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
- 格式:pdf
- 大小:54.72 KB
- 文档页数:3
肺纤维化诊治指南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不明原因的肺间质炎症性疾病,原因不明的肺泡纤维化和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均为其同义词。
典型的IPF,主要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经数月或数年逐渐恶化,多在出现症状3~8年内进展至终末期呼吸衰竭或死亡。
主要病理特点为肺间质和肺泡腔内纤维化和炎细胞浸润混合存在。
尽管该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就其临床特征和病理足以说明这是一种特征性的疾病。
IPF的治疗尚缺乏客观的、决定性的预后因素或治疗反应,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仍是其主要的治疗药物,但不足30%的病人有治疗反应,且可表现毒副反应。
病理大多数间质性肺疾病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过程。
初期损伤之后有肺泡炎,随着炎性-免疫反应的进展,肺纤维化泡壁、气道和血管最终都会发生不可逆的肺部瘢痕(纤维化)。
炎症和异常修复导致肺间质细胞增殖,产生大量的胶原和细胞外基质。
肺组织的正常结构为囊性空腔所替代,这些囊性空腔有增厚的纤维组织所包绕,此为晚期的“蜂窝肺”。
肺间质纤维化和“蜂窝肺”的形成,导致肺泡气体-交换单元持久性的丧失。
肺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肺泡塌陷是失去上皮细胞的结果。
暴露的基底膜可直接接触和形成纤维组织,大量肺泡塌陷即形成密集的瘢痕,形成蜂窝样改变。
蜂窝样改变是瘢痕和结构重组的一种表现。
肺脏损伤后,修复的结果是纤维化还是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取决于肺泡内渗出物及碎屑能否有效清除。
如肺泡内渗出物未清除,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细胞就会侵入并增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已经证实,在成纤维细胞灶里可发现蛋白聚糖、整合素、连结体等。
这些特点表明纤维化是一种活动性进展,而不是一种“旧”纤维组织的后遗症。
)从而使肺纤维化进行性进展。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西医病因病机:胶原蛋白是肺组织的主要ECM蛋白,约占肺脏五分之一。
肺脏中何种类型的胶原蛋白与其他类型ECM成分等构成三维网状结构,作为肺组织结构的主要骨架,这些蛋白成分保持肺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特发性肺纤维化1例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486-01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性肺疾病,按病程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发病机制仍未明确,治疗上传统的抗炎疗法对ipf的效果也并不理想,一直以来是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的一大难点。
我科2010年收治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1例,现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片、胸部ct、肺功能试验等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82岁,农民,因“咳嗽、胸闷二月”入院,患者二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胸闷现象,咳痰色白量少质稀,无胸痛、流涕、鼻塞、咽痛、咯血等,曾在当地卫生服务机构予“阿奇霉素”等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胸闷气促呈进行性加重,为系统诊治来我院。
病来神清,精神软,胃纳、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体重略下降。
原有高血压病史3年,未规律服药,近来测血压正常,3月余前曾有用霉变柴草生火做饭史,当时有吸入灰尘后胸闷不适感,既往否认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稍软,气促貌,唇略紫绀,咽充血,颈软无抵抗,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运动对称,触觉语颤稍增强,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粗,闻及大量湿性啰音,双下肺闻及velcro爆裂音,心无异常,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
影像学表现:x线胸片示:两肺中下叶肺野斑片状影;胸ct 示:两肺纹理增多、模糊,两肺中下肺野及周边部见大片样模糊影,呈细网格状,所见各支气管管腔通畅,肺门及纵膈未见肿大淋巴结,胸腔内见少量积液,心影增大,以两心室增大为主,心包内见少量液性密度影。
肺功能检测:肺总量(tlc)和肺活量(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单位肺泡气体弥散量(dlco/va)降低。
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的复杂性肺部疾病。
其中包括了特发性肺纤维化、过敏性肺炎、结节病、以及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等。
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课题和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不断涌现,一些有望改变间质性肺疾病治疗现状的新疗法已开始显现。
目前认为,对于某些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而言,其治疗的最好目标,可能仅仅是控制症状;但对另一些患者而言,则有可能实现其病情的稳定、甚至达到缓解。
