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熊门七心活气功
- 格式:pdf
- 大小:3.69 MB
- 文档页数:6
武当武术武当清虚派绝技:太乙玄阴掌来源:王小龙《武当》2004年第03期作者:点击:1880发布时间:2009-02-01双击鼠标滚字体:[大中小]太乙玄阴掌又名玄阴神掌,乃内家青虚派开山祖师,被后世尊为“洞虚真人”的陈道益先师集内外家之长,精心悟创的结晶。
玄阴神掌为本门绝学,历来为掌门弟子所独有,代代单传,外人难得一窥其奥。
此功内外兼修,阴阳并蓄,既有强身健体之效,又有防身技击之用。
修炼此功有成者,双掌极具威力,轻施可发功疗疾,救人于危难之间;重发能开砖断石,伤人于无形之中。
凡被玄阴掌击中者,初时惟觉疼痛,数月后被击部位呈现朱红色掌印。
阴寒之气直透脏腑,寒气所至,周身麻木,形神俱损,非用同等功夫,难以解救。
故修此功者必以德为先,严守戒规,非遇困而不发,否则必贻害于世,有损武林之德。
玄阴掌以内功为基础,以意行气,以气发力,以内壮助外强;反之元气不足,自伤其身,望习功者慎之。
恩师至祥道长,为全真教龙门青虚派掌门宗师,武医俱佳,以擅长太乙玄阴掌而著称。
曾挟技遍游江湖,行医济世,救人无数。
本世纪初,恩师在归隐修道之前,将太乙玄阴掌等武功,以及丹道、医技传授给了笔者。
为弘扬本门绝学,以符恩师宏愿,造福人民,今将师授秘功玄阴掌公诸于世,让有志于武道者勤习之,慎用之。
不足之处,恳清武林同道不吝指正。
歌诀曰:玄阴夺命掌,祖师道益传。
无极站桩功,神思入帝乡。
导引并吐纳,绵绵合太元。
发动迅且猛,神功天下扬。
一、玄阴神掌(内功)(一)无极式每天卯时(5时—7时)面东自然而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五趾抓地,头虚领顶劲,双目微闭,舌舐上腭,下颏内收,身体正直,双手自然下垂于体侧,手心向内,五指朝下。
凝神入静,默默调息,渐人虚无空明之无极境界。
此式练10-30分钟(见图1)。
要点:晨起行功时,宜先作热身运动,活动筋骨,吸清排浊。
然后摒除杂念,放松身心,按法作功。
“放松”与“人静”为此式要点。
站桩时要注意觉察思想中是否有杂念,身体哪个部位未放松,应及时纠正。
武当派绝学五行养生功之动功传统武术强身健体实战威力一流!武当五行养生功是众多武当修炼功法中的一种,仅在武当山道门内秘传。
功法分为静功和动功。
静功中有站功、坐功和睡功的练法,动功中有龟、蛇、虎、龙、鹤五形的练法。
武当养生功的动功是以道家内丹功夫为基础,经过筑基炼气,元气生发,有了内功基础后,对五种形象的动物,象其形,取其意,以自然界珍禽灵兽中的生命规律,服务于自身修炼,达到练骨、练形、练筋、练精、炼气、炼神的作用。
武当道家五行养生功遵循五行相生理论,动功中,龟属水、蛇属火、龙属木、虎属金、鹤属土。
武当山敬奉玄武,龟蛇缠体是玄武的形象,所喻指心肾,水火;而龙虎则是代表肝肺魂魄;仙鹤象征着运动不停的真意,所喻脾脏。
因此,五行养生功的动功也分龟形、蛇形、龙形、虎形、鹤形五大形。
每一行(形)从起式到收式为九式,五行共四十五式。
第一节龟形第一式起式身体自然直立,两腿微屈,双脚适分;两手下垂,虎口圆张。
头轻灵上顶,额内收,舌上顶,松肩沉肘,脚趾抓地,提肛。
(图1)要求呼吸自然,闭目调息,使心平意静。
第二式引气归元两手缓缓分开,手心相对,上抬于胸前至丹田处划平圆,动作要求舒缓而平稳。
呼吸深沉,吸气时身体下沉,呼气时身体上浮,反复三次;做到吐故纳新,引气归入丹田。
(图2)第三式混元一气双手由丹田处往上提至胸前,向前平撑开,双臂抱圆,中指相对,手心朝内。
要求涵胸拔背,沉腰坐胯,呼吸自然,有气从丹田行至全身,上下混元一气之感。
(图3)第四式霸王举鼎双肘内合,双手腕内旋,手心朝上托起,至头顶后,十指相对。
