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基础配筋率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基础配筋率一、什么是基础配筋率?1.1 定义基础配筋率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计算并确定混凝土构件的受力区域所需纵向和横向配筋的比例关系。
它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参数之一,直接影响到构件的受力性能和整体的稳定性。
1.2 作用基础配筋率的合理确定可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通过合理的配筋率设计,可以确保混凝土构件在承受荷载时不会发生超载或破坏,同时也可以减少构件的使用材料,降低建筑成本。
二、基础配筋率的计算方法2.1 弯曲构件的基础配筋率计算公式在进行弯曲构件(如梁、板等)的配筋计算时,可以采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基础配筋率:基础配筋率 = As / (b * h)其中,As是所需的纵向钢筋面积,b是构件的宽度,h是构件的高度。
通过计算得到的基础配筋率可以用于参考和判断设计是否合理。
2.2 剪力构件的基础配筋率计算公式在进行剪力构件(如柱、墙等)的配筋计算时,可以采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基础配筋率:基础配筋率 = As / (b * d)其中,As是所需的纵向钢筋面积,b是构件的宽度,d是构件的等效受力高度。
通过计算得到的基础配筋率可以用于评估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3.1 构件的受力情况构件的受力情况直接影响基础配筋率的确定。
不同的构件在承受不同荷载时,所需的配筋量也会有所不同。
需要根据具体的受力情况,合理地确定基础配筋率。
3.2 建筑结构的使用要求建筑结构的使用要求也是基础配筋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的建筑用途和设计要求会对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提出不同的要求。
基于相关要求的基础配筋率计算是确保结构安全可靠的基础。
3.3 材料的力学特性材料的力学特性也会对基础配筋率产生影响。
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粘结性能等特性会影响到配筋率的确定。
需要根据材料性能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基础配筋率。
四、基础配筋率的优化方法4.1 结构分析与设计通过细致的结构分析和合理的设计,可以优化基础配筋率。
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几何形状的选择都可以对基础配筋率产生积极影响。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公式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参数有: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研制系数、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容许应力、起承载力等级、荷载计算值等。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般根据工程要求确定,研制系数一般为1.15,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根据相关规范确定,混凝土容许应力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材料参数计算得出,起承载力等级一般根据工程要求确定,荷载计算值根据结构设计计算得出。
基于上述参数,可以根据规范提供的公式计算出独立基础底板的配筋。
下面是常用的配筋计算公式:1.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最小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为:As,min = 0.0015 * b * h其中,As,min为最小配筋面积(单位为mm^2);b为底板宽度(单位为mm);h为底板厚度(单位为mm)。
2.最大配筋率计算公式最大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为:As,max = 0.04 * b * h其中,As,max为最大配筋面积(单位为mm^2);b为底板宽度(单位为mm);h为底板厚度(单位为mm)。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配筋率。
一般来说,最小配筋率是不能少于最大配筋率的。
3.等效矩形计算公式be = (0.62 * b) + (0.15 * d)he = (0.62 * h) + (0.15 * d)其中,be为等效矩形宽度(单位为mm);he为等效矩形高度(单位为mm);b为底板宽度(单位为mm);h为底板厚度(单位为mm);d为深度离底板底面的距离(单位为mm)。
4.配筋量计算公式配筋量的计算公式为:A's = My / (0.87 * fy * he)其中,A's为受拉筋面积(单位为mm^2);My为作用于底板的弯矩(单位为N·mm);fy为受拉钢筋的屈服强度(单位为N/mm^2);he为等效矩形高度(单位为mm)。
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出的配筋面积,可以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钢筋规格进行配筋布置,同时还需满足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的要求。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ρ=As/bho,其中,ρ为配筋率;As为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o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
