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本做63分
- 格式:docx
- 大小:218.04 KB
- 文档页数:7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一、准确理解“社会”、“和谐”的涵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首先必须弄清楚“社会”与“和谐”的内涵。
1.何谓“社会”?通常讲,社会(society)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中文里,“社会” 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旧唐书?玄宗本记》中,当时所用的“村间社会”属我国所见到的“社,,“会”二字的最早联用。
其涵义是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到一起,与今日之用法相去甚远。
在我国,人们广泛地在今天的涵义上使用“社会” 一词,是近代以来开始的« 1875年,《东京日日新闻》主笔福地源一郎,为翻译英文society -词,而在日语里首先创用“社会”一词。
英语society ,来源于拉丁语societas ,乃是伙伴、共同、联合、联盟之意。
从各种语言来看,“社会” 一词都具有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活动的含在社会学里,“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社会”指与“自然”相对的“社会”,即与宇宙、万物相对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如宗教、道德、法律、制度、政治、经济以及狭义社会等。
狭义社会是关于复合的人聚集状态的概念,像家庭、企业、学校、村落、城市、农村等就是狭义社会的例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曾作过多方面的论述o马克思在致帕•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说:“社会一不管其形式如何一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后现有法律法规尚存缺陷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比较普遍等因素也值得关注。
2、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妥善处理好经济增长、开发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扭转传统思维方式下,对环境资源重开发、轻保护和重利用、轻补偿的做法,确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观念,切实加大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力度,把治标与治本、建设与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变革旧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低消耗、低排放或零排放、低污染或无污染、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模式,建立清洁工业和绿色农业,走资源节约利用、废物充分利用的循环经济之路。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吗?第一篇: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吗?1.什么样的社会是和谐社会?答: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社会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没有矛盾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么?为什么?答:不是。
理由如下:①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没有“无差别境界”和“无冲突社会”。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②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和争端,它要求的不是事物内部矛盾的消失,而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是矛盾差异的相对均衡,相对中和。
和谐社会是多元社会。
③有矛盾才有发展,努力解决矛盾,以不激化矛盾为限度,追求和谐与活力的统一,让社会各部分能够协调共同进步,最终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
11131308022411编导2班代凤第二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怎样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怎样的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和谐与斗争哲学辩证一、“和谐”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涵“和谐”的涵义是协调、温和、和缓、谦和、讲和、媾和、和平、和气,和衷共济,互助合作等。
古人说:“天时、地利、人和”是事业成败的必要条件。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说明“人和”是事业成败诸条件中最重要的关键因素。
《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
”《礼记乐记》中说:“其声和以柔。
”这些都说明在社会关系与事物中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很多大政治家都懂得“和谐”与“人和”的重要,在制定战略与策略时加以考虑和运用,有的取得实效与胜利。
另一方面,中国帝王的封建专制,也是世界上最残酷最无人性的制度之一。
例如,为争夺皇权,频繁战争,杀人无数,尸骨如山,血流成河;宫廷政变频繁,父子相残,兄弟相煎,家族火拼的事件屡见不鲜;为巩固皇权,杀害功臣、满门抄斩,株灭九族,也是常见的;最残酷的各类刑法,如千刀万刮、活埋、烹等等。
这种野蛮的政治与人民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强烈的反差;也极大地防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
事实说明:专制制度是万恶之源。
这些是应当继续彻底批判和谴责的。
二、“斗争”思想的局限性与无限扩大化的危险性与“和谐”相对立的观念是冲突、对抗、斗争、战争。
当然,在特定时期,人民反抗侵略与压迫的斗争是必要的。
即所谓“斗争”哲学。
没有斗争就没有人民的胜利。
但是,如果不分时间、地点与条件,把“斗争”绝对化,扩大化,时时、处处滥用,制造内部矛盾,就会出现社会长期混乱,甚至长期内战。
“物极必反”,回顾国内外的实例很多。
例如,在“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扩大化和“防修反修”的错误观点指导下,“反右运动”打击了50万知识分子,占当时全国知识分子总数的10%。
这是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严重打击。
“文革”十年动乱,群众组织间的争夺战,“乱批乱斗”无辜人士,一些地方发生武斗,打死很多无辜百姓;破坏了中华传统文化,破坏了教育,贻误了几代人;并使国民经济下滑到崩溃的边沿。
第5卷第4期 2006年8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Vo1.5
Aug. No.4 20O6
【政治学・哲学】
和谐社会与对立面的统一 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吴启文 (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和谐社会与一向强调斗争的辩证法有无矛盾?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文章认为同一性即对立面 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事物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它为对立面的斗争设定界限,因而具有制约和调节对立面斗争的作用。 对立面之闻何以能有和谐?就是靠同一性的这个作用来维持,因此,辩证法与和谐社会不仅不矛盾,而且是改革开 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哲学基石之一,要搞好改革开放、建设好和谐社会就应掌握好同一性制约和调节对立面斗争 的作用,而其关键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掌握对立面之间的依存关系。 [关键词]对立面的统一;和谐社会;改革开放;哲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B 0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73(2006)04—0005—05
