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交感神经阻滞有关解剖结构
- 格式:pdf
- 大小:265.45 KB
- 文档页数:3
腰丛的临床应用相关知识腰丛是人体内一处重要的神经组织,它位于脊柱下端的第一腰椎与第二骶椎之间。
腰丛是身体各个部位神经的汇集地,承担着传递神经信号的重要任务。
在临床上,腰丛的相关知识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诊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腰丛的解剖结构、功能特点以及常见疾病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腰丛的解剖结构腰丛主要由腰神经根组成,包括腰骨间神经、腰神经、髂腰神经等,它们起源于脊髓腰段,沿着脊柱下行,最终形成腰丛。
腰丛内神经纤维较为复杂,连接着下肢、盆腔、腰部等多个部位。
腰丛的解剖结构对于理解腰丛神经传导路径及其相关功能至关重要。
二、腰丛的功能特点腰丛是下肢运动、感觉和内脏功能的重要神经中枢。
通过腰丛,大腿、小腿、脚部等下肢的肌肉可以得到神经信号的传递,实现运动和感觉功能。
此外,腰丛还通过神经纤维与内脏器官相连,控制着盆腔内的膀胱、直肠等器官的运动和感觉,参与了体内调节功能。
腰丛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三、腰丛的临床应用1. 临床诊断:腰丛受损或病变可引起下肢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医生通过检查患者的腰丛功能可以做出相应的诊断。
腰丛的临床应用在神经科、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 手术治疗:对于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凸等疾病,如通过手术治疗无效,医生可以考虑通过腰丛神经阻滞等方法缓解患者疼痛症状。
腰丛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3. 康复训练:对于腰丛受损或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很重要的一环。
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四、腰丛常见疾病1.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常导致腰丛受压,引起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手术和保守治疗等方法。
2. 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可导致腰丛受压迫,引起下肢疼痛、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治疗需根据病情确定手术或保守治疗方案。
3. 腰椎骨折:腰椎骨折常见于外伤等情况,可伴随腰丛受损,严重时甚至会引起截瘫。
疼痛科的神经阻滞适应证、解剖点位、操作要领!神经阻滞不是封闭治疗是什么?神经阻滞技术是疼痛科医生最常应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信号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只需注射一处,即可获得较大的麻醉区域。
常用神经阻滞有肋间、眶下、坐骨、指(趾)神经干阻滞,颈丛、臂丛神经阻滞,以及诊疗用的星状神经节和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
该治疗具有微创、用药量少等特点,使患者用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疗效。
另外,根据患者病情,还可以注射医用三氧,或者透明质酸钠等。
神经阻滞应用于哪些治疗?对许多肩颈部、腰部、或四肢部位的腱鞘、肌腱炎、骶髂综合症等有不错的效果。
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幻肢痛、烧灼样痛等难治的神经性疼痛,通过阻滞痛觉传导通路、改善神经营养状态,调整神经传导功能,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神经阻滞有效么?神经阻滞治疗所达到的效果在医学上的依据至少有以下三方面:一、阻止交感神经,使血管扩张、水肿减轻、缓解疼痛和缓解由于病症所合并的交感神经紧张状态;二、阻滞感觉神经,阻断疼痛的传导和抑制感觉神经刺激诱发的症状;三、阻滞运动神经,使肌肉松弛或暂时制动,使疼痛部位得到“休息”。
三氧治疗疼痛作用机制抗炎作用臭氧可以诱导抗氧化酶的过度表达以中和过量的活性氧属刺激拮抗性细胞因子和免疫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10和成纤维生长因子(transforrning growth factor,TGF)-β1的释放;同时臭氧可以使内皮细胞释放NO[4],使血管舒张,减轻局部组织缺氧,促进炎症消退。