是根据Mu=Mcy时确定最小配筋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设计中,提起“配筋率”,行内人士想必都不陌生,这里我主要说的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
在设计过程中,最初本人对它的概念比较模糊,并发现工作多年的同行朋友对此理解也有误区,所以在这里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9.5.1注解第3条,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这句话我读了几十遍,照字面理解,我们计算配筋率的时候,分母应该取全截面面积,即b·h,但是我看校对人员帮我看图的时候,验算配筋率,用As/(b·h。
)。
有人说h和h。
的差距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不大,我看未必,单排配筋时h。
=h-35,差距还不算大,而双排或双排以上配筋时h。
=h-60,如此说来,我们还真的应该抠一下到底用h还是h。
这个问题纵说纷议,我查阅资料和规范得出如下看法:《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明确指明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是按有效高度计算,受压构件按全截面。
PKPM对受弯构件也是按有效高度计算的。
第一阶宽度B1
第二阶宽度B2
第三阶宽度B3
第四阶宽度B4
第五阶宽度B5
1200
1000
00第一阶有效高度h01
第二阶有效高度h02
第三阶有效高度h03
第四阶有效高度h04第五阶有效高度h05
300
300
0计算截面高度H(mm)600等效截面宽度B(mm)
1100
钢筋直径d(mm)14等效截面配筋面积As 1231.50钢筋间距s(mm)150等效配筋率(%)0.1866配筋是否满足要求
钢筋面积As(mm²)
1026.25指定底板配筋率(%)
0.15
满 足
H=h01+h02+…+h0n=
B=(B1×h01+B2×h02+…+Bn×h0n)/(h01+h02+…+h0n)=
阶梯型独立基础底板(承台)配筋率验算
表格说明:本表格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8.2.12条和条文说明及附录U规定计算。
浅蓝色单元格为用户可填写单元格。
保护层厚度40mm。
独立基础配筋计算
第一步:确定基础尺寸
基础的尺寸是根据建筑物的荷载、土壤的承载力、基础的受压和抗剪深度、基础的抗拉深度以及基础的长度等参数确定的。
根据荷载和土壤承载力可以确定基础的面积,然后根据基础的受压和抗剪深度以及抗拉深度可以确定基础的高度。
第二步:计算基础的抗剪承载力
基础的抗剪承载力是指基础在受到剪力作用时能够抵抗剪切破坏的承载力。
根据基础的形状和材料的强度可以计算出基础的抗剪承载力。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极限平衡法、弯矩平衡法和内力平衡法等。
第三步:根据基础尺寸计算配筋的截面面积
根据基础的尺寸和基础的抗剪承载力可以确定基础所需的钢筋面积。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钢筋截面的形状和数量。
然后根据钢筋的强度和截面的形状可以计算出钢筋的截面面积。
第四步:校核和修改
进行独立基础配筋计算后,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核和修改。
校核时需要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满足相关设计规范和要求。
如果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则需要修改基础尺寸和配筋数量,重新进行计算。
独立基础配筋计算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条件进行,每个工程的配筋计算可能会有所不同。
上述步骤是一般的独立基础配筋计算的基本步骤。
在具体的工程中,可能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地震荷载、动力作用
等。
因此,在进行独立基础配筋计算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计算和设计。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实例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如何进行这一计算。
假设我们有一个独立基础,其尺寸为长2米,宽1米,高0.5米。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基础的受力情况,包括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
这些荷载的大小取决于建筑物的重量、使用功能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
在进行配筋计算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的抗拉强度。
这些参数是设计的基础,它们决定了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这个实例中,我们假设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25MPa,钢筋的抗拉强度为400MPa。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公式来计算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这个公式考虑了基础的尺寸、荷载、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最小配筋率是根据规范或标准来确定的,以确保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
