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3.72 KB
- 文档页数:2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
从哲学的视域与维度出发理解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内蕴着的价值目标,对这一价值目标的“意义”表达是“社会理想”的实质所在。
其次,“和谐社会”是评价“现实”、导引“现实”的标准,一方面它是对现存状况的“否定和批判”,另一方面它又是对“未来”状况的“揭示和确立”。
和谐的本质是发展中的平衡,和谐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关键是如何解决好矛盾,使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之间的冲突得到恰当的处理,从而保持和谐。
和谐社会不等于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恰恰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和谐。
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
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
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主要任务等,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而提出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它的哲学基础。
谈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我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面对新的社会面貌,权衡各种社会矛盾而适时提出来的。
它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是在不断地解决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中前进的,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新矛盾,在对立统一规律中综合把握各种因素,权衡各种存在的矛盾,才能促进和谐因素的产生。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辨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两条最基本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辨证关系。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性质社会,其基本矛盾就有根本性的区别。
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其他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同时要依靠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这样,才能积极化解存在的矛盾,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种矛盾不会消失。
因此,不能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单地理解为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
从哲学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为没有矛盾则无和谐可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其实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矛盾,对其内涵的科学把握也同样需要建立在矛盾基础上。
从矛盾视角来看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得矛盾的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最终表现为双赢或多赢的动态的和谐状态。
第四,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谈谈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摘要和谐社会是我们建设的目标,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社会建设的理想态势,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从哲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一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以不同的哲学理论为基础而生成,了解其中的哲学内涵,对于我们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有重要的意义。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及其基本结构为哲学基础的理论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特点规律,有自己的本质和结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本质就是实践,社会结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社会制度就是随着人们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实质上就是人们关系的规范化和制度换。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就是基于这一点而产生的。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指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在这里马克思认为社会的本质就是实践,这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联系就是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基于这一构想发展的,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之间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这就是对人际交流,促进社会关系的最好诠释。
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含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是政治发展,精神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和谐社会的内容中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含义,就是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产良好的美好诠释。
第三,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生产时间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因为矛盾的存在所以才能推动事物的前进发展,因此,生产实践中的矛盾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浅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它是关于人类的发展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个整体概括,既反映了中国的现实,也是一个理想。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起源于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道、法三家思想和中华传统道德观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和文化特色。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既包括价值观念也包括社会思维方式和方法。
首先,儒家思想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之一。
儒家强调家庭、社区和国家,以及个体与全体、人与自然之间的谐和关系。
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遵循仁、义、礼、智和信等五种基本人伦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儒家思想指导人们尊重自然、尊重他人,追求协调统一,创造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
其次,道家思想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之一。
道家思想中对道的追求就是追求自然界和平、平衡和和谐。
道家认为,只有顺应宇宙的规律,才能达到社会和谐。
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即自然引导社会发展。
通过消除敌对的对立,强调平衡、态势和灵活性,以实现社会和谐。
再次,法家思想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之一。
法家思想认为,只有依靠法律规范,才能实现社会公正、稳定和和谐。
法家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执行“法制思维”,以法律为准绳,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保障全体人民的合法权益,创造公正、有序、稳定和谐的社会。
最后,中华传统道德观念也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之一。
传统道德观念主张道德自觉、良心与责任感,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道义,讲究互助互爱、仁义礼智、公正廉洁、忍辱含垢、自强不息等美德。
这些传统道德美德使人们更加关爱社区、关爱家庭、关爱他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之,和谐社会是一个相对完善、健康、统一、稳定、持续发展的社会系统。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传统,体现了先进文化的进步性和发展性。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认真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积极探索适应新的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新路径、新方式、新途径。
浅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内容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谈了三个方面: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对立统一观;和谐社会的理论的提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基关键词:和谐矛盾物质利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面对新的社会矛盾问题而适时提出来的,它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一、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对立统一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正视矛盾的斗争性,更要重视矛盾的同一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但这种矛盾已经不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与体制不断的改革完善而得到解决。
围绕它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应采取和平、渐进、非对抗的方法去协调。
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对立的的矛盾,需要通过斗争的方式解决,但这已经不再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握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的前提,更多关注矛盾双方的依存、融合,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局面,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
在一定意义上,效率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公平则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效率优先,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在社会迅速发展,群众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提升的情况下,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反过来影响了效率,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甚至导致社会的冲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哲学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工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有以下几点:人的自由和平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建立在人的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能因为种族、宗教、性别、财富、地位等因素而受到歧视。
社会公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社会公正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被公平对待。