氧化蛋白多糖臭氧直接与滑膜及软骨组织接触,可以氧化其内的蛋白多糖,从而导致水分的脱失,由此减轻滑膜水肿和炎症反应。
改善组织缺氧臭氧可使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加,使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增加氧气的释放,减轻局部组织的缺氧。
止痛作用臭氧可以提高局部神经末梢的痛域,产生直接止痛作用。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臭氧可刺激氧化酶过度表达,中和炎症反应中过量产生的反应性氧化产物,拮抗炎症反应中的免疫因子释放,扩张血管,改善回流,减轻神经根周围的水肿。
交感神经解剖交感神经(一)节前神经元在脊髓T1~L3的侧角内。
(二)节后神经元在交感神经节或内脏神经丛节。
节后纤维的分布常通过下列三种途径:1·直接到达内脏;2·缠在血管上,随血管到达内脏;3·随脊神经分布。
(三)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干上自第2颈椎平面,下达尾骨平面。
共有23~26各神经节,有纤维连接成为交感神经干。
1颈交感神经节:两侧各有3~4个。
(1)颈上交感神经节。
最大。
呈纺锤形,在第1、2或第3、4颈椎横突水平。
其节后纤维进入上三个颈神经内。
(2)颈中交感神经节。
最小,呈卵圆形,在第5、6颈椎横突水平。
其节后纤维主要进入第4、5颈神经。
(3)颈中间交感神经节。
在第6颈椎横突水平。
有时单独存在,有时与颈中交感神经节合在一起。
其节后纤维进入第4、5颈神经。
(4)颈下交感神经节。
常与第一胸交感神经节合成星状神经节在第6颈椎横突水平或第1肋骨小头前方。
其节后纤维进入下三个颈神经。
颈交感神经来源于第1、2胸节的白交通支上行。
颈神经是通过灰交通支与交感神经节相连。
惊叫干神经节的节后纤维进入颈神经,也进入脑膜返支神经内,入椎管后支配脊膜、后纵韧带、椎间关节、关节囊。
颈交感神经节末梢分布到咽喉部、心脏、头颈及上肢的动脉。
交感神经纤维也加入脑神经,如舌咽、迷走、舌下神经等。
颈内动脉的交感神经纤维分布到眼部,支配扩瞳肌和上眼睑的平滑肌。
围绕在椎动脉上的交感神经纤维,除调节椎动脉外,并随椎动脉上行分支到内耳动脉。
颈交感神经的几个灰交通支可合成心脏支,组成颈上心支、颈中心支和颈下心支。
T1~5交感神经联合组成心丛(有的与迷走神经的分支吻合),支配心脏。
2胸交感神经节:两侧各有11或12个,胸交感神经节是最正气地沿两个肋骨小头前方下行,但最下两个稍偏向内侧,处于11、12胸椎体之侧面。
上胸部(T1~5)交感神经节的一部分节后纤维分布到食管、气管、支气管和肺。
下胸部(T6~12)脊髓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通过T6~12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组成内脏大、小神经,达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上神经节,在节中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随腹腔血管分布到腹腔器官。
腰脊神经根阻滞疗法脊神经根在结构上特点:1、脊神经根缺少周围神经所具有的神经束膜和外膜,其轴突只是由薄的根鞘(神经内膜)以及脑脊液所包绕。
2、脊神经内无神经束支,神经内胶原数量比周围神经低五倍,神经根轴突无周围神经轴突所具有的“丰塔纳条文”,而这种条纹被认为能抵偿神经的牵拉。
3、脊神经根的动静脉网不如周围神经丰富,神经根血流与周围神经血流的差异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神经根缺乏与周围****的血管沟通。
由于以上特点,不难看出神经根的神经外膜极不发达,无弹性缓冲作用和化学屏障功能,极易受到外部炎症的侵袭。
抵偿牵拉的能力又较周围神经低,加之血液循环差,容易招致机械性和化学性损伤。
当局部出现无菌性炎症时不能及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而影响炎症的吸收。
若炎症长期存在则导致局部出现纤维化变性。
因此在椎间盘突出中,神经根损伤极为常见。
神经根管解剖学特点神经根管的神经根自离开硬膜到椎间孔外口所经过的骨纤维管道,包括两个部分,即侧隐窝和由它向前外下方延伸的椎间孔神经根管,内宽外窄,前后略扁,如同小口朝外的漏斗。
1、腰神经通道愈向下愈长。
L5神经通道几乎是L1神经的两倍。
神经根发出后斜向前下外方,从L1——L5至S1斜度逐渐增加,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由40度降至22度,因此也就是说愈向下神经根在椎间孔内受压机会愈多。
2、侧隐窝的外界是椎弓根,后壁是上关节突、椎板和黄韧带共同构成的顶部;前方是由上下椎体后外侧部以及相邻的椎间盘共同构成的底部。
3、椎间孔上下界为椎弓体后上缘,顶部由黄韧带构成,黄韧带后是关节突关节。
椎间孔内不仅通过神经根,而且有椎间动静脉通过,以及保护血管的结缔****,同时存在着一些纤维隔,连接在椎间盘纤维环与关节突关节之间,将椎间孔分为上、下二管。