要求双手尽力朝上顶,全身上拔,有与天相接之势。
之后,紧握双拳,拳心朝向面部,翻拧下拉;全身下沉。
(图4)第五式伏地寻根手至胸前散开双拳。
腰下弯的同时,手背顺贴着腰部上举,转肩,手心朝下,手触地后双手十指相对上提,起腰直立。
做此式要有抓取大地灵气之感。
(图5)第六式玄龟揽月双手上提,经胸、面部上举至头顶,双手经过胸部时翻腕,手心朝上,尽力朝上托顶,同时身体上拔,到极点时,仰头转腕,十指朝天。
武当功夫秘笈介绍武当功夫起源于春秋时期长期的军事战争。
张三丰承前启后,通过不断创新、充实、积累,创造了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武当武术,并在武林中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当功夫秘笈介绍。
欢迎阅读!武当功夫秘笈介绍《武当修真密笈》全文关亨九著 (澈重孙摘)武当拳宗三丰祖师修道真言三则:一、说我颠来我就颠,颠颠倒倒有根源。
一三三一颠倒颠,三三重叠上九天。
九天之上有九真,九真返还化一元。
阴阳气数乃造化,顺则生凡逆成仙。
二、天上玄壶生青酒,地下玉池长红花。
青酒红花千年药,饮酒观花不老仙。
三、天上玄女酒,地下王母桃。
饮酒吃仙桃,三餐吃个宝。
练武二则:一、心存武当山,山峰在眼前。
不入玄岳门,难学武当拳。
(朝山拜祖)二、太乙神剑门,玄妙在字中。
写字即成拳,行笔是练功。
悟到自然得,无须学套路。
(认门)镇门印(二):一、写字抒剑气,作画发文光。
二、有为之极归于无法,取法自然通神达化。
以上二印是本门镇门之宝,原系铜铸,早已遗失,现以石刻代替。
大小与原来仿佛。
此二印原本签于武当拳宗之首页和末页。
秘笈五要一、引言:吾家祖传藏有武当拳宗,卷首载有秘笈五要,(原系行龙草书抄本)均于十年动乱中遗失。
仅依所传和练功所得回忆追写,拳宗已经逐断分别载于《体育文史》和《武当》杂志。
为了阐明武当太乙神剑门字拳基本功得真义,特将秘笈摘要追写,以供技击家参考。
古抄本字句深奥,每感难懂,遂用边忆边写。
无奈年老多忘,难免遗漏和错误。
虽然写出,已非武当古本真面目矣。
希望读者教正是本。
目次1、神功极致2、扶正却邪3、三圣归一4、武通于医5、拳纳于字神功极致:全有全能谓之神,万有万能谓之妙。
先天地之先乃全有全能。
生天生地乃万有万能。
有是能之根源,能是有之结果。
修真练武均本于此,不可不知。
技击之道,就是先求自身之有,而后显出外发之能。
所以古人云:“练武不练功,乃是无油灯。
黑暗竟瞎摸,迷途永不明”。
神剑门主要以练功为本,拳术为末。
武当太和门铁布衫初级功:武当熊门铁布衫功武当太和门功家南派硬功,系武当硬气功的正宗内家功,为内家拳祖师张三丰所创。
以桶子功、千斤坠、五毒手为独门功夫,自宋代秘传至今。
武当太和门铁布衫是一种简练、高效、速成的独门硬功绝技,通过短时间修炼可以瞬间激发人体潜能,快速打通经脉,实现力量倍增、抗击打力迅速变强。
如果在师父的指导下练功,通常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能初功告成,出现武当派铁布衫的特有抗击打功能。
诸如头臂开砖碎石,腹压千斤,睡刀或睡钉床腹压巨石等等。
吐纳要点要求掌握胸式深吸猛喷吐纳法。
一、吸气口型:吸气时,上下牙齿自然相合,舌抵上腭,深吸气由牙缝吸入,胸部尽量向外扩张,意念死守丹田。
二、喷气鼻形:吸气三四秒钟,换气时,上下嘴唇紧闭,用力将全身筋络脉道之内气聚丹田,用丹田之内气迫气顺达,由鼻喷出,喷气有声,深扩小腹。
呼吸均为有意识地吸或喷。
功法要点一部功架预备式:立正姿势站立,右脚往右迈一步(两脚间距离约60cm,脚尖朝前),双手下垂,双目紧闭,舌抵上腭。
全身放松,自然呼吸,意守丹田半分钟。
(如图1)。