Harmonious Society and Unity of Opposites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Southern Qi—wen Yangtze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Is there conflict between harmonious society and dialectics that emphasizes contradiction?What is philosophic basis of opening and reform?This article first argues that identity that stands for the dependant relation between opposites is a positive factor in development of things.Identity sets limits for contradiction of opposites and has the role of restricting and regulating the contradiction of opposites.The harmony of opposites is decided by identity.This article then concludes that dialectics iS not in conflict with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s the philosophic basis on which to base a harmonious society.This article finally suggests that recognizing the role of identity in restricting and regulating opposites is significant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identity;restriction and regulation;philosophic basis of harmony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哲学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工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有以下几点:人的自由和平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建立在人的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能因为种族、宗教、性别、财富、地位等因素而受到歧视。
社会公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社会公正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被公平对待。
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规范下,各方面关系和谐,社会关系和谐,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各阶层、各地区、各民族、各行业、各党派、各思想流派之间应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满足人的物质、精神、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需求,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社会进步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安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社会安全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社会安全,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
社会责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社会责任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社会文明的基础上。
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倡导文明社会观念,促进文明文化传承和创新,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时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中的“不和谐”,首先表现在阶层关系的不和谐方面,主要是社会排斥、社会剥夺和社会断裂问题。
社会排斥是说在会当中,我们制定游戏规则时,尽量考虑大家共同的利益,但每一个游戏规则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维护部分人利益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至于社会剥夺,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城市拆迁和农民失地问题,尤其是对失地农民的社会剥夺是最明显的。
这种社会剥夺,反映了我们当前的一些政策考虑得还不够周全。
社会断裂,指的是我们社会当中出现一些障碍,阻碍了阶层间流动,尤其是下层向上层的流动。
《周易》的辩证法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心理基础从中国文明发展史来看,和谐的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
《周易》中所包含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从历史传承角度讲,正是我们追求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
《周易》中的整体论观点是追求和谐的宏观理论基础,《周易》中的矛盾的对立统一、相反相成思想是关于和谐的最早也是最具体的表述,《周易》中的关于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则是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标签:和谐社会;矛盾;整体;运动;变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时代主题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形势下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合理传承。
作为中国文化的总源头,《周易》中所包含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应该说是中华民族关于“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思想的当之无愧的逻辑起点。
同时,这种辩证法思想所提供的全民族的价值选择总体上的一致性和文化认同上的共同性,正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真正的文化心理基础。
一、《周易》的整体论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周易》把整个客观世界看成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有始有终、生生不息的动态的过程集合体。
《周易》认为整个客观世界生于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老阳、少阳,老阴、少阴),四象生八卦(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又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含六爻,由此便把整个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悉数包括。
无论林林总总的自然和社会怎样千变万化,它们最终都必然要被纳入“太极”这个大一统的整体之中。
八卦所代表的八种自然现象、六十四卦所代表的自然社会的现象形态和三百八十四爻所代表的更多的变化形态,都是整体在展开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源于整体而最终仍归为整体。
首先,从宏观来看,六十四卦本身就构成一个整体大系统。
