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3章 声 第1节 认识声现象课件 (新版)教科版.ppt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6
本章内容要点八个概念:声源、频率、超声、次声、音调、响度、音色、噪声三个实验: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探究音调跟声源振动快慢的关系一个常用数据: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三个环节:控制噪声的三个环节分别为消声、隔声、吸声五种科学方法:归纳法、转化法、类比法、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第一节认识声现象学习目标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音具有能量。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大。
4.了解人耳的听声能力。
教材内容全解知识点一声源图示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不能叙述为“震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震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2.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都在震动。
3.对声源的理解(1)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因此都可以作为声源。
(2)只有正在发声的物体才能叫做声源。
一个能够发声的物体,如果没有发声,也不是声源。
(3)不同的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发出的声音一般不同,鼓、锣等打击乐器是靠打击鼓面或锣面使其振动而发声的;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声的;长笛、箫等管乐器则是由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深化透析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被人听见,入耳听不到,并不一定没有声音;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方法技巧归纳法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共同点的一种研究方法。
例1 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3-1-1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图3-1-1(1)当小丽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
解析:(1)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乒乓球会被弹开一定的角度,说明声1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认识声现象【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并且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3.知道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大约是340m/s,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及温度对传播速度的影响。
【自主预习】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不能在____________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_。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________________m/s。
3.声音可以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在传播速度最快,在传播速度最慢。
【课堂探究】1.指出下列发声现象是由什么振动的结果:悠扬的钟声;海浪的波涛声;气球破裂时的爆裂声__________;水沸腾时发出的声音____________;下雨天听到的雷声________________;用嘴贴着空瓶口吹气发出声音___________。
2. “小声说话,小心隔墙有耳”说明能够传播声音;一钓鱼者说:“轻点行走,不要吓跑了我的鱼”说明能够传播声音;另一钓鱼者说:“不要说话,不要吓跑了我的鱼”说明能够传播声音。
3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4.超音速飞机的飞行速度常用马赫数表示,马赫数指的是声速的倍数(声速提声音在15℃时的传播速度)。
某超音速飞机飞行的马赫数为2.5,那么它的飞行速度是多少m/s?若广州到北京的距离为1700km,这架飞机从广州飞到北京需要多少时间?5.通过本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写出来,并与同伴交流一下,看谁总结得好!【效果评价】A组1.“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些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__产生的。
2.在抗日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八路军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学习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将详细解声音产生、传播以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各种声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声音产生原理、声音传播介质、声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声音产生、传播原理,解声音特征及其与生活联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好奇心,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产生原理、声音传播介质、声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传播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麦克风、音叉、橡皮膜、尺子、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音响、麦克风、音叉、橡皮膜、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丰富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2. 例题讲解:(1)声音产生:展示音叉振动发声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传播:演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实验,让学生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3)声音特征: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概念,举例说明其影响因素。
3.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讲解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产生、传播和特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声音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3. 声音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影响声音特征因素:频率、振幅、距离、介质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产生原理。
(2)声音在哪些介质中可以传播?举例说明。
(3)分析生活中常见声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如:空气中声音、水下声音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声音产生、传播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