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交感神经介入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5.44 MB
- 文档页数:22
2021年介入方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全文)一、肿瘤诊断技术二、肿瘤治疗肿瘤动脉灌注化疗可通过选择性动脉插管或皮下置入动脉药盒将化疗药物注入肿瘤的供血动脉,以提高药物在肿瘤内的浓度,从而获得更好的肿瘤反应,同时降低化疗药物对全身其他脏器的毒副作用。
目前最常用的为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
研究显示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接受HAIC (FOLFOX方案)的中位生存期为7.6~17.6个月。
2.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动脉插管灌注化疗的同时,使用各种栓塞材料阻断肿瘤供血血管,从而在阻断肿瘤血供的同时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以获得更好的肿瘤控制效果。
目前TACE已成为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在肺癌、肾癌等肿瘤的治疗上亦有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药物洗脱微球TACE(drug eluting beads-TACE,d-TACE)、球囊阻塞性TACE(balloon occluded TACE,b-TACE)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疗效和安全性。
3.肝动脉放射栓塞术(transarterial radioembolization, TARE)即经动脉放射栓塞术,是一种选择性经动脉注射钇90(90Y)的技术,可通过栓塞及近距离内照射治疗来使肿瘤坏死,提高客观缓解率。
多项研究已证实了TARE在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和结肠癌肝转移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放射性肝段切除术的肿瘤局部控制率高于TACE。
4.肿瘤消融消融治疗是通过微创手段局部灭活肿瘤,从而达到根治性治疗的效果。
根据原理和作用机制不同,大致分为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化学消融、不可逆电穿孔、低温等离子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HIFU)等。
消融治疗目前已成为不能接受手术切除的早期肝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不同可针对性的使用不同消融方法。
“TOC-超频介入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优势
1、安全可靠微创无痛
“TOC-超频介入疗法”被国家权威治疗刊物评选为微
创治疗、绿色医疗、人性化医疗、注重治疗环节优化的典范,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摆在首要位置。
治疗全程没有开放性创伤,没有疼痛感,在解除局部经络穴位压迫的同时,保留三叉神经感觉传导功能完好,避免面部感觉的丧失。
超微创手术的创口痊愈后,可实现真正的无疤无痕、自然美观。
2、快速止痛随治随走
“TOC-超频介入疗法”在精准锁定病灶之后,迅速进入止痛环节,在“CNWJ-超频热凝消融系统”的作用下,5分钟之内彻底止痛,让患者永久告别三叉神经的疼痛纠缠。
本疗法属于一次治疗即可痊愈的高效疗法,通常情况下,患者可以随治随走、无需住院,大大减轻了患者求医的经济负担。
3、中西结合杜绝复发
微创无痛的西方医学技术与中医穴位理论巧妙结合,主要功效在于消除患处疼痛以及铲除病根,特制的中医主要功效,则在于巩固疗效,为彻底康复提供保障。
“TOC-超频介
入疗法”真正将中医精髓,与西方先进医学技术融为一体,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
温馨提示:任何疾病都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才是维护健康之根本,严重者一定要到专业的面神经科医院治疗.感谢您的耐心阅读,但是网络内容局限性很强,也许您的疑问并没有得到解答,请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
神经介入手术分级标准
神经介入手术是一种通过导管或微创技术在神经系统内进行治疗的方法。
分级标准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手术的难度、患者的病情以及手术风险。
以下是一般性的神经介入手术分级标准,具体标准可能因不同的手术和医疗机构而有所不同:
1. ASA分级(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SA分级是一种常见的全身麻醉手术的风险分级系统,也可以用于神经介入手术。
分为I至V级,级别越高,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越差,手术风险越高。
- I级:正常健康
- II级:有轻微系统性疾病
- III级:有中度系统性疾病
- IV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
- V级:生命威胁,即使不进行手术也会死亡
2. Spetzler-Martin分级(颅内动脉瘤手术):这是一种专门用于评估颅内动脉瘤手术风险的系统,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进行分级。
- I级:小于3厘米,表面平坦
- II级:小于3厘米,形状不规则
- III级:大于3厘米,表面平坦
- IV级:大于3厘米,形状不规则
