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认识声现象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希望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对声音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帮助他们建立声音现象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声速的影响因素。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耳机、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的工作原理,亲身体验敲击音叉产生声音的过程,探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 声音的接收:让学生通过耳机听到不同距离处的声音,探讨声音接收的原理。
5. 声速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速与介质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
6.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的位置、测量距离等。
五、活动重难点1. 重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难点:声速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2. 拓展延伸: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对声音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讨论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建立对声音现象的基本认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概念。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以及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振动的物体(如扬声器、鼓等)、泡沫、尺子等。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的声音现象,如教室里的噪声、音乐声等。
2. 知识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通过展示扬声器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振动来源。
(2)介绍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3)讨论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振动幅度下的声音响度,并记录数据。
(2)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振动幅度对声音响度的影响。
4.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计算。
(2)分析音调和响度的区别,通过实例让学生正确区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声音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减少噪声污染等。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 声音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 声速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3.1 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根据素材中的图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二、新课教学(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感觉一下。
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2.掌握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
3.理解声的传播方式有机械波和电磁波两种形式。
二、教学重点1.声的产生、传播和听觉感受的基本过程。
2.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弹性系数有关。
2.理解声是一种机械波。
四、教学准备1.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本。
2.录音机、麦克风、音响等设备。
3.适当数量的实验器材:钟摆、扳手、线束等。
4.教学展示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引人入胜的音乐,引起学生对声的兴趣。
然后,引入声现象的概念,和学生一起回顾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并引发学生对声现象的思考。
5.2 声的产生和传播5.2.1 声的产生让学生自己尝试用手拍桌子发出声音,并观察手的运动。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并解释声的产生过程。
5.2.2 声的传播1.实验1:用一根长的绳子或橡皮筋,两人同时拉紧并用力振动。
观察振动是否传播到另一端,并让学生总结传播的特点。
2.实验2:在一空房间内,播放一段录音或音乐,并用手捂住耳朵,观察声音是否还能听到。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3.实验3:在同一房间内,打开录音机并发出声音,然后将录音机放入一个封闭的塑料袋中,再次发出声音。
观察声音是否有变化,并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别。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可以通过介质传播。
5.3 声的传播速度5.3.1 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声在空气中传播快慢的原因,并引入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比较。
1.实验:利用教学准备中的实验器材,进行测量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记录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的关系。
5.3.2 介质对声传播速度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介质中声传播速度的差别,并进行讨论。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了解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4)知道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发声体的发声现象,了解发声体在振动。
(2)通过“真空铃实验”,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声现象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有关声音的知识。
(2)通过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声音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交流方式之一,也是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
《认识声现象》是学习声音的第一节,十分重要。
教材把物理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第二节知识的学习有重要的启下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刚学习物理不久,他们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本课力求通过多设置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声波的概念的建立。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播放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一、声音的产生学生动手实验:(1)请同学们利用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发出多种声音。
(2)发声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停止发声时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演示实验:放在发声音箱上的小米在振动。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实验:发声的音叉使静止的乒乓球多次弹起;发声的音叉使烧杯中的水水花四溅。
说明固体发声时也在振动。
本实验物理方法:转换法(具有放大作用)二、声音的传播1、探究实验:声音的传播观察: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播放视频) 思考:闹钟的声音如何变化?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实验现象:抽气过程中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小,把空气放入过程中闹钟的声音又逐渐变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明珠,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培养。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实践活动——《认识声现象》。
一、设计意图在这次活动中,我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从而对声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的理解。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来理解声音的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气球、细线、泡沫球、硬纸板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气球,一把剪刀,一张纸。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孩子们喜欢的歌曲,引导他们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探索声音的产生:让孩子们用手拍打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3. 探索声音的传播:将泡沫球放在扬声器上,让孩子们观察泡沫球的振动,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实验:让孩子们用剪刀剪纸,观察纸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的理解。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来理解声音的传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认真反思这次活动的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同时,我也会根据孩子们的反应,适时进行拓展延伸,比如,讨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等。
通过这次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科学的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堂《认识声现象》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它们对于孩子们的理解和掌握声现象至关重要。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本节课主要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建立对声音现象的基本认识。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锣鼓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音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声音的传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
4. 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
5.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并进行讨论。
6.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解释声音如何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 举例说明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减少卧室内的噪音污染?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导入、实验演示和课堂互动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课题】3.1认识声现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2)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具有能量。
(3)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学习重点: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及声音的传播学习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声波的产生和理解。
三、实验器材:鼓、扬声器、纸屑若干、钟罩、抽气机、手机、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预习部分)阅读课本,结合生活实际。
思考:什么是声?声来自哪里?它是如何传播和接收的?二、课堂交流与达标导学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课前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带入走进音乐世界。