上管通过腰神经根、腰动脉椎管内支及椎间静脉上支;下管通过椎间静脉下肢。
椎间孔在外口中上部另有一纤维隔,连于椎间盘纤维环与横突及横突间韧带,将外口分为上、下两孔,腰神经根由下孔通过。
实用腰丛神经阻滞(原创)实用腰丛神经阻滞L1~L4神经根自相应的椎间孔穿出后,立即合并构成腰丛。
腰丛所在的筋膜间隙称为腰大肌间隙,间隙的前外侧壁为腰大肌,后壁为第1-5腰椎横突,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后外侧为腰方肌与部分腰大肌纤维,内侧是1-5腰椎椎体和椎间盘的外侧面及起于此面的腰大肌纤维,上界至第12肋,向下沿腰骶干与盆腔的骶前间隙相通。
腰大肌间隙法是将局部麻醉药液注入到该筋膜间隙内,以达到阻滞腰丛的目的。
腰丛除就近发出分支支配腰方肌和髂腰肌之外,还发出下列分支布于股的前部和内侧部,以及腹股沟区。
①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②股神经;③闭孔神经;④生殖股神经;⑤股外侧皮神经。
一般自第1腰神经前支,分为三支:一为髂腹下神经,一为髂腹股沟神经,另一支为连接第2腰神经上支的生殖股神经。
第2腰神经下支,与整个第3腰神经、第4腰神经的一部分,均分成较小的前股和较大的后股。
前股合成闭孔神经,后股组成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其中股神经最长的皮支即为隐神经。
后路腰丛阻滞:患者取侧卧位,经髂后上棘画一脊柱的平行线,再画一髂嵴连线,两线相交,交点即为穿刺点。
当诱发出股四头肌收缩时,减小电流至阈电流在0.2~0.3mA,固定穿刺针,注入局麻药。
后路腰丛阻滞,由于存在一定危险性,如出现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隙阻滞,有时很难避免,所以需要在超声引导下进行。
将探头长轴垂直患侧腋中线置于髂嵴头侧并紧贴髂嵴。
超声下可清晰显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然后超声探头向背侧移动,三层肌肉结构渐渐消失并出现腰方肌及腰方肌下方的L4横突与椎体。
此时超声屏幕上显示腰大肌在横突前,竖脊肌在横突后,腰方肌在横突上方的典型的“三叶草”图像。
在椎体上方、横突前方2cm范围内,腰大肌之间可以见高回声椭圆形的腰丛神经。
并发症:包括神经损伤、腹部脏器损伤(肾脏等)、腹膜后血肿及感染,局麻药向椎管内扩散或直接椎管内注射以及血管内注射等。
腰丛位置较深,针尖位置和局麻药扩散有时不清楚,每注射5ml局麻药回抽一次。
连续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摘要盘源性下腰痛是常见的腰椎病症之一,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近年来,连续腰交感神经阻滞被广泛应用于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通过观察连续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总结了连续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特点、操作技巧、效果评估等问题。
实验结果表明,连续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确切,可更快、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且并发症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盘源性下腰痛、腰交感神经阻滞、操作技巧、临床疗效引言盘源性下腰痛是目前常见的腰椎病症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
在临床上,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物理治疗等,但有些患者使用这些方法后疗效不佳,甚至出现了治疗耐受性。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逐步发展,连续腰交感神经阻滞被广泛应用于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因此,本文旨在经验总结连续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连续腰交感神经阻滞的操作技巧含义腰交感神经是指脊髓交感神经纤维从胸交感神经节向下运行分布出来的神经结构,它是控制腰部肌肉、内脏和血管的主要交感神经。
当腰部神经根周围的椎间盘突出或压迫神经时,会引起腰交感神经的病理激活,导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生。
而连续腰交感神经阻滞是通过向患者腰部注射麻醉药物,使得腰交感神经分布的区域得以暂时性的失去感觉功能,从而达到缓解下腰痛的目的。
操作步骤1.患者仰卧位,揭露治疗区域,清洁消毒治疗部位,麻醉局部皮肤。
2.利用闪烁(FL)超声引导,穿刺至腰交感神经根周围,注入麻醉药后,进行感觉和运动检查,以判断麻醉剂是否到达正确的区域。