3. AHA/ASA脑卒中分级(卒中手术):用于评估脑卒中手术的风险,考虑了患者的年龄、卒中类型等因素。
- I级:无明显风险
- II级:轻微风险
- III级:中度风险
- IV级:高度风险
这些分级标准提供了医生在决定神经介入手术时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和手术难度的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可能会综合使用多个标准来做出更全面的评估。
请注意,具体的手术和分级标准可能因患者个体差异和手术类型而异。
doi:10.3969/j.issn.1006-9852.2021.04.016腰交感神经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代偿性多汗症1例*青艾伶1,2 刘 慧1 孙付国1 叶 菱1△(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科,成都610041;2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麻醉科,成都610041)原发性多汗症是一种不符合人体正常体温调节、出汗过多,并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
目前针对原发性多汗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胸腔镜下交感神经切除术和CT引导下胸交感射频调制术[1]。
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后,代偿性多汗 (compen-satory hyperhidrosis, CH) 的发生率高达90% [2],严重影响病人术后生活、社交。
CT引导下胸交感射频调制术后代偿性多汗发生率较低,但仍有约8% [3]。
目前代偿性多汗发生的确切机制、相关因素和治疗方法仍有争议。
因此,探索代偿性多汗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科2020年6月收治1例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除术后代偿性多汗症病人,入院后通过双侧腰交感神经无水乙醇注射术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 治疗,有效缓解背部、腹部、腰部及双下肢代偿性多汗。
本病例诊治过程中利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CT微创联合技术缓解病人代偿性多汗,精准治疗,同时也为探索代偿性多汗症的临床治疗方式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女性,29岁,因“胸腔镜交感神经切除术后代偿性多汗10个月”入院。
病人2019年7月因“原发性手足多汗症”,在外院行“胸腔镜下双侧胸4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术后手多汗症状明显缓解。
但术后第1个月开始出现躯干及双下肢出汗异常增多,主要集中在背部、腹部、腰部及双下肢。
出汗呈持续性,活动、情绪激动及天气闷热时加重。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背部、腹部、腰部及双下肢可见大量汗液,触及湿冷。
局部皮肤未见皮疹、破溃等异常。
诊断为:重度代偿性多汗症[4]。
腰交感神经微创介入治疗下肢疼痛的研究进展腰交感神经微创介入治疗是指在影像学(X线摄影、CT 及MRI扫描、超声)引导下,采用微创经皮穿刺方式,应用神经阻滞剂或神经毁损药物以及射频消融等方法,对腰交感神经节进行破坏,达到微创下腰交感神经节切除的目的,可以治疗各种交感相关性下肢神经病理疼痛及下肢缺血性疾病。
其主要理论依据为:①交感神经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起到重要的信号传递作用,切断交感通路可使相应区域疼痛消失;②交感神经调节多种疼痛相关介质的产生与释放,如神经细胞生长因子、IL-8及缓激肽等;③交感神经参与血管舒缩调节,交感神经毁损可扩张下肢痉挛血管,增加侧支循环,改善局部血供,促进致痛物质清除,促进局部溃疡愈合。
目前该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下肢末梢循环障碍性疾病治疗,如Buerger's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雷诺氏病、糖尿病足、冻伤、难治性溃疡、多汗症、下肢骨无菌性坏死等;以及神经病理性下肢痛治疗,如下肢烧灼痛、幻肢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下肢外伤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脊柱手术后下肢痛、癌性痛等。
1.腰交感神经相关解剖(1)腰交感干及神经节:腰交感干属于腹膜外组织,位于脊柱前外侧缘与腰大肌之间,其前方有椎前筋膜覆盖。
向上方与胸交感干相延,向下方与骶交感干相延,左右交感干通过交通支相互连接。
腰交感神经节的大小、数量和位置是可变的,数目在2~8个之间不等,4个较为常见。
可出现神经节之间的合并,通常为两个节的合并,常位于腰椎间盘处。
少数情况于交感干下端出现节间支的分裂。
文献报道交感干分裂出现率为(36.4±2.6)%。
腰交感干交通支的存在及节间支的分裂成为交感神经毁损术后疗效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2)腰交感神经邻近结构:①毗邻的动静脉:右交感干位于腰椎右前方与腰大肌之间,其前外侧有下腔静脉走行,前方有时有1至2支腰静脉越过。
左腰交感干位于腰椎左前方,其内侧缘为腹主动脉,两者相伴走行。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胶原酶的介入治疗1200例分析1998~2000年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0例,获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现报告如下。
