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声现象
- 格式:ppt
- 大小:5.82 MB
- 文档页数:21
《认识声现象》声音的折射,奇妙现象《认识声现象——声音的折射,奇妙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
从清晨鸟儿的啼鸣到夜晚车辆的喧嚣,从悠扬的音乐到人们的交谈,声音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而在众多声现象中,声音的折射无疑是一个充满奇妙和神秘色彩的领域。
要理解声音的折射,我们首先得明白声音是一种波。
就像水波在水面上传播一样,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空气中或其他介质中传播。
当声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它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声音的折射现象。
想象一下,你站在平静的湖边,把一块石头扔入水中。
你会看到水波从石头入水的地方向四周扩散,当水波遇到岸边或者从浅水区进入深水区时,它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声音的折射与之类似,只不过我们看不到声波,只能通过耳朵去感受和察觉它的变化。
比如说,在炎热的夏天,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较高,而上方的空气温度相对较低。
声音在温度不同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当声波从低温区域进入高温区域时,它会向下方折射;反之,当声波从高温区域进入低温区域时,它会向上方折射。
这种温度差异引起的声音折射现象,会让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好像是从空中传来的,给人一种奇妙的听觉体验。
再举一个例子,当我们在夜晚听到远方火车的汽笛声时,有时会发现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会不断变化。
这也是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折射。
火车沿着铁轨行驶,周围的环境不断变化,可能会导致声音传播介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从而使声音的折射情况变得复杂,我们听到的声音也就出现了起伏。
声音的折射不仅在空气中会发生,在水中也同样存在。
当声音从水进入空气或者从空气进入水时,由于水和空气的声学特性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方向都会发生改变。
潜水员在水下能够听到水面上的声音,而在水面上的人也能听到来自水下的声音,这都是声音折射的结果。
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声音的折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海洋探测中,科学家们利用声音的折射来了解海洋的结构和海底地形。
本章内容要点八个概念:声源、频率、超声、次声、音调、响度、音色、噪声三个实验: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探究音调跟声源振动快慢的关系一个常用数据: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三个环节:控制噪声的三个环节分别为消声、隔声、吸声五种科学方法:归纳法、转化法、类比法、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第一节认识声现象学习目标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音具有能量。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大。
4.了解人耳的听声能力。
教材内容全解知识点一声源图示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不能叙述为“震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震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2.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都在震动。
3.对声源的理解(1)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因此都可以作为声源。
(2)只有正在发声的物体才能叫做声源。
一个能够发声的物体,如果没有发声,也不是声源。
(3)不同的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发出的声音一般不同,鼓、锣等打击乐器是靠打击鼓面或锣面使其振动而发声的;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声的;长笛、箫等管乐器则是由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深化透析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被人听见,入耳听不到,并不一定没有声音;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方法技巧归纳法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共同点的一种研究方法。
例1 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3-1-1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图3-1-1(1)当小丽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解析:(1)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乒乓球会被弹开一定的角度,说明声1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1认识声现象课件(共20张PPT)(共20张PPT)1.认识声现象课程讲授新课导入本课小结我来闯关素养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观察与思考无处不在的声现象观察下面几幅图片,回答问题欣赏美妙的旋律同学们听的非常认真刺耳的噪声请回答1.以上活动我们都听到了什么?2.我们所听到的“声”有哪些不同?以上现象我们听到的都是声音,有些声音是美妙的旋律,有的声音必须借助仪器才能听见,有些声音对人体健康有害。
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没有声音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学习“声”都学习哪些内容?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些声音又是怎么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一、声源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源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思考与回答下列声音的产生声源各是什么:一、说话声;二、二胡演奏声;三、雨声;四、笛子声;五、车间磨刀刺耳的噪声。
下列声音的产生声源各是什么:一、说话声(声带振动)—声带;二、二胡演奏声(琴弦振动)—弦;三、雨声(雨水振动)—雨水;四、笛子声(管中空气振动)—空气;五、车间磨刀刺耳的噪声(刀具振动)—刀具。
1.“晨钟暮鼓”声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2.打手机听到的声音是怎么来的?3.雷声又是怎么产生的?1.“晨钟”是钟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暮鼓”是鼓面振动产生的鼓声;2.打手机听到的声音是由听筒纸盆振动产生的;3.雷声是周围空气振动产生的。
二、声的传播声音是怎么传播的,我们又是怎么听到声音的?1.声音可以在介质中传播,或者说声音的传播必须借助于介质。
2.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固态和液体。
3.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传播的速度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问题的提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1.认识声现象【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并且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3.知道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大约是340m/s,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及温度对传播速度的影响。