为了对一些可提示为某种具体间质性肺疾病的特征性病史和体征加以总结,并为相关的非专科医生,提供一些间质性肺疾病诊断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与建议,来自英国 Portsmouth 市 Alexandra 皇后医院的胸部放射科顾问医师Wallis 等,在近期的 BMJ 杂志上发表文章,综述了间质性肺疾病在诊断和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及研究进展。
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率特发性肺纤维化是最常见的间质性肺疾病。
据估计,其在英国、欧盟、和美国发病率,分别为每 10 万人口 7.44 例、23.4 例和 63 例。
特发性肺纤维化、过敏性肺炎、结节病、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是人们在临床实践中最常遇到的间质性肺疾病。
而其他的间质性肺疾病则较为罕见。
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具有不同预后和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疾病。
其中,许多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比如,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足 3 年;急性间质性肺炎还可能使患者很快死亡。
但也有一些间质性肺疾病(如结节病),可以不治而愈。
将患者早期转诊给专科医生,对于间质性肺疾病的准确诊断、患者预后、及其适当管理策略的实施等,具有重要意义。
但一项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队列研究显示,相关患者从呼吸困难出现到转诊至专家中心的中位数时间长达 2.2 年。
该研究还发现,转诊延迟与患者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而且,这种相关性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无关。
此外,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和分类,也会影响患者进入许多目前正在进行中的药物试验的可能性。
肺纤维化诊治指南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是一种不明原因的肺间质炎症性疾病,原因不明的肺泡纤维化和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均为其同义词。
典型的IPF,主要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经数月或数年逐渐恶化,多在出现症状3~8年内进展至终末期呼吸衰竭或死亡。
主要病理特点为肺间质和肺泡腔内纤维化和炎细胞浸润混合存在。
尽管该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就其临床特征和病理足以说明这是一种特征性的疾病。
IPF 的治疗尚缺乏客观的、决定性的预后因素或治疗反应,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仍是其主要的治疗药物,但不足30%的病人有治疗反应,且可表现毒副反应。
病理大多数间质性肺疾病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过程。
初期损伤之后有肺泡炎,随着炎性-免疫反应的进展,肺纤维化泡壁、气道和血管最终都会发生不可逆的肺部瘢痕(纤维化)。
炎症和异常修复导致肺间质细胞增殖,产生大量的胶原和细胞外基质。
肺组织的正常结构为囊性空腔所替代,这些囊性空腔有增厚的纤维组织所包绕,此为晚期的“蜂窝肺”。
肺间质纤维化和“蜂窝肺”的形成,导致肺泡气体- 交换单元持久性的丧失。
肺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肺泡塌陷是失去上皮细胞的结果。
暴露的基底膜可直接接触和形成纤维组织,大量肺泡塌陷即形成密集的瘢痕,形成蜂窝样改变。
蜂窝样改变是瘢痕和结构重组的一种表现。
肺脏损伤后,修复的结果是纤维化还是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取决于肺泡内渗出物及碎屑能否有效清除。
如肺泡内渗出物未清除,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细胞就会侵入并增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已经证实,在成纤维细胞灶里可发现蛋白聚糖、整合素、连结体等。
这些特点表明纤维化是一种活动性进展,而不是一种“旧”纤维组织的后遗症。
)从而使肺纤维化进行性进展。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西医病因病机:胶原蛋白是肺组织的主要ECM蛋白,约占肺脏五分之一。
肺脏中何种类型的胶原蛋白与其他类型ECM成分等构成三维网状结构,作为肺组织结构的主要骨架,这些蛋白成分保持肺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了“特发性肺(问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
近十几年来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pulmonary fibrosis,IPF)的自然病程、病因学、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抗肺纤维化药物的研发取得了一定进展,使IPF的治疗进人了新阶段。
一、概念IPF是一种病因不明,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病变局限在肺脏,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人群,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伴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气体交换障碍,导致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预后差,其肺组织学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
在临床上,IPF的概念需要与以下疾病概念区分。