临床表现症状:主要为腰腿痛,通常先出现腰痛后出现腿痛,或者两者同时出现(90%),极少数病人先出现腿痛后出现腰痛(5%)。
①腰痛(95%):腰椎间盘突出时突出髓核,刺激纤维环外层与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引起腰痛,为一种反射性或涉性感应性疼痛。
主要集中在腰部,有时放射到臀部或下背部。
急性腰痛多见于突出型或脱出型,常出现于剧烈咳嗽、喷嚏、搬运重物不慎或推拿按摩操作过重之后。
②坐骨神经痛(90%):突出的髓核压迫或刺激腰骶神经根引起腿痛,这是一种放射性神经痛,因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于腰4~5、腰5骶1间隙,压迫腰5骶1神经根,故坐骨神经痛最常见。
③股神经痛(30%):表现为大腿前疼痛或兼有麻木感。
④下腹部痛(5%~10%):由于高位突出的椎间盘髓核刺激了窦椎神经中的交感神经纤维所致的一种牵扯痛。
⑤麻木(10%)。
⑥间歇性跛行(5%):主要见于椎管狭窄症,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受累的神经根发生炎症反应,充血、水肿所致的症状。
⑦肌力减退(10%)。
⑧马尾神经综合征(1%)。
体征:①步态:行走时腰前倾、侧弯、臀部向一侧突出。
②腰部活动受限,以腰后伸受限为主。
③骶棘肌痉挛与压痛。
④脊柱外形异常:脊柱生理曲度消失,或向一侧侧弯。
⑤直腿抬高试验:本征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体征,其阳性表现通常只见于腰4~5、腰5~骶1间隙的椎间盘突出。
⑥足背屈加强试验:可帮助鉴别直腿抬高受限是源于神经因素还是源于肌肉因素。
⑦股神经牵拉试验:本征牵拉股神经,阳性表现见于腰2~3、腰3~4间隙的椎间盘突出者。
⑧健侧腿抬高试验:阳性表明髓核突出较明显。
⑨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相应管辖区感觉异常。
辅助检查腰椎平片:排除腰椎骨质结构的其他疾病,可提供椎间盘变性的间接征象,以及利于选择治疗方法和手术定位。
疼痛科介入治疗的进展趋势
疼痛科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在身体特定部位进行微创操作来缓解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疼痛科介入治疗的进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进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疼痛科介入治疗的技术也不断进步。
新的设备和仪器的引入使得操作更加精准和安全。
比如,可视化导引技术的应用使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定位治疗点,同时减少了手术的风险。
2. 治疗范围的扩展:原来主要用于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介入治疗,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其他诸如神经根型颈椎病、骨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的治疗。
同时,介入治疗也逐渐被应用于肿瘤疼痛的缓解,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多学科合作:疼痛科介入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如麻醉科、放射科等。
通过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医生也会与心理学家、物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合作,提供全方位的疼痛管理服务。
4. 个体化治疗:随着对慢性疼痛机制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疼痛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疼痛科介入治疗也朝着个体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评估患者的疼痛类型、程度和影响因素等,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疼痛科介入治疗在技术、范围、合作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都有不断的进展,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帮助他们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患者今日于疼痛治疗室行星状神经阻滞治疗1次。
患者步入治疗室,常规心电监护,仰卧位,肩下垫薄枕,头后仰、口微张开,平环状软骨取颈6椎体横突为穿刺点,避开血管神经,穿刺到骨质后,然后将针尖退1-2m m,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注1%利多卡因8m l,推注结束后,压迫止血,患者术后术中无不适。
向患者交代术后注意事项,观察30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安返病房。
腰交感神经阻滞术患者今日在疼痛治疗室行右侧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1次,患者常规禁食禁饮,步入治疗室,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开放静脉通路,取左侧卧位,标记穿刺点(L2-3椎间隙向右旁开4c m),常规消毒铺巾。
0.3%利多卡因局麻后,穿刺针穿刺到位后,连接低阻注射器,用空气阻力消失法确认穿刺针到位。