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如基础的形状、荷载的分布情况以及施工条件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最小配筋率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在计算中进行综合考虑。
最后,我们得到的最小配筋率应该满足规范要求,并且能够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如果计算结果不符合要求,我们需要对设计进行调整,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工程中,计算过程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和细节。
因此,在进行独立基础设计时,建议咨询专业的结构工程师或相关机构,以确保设计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构造及计算独立基础底板配筋构造DJj01,300/300(阶型独基从下往上)B:X&Y二级钢筋12@150原位标注构件x向长度1800mm,构件Y向长度1800mm环境类别梁柱基础墙板构造柱保护层(mm) 一类25 30 - 15 20二a 30 30 - 20 20二b 35 35 40 25 20位置钢筋级别钢筋直径间距长度计算式长度mn 根数计算式根数理论重里Kg/m| 总重里Kg独基底部X 二级12 ,间距150mm,每根钢筋长度1800-2*40=1720 ,x向筋根数,在Y向的平行布置,起算距从构件外皮75mm与Y向间距的一半,取min值作为起算距。
(1800-2*min(75,150/2))/150+1 = 12 ,钢筋总重12* 0.888= 18.328kg独基底部Y 二级12 ,间距150mm,每根减保护层2*40,每根钢筋长度1800-2*40=1720,根数计算(1800-2*min(75,150/2))/150+1=12,钢筋总重12*0.888= 18.328kgDJj02,300/300(阶型独基从下往上)B:X:二级钢筋12@150,Y:二级钢筋14@200原位标注构件x向长度3200mm,构件Y向长度2700mm。
位置钢筋级别钢筋直径间距长度计算式长度nn 根数计算式根数理论重里Kg/m| 总重量Kg独基底部X向二级钢筋12 ,间距150每根钢筋长度3200-2*40=3120mmx向筋根数,在Y向的平行布置,起算距从构件外皮75mm与x向间距的一半,取min值作为起算距。
(2700-2min(75,150/2))/150+1=1818* 0.888 =19.870kg独基底部Y 向二级14,间距200mm,每根钢筋长度2700-2*40 =2620mmY向筋根数,在x向的平行布置,起算距从构件外皮75mm与Y向间距的一半,取min值作为起算距。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公式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公式如下:
1. 计算设计荷载:根据设计荷载和基础面积计算出每平方米的荷载值Q,即Q=F/A。
2. 计算底板截面尺寸:根据设计荷载和混凝土强度等级选择合适的底板厚度H以确定底板截面面积A1,底板宽度B一般取基础宽度B0的1.2~1.8倍,底板长度L一般是B0的1.2~1.5倍。
3. 计算主筋配筋率:主筋配筋率ρ=As/A,其中As为主筋截面积,A为底板截面面积。
根据设计荷载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查表得到合适的ρ值。
4. 计算主筋直径和间距:根据ρ值和底板尺寸确定主筋直径d 和间距s。
一般采用两层主筋,上下层主筋直径相同,间距也相同。
5. 计算箍筋配筋率和箍筋直径:箍筋配筋率ρ'=As'/A,其中As'为箍筋截面积。
根据d、s、H等参数计算箍筋配筋率,再根据设计荷载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查表得到合适的ρ'值,进而计算箍筋截面积和箍筋直径d'。
6. 校核:根据设计荷载进行受力校核,其中包括底板的弯曲、剪切和扭矩等受力状态,要求对底板进行受力校核,使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实例在进行独立基础的设计时,需要计算基础的最小配筋率,以确保基础的受力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最小配筋率是指单位体积混凝土中的钢筋面积与截面面积的比值,通常用来控制基础的抗弯承载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独立基础的尺寸、荷载和混凝土强度等设计参数。
假设独立基础的尺寸为2m×2m,荷载为1000kN,混凝土强度为C30。
基础的截面面积可以通过基础的尺寸来计算,即截面面积=2m×2m=4m²。
根据设计荷载和混凝土强度,可以确定基础的受力性能要求,从而确定最小配筋率的取值范围。
一般情况下,最小配筋率的取值范围为0.15%~0.30%,即0.0015~0.003。
接下来,我们可以按照最小配筋率的取值范围,选取一个合适的数值作为计算的基础。
在实际设计中,通常会选择一个介于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的数值,以保证基础的受力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假设我们选择最小配筋率为0.002,即0.2%。
那么在设计时,我们需要按照这个配筋率来计算基础的配筋面积。
配筋率=0.002=As/(b×h)根据配筋率的定义,可以得到配筋面积的计算公式:As=0.002×4m²=0.008m²所以,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为0.2%,配筋面积为0.008m²。
在实际设计中,我们可以按照这个配筋面积的数值,确定基础的配筋布置和数量,以确保基础的受力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上述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独立基础的设计时,计算最小配筋率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基础的受力性能,保证基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设计中,需要根据设计参数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最小配筋率,以确保基础的设计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独立基础底部配筋构造及计算,值得收藏本文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独立基础底板配筋构造,一个是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