【自主预习】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不能在____________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_。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________________m/s。
3.声音可以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在传播速度最快,在传播速度最慢。
【课堂探究】1.指出下列发声现象是由什么振动的结果:悠扬的钟声;海浪的波涛声;气球破裂时的爆裂声__________;水沸腾时发出的声音____________;下雨天听到的雷声________________;用嘴贴着空瓶口吹气发出声音___________。
2. “小声说话,小心隔墙有耳”说明能够传播声音;一钓鱼者说:“轻点行走,不要吓跑了我的鱼”说明能够传播声音;另一钓鱼者说:“不要说话,不要吓跑了我的鱼”说明能够传播声音。
3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4.超音速飞机的飞行速度常用马赫数表示,马赫数指的是声速的倍数(声速提声音在15℃时的传播速度)。
某超音速飞机飞行的马赫数为2.5,那么它的飞行速度是多少m/s?若广州到北京的距离为1700km,这架飞机从广州飞到北京需要多少时间?5.通过本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写出来,并与同伴交流一下,看谁总结得好!【效果评价】A组1.“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些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__产生的。
2.在抗日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八路军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
声现象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是一种通过介质传播的机械波。
以下是八年级物理的声现象的知识点:1.声的产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传递给空气或其他介质时产生的。
振动物体的能量使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分子发生振动,进而产生声波。
2.声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声波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它们的密度越大,声速越快。
3.声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的特性:音量、音调、音色和音速。
音量是声音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是声音的质地,与声源振动的谐波有关;音速是声音在特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回声和共鸣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这种反射称为回声。
共鸣是指当一个物体的自然频率与外界周期性作用力的频率相同或接近时,共鸣现象会发生,使物体发出更大振幅的声音。
5.声音的变化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如吸收、折射、散射、衍射等。
吸收是指声音能量被物体吸收而减弱;折射是指声波在介质之间传播时改变传播方向;散射是指声波遇到不规则表面时改变方向;衍射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或开口时弯曲传播。
6.声音的保护和利用高强度的声音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声音保护。
常见的声音保护措施包括低音量听音乐、戴上防噪耳塞等。
声音的利用包括通讯、音乐、声纹识别等诸多方面。
7.声音的传播媒介声波可以在空气、水、钢铁等介质中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波传播速度不同。
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3米/秒,水中约为1500米/秒,钢铁中约为5000米/秒。
8.声音的频率和波长声音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的声音,音调就越高。
波长是声波的一个特性,是指在一个完整振动周期内,声波传播的距离。
波长越短,声音的频率越高。
这些是八年级物理中关于声现象的主要知识点,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认识声现象》声音传播,解密声波《认识声现象:声音传播,解密声波》当我们身处这个世界,声音无处不在。
无论是清晨鸟儿的啼鸣,还是闹市中的喧嚣,又或是夜晚宁静的虫鸣声,声音构成了我们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一部分。
但你是否真正思考过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波又隐藏着怎样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声音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会引起周围介质(比如空气、水等)的振动,这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终到达我们的耳朵,被我们感知为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在真空中,由于没有物质可以传递振动,声音是无法传播的。
这也是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需要依靠无线电通讯,而不能直接对话。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就是空气。
当我们说话时,声带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相间的波动,这些波动向前传播,被他人的耳朵接收。
但不同的介质对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有影响的。
比如,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通常比在液体中快,而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又比在气体中快。
举个例子,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可以达到每秒 5000 多米,而在空气中只有约 340 米每秒。
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介质传播的呢?这就要提到声波的概念了。
声波就像是水面上的涟漪,以声源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声波具有一些重要的特征,比如频率、波长和振幅。
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高低。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女高音歌唱家能够唱出高亢的音符,就是因为她们发出的声音频率较高。
而男低音的声音频率相对较低,所以听起来更加低沉。
波长则与声音的传播距离和穿透能力有关。
波长较长的声音能够绕过障碍物传播得更远,而波长较短的声音则更容易被障碍物阻挡。
振幅反映了声音的强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音量大小。
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振幅越小,声音越微弱。
当声音传播时,还会发生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反射,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像光线一样被反射回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山谷中大喊会听到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