牙缝吸气的同时,两臂向身前直臂抬起(双手呈龙爪形,与肩同宽),抬至肩平时吸满气(图2)。
双腿下蹲,双臂屈肘下落的同时,用鼻呼气。
当双手下落至小腹时(双手相距约6厘米远),腿下蹲呈高马步,此时正好气呼出半口,但不要超过半口(图3)。
停半秒钟,然后迅速闭气(把剩下的半口气闭在丹田),同时十趾用力抓地,提肛,收胸收腹,双腿用力内扣,沉肩,双腿向两侧并,稍向下用力慢慢外分,全身绷紧,意守丹田(闭气时动作参看注解)。
双手用力分至与双脚稍宽时正好闭不住气(分手的快慢要与闭气时间长短配合好)(图4)。
闭不住气时,用鼻一下把所闭之气放出,放气后全身放松。
意守丹田,自然呼吸两口,接做第二个(不用再停半分钟),如此做30次,意守丹田。
二部功架预备式:左脚往前迈一步呈高弓步(前脚尖距后脚尖约60厘米左右),双手下垂,舌抵上腭。
双目轻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半分钟(图5)。
fill 第八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征文尚德立唐门精武传唐手——己武当太乙熊门唐手传人李玉庭文:李正阳(湖北)责任编辑:乔汉恩师喜玉庭i于一九零三耳二M初九车于一九八二耳正月刼去我的恩师李玉庭先生,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太乙熊门武术创始人李升庭祖师的三弟,生于1903年2月9日,卒于1982年1月6日,享年79岁。
恩师平生性格秉直,朴实无华,品格高尚,默默无闻,相貌书生,中等身材,为人温和,并非习武之人,但一生随其家兄李升庭在外设帐授徒,传播本门武术太乙唐手、七星活气功、刀枪剑棍等一十八般武艺和祖传中医伤科,后归落原天门县合丰区胡市供销社货栈,挑担下乡,服务百姓。
恩师膝下无儿无女,一生在外佃屋居住,平日为周边群众进行跌打损伤、筋骨疼痛患者处方医治,推拿按摩,但从不向人收取分文,恩师医、武在当地乃至应城、汉川、京山、仙桃、武汉等地享有盛誉。
独创太乙李氏唐手功夫生前在天门胡市开设武馆,授徒行医济世,人称“三师傅”或“三爹”。
由于李升庭祖师爷武功盖世,但目不识字,三师傅能文能武,能写善画,乐于施教,有很多大师傅的徒弟都是三师傅代教传授。
因此,除传授武艺和行医看病外,三师傅能将唐手功夫的全部武功、秘笈心法绘画并记录下来,所以,唐手功夫至今能完整、幸存地得以传承保留,其功不可没。
将熊门拳中花拳闲式除去,融合各门各派武功,形成了刚柔相济、独具特色的太乙李氏唐手功夫,李升庭、李玉庭为李氏唐手功夫鼻祖。
太乙李氏唐手功夫无论在套路内容,技击特点,拳术风格和训练方法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独树一帜,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海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武当太乙熊门武术的发展传承广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51II代II总第350期2019/10精心育徒无私奉献我从恩师时,恩师已有七十二岁,独自一人租住胡市,虽年岁已高,但动起手来,手手生风,刚如猛虎,前来求医问病的,络绎不绝,收授弟子从不对外公开,就是在租屋东家打拳练功都不敢张扬,所以打拳轻脚,练功纯气,随着当时形势变化,改革开放前夕的一九七八年有了重新兴武的势头,次年的一九七九年春,我将恩师从胡市搬到我家,这才开始大张旗鼓的兴武高潮,1979年和1980年在我家公开授徒,不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先生都会如约而至,要求弟子们闻鸡起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熊门拳风【看点提示】(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熊门绝技再展雄风。