让我们通过实际例子,明确图中的平法标注、钢筋和基本信息,学会钢筋长度和根数的计算。
▍图1 独立基础底部配筋首先看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
集中标注的内容有什么呢?包括:编号、截面竖向尺寸、高度、X和Y方向的底部钢筋等。
原位标注的内容有什么呢?包括:底部的平面尺寸等。
通过原位标注和集中标注的信息,我们知道图1所示独立基础底部配筋的基本情况。
需要知道的是,钢筋的重量=长度*理论重量。
而理论重量可以通过钢筋的直径确定。
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平法图集的构造规定,确定每根钢筋的直径、长度、根数,从而进行钢筋的计算。
通过原位标注和集中标注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了钢筋的直径、每一个方向的间距,那么如何确定每根钢筋的长度,如何根据间距确定根数呢?▍图2 某独立基础施工图我们知道,16G图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制图规则,第二部分是构造详图(包括一般构造和各个构件的标准构件详图)。
一般构造的内容是在使用构造详图时,为我们提供基础性的数据,这里暂且不谈。
那么,对于每一个构件的标准构件详图,就是用来确定不同的钢筋之间,它的长度、间距、如何排布等问题,通过查阅每一个构件的标准构造详图,结合它的制图规则来整个确定钢筋的布置和构成。
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将平面的标注的图纸,还原成立体的构件。
也就是我们图集的使用方法。
▍图3 图集16G101-3第67页图3所示是两种独立基础的底板配筋构造(一个是阶形,一个是坡形)。
我们看这个图的时候,觉得钢筋一个疏一个密,有的人可能会问,那是不是阶形的钢筋布置就密一些,坡形的就疏一些呢?不是的。
图3所示只是一个例子,具体的钢筋布置的疏密是由设计人员决定的,不是预算人员决定的。
我们学习这张图,就是为了学会钢筋的排布规则,用以确定钢筋计算的信息而已。
如图3所示,独立基础底部的X和Y方向都是受力钢筋。
基础配筋率基础配筋率是指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也称为最小配筋率或基本配筋率。
它是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受力形式和构件尺寸等因素确定的。
一、基础配筋率的定义1.1 基础配筋率的含义基础配筋率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作用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与混凝土强度之比。
它反映了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时所需的最低钢筋用量。
1.2 基础配筋率的计算方法基础配筋率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ρ_min = 0.0025 + 0.45×(f_ck/100)其中,ρ_min为基础配筋率,单位为;f_ck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单位为MPa。
二、影响基础配筋率的因素2.1 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是影响基础配筋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基础配筋率也就越大。
2.2 受力形式受力形式也是影响基础配筋率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受力形式所需的钢筋用量也不同。
例如,梁和柱的受力形式不同,所需的钢筋用量也就不同。
2.3 构件尺寸构件尺寸是影响基础配筋率的另一个因素。
通常情况下,构件尺寸越大,基础配筋率也就越小。
三、基础配筋率的应用3.1 基础配筋率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基础配筋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它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所需钢筋数量,并保证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2 基础配筋率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在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基础配筋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它可以帮助施工人员确定所需钢筋数量,并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四、基础配筋率与实际配筋量之间的关系4.1 实际配筋量大于基础配筋率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各种原因,钢筋的使用量可能会超过基础配筋率。
这时需要对结构进行重新计算,并增加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4.2 实际配筋量小于基础配筋率在实际施工中,钢筋的使用量可能会小于基础配筋率。
这时需要对结构进行重新计算,并增加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五、总结基础配筋率是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求助】独立基础配筋计算
当独基的底板配筋为构造时,按砼规9.5.2取配筋率0.15%。
那么构造配筋面积是取1000X(H1+H2)X0.15%还是取1000XH1X0.15%?
