然而,就像任何医疗干预手段一样,神经阻滞术也存在一定的危害性,下面将详细介绍神经阻滞术的危害。
2. 神经损伤神经阻滞术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神经损伤。
神经阻滞术涉及直接或间接地对神经进行干预,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
可能会发生的神经损伤包括:神经刺激、神经断裂、神经撕裂、神经炎等。
这些损伤可能会导致感觉丧失、运动障碍或其他神经功能异常。
3. 血管损伤神经阻滞术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血管损伤风险。
在注射药物或应用物理治疗手段时,可能会误伤周围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等不良后果。
血管损伤不仅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直接影响,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干预,增加患者的负担和风险。
4. 感染神经阻滞术可能引起感染。
在实施该过程中,如果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局部清洁等操作规范,可能会引入细菌或其他病原体,导致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尤其是在需要长时间插入导管或留置外固定装置的情况下,感染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5. 过敏反应神经阻滞术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在注射药物的过程中,患者可能对注射剂、局部麻醉剂或其他药物成分产生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危及生命,需要及时的治疗和紧急处理。
6. 神经阻滞术的限制神经阻滞术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
对于某些特定的患者,可能存在禁忌症或限制条件。
比如,患有严重出血倾向、感染、不稳定的心血管疾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可能不适宜接受神经阻滞术。
此外,在特殊病情下,例如存在神经损伤风险较高、病变位置难以准确判断等情况,也可能限制神经阻滞术的应用。
7. 术后并发症神经阻滞术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
术后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肿胀、淤血等不适症状。
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包括局部感染、神经功能障碍、血栓形成等。
文章导读
说到神经阻滞术大家可能会感觉很陌生,简单的说就一种解除和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法,这个治疗方法发挥作用快,基本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治疗后带来的副作用很少,在治疗的过程中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器材,比如用于手术后、分娩时等等,现在就来说说神经阻滞术的作用有哪些。
1.急性疼痛
神经阻滞可用于分娩痛、术后痛等急性疼痛的治疗。
效果迅速、确切,具有减轻手术后疼痛和外伤后疼痛以及分娩期疼痛,以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缩短住院治疗及康复的时间,预防某些慢性综合症发生的作用,如截肢前进行的神经阻滞有可能防止残肢痛、幻肢痛的发生。
神经阻滞治疗急性疼痛的主要机制是阻断伤害性刺激的传导通路,提高机体的痛阈,减少其他加重伤害性刺激的因素,促进术后康复。
目前有关术后镇痛方法很多,其中以硬膜外腔+PCA模式最为流行,应用的药物以局麻药辅以阿片类受体激动剂为主,镇痛效果确切,应用范围广泛。
2.慢性疼痛
神经阻滞在各种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包括慢性非癌性痛、癌痛以及部分非疼痛疾病,是慢性疼痛综合治疗中的基本方法之一。
神经阻滞术的禁忌症
(1)阻滞部位有感染,炎症或全身重症感染者。
(2)有出血倾向者。
(3)有药物过敏史者。
神经阻滞麻醉有什么不良反应但凡是要做手术的人都会采用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让身体麻醉,这样在做手术的时候就不会感到疼痛,只不过很多人都说打了麻醉药之后大脑会被刺激到,记忆力会变差,所以会担心很多,尤其是担心神经阻滞麻醉后会有有什么不良反应。
1.一般意义上的神经阻滞定义为局部麻醉或者区域麻醉。
2.注入麻药的过程穿刺部位有胀痛的感觉。
3.麻醉完成后,相关的麻醉区域有麻木或者发热感,触觉、温觉、运动存在,痛觉小时。
神经阻滞麻醉(conduction anaesthesia) ,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麻醉。
常用的局麻药为procaine、lidocaine、bupivacaine。
麻醉是在手术当中利用药物使患者的痛觉或知觉暂时性的消失,让患者在在手术的过程中感觉不到痛楚,方便医生进行手术。
目前依照麻醉方式的不同,麻醉可分为全身麻醉、半身麻醉、神经阻滞麻醉。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麻醉常识:什么是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指使用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或吸入性麻醉气体来达到病患、无知觉的状态。
依其麻醉剂使用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种:(1)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人员会经由点滴注射麻醉药物,在您睡着后,我们会置放一根呼吸用的管子到您的气管,这根管子是用来维持您的呼吸顺畅,并且接上麻醉机器,持续给予您吸入性麻醉气体,让您在手术当中维持在适当的麻醉状态,一直到手术结束时,才让您醒过来,呼吸用的管子也是在这个时候拔除。
(2)点滴式静脉全身麻醉:此种方法就是从点滴中加入麻醉剂,让您睡着,通常麻醉剂很快就有效果,而且麻醉剂的代谢很快,您很快就会清醒,这种麻醉方式,适用于各种时间较短的检查或手术。
什么是半身麻醉?半身麻醉是将麻醉药注入脊髓腔内或是硬脑膜外,暂时阻断下半身脊髓神经的作用,达到麻醉的效果。
在手术当中您是保持清醒的,但原则上为了让您消除紧张与压力,会给您一些镇定剂,这时您会较感到身心放松,比较不紧张或是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