敬请收看本期节目--‚熊门拳风‛)【主持人:】武术是中国的国粹,经过千百年发展演变,武林门派功夫各异,拳法迥然,并继而派生出多种修习套路和功法。
熊门拳是京山本地的一种拳术,在民间颇受武术爱好者推崇。
近几年,熊门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地方政府大力保护,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同时也为民间体育活动提供了又一个很好的项目。
【解说:】湖北省京山县地处鄂中,历史上属荆州辖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西汉末年,京山人王匡、王凤在京山绿林山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绿林起义。
《湖北武术史》是这样评价的:‚湖北‘绿林’农民起义,对而后中国封建社会近二千年里民间武术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绿林’一词几乎成了‘武林’的代名词;‘绿林好汉’也就成了武艺高强、行侠仗义者的尊称。
‛清朝嘉庆年间,京山县人熊开元对发端于绿林起义军的武术加以整理,并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其别具一格的风姿矗立于武坛,并以‚熊门拳‛之名传世。
【同期声熊门拳第七代传人邓卓能】:(熊门拳的发展历程)【解说:】熊门拳打拳时开声发力,声如雷轰,从中可以看出它是脱胎于军中武术的痕迹。
(字幕:熊门总堂十路拳现场声)与其它拳‚拳打一条线‛不同的是,熊门拳是‚拳打四方‛、‚拳打蜗牛之地‛,与闻名天下的咏春拳颇为近似。
拳师打拳时手臂是弯曲的,在接近对方时力量爆发,讲究寸劲。
这种近靠短打,勇猛刚劲的风格正是熊门拳的主要风格。
‚跻步含裆‛就是熊门拳法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同期声对练讲解】武校教练:‚跻步含裆‛是指拳法中的跻步连环锤,跟步连环掌。
此势的重心为前三后七,前脚尖点地后腿膝部略曲,身体的重心落在后脚上,双手成抱婴势。
含裆指裆胯的开合间隙不宜过大。
特点在跻步的‚跻‛字上。
跻步;跻进、钻进去。
其法;前脚向对方跨进半步,后脚跟随跻进踏实一挺,劲即吐出。
攻击可用拳、掌、肘、肩、头等部位在近距离内重创对手。
武当特绝秘技十三式秘法全套功法以动为主,动中有静,快慢相宜,行功时讲究意念配合引导,形、神合一。
以呼吸应用动作,达到外强肢体、内和脏腑、通畅经络的作用。
“行气十三式”通过特定的姿势,呼吸和意念的作用,使内气顺经络定向运行,以形成硬气功之气,产生功力的功法。
十三太保功之根本方法,习者必须认真刻苦修练。
行气十三式秘法预备势(浑元一气式):双脚平行开立,三脚距,十趾抓地涌内涵,双膝微屈,圆档,虚胸实腹两肩放松下垂,左右手相叠,右手心贴在手背,两手贴于丹田处,手心对着丹田,舌抵上腭,目似垂帘,全身放松。
少林十三太保功(1)以丹田为中心,放开全身毛孔,吸气,意想天地之灵气随吸气由涌泉、劳宫、会阴、百会诸穴,涌入体内,向气海穴汇聚。
呼气,意注下丹田。
(2)随着呼吸,意想下丹田有一团火,随呼吸越烧越旺,并渐渐充满整个下腹部,待感到腹部胀满,劲力充足时,可以行功。
一:力按千斤两脚横开比肩略宽,两脚伸直,双足尖稍里扣,颈部竖直,百会上顶,沿肩松胯,下額微收,口微闭,舌尖紧舐上腭,双目凝视正前方。