这个问题困惑我很久了,特来请教诸位大侠。
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1000X(H1+H2)X0.15%
原因:
每m宽配筋1000h×0.15%1000hZ×0.15%1000h1×0.15% 最小构造配筋φ10@200φ10@200φ10@200φ10@200实配上两值与计算值取大值
除第一阶外,基础底板均在冲切破坏锥体内其厚度受冲切和剪切控制,不必按受弯最小配筋率0.15%控制。
按做后一种较合理。
按阶梯形、锥形截面实际断面的面积取用。
矩形截面和与其等高的阶梯型、锥形截面的开裂弯矩是不相等的,阶梯形、锥形截面的最小配筋面积取矩形截面一样显然偏于浪费。
就好像圆形截面的最小配筋面积没有必要按等高的正方形截面取一样。
混凝土规范第 9.5.1 条,在注 3 中有:“...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 (b'f-b)h'f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连翼缘受压的T形截面都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同理,对于受压区宽度比受拉区小的阶梯形、锥形截面,在计算最小配筋面积时其截面面积可取构件的实际断面。
2.10楼梯配筋计算2.10.1梯段板设计混凝土等级:C30, 214.3/cf N mm =,踏步300150b h ⨯=⨯mm ,平台板厚120mm ,cos α=0.894。
取1m 宽板带计算。
1、荷载计算:梯段板的施工材料自重荷载计算于表2.27。
表2.27梯段板的荷载荷载荷载标准值 (kN/m )恒载水磨石面层0.650.150.30/0.300.953⨯+=() 踏步 0.5360.270.1725/0.30 2.05⨯⨯⨯=梯段板 0.1225/0.894 3.36⨯= 板底抹灰 0.0217/0.8940.347⨯=栏杆自重 0.2 小计 6.91 活载3.5总荷载m kN P /18.135.34.191.62.1=⨯+⨯=2、截面设计:板水平计算跨度n l =3.6-0.1=3.5m ,弯矩设计 M=1/10p n l 2=m kN ⋅=⨯⨯15.165.318.131.02 该楼板的有效高度0h =150-20=130mm 。
22.01303003.140.11015.1626201=⨯⨯⨯⨯==bh f M c s αα ()87.02115.0=-+⨯=s s αγ2min 2107.13715030000306.042.4542703.140.113030022.0m m bh m m f f bh A ycs =⨯⨯=>=⨯⨯⨯⨯==ραζ,选ф10@120,s A =654mm 2分布筋每级踏步1根φ8。
2.10.2平台板的设计1、荷载计算表2.28平台板的荷载荷载荷载标准值 (kN/m )恒载水磨石面层 0.65120厚平台板 0.12253⨯= 板底抹灰 0.02×17=0.34小计3.99 活载2.5则总荷载设计值m kN P /68.105.24.199.38.1=⨯+⨯=平台板的计算跨度0l =1.8-0.20/2=1.7m ,弯矩设计值M=1/10p 0l 2=0.1×10.68×1.72=3.087kN m ⋅ 板的有效高度0h =120-20=100mm 。
基础计算配筋率
基础计算配筋率是建筑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计算配筋率是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还要满足经济和施工的需要。
配筋率是指钢筋在混凝土中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一般来说,混凝土的配筋率越高,其强度和稳定性就越高,但对经济和施工的要求也就越高。
因此,计算配筋率是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结果。
基础计算配筋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计算基础的荷载:通常使用建筑设计荷载标准,根据建筑物
的类型、高度、使用方式等确定荷载。
2. 确定基础的尺寸:根据基础的荷载和土壤性质确定基础的尺寸。
3. 根据基础尺寸和荷载计算所需钢筋数量:通过计算,确定基
础中所需的钢筋数量。
4. 计算配筋率:根据所需钢筋数量和混凝土的体积,计算配筋率。
在计算配筋率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荷载、基础尺寸、土壤性质、钢筋规格等。
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尽可能满足经济和施工的需要。
总之,基础计算配筋率是建筑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满足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还要满足经济和施工的需要。
- 1 -。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是指在基础设计中,为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力,需要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的钢筋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而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是指在不同的基础形式和荷载情况下,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是指建筑物或其他结构物的单独基础,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对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和持久性至关重要。