3.应用阻滞针头沿神经走向向上缓慢进针,至感觉到针头进到硬膜外腰交感神经前,浅层缓慢注射无无血的生理盐水尚确定针头无入血管,遵循“不进前往后,不进上往下”的原则,再沿其逆行方向注入麻醉药,保证将药物累积到腰交感神经根处,从而达到阻滞神经的目的。
疼痛的椎旁阻滞治疗技术对疼痛患者进行神经阻滞治疗前,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和有效性。
椎旁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 PVB)技术正具备上述特点,特别适用根性神经痛患者的治疗。
追述1927年Cleland提出PVB解除疼痛的发现已近80年[1],由于疼痛医学不断发展,应用PVB治疗疼痛的范围日益广泛[2-5]。
进行PVB前充分了解其解剖学关系,对提高阻滞效果、预防并发症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就PVB的概念、作用、解剖学基础及技术操作等问题分别介绍如下:一、概念与作用PVB的概念,指用穿刺针经椎板外侧缘刺到椎间孔外口,经穿刺针将局麻药注射到椎间孔外口,让局麻药充分作用在所阻滞的脊神经根的阻滞方法。
PVB的作用,主要用于颈部、胸部和腰部手术麻醉、手术后镇痛、脊神经根炎性疼痛以及肿瘤引起的疼痛治疗。
二、解剖学特点脊神经是借助与脊髓相连的前根(含运动纤维)和后根(含感觉纤维)在出椎间孔之前合并而成。
前根为运动根,发自脊髓灰质前角、侧角、骶副交感核内,支配躯体运动神经元和内脏运动神经元。
后根为感觉根,来自脊神经背根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
脊神经节为后根在椎间孔处的椭圆形膨大,由假单极神经元的胞体组成。
此神经元的周围支分布于横纹肌、平滑肌和腺体。
出椎间孔前与前支感觉神经纤维组成的前根汇合组成,含有传入和传出两种神经纤维的混合性神经由椎间孔发出[2]。
颈椎共有7个,C1-2为环椎和枢椎,C7与胸椎相似,其余为普通颈椎。
普通颈椎的椎体较小,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每根脊神经均经横突沟出椎间孔。
颈椎横突较宽,横突末端分裂成前结节和后结节,后结节较大且表浅,术者较前结节易触及到。
横突根部有一横突孔,在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和椎静脉恰位于椎间孔发出脊神经前方通过。
颈椎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近似水平位。
不同颈神经根受压时可产生涉及不同部位持续性疼痛。
如,C2-4神经根损伤时,可出现枕后、颈后、肩部、颈前区和上胸壁范围的疼痛。
腰神经通道周围的解剖腰腿痛是许多疾病的常见和共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患者常以此主诉就诊。
对于腰腿痛的病因,除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外,近年来腰椎管外的解剖结构对腰神经根和腰神经后支的卡压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将腰神经走行的全程称为腰神经通道,腰神经通道的任何部分及其内容如发生病变均可产生腰腿痛。
腰神经根和腰神经后支受压后最易产生临床症状,现对其走行、分支及腰神经通道周围的解剖结构进行简要综述1 腰神经根与腰神经通道1.1 腰神经根(lumbar nerve root)腰神经根自脊髓发出,穿出硬脊膜囊后,前、后根居于固有的根鞘内,至椎间管外口远侧根鞘续为神经外膜,神经根向前下外斜行。
1.2 腰神经通道(lumbar nerve root pathway)腰神经根经上关节突旁沟、侧隐窝、盘黄间隙至椎间管外口,这段狭窄的骨纤维性通道即腰神经通道。
Casey将该通道分为三区。
入口区:指神经根离开硬脊膜囊到峡部上缘,前壁为椎体后缘和椎间盘,后壁由上下关节突、关节囊、黄韧带构成。
此区最容易产生压迫。
中区:位于椎板外侧的峡部和椎弓根下部,此区的神经结构为脊神经节,占空间较大,对轻微刺激较敏感。
出口区:指椎间孔(管),上下壁为椎弓根,前壁为椎体上下缘及椎间盘,后方为关节突之外侧。
神经根紧沿上一椎弓根的下缘。
而郭世绂则把通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神经根管,通常将腰神经根穿出硬脊膜囊后,行经侧隐窝、盘黄间隙段称腰神经根管。
它的前界为椎体后缘,外缘为椎弓根的内侧,内侧缘为硬膜外脂肪及马尾神经囊,后方为小关节面的内侧半及关节突。
神经根管内宽外窄、前后略扁,如同小口朝外的漏斗,愈向下愈长,L5神经根管长度几乎为L1神经根管的2倍。
第二段为椎间管,它的上界为上一个椎弓根的下缘,前界为椎体上下缘及椎间盘的后外缘,后界为关节突的外侧半,下界为下一个椎弓根的上面。
有专家提出腰神经通道腔隙与内容物比例学说,认为腰神经通道腔与腰神经根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间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