两手下垂,分别置于两大腿外侧,肘关节微屈,双掌根微外撑,掌心向下,十指朝前,采用逆式呼吸,意守丹田。
吸气,并收提肛门和睾丸,然后以鼻呼气,意领丹田内气上升至膻中穴,并分作两股经两腋下沿手臂内侧向双手掌心贯气,同时放松肛门和睾丸,十趾抓地,双手掌用暗劲下按,十指上翘,全身之气力集中于双手掌。
吸气时,全身肌肉放松,(除收缩睾丸及肛门外)意念内气从臂外侧向上升至头部返归丹田。
共练49次。
二:猛虎推山接上式,按逆式呼吸,静立调息1分钟后,吸气,双手同时向后、向上划弧至两肩前,十指向上,掌心向前,同时,收提肛门和睾丸,然后呼气,十趾猛抓地,全身之气力集中在双手上,双手如推千斤重物,向前缓缓推出,意念内气由丹田、膻中经手三阴向双掌心及十指尖奔泻。
吸气时,双手回收并向后,向上划弧转圈于肩前,意念内气顺原路返回丹田。
共练49次三:罗汉托天接上式,采用逆式呼吸,鼻呼鼻吸。
内家武学的法门下说起内家拳,不能不提四大门派,分别是昆仑、青城、武当、峨眉。
昆仑失传,部分内容归入四大门派。
武当有很多流派,比如松溪派、淮河派、神剑派、龙门派、功家南派,玄武派、北派太极门。
武当内家高寿的也多,如王理阳,龙门第22代,寿至132岁;唐崇亮,号侠光道人,寿达1l3岁;朱诚德道长90高龄时,仍健步似飞,耳聪目明。
(一)武当内家拳:大约在明代中期,武当拳分为四支:第一支:留在本山,留在武当山的一支也未失传,至今武当道士仍然保持着练武传统。
如玄武派游玄德,三丰派钟云龙,全真派朱诚德。
刘理航享年98岁,李诚玉享年94岁,甘淡然享年108岁,还有吕紫剑一百多岁了还健在。
近代武当本山有严嘉康、郭高一、徐本善、李昊天、培元尘、朱诚德、吕明道、游玄德等道长继承了武当派秘传武术。
比如武当嫡传的裴锡荣擅长五雷内丹功,可隔空一米以“五雷掌”遥控水中木板,夜间转掌指端放白毫等。
还能书符治疗牙痛等病。
据说当年神枪李书文的内功非常深厚,离地三尺虚按,就能尘土四散。
第二支由张松溪南传至四川。
清代初期,武当拳曾在宁波一带流传,出现了张松溪、叶近泉、单思南、王征南等高手。
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就是王征南的弟子。
先是张松溪传四明叶近泉,再传吴昆山、周云山。
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宗、余促波、吴七卿、吴七朗、陈茂宏。
周云山传芦绍岐,贞石传董扶兴、夏枝溪。
单思南传王征南,再传甘凤池。
此派称为宁波四明内家拳,又有南太极之称。
现在尚有夏氏一枝和林国华等传人。
后来繁衍成江南金蟾派、北派陕西派,河南陈家沟悟修派等,实际上甘风池之后,就传有金蟾派一系,甘淡然一系,南太极一系,四明松溪一系。
其中金蟾派这一支南派传人为数不多,既有松溪派的东西又有太极拳套,传承同甘淡然一系没有关系,由于某种原因,此派的传人现在还在隐修,不公开,修炼丹武混一的修道合真之法。
其中的空明掌要结合符咒修炼。
清末年,张松溪第九世孙张午亭护镖到顺庆(今南充),结识了集四川峨眉八门武功(僧、岳、杜、赵、洪、智、慧、化)于一身的陈晓东。
武当龙门派内家拳秘诀武当内家拳一、拳崇五德曰敬道,曰从愿,曰敛性,曰凝真,曰虚涵。
二、无极诀凝虚浑穆衔无缝,气敛神放罡摄魂。
三、两仪诀虚实破万论,只此动静生。
七星纳两仪,身手步法纯。
正顺背逆择,先天后天分。
往来无重弊,触接落下乘。
万变不出此,诀祭捆仙绳。
四、三才诀三田悬一剑,三盘莫失偏。
天盘云虚缭,地盘鱼窜旋。
人盘风摆柳,三盘如鸢线。
三才若在梢,三节九催连。
三才四门搏,九宫十字见。
五、五行攒内五行,外五行,内外相生又五行。
能将生克设彼我,始知此言异凡品。
六、十二合内三合,外三合,内外不合奉人捉。
一窍髓藏顺契间,何苦枉自硬相磨。