因此,在基础设计中,需要考虑不同的荷载情况和基础形式以确定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的确定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基础形式:不同形式的基础,如板式、带形、环形等,其最小配筋率不同。
2. 荷载情况:不同荷载情况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也不同。
例如,水平荷载、垂直荷载、地震荷载等。
3. 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品种也会影响最小配筋率。
4. 钢筋的直径和数量:钢筋的直径和数量也是影响最小配筋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基础设计中,确定最小配筋率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配筋率不足,会导致基础的承载能力不足,从而导致结构的不稳定和破坏。
而如果过度配筋,则会增加基础的造价,并可能导致施工困难。
因此,在确定最小配筋率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经过仔细计算和分析后,才能得出最合适的
配筋方案。
基础设计基础J-1(按《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21)》进行设计)基础类型基底持力层土类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kpa)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KN/㎡)fak轴力Fk(kn)Fk弯矩(knm)Mk柱1基础顶面弯矩Mkx1'(KN·M)Mkx1′柱1基础顶面弯矩Mky1'(KN·M)Mky1′柱1基础顶面剪力Vkx1(KN)Vkx1柱1基础顶面剪力Vky1(KN)Vky1偏心矩e(m) eY向双柱形心距离cy(m)X向双柱形心距离cx(m)室内外高差h1(m)h1地下水位以下取有效重度(kn/m3)γm基底以下土重度γ,地下水位以下取有效重度(kn/m3)γ基础和基础台阶上的回填土的平均重度假定基础宽边(m)b承载力修正系数ηbηb承载力修正系数ηdηd基底宽度修正ηb*γ(b-3)基底埋深修正ηd*γm(d-0.5)fa=fak+ηb*γ(b-3)+ηd*修正后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N/㎡)γm(d-0.5)基础自重和回填土标准值(KN)基础边缘高度(mm)基础高度(mm)基底面积(m2)(计算)基础长宽比(L/B)基底面积(m2)(实际)a=b/2-e(m)Gk独立基础e或IL<0.85的粘性土2102102540000000000222020203.40.31.62.44848260.44035040011.5245L取值(m)1B取值(m)11.561.7462.4462.4W=lbb/6(m3)弯矩及配筋计算bc(m)柱宽度(对应b)hc(m)(柱长度)(对应l)a1(m)=b/2-bc/2a'(m)=hcG(kn)p(kn/m2)b'(m)=bcM1(knm)M2(knm)6.5506670.60.61.40.6624.24259.72320.6497.3015497.3015.85的粘性土1 kN/m2=100 kg/m2=1000N/㎡=1000Pa=1kpa正确1.1551.16 3.43.4正确b/6不用e<b/63.48.149053正确正确pmaxpin259.7232259.7232pmax>1.2f=252=1000N/㎡=1000Pa=1kpa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箱形基础2。
【求助】独立基础配筋计算
当独基的底板配筋为构造时,按砼规9.5.2取配筋率0.15%。
那么构造配筋面积是取1000X(H1+H2)X0.15%还是取1000XH1X0.15%?
这个问题困惑我很久了,特来请教诸位大侠。
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1000X(H1+H2)X0.15%
原因:
每m宽配筋1000h×0.15%1000hZ×0.15%1000h1×0.15% 最小构造配筋φ10@200φ10@200φ10@200φ10@200实配上两值与计算值取大值
除第一阶外,基础底板均在冲切破坏锥体内其厚度受冲切和剪切控制,不必按受弯最小配筋率0.15%控制。
按做后一种较合理。
按阶梯形、锥形截面实际断面的面积取用。
矩形截面和与其等高的阶梯型、锥形截面的开裂弯矩是不相等的,阶梯形、锥形截面的最小配筋面积取矩形截面一样显然偏于浪费。
就好像圆形截面的最小配筋面积没有必要按等高的正方形截面取一样。
混凝土规范第 9.5.1 条,在注 3 中有:“...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 (b'f-b)h'f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连翼缘受压的T形截面都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同理,对于受压区宽度比受拉区小的阶梯形、锥形截面,在计算最小配筋面积时其截面面积可取构件的实际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