1.间质性肺疾病(ILD):亦称作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和肺泡腔,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功能单位丧失的弥漫性肺疾病的总称。
2.特发性间质性肺炎(lIPs):即目前病因不明的间质性肺炎,属于ILD 疾病谱的一组疾病。
IPF是主要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类型。
二、诊断1.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多在中年及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活动后明显。
大多数患者双下肺可闻及吸气末爆裂音(velcro啰音),超过半数可见杵状指(趾)。
终末期可出现发绀、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和右心功能不全的征象。
2.胸部HRCT:胸部X片诊断IP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胸部HRCT是诊断IPF的必要手段。
UIP的胸部HRCT特征性表现为胸膜下、基底部分布为主的网格影和蜂窝影,伴(或不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磨玻璃样改变不明显,其中蜂窝影是诊断确定UIP型的重要依据。
当胸部HRCT显示病变呈胸膜下、基底部分布,但只有网格改变,没有蜂窝影时,为可能UIP型。
当胸部HRCT示肺部病变分布特征和病变性质与上述情况不符时为非UIP型,如广泛微结节、气体陷闭、非蜂窝状改变的囊状影、广泛的磨玻璃影、实变影,或沿支气管血管束为著的分布特点,均提示其他疾病。
肺间质纤维化能办慢病具体文件肺间质纤维化(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PI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其特征是肺组织中纤维组织的增加和结构的破坏。
这种病症主要由各种原因引起,包括长期吸入有害物质、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患者通常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胸痛、乏力等症状,并在X光或CT检查中显示肺部纤维化等异常。
因为肺间质纤维化对患者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在治疗和管理上非常重要。
下面将对肺间质纤维化的慢病管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治疗目标和策略:1.缓解症状: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咳嗽抑制剂等药物缓解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2.控制病情:使用免疫抑制剂、抗氧化剂等药物控制疾病进展,减少纤维组织增生。
3.改善生活质量:提供支持治疗,如呼吸康复、心理支持等,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管理并发症: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
二、药物治疗:1.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和免疫调节剂(如环孢素A)可用于控制病情进展,减少炎症反应。
2.抗氧化剂:如N-乙酰半胱氨酸、细胞色素C等,可减少氧化应激对肺组织的伤害,抑制纤维化过程。
3.透明质酸:可通过改善肺间质的水分代谢,减少纤维组织堆积,有助于缓解症状和减轻肺间质纤维化的程度。
三、非药物治疗:1.呼吸康复:通过锻炼和物理疗法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增加肺活量,减轻呼吸困难。
2.营养支持:提供高蛋白、高能量的饮食,以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增强身体抵抗力。
3.心理支持: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鼓励和支持,提供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四、预防和管理并发症:1.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患者应避免接触病原微生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2.管理肺动脉高压: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肺动脉压力,并根据情况使用降压药物和血管扩张剂。
以上只是针对肺间质纤维化慢病的部分治疗和管理策略,具体治疗措施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全文)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展性纤维化肺疾病,组织病理学和(或)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特征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1]。
IPF患者从诊断开始中位生存期仅2~3年[1,2,3,4,5]。
部分患者在短期内可出现急性呼吸功能恶化,称之为IPF急性加重(AE-IPF),是IPF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2]。
由于AE-IPF患者病情危重,进展迅速,预后差,近年来对其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国际上对AE-IPF的定义及诊断标准也不断更新。
为了规范国内AE-IPF的诊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病学组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参考和借鉴国际AE-IPF诊治指南,制定了本共识,旨在规范我国AE-IPF的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提高我国AE-IPF的诊治水平。