通过PPT展示声现象的图片,思考、讨论物体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
2.过程展开(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观察教材中图3-1-4、图3-1-5,结合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
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了解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知道声具有能量。
4、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发出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真空铃”实验和声波概念。
教学用具:音叉、胶皮锤。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3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
二、过程展开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
2、声波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
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
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
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从声音产生的原因入手,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到声音的接收范围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声现象的基本概念,为随后学习声音不同的特性做准备。
学情分析学生刚学物理不久,虽然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实验、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还较弱,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还比较肤浅,因此本节课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
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并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观察和分析归纳的能力,让学生感悟和体验物理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1.认识声现象,了解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不能传声;掌握声速的概念及相关计算。
3.了解人耳的听声范围、超声波和次声波。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设计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续表(4)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5)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探究活动2:空气传声。
(1)将两个音叉相互靠近放置。
(2)将乒乓球(或通草球)靠近一个音叉。
(3)敲击另一个音叉。
(4)观察到乒乓球(或通草球)跳动了起来。
教师提问:为什么乒乓球(或通草球)会跳动?我们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但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那液体和固体能传播声音吗?提问思考:声音如何传递能量?教师演示实验:正在播放音乐的音箱,可使放在附近的烛焰抖动。
弱再变强。
播声音声。
讨论、交流并回答右边的音叉振动产生声音传播到左边的音叉上动起来(来。
问题传播声音。
的确随着音乐声抖动。
续表教学反思。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的第3.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解释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4. 声音的利用:介绍声音在生活、科技等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
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尺子、气球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首歌曲,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以及真空不能传声的原因。
(3)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声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声音的产生、传播过程。
2. 区分音调、响度、音色,举例说明。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声音问题。
答案: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一节关于声现象的物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能够运用声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声波的图示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声源、扬声器、麦克风、音叉等);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现象的兴趣。
2. 实验探究:(1)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源的振动,如敲击音叉、拨动琴弦等;(2)让学生观察扬声器发声时的振动,并用麦克风捕捉声音;(3)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如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演示。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声音具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分别与声波的频率、振幅和波形有关。
4. 课后实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如交通工具的噪音、音乐演奏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活动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声波的图示表示;3. 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了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研究声波在医学、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1. 声音的产生: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音叉、琴弦等声源的振动,从而让他们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我解释说,当物体振动时,它会在周围的介质中产生压力波,这些压力波就是我们听到的声音。
第三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一、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虽然在知识上难度并不高,但声音是人类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都有积极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对物理探究活动不太熟悉,尚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主要由教师完成,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
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以及简单的实验现象学会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从而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方法及自信。
三、设计思想主要设计思想是以问题驱动课堂,以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以问题的解决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感和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了解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知道声具有能量。
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发出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的传播实验,培养学生初步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中正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六、教学准备PPT课件、音箱、乒乓球、锣、玻璃杯、土电话、水。
学习卡、水槽、门铃(学生用)。
七、教学活动:八、板书设计:§3.1认识声现象声源声的传播声的介质固体最快物体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传播→传播声音的介质:液体次之→人听到声音↓气体最慢声音传到人耳真空不能传声教学反思:《认识声现象》是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的第一节,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八年级物理《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重点
难点:“真空铃”实验和声波概念是难点
教具准备:
音叉一套、塑料桶一个,小唱机一个,扬声器一个,电池五节
教学过程:
1.引入:
(1)导入语: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无时无刻不与声音打交道。
在物理学中把与声音有关的现象称为“声现象”。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声现象,探究声音的奥秘。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2)出示学习目标,板书课题:3.1认识声现象
2.过程展开
(1)声音的产生。
师: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的38页,看能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知识。
生:优美的琴声来自琴弦的振动,青蛙“呱呱”的叫声是由于它的鸣囊在振动。
我们可以知道,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师:演示纸团在扬声器的纸盆中跳动
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出示练习题
生:完成习题,并汇报结果。
(2)声音的传播。
师: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师:以水波引出声波。
师:演示音叉发声,讲解声波的形成过程。
师:声音的传播需要的条件?
生: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声波需借助于空气才能传播。
)
生:由在教室里敲击暖气管的现象,认识到钢铁也可以传播声音。
师:演示声音在水中的传播。
生:声音可在空气、水、钢铁等物质中传播。
师:小结并板书:凡是能传播声的物质,我们称为介质。
如:空气、水、大地、木头、钢管等。
出示习题,学生自主完成。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师:百米赛跑,在终点计时的人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声的传播需要时间。
师:讲解并板书:声传播的距离与所有的时间的比叫声速。
认真观察声速表,回答问题。
生:自主练习。
师:小结并板书: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性质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4)人耳的听声和发声能力。
师:阅读教材,“人耳的听声能力”思考并回答:
生:学生自学。
师:总结并板书:频率:物体振动数数与时间的比
3.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总结。
教师总结:(三句半形式,学生表演)
(1)A.发声物体叫声源 B.物体振动是条件
C.振动停止会怎样?
D.声音断合:对. 声音断
(2)A.真空不能传声波 B.需要物质作媒介
C.哪些物质能胜任?
D.固液气合:对. 固液气
(3)A.声音传播有快慢 B.温度介质都有关
C.固液气体来排序?
D.一二三合:对. 一二三
(4)A.人耳听声很有限 B.频率20到两万
C.次声超声行不行?
D.听不见合:对. 听不见
练习
1、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声现象.例如: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发声;广场音乐喷泉的优美旋律是通过传入我们耳中的.
2、“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又没有阻断声音的,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3、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音调变高、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
4、用大头针在两个塑料杯底部扎一个小洞,把细线插进杯中打结成制成一个土电话,对其通话过程合理的说法是()
A.声音只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只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既在气体中传播也在固体中传播
D.通话过程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