乾、坤两卦乃六十四卦之首,乾卦为纯阳卦,象征天;坤卦为纯阴卦,代表地,始于乾坤两卦,即从自然天地有成开始,天秉阳刚正气,地则厚德载物,孕育生命。
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一第一个问题:人类对自然界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我国学术界的争论中,一方主张人类对自然界应保持“敬畏”态度,另一方则认为应当持“征服”态度。
我觉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又过分极端。
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它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从“敬畏”到“征服”,再从“征服”到构建“和谐”。
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前进过程。
在古代原始时期,人与人的关系完全是一种极其狭窄的、自然形成的血缘关系。
人与自然处于混沌不分、浑然一体的状态,还没有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区分。
那时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生存以采集、狩猎为生,完全顺从于大自然的恩赐。
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
[1]虽然,随着人类学会“刀耕火种”,“环境问题”便开始产生。
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后来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
但是,这种情况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根本特征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并不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性意义。
因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的狭隘关系”。
[2]人类对自然界的完全依赖,造成人们将自然界视为神灵而加以虔诚地崇拜和敬畏。
这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一种基本形态。
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社会的最初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3]这就是资本主义时代。
资本增殖的逻辑是无节制利润追求,是“尽可能地成倍地增加劳动的使用价值或生产部门,以致资本的生产会不断地和必然地一方面造成劳动生产力强度的提高,另一方面造成劳动部门的无限多样化,也就是说, 会使生产具有包罗万象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使自然的所有各方面都受生产的支配”。
课件名称: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本做63分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斗争哲学讲的是矛盾斗争性,和谐哲学讲的是矛盾统一性或同一性。
(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加强管理就会失去和谐。
(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
(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以人为本就是人人和谐,做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建立和谐社会,就不能讲矛盾,不能讲斗争。
(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现阶段中国的和谐哲学。
(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和谐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区别就在于后者只提倡阶级斗争。
(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发展和进步。
(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革命不能直接解决国家发展的问题,只是为国家发展创造一个前提。
(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和谐哲学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社会状况目前发展的()。
(单选题)(分值:3)
A.斗争性
B.知识经济时代
C.阶段性
D.实用性
第12题、“好事要办好,实事要办实”是()的具体表现。
(单选题)(分值:3)
A.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管理科学
第13题、本质上说,管理就是搞()。
(单选题)(分值:3)
A.和谐
B.创新
C.变革
D.守旧
第14题、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应该包括()。
(单选题)(分值:3)
A.黑格尔文化
B.中国传统文化
C.现代文明
D.科学技术
第15题、在中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原则是( )。
(单选题)(分值:3)
A.改革
B.和谐
C.开放
D.发展
第16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单选题)(分值:3)
A.以人为本
B.改革开放
C.邓小平理论
D.统筹兼顾
第17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单选题)(分值:3)
A .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
B .黑格尔哲学
C .实用主义
D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第18题、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
(单选题)(分值:3)
A.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发展经济
C.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坚持和谐发展
第19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哲学基础是()。
(单选题)(分值:3)
A.和谐哲学
B.自然规律
C.斗争哲学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20题、现代科学管理的奠基人是()。
(单选题)(分值:3)
A.马克思
B.列宁
C.泰勒
D.爱因斯坦
第21题、中国共产党是()。
(多选题)(分值:4)
A .革命党
B .民主党
C .执政党
D .在野党
第22题、科学管理可以促进社会()。
(多选题)(分值:4)
A.和谐
B.发展
C.富裕
D.革命
第23题、科学发展观思想包括()。
(多选题)(分值:4)
A.发展经济
B.以人为本
C.可持续性
D.统筹兼顾性
第24题、和谐哲学是()。
(多选题)(分值:4)
A.事物在亮点阶段
B.量变过程
C.质变过程
D.相对稳定时期的事物规律
第25题、斗争哲学的方法论是()。
(多选题)(分值:4)
A.各尽所能
B.不共戴天
C.各得其所
D.你死我活
第26题、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但它对()考虑比较少。
(多选题)(分值:4)
A.如何革命
B.如何斗争
C.如何和谐
D.如何执政
第27题、任何矛盾都有()。
(多选题)(分值:4)
A.调和性
B.统一性
C.阶级性
D.同一性
第28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多选题)(分值:4)
A.巩固党的执政的社会基础
B.实现党执政的任务
C.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
D.国际社会的要求
第29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需要进一步()。
(多选题)(分值:4)
A.发展
B.和谐
C.完善
D.斗争
第30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体系是()。
(多选题)(分值:4)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
D.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