七、七星十三峰头手肘肩胯膝足,顶圆坠沉松关溜。
耽身攒步簇息至,纵是大罗一把收。
头手肘肩胯膝足,顶打刺撞挤冲蹴。
夺居中铉判少正,沾身撒出千只手。
八、九宫图脚下七星走八门,八爻中有一宫门。
关守放纵任急徐,上下八方金钱囵。
九、三相觉眸神赖从丹炉提,水木齐发惊彼魂。
耸耳怒目顾八风,此为初觉应思神。
次觉玄玑心胄验,三万八千毫端问。
卷涡搜煞火土逸,内外循轨上下挣。
十、真息诀一来一往谓命生,绝纳去息养天真。
引月载火照玄斗,庚甲谴自土釜烹。
气散于力皆缘口,神散于气因心分。
松导紧扎百骸窜,浩宏一令八万身。
十一、气形神御人先藏形,现形安打人。
识清神光驰,气正浩然浑。
充吸蓄形力,劲催放神问。
内提外示逸,拘魂捉魄阵。
十二、合衣诀软如绫,滑似锦,吃劲周身胄黄金。
拳行千趟气血往,开合导纳索松紧。
上要叩,下得收,十趾抓地如金钩。
腾注领泻凭心愿,龟甲著体抵冷揍。
内宜实,外须弛,皮肉筋骨经脉咨。
虚盈一嚏见表里,逐气鼓荡溢躯肢。
十三、劲力诀劲圆驱曲直,八方胀力撑。
搭手隐流意,八方均掀人。
源从根底起,劲由枢脊生。
鼓动丹炉火,浪气撼堤城。
旋善解百愁,松蓄灵空纯。
宾主三七着,粘触顷俄更。
力贵短沉迅,劲须整冷浑。
发化机在控,捉失千斤腾。
乘感而能应,一点牵牛绳。
有窍指何处,脚间腰胯问。
力不卷不紧,劲不炸不混。
力不催断节,劲不饱失魂。
九转易筋大法本功为万法之尊,奇易筋洗髓返老还童之神效,三年功成后,养生则赤身睡卧雪地而不寒,曝晒烈日而不热,可百日不食不饥,已成金刚之躯,用于武功,只要把真气引出就可成为伤人的剑气,护体的罡气.口诀:一日立鼎除内伤,二日安炉探阴阳,三炼睾丸造精血,四镇心原不惊惶,五锁玉关真精长,六透三田气自刚,七贯任督河车路,八藏马阴龙虎降,九易筋骨成神勇,调摄补益不老方.内外动静在筑基,莫把玄关须臾离,首除七情不治病,始终一生无虚疾,炼气功夫精益精,气功元海无喘息,百节通透元阳旺,寒暑饥饱不相逼,黄庭中有真主人,玉关紧锁无漏精,无自无他无分别,青娥经木御无敌,功成九转须洗髓,三际顿断空色一,大道平直法自然,寒空万里连天碧.九转易筋九转晴,把握阴阳五行经,天地万物到真物,除去水土谁能行,柔能克刚水没土,以刚克柔土截流,既知易筋行功诀,还不精进猛修行.“九转呼吸法”,蜀中黄氏《真传易筋经》之核心本实践锻炼易筋经的外壮或内壮功夫,最中心秘密的口诀,唯是九转呼吸法法。
此法因为过去非常秘密,故在古本易筋经中,没有透露,黄师传功时,对一般人只说呼吸有九转,也没有发挥,我既得师秘传,今特将师授口诀,结合个人经验,扼要叙述如后。
1、预备功法易筋经的呼吸锻炼,若练外壮神勇,一般系从立鼎安炉的站功姿势下手;若以内壮为主的则以坐法为先,双趺最好,单趺或自然盘次之,天王坐法也可以。
其次,除浊气。
以鼻吸体外清新空气入内,直入下腹,吸气已,随以口默念“哼”字,以吐胸膈以上之浊气。
次又如上吸气,默念“哈”字以吐中焦之浊气,三又吸气一口,默念“海”字以吐下焦之浊气。
如时练作三遍,共吐九口浊气。
此为早课必行之功。
余时炼气,以鼻吸口呼一至三遍已足,无需念字。
再次,安身,口唇闭合,眉头舒展,面带微笑,舌尖抵上鄂齿间,两目向前平视,凝光不动。
俟凝定,渐渐内收,由两眼当中的鼻梁处(山根穴)入内,再向下行,直注于脐后腰前微下之丹田中,两耳也随之入内,倾听丹田所在之处。
武当熊门七心活气功功理功法七心活气功,是传统的动功功法。
本功法运动量大,更适宜青少年锻炼。
第一节准备动作准备动作又称“平气”动作。
具体做法:两腿直立并拢,两手自然下垂放腿侧,身躯正直,身心俱要放松,两目平视。
两手握拳,拳心向上,两拳并排置于二两乳下,拳尖相对。
然后两拳向两侧平划分开,并同时吸气,拳心仍向上。
接着收拳轻击两胁,击时拳心仍向上,并同时呼气(图2—1)。
呼气后,由拳变掌自两胁向下分开,边吸气。
两掌边向外上缓慢划圈,上举超过头顶,两掌心相对。