回抽无血、无脑脊液,缓慢推注2%利多卡因0.1g +甲钴胺0.5m g加0.9%N S稀释到10m l的混合液,患者无特殊不适,观察15m i n后无特殊,向患者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安返病房,继续监测生命体征2小时。
腰椎硬膜外神经阻滞术患者今日在疼痛治疗室行腰椎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1次,患者常规禁食禁饮,步入治疗室,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开放静脉通路,取右侧卧位,标记穿刺点(L4-5椎间隙),常规消毒铺巾。
0.3%利多卡因局麻后,行硬膜外穿刺。
穿刺到位后,连接低阻注射器,用空气阻力消失法确认穿刺针到位。
给予0.7%利多卡因3m l试探量行椎管内麻醉,密切观察,5m i n后患者出现相应支配区域平面感觉减退,无蛛网膜下腔阻滞迹象,确定为硬膜外腔,硬膜外腔缓慢推注2%利多卡因0.1g+倍他米松5m g+V i t B1100m g+甲钴胺0.5m g加0.9%N S 稀释到16m l的消炎镇痛液,患者无特殊不适,观察15m i n后无特殊,向患者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安返病房,继续监测生命体征2小时。
膝关膝关节神经阻滞术患者今日在疼痛治疗室行双膝关节神经阻滞治疗1次,患者常规禁食禁饮,步入治疗室,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开放静脉通路,取仰卧位,双膝关节屈曲,标记穿刺点(双膝外侧膝眼),常规消毒铺巾。
神经阻滞,并非“封闭”施旭丹【期刊名称】《健康人生》【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3页(P40-42)【作者】施旭丹【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施旭丹女,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
在Loma Linda 医学院访问交流一年,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
神经阻滞是指在神经末梢、神经干、神经丛、神经根、交感神经节等神经组织内或附近注入药物,或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原理阻断感觉神经传导的方法。
尽管现代医学进展非常迅猛,然而很遗憾,大部分中国老百姓对疼痛治疗的理解还停留在“打封闭针”上,一方面是源于疼痛科的开展与推广较其他临床科室相对迟缓,另一方面是老百姓还没有意识到疼痛治疗手段已经日新月异。
为此,今天我将带领读者走出“打封闭针”的误区,全面科学地介绍神经阻滞。
“封闭”,就是将局麻药注射到疼痛部位或附近,达到止痛作用,即哪里痛打哪里,药物浓度较高,容易产生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如红肿或药物中毒、骨质酥松等。
虽然一时缓解了局部疼痛,但不能确诊病情,而且疼痛容易复发。
“封闭”对技术要求很低,普通乡镇卫生院现在还很热衷于“打封闭针”。
与“封闭”不同,神经阻滞是指在神经末梢、神经干、神经丛、神经根、交感神经节等神经组织内或附近注入药物,或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原理阻断感觉神经传导的方法。
它的药物使用更合理,应用更广泛,安全性也更高。
此外,技术操作要求精准,难度较高,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才能实施。
神经阻滞也叫疼痛介入治疗,包括药物和物理介入治疗两大类。
药物神经阻滞术主要是采用药物进行可逆性或不可逆性地阻断神经传导通路,为慢性疼痛治疗中常用的方法。
物理性神经阻滞则是运用物理学方法,如热凝、冷冻或压迫等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从而达到较长时间缓解疼痛。
药物神经阻滞与物理神经阻滞相比,前者更易控制,也更准确和安全。
(一)药物神经阻滞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神经阻滞术使用可逆性的药物,即随着药物作用的消失,局部被阻断的神经传导功能会逐渐恢复,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良性疼痛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等。
疼痛介入治疗常规疼痛介入治疗是指神经阻滞、神经松解、神经毁损、神经刺激疗法、经皮椎体成形术、射频消融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等微创干预性治疗措施。
1.绝对适应证:①疼痛可能通过神经阻滞或微创介入的方式得到缓解;②口服、皮下、静脉、直肠、经皮、经黏膜等方式应用镇痛药时副反应无法耐受。
2.绝对禁忌证:①凝血功能异常或出血倾向;②穿刺径路有感染病灶、肿瘤(射频治疗除外)或全身性感染疾病;③患者拒绝或精神障碍、意识不清等无法合作;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不稳定期、低容量血症、严重代谢紊乱、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晚期恶液质或有其他基础疾病及并发症而随时有生命危险者;⑤对介入治疗所需要的任何物品过敏。
3.常用癌痛介入治疗方式:(1)患者自控镇痛技术:1)硬膜外或椎旁药物输注通道植入术:用药量大,可以输注阿片类药物、局麻药、可乐定、氯胺酮、类固醇激素等,适于除头面部以外的癌痛且预计生存期不超过3个月者。
2)蛛网膜下腔药物输注通道植入术:用药量小,可以输注阿片类药物、局麻药、可乐定及齐考诺泰等,适于全身性或节段性癌痛。
3)小脑延髓池或脑室内药物输注通道植入术:用药量极小,可以输注阿片类药物、可乐定及齐考诺泰等,适于全身性或节段性癌痛。
4)局部神经丛:适于单个肢体的癌痛。
(2)神经毁损技术及其适应证:以下部位癌痛都可应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化学药物或射频热凝或冷冻技术施行相应部位的周围神经、神经根、硬膜外、蛛网膜下腔神经毁损术,其他的对症治疗还有:1)头部癌痛(头颅上半部至枕下部):蝶腭神经节毁损术,星状神经节毁损术等。