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规范下,各方面关系和谐,社会关系和谐,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各阶层、各地区、各民族、各行业、各党派、各思想流派之间应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满足人的物质、精神、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需求,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社会进步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安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社会安全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社会安全,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
社会责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社会责任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社会文明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倡导文明社会观念,促进文明文化传承和创新,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谈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传媒工程系电本艾欣11405010123一、和谐社会存在的矛盾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和谐社会是在不断地出现和解决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中前进,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新矛盾观,正确认识和谐在对立统一规律中新的重大作用及其新特点新观点,至关重要。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性质社会,其基本矛盾就有根本性的区别。
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社会制度是新的,而且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结构、组成也都是崭新的。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而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上层建筑方面,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共产党成为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起着指导作用,等等。
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而是非对抗性的,其产生的矛盾,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新型社会矛盾,即以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为主体的新型社会矛盾,我称之为社会主义新矛盾观。
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其他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二、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其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其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彰显了人的主体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和实现机制。
能否做到这一点,是社会主义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关键三、从实际出发:当前中国的国情需要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唯物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运动着的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
谈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2013级矿山安全管理专科韦利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古今中外,追求社会平等、安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愿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
孔子的“和而不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
在西方和谐思想也源远流长。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观”;柏拉图的“公正即和谐”;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提出了未来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揭示,世界万物都是由矛盾构成。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而矛盾就是构成事物的要素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与过程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和谐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状态。
这种状态表现为不同事物之间(包括构成事物的不同要素之间),彼此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相互要求和相互依存达到了一致。
因此,和谐本身也是一种矛盾关系,即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和谐只不过是事物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统一”占据着矛盾的主导地位,是事物变化的主流趋势,从而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和协调状态。
2、和谐作为矛盾关系,它具有相对性。
这不仅在于和谐是相对于不和谐而言的事物发展状态,还在于判断事物和谐的标准、事物和谐的程度都是相对的。
和谐的相对性来自于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方式,而任何具体事物的时空都是有限的、相对的。
摘要:和谐社会的提出拥有极其深厚的哲学基础,这要求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和谐社会进行深刻的理解,以便使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积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文章在对和谐社会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哲学基础;理论创新
一、和谐社会的概述
(一)和谐社会的含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实现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内部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以及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关系着我国思想道德体系的构建和文化建设。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的即在于对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等和谐社会理想的弘扬。
(二)和谐社会的特征
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必须要对和谐社会的特征进行准确的理解。
具体而言,和谐社会的特征具有以下几点:首先,民主法治。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将民主法治加以充分发扬,在此基础上,促使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得以确切落实,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其次,公平正义。
所谓公平正义,即指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准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促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以确切维护及实现。
再者,诚信友爱。
即和谐社会要求整个社会能够相互帮助、诚实守信,实现全体人民之间的平等友爱与和谐相处。
二、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一)辩证唯物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质上世界应当是物质的。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的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进而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这构成了人们准确认识世界并能动地改造世界认识过程。
基于该认识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当唯物的,而且也应当是辨证的。
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世界普遍联系于一体,是永恒发展的。
这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两条最基本的原则。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分析可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揭示了社会的结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的辨证关系。
(二)矛盾观
1.矛盾观
矛盾是对立统一体,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不同期间的矛盾不同。
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统一。
社会的基本矛盾,构成了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的性质不同,其基本矛盾也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制度和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新的,社会的机构、内涵、构成也是新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其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并不是私有制,其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方面,构建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基本矛盾,不应当是对抗性的,而应当是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
的新型矛盾,它是人们内部的矛盾,这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矛盾观。
在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便是人民内部的矛盾。
准确认识人们内部矛盾并加以妥善处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点。
2.新矛盾观的新特点
(1)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内涵
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具有新的含义,和谐社会要求以和平的方法进行非对抗性的斗争。
社会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它由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组成,二者缺一不可。
然而社会的性质不同,其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也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含义。
在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矛盾的斗争性并非敌对阶级之间的对抗性斗争,而表现出非对抗性,要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不应以积极的方式,而应以和风细雨式的、以和平的方法、民主的方法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在社会的改革以及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法制,调整政策、充分调动社会中介的作用,从而解决大量的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实现在新的和谐。
(2)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动力作用
社会发展的动力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与阶级对抗社会中的阶级斗争不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只存在于一定的范围之中。
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和谐和统一,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矛盾的主导即是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