然后两掌心向下,指尖相对,慢慢将双手降至小腹前,同时慢慢将气呼出(“活气功”整个过程,只有这一动作柔慢呼气)。
在慢呼气同时两脚自然分开,站成内八字,与肩同宽或稍宽些(图2—2)。
做任何一功之始和收功,都要作此准备动作(也称平气动作),正六把有点不同(详后)。
第二节正七功一功:气行下丹田(小腹区)准备动作后,左手叉腰,四指紧贴腰部,拇指朝前,虎口向下,右手伸向右侧,掌心向下,掌背与肩平,上身也右侧微仰,眼望右手指(图2—3)。
接着右手往下压,同时吸气,弯腰。
右手继续下压,绕过两脚尖,从左侧上来,变掌心向上,经左至头左上方,掌心朝前变手指为虎爪形用力带于右耳边(同耳平),同时呼气(图2—4)。
连做七至十次,换右叉腰,动作同前,次数要相等。
要点:弯腰时两膝不能曲。
二功:气行上丹田(胸部)平气后的双手仰掌端平往上托至头顶前,接着带下左耳边(同一把一样,但此把双手齐带),同时呼气。
然后右掌变熊掌,左掌变鹰爪状。
下身不动,上身左转,右手亦向左转与肩平,左手向右后转。
然后左右手同时向右侧甩动,两手平右肩,手心向下。
随即向前弯腰,胸部向前下方。
带动双手掌下压,掌心向下,贴近地面时两手下垂成鹰爪状,同时吸气(图2—5)。
吸气后上身缓缓直起,两鹰爪手缓缓拉上至头顶,之后又向两耳旁用力打带,与耳平行,掌心朝前成虎爪状,同时呼气(图2—6)。
呼气毕,换左手变熊掌,右手变鹰爪状,重复上法。
武当七星活气功述真一、引言武当七星活气功,又称武当病功、武当熊门七星活气功、武当太上七星活气功。
据传,该功传承于明末清初昆阳子真人(?-1680),至李升庭(1887-1968)一支,传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武当七星活气功以养生为主、武功次之,以自卫为主、攻击次之,系武当派真传道家养生功法。
目前,该门派现存有武当七星活气功、硬气功、坐卧功(静功),以及实战秘技、中医、骨科、伤科等秘法。
二、李氏家谱考据据师爷升庭公日,他年轻时酷爱武术,有缘得一世外高人带入一不知名之破庙中授功四十九日,不告名姓,只言功出武当,临行悬空于庙堂之中行走三圈,并授与一些秘功秘法等等,赠诗一首:“火炼金丹心要坚,一家福泽果绵绵,黄金到手劳收去,莫道风波浪里边,凡事诚心要从容,急急忙忙不成功,平面檐下蛛结网,难粘蓬鸟易粘虫,若逢家国兵劫日,自有诚心武圣门。
”自此师爷之功罕遇敌手,名震江湖,后受武汉武术界人士徒步天门百般相求,以示心诚,师爷遂人武汉授徒,亲传弟子不知其数,而记名弟子仅28位。
师爷因人施教,各亲传弟子中都有秘传。
诸如李青山师伯以硬气功、武功为主,陶德明师伯则集病功、硬气功、伤科、按摩于一身。
笔者师父即家父高道成得授病功、星象图谱、武当静功。
师爷曾要求我父找一深山秘洞关门亲授,谁知横遭文革不测。
即便如此,家父仍遵师嘱于1962年人住武当寻根问祖,1981年独住武当山紫霄宫后太子洞、雷神洞、天仙洞等,后又入住太行山深山洞中,合计至今27年矣!师父一席话,洞中廿七载,白日闻鸟鸣,长夜守孤灯,枯枝为床石作枕,数日一炊书食饮,白发岂容等?多少秘技濒于失传,民族瑰宝亟待挖整。
三、源出武当吾父高道成自62年入武当寻根向祖,与当时武当高道王教化、朱诚德二位道长探讨,他们认为:本功既出武当,必与太上有关;既称七星,必与明末清初道士昆阳子拜七星池有感而创神功的传说有关。
相传昆阳子来往于七星岩下七星池旁,渴饮池中水,感池水之清,山岩之伟,林木之茂,地理之佳,天造地设,鬼斧神工法自然,悟创神功以池名为名,称名七星,神功法理悟自老子故称太上。
武当熊门七⼼活⽓功(全)我们崇尚“爱国、强⾝、正义、修⼰、互助、和平”之精神,强民族之精神须从强民族之体魄开始。
智者不匹夫,武者⽆懦夫,⼈⼈强则中国强!天下武术宗成,名侠剑客⼀流。
我武古今功夫,⼼怀家国兴亡。