2)颌面部癌痛: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毁损术,星状神经节毁损术等。
3)颈项上肢部位癌痛:颈脊神经后根节毁损术;星状神经节毁损术等。
4)胸背部癌痛:胸部脊神经后根节毁损术;胸交感神经节毁损术等。
5)上腹部癌痛:腹腔神经丛毁损术;内脏大小神经毁损术等。
6)下腹部癌痛:肠系膜下丛毁损术等。
7)盆腔癌痛:上腹下丛毁损术;腰交感神经毁损术等。
高血压肾神经射频消融治疗原理及效果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的动脉压力持续增高,骤然升高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
尽管药物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由于药物副作用、药物耐受性、血压控制困难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治疗需求。
高血压肾神经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消融肾脏内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末梢,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化,从而降低血压。
该方法通过导管送至肾脏内,选取适当位置,利用射频能量进行消融治疗。
消融近段迷走神经可以影响心肺功能,消融交感神经末梢可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这些神经末梢消融后,心肺功能可以被改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得到抑制,降低了全身血管阻力,从而降低了血压。
高血压肾神经射频消融治疗的主要效果是降低血压。
一些研究表明,治疗后患者的24小时平均动脉压力显著下降。
同时,治疗后患者的用药量也明显减少,有些患者甚至可以彻底停用降压药物。
此外,该治疗方法还能显著改善心功能和减少内脏脂肪。
然而,高血压肾神经射频消融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首先,治疗效果在不同的研究中有所差异,部分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效果达到了预期,但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并没有明显改善血压。
其次,该治疗方法目前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观察。
此外,该方法的费用较高,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够承担得起。
总的来说,高血压肾神经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有潜力的新型治疗方法,在一些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显示出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该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其治疗效果、安全性和适用范围等方面的问题,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英专家呼吁暂停肾交感神经消融术主要内容顽固性高血压是世界性医学难题,有很多严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以指南为基准的药物治疗方案宣称能够带来很好的获益,但是实际上连用三种降血压药物都无法很好的控制血压。
近年来,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肾血管腔内交感神经消融术这一介入疗法来降低血压。
一、SYMPLICITY-HTN-3 研究结果未达预期在SYMPLICITY-HTN-3 研究之前,几乎所有非盲法试验都证实,肾交感神经去除术具有显著的降血压作用。
但是2014 年盲法处理且加入对照的SYMPLICITY-HTN-3 研究显示两组血压无显著差异。
尽管有一项比较小的实验证实,肾交感神经消融在高血压管理和抑制全身神经过度兴奋起重要作用,英国联合会的专家不建议临床常规使用肾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但是专家们支持进一步相关的科学研究。
可以改进研究设计,进一步完善相关试验。
二、SYMPLICITY-HTN-3 试验的背景顽固性高血压越来越被发现会造成严重心血管事件。
大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顽固性高血压的占全部高血压的8%-10%,对这一部分人群进行合理治疗会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在SYMPLICITY-HTN-3 研究之前,一些小范围的非盲法试验都证实肾交感神经去除术具有显著的降血压作用。
SYMPLICITY-HTN-3 试验是由美国批准美敦力公司启动的,持续的多级的全球范围内评价射频消融对RDN 治疗效果的临床试验。
SYMPLICITY HTN-3 研究是由Bhatt 博士(布莱根妇女医院)和Bakris 博士(芝加哥大学)牵头的一项随机、假手术对照研究,共纳入535 名严重顽固性高血压患者。
肾交感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手段,很少有关的不良安全报导,也没有长期有害的后遗症的报导,这反映出有关研究缺乏真正的长期随访。
有关肾脏动脉狭窄的病例报告显示,失去神经性支配的患者,肾血管性疾病的长期功能检查具有重要意义,要长期关注有关肾的生化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