七⼼活⽓功“熊门七⼼活⽓功”,简称“活⽓功”,是武当派⽓功的⼀种,类似“⾦钟罩”、“铁布衫”功夫,属上乘内功。
“上劲”后,⾝硬如铁板,但练功⽅法不同。
七⼼活⽓功,是传统的动功功法。
本功法运动量⼤,更适宜青少年锻炼。
第⼀节准备动作准备动作⼜称“平⽓”动作。
具体做法:两腿直⽴并拢,两⼿⾃然下垂放腿侧,⾝躯正直,⾝⼼俱要放松,两⽬平视。
两⼿握拳,拳⼼向上,两拳并排置于⼆两乳下,拳尖相对。
然后两拳向两侧平划分开,并同时吸⽓,拳⼼仍向上。
接着收拳轻击两胁,击时拳⼼仍向上,并同时呼⽓(图1)。
呼⽓后,由拳变掌⾃两胁向下分开,边吸⽓。
两掌边向外上缓慢划圈,上举超过头顶,两掌⼼相对。
然后两掌⼼向下,指尖相对,慢慢将双⼿降⾄⼩腹前,同时慢慢将⽓呼出(“活⽓功”整个过程,只有这⼀动作柔慢呼⽓)。
在慢呼⽓同时两脚⾃然分开,站成内⼋字,与肩同宽或稍宽些(图2)。
做任何⼀功之始和收功,都要作此准备动作(也称平⽓动作),正六把有点不同(详后)。
第⼆节正七功⼀功:⽓⾏下丹⽥(⼩腹区)准备动作后,左⼿叉腰,四指紧贴腰部,拇指朝前,虎⼝向下,右⼿伸向右侧,掌⼼向下,掌背与肩平,上⾝也右侧微仰,眼望右⼿指(图3)。
接着右⼿往下压,同时吸⽓,弯腰。
右⼿继续下压,绕过两脚尖,从左侧上来,变掌⼼向上,经左⾄头左上⽅,掌⼼朝前变⼿指为虎⽖形⽤⼒带于右⽿边(同⽿平),同时呼⽓(图4)。
连做七⾄⼗次,换右叉腰,动作同前,次数要相等。
要点:弯腰时两膝不能曲。
⼆功:⽓⾏上丹⽥(胸部)平⽓后的双⼿仰掌端平往上托⾄头顶前,接着带下左⽿边(同⼀把⼀样,但此把双⼿齐带),同时呼⽓。
然后右掌变熊掌,左掌变鹰⽖状。
下⾝不动,上⾝左转,右⼿亦向左转与肩平,左⼿向右后转。
七星活⽓功吧⾔七星活⽓功是⼀种武术⽓功。
⽓功辅以武术基本动作,功法创始⼈缘于武当道长。
我家乡把这种功夫称为病功夫,是因为这种功夫对于体形瘦弱,有慢性⼩疾病,或者是病后恢复体⼒,功夫重在养⽣。
6,70年代,来⾃武当的道长---李升庭,(我们家乡⼤多数⼈称他的功夫叫做马李家功夫)来到我的家乡----蔡家台传呈武功及养⽣功法,⾄今家乡年长的⼀辈们⼤多数都接受过训练,到我们这⼀代,随着集体经济的隐退,逐渐失去了练功的时间和氛围,曾经威名远扬的武当功夫渐渐消失。
曾经⾼中毕业后因为精神恍惚,⾝体瘦弱,求教于亲戚,亲戚在蔡家台,是李⽼⼤师的徒弟之⼀,马李家功夫的⽼巢,只是因为学业时间的缘故,也因为并不是抱着去练武的初衷的原因,练过不到2⽉就终⽌了,⽪⽑都没有学成。
不过,亲戚给我看过他本⼈珍藏的李⽼师傅亲笔⼿绘的功夫详解图本,从书本中⾜以见识⽼⼈家的功夫之深,决不是平常⼈做能及。
书中图样全部⽑笔书画,线条及其简洁明了,画⾯⾮常⽣动,全部都是单笔画成,毫⽆修补添加停顿之笔迹,笔画起落顿挫之准确之恰倒好处,就算⼀个普通⼈看了,也能感受到画图之⼈所倾注的功⼒,有于现代电脑描绘之图案想⽐更⽣动。
⾮常可惜,李⽼⼈家于⽂⾰中被批⽃,被当作⽜⿁蛇神五花⼤绑天天批⽃,⼀帮⽆知的愚民们揪扯硬拉李⽼⼤师的胡须,受尽屈辱,悲愤离世,⼀代⼤师带着武当宝贵的精神财宝逐渐远离了我们的世界,实在是悲哀,中华⽂化莫⼤的悲哀。
根据当初亲戚讲,他和家乡⼀帮⼀同学艺的师兄⼀道亲眼见证过李⽼⼤师的威⼒,曾经8个⼤徒弟抬不动躺在床上的⼤师(我亲戚还不是⼤徒弟之⼀,不过,在我们⼀代所知的当地的功夫中也算很少有⼈匹敌),6,70年代,家乡冬天⼏个⽉农闲,直到春节后⼏个⽉都是练武的时间,经常⼤雪纷飞,据称,李⽼⼤师,经常⼀双道⼠布鞋,所过之处,少见⾛过的⾜迹,踏雪⽆痕,绝对没有必要怀疑曾经的中华武功的威⼒,我想,如果像当年,每年冬天⼏个⽉的冬闲时间,如果像当年每年冬天⼤雪纷飞不⽤出门赚钱,如果像当初有那么⼀⼤帮⼀般年纪⼀起练习的同伴,3,5年就有可能练成踏雪⽆恒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