一、AE-IPF概念及演变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学者Kondoh等[6]首先将IPF患者在临床上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急性呼吸功能恶化定义为AE-IPF,同时提出AE-IPF诊断标准,包括:(1)IPF患者在近1个月内出现气促加重;(2)动脉血氧分压(PaO2)提示低氧血症或低氧合指数[PaO2与吸入氧浓度(FiO2)的比值PaO2/FiO2<225 mmHg(1 mmHg=0.133 kPa)];(3)胸部X线片出现新的肺部浸润病灶;(4)无明显的感染或心脏疾病。
2007年IPF领域国际多学科专家和IPF临床研究网(IPFnet)联合发表了AE-IPF 专家共识,标志着多数临床医师和研究者对AE-IPF的认同和重视[7],随之AE-IPF的诊断标准亦更新为:(1)既往或当前诊断为IPF;(2)30 d 内出现的不明原因呼吸困难的加重或恶化;(3)胸部HRCT在原来UIP 表现的双肺网状阴影或蜂窝影的背景上出现新的磨玻璃影(GGO)和(或)实变影;(4)缺乏感染的证据:气管内吸出物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培养阴性;(5)排除左心心力衰竭、肺栓塞或病因明确的急性肺损伤等[7]。
高分辨CT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高分辨CT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23例,先后行普通CT及高分辨CT检查,对比两种方法在诊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结果:高分辨CT结果示:23例(100%)患者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小叶间隔增厚,17例(73.9%)患者显示小叶性肺气肿,10例(43.5%)显示胸膜下线,均显著高于普通CT检查结果8例(34.8%)、0例(0%)、0例(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查支气管扩张、胸膜增厚、网状改变、蜂窝肺、膜玻璃样密度影等方面表现时,两种方法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高分辨CT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过程中具有更显著的优势,可更清晰显示病灶,更细微的显示病变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标签:高分辨CT;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价值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下呼吸道弥漫性炎症性疾病,临床并不常见,且诊断困难,患病率较低,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故早期诊断对于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1]。
普通CT在扫描过程中由于扫描层较厚不易发现细微病灶,特别对于IPF这种病灶细微的疾病,不易作出正确诊断,而高分辨CT(HRCT)由于扫描层较薄,可以发现细微病灶。
本研究选取23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l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研究资料中23例IPF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范围52-85岁,平均年龄(63.6±5.4)岁,病程1-8年,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刺激性干咳,且患者伴不同程度的乏力、消瘦、关节疼痛、低热等临床症状。
1.2 CT检查方法23例患者均先后行普通CT及高分辨CT检查,普通CT:患者屏气后连续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参数设置为120kV,160mAs,层厚10mm,螺距为1,准直1.5mm,矩阵为256×256;高分辨CT:患者屏气后连续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参数设置为140kV,200mA,层厚1mm,层距10mm,轴距扫描,矩阵为512×512,2s,骨重建算法,选择合适的窗宽窗位。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观察标签:肺间质纤维化;川芎嗪注射液;中医疗法肺间质纤维化以弥漫性肺泡炎和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理改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最终患者多因呼吸衰竭而死[1]。
目前西医多以抗感染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但疗效欠佳。
为探寻有效治疗方法,笔者对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的20例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依据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2],具有以下所有主要诊断条件和至少3/4的次要诊断条件。
主要诊断条件:①除外已知原因的间质性肺疾病,如某些药物毒性作用、职业环境接触史和风湿性疾病等;②肺功能表现异常,包括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③胸部高分辨CT表现为双肺网状改变,晚期出现蜂窝肺,可伴有极少量磨玻璃影;④经支气管肺活检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不支持其他疾病的诊断。
次要诊断条件:①年龄>50岁;②隐匿起病或不可解释的运动后呼吸困难;③疾病持续时间≥3个月;④双侧肺部底可闻及吸气性爆裂音。
病情轻重程度根据症状、体征、高分辨CT、肺功能、动脉血氧分压等积分判定,>36分为重度,25~35分为中度,16~24分为轻度[2]。
1.2 纳入标准符合肺间质纤维化诊断标准,近期无使用激素药物史,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及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者;不能坚持本方案治疗3个月,或中途加用免疫抑制剂及非本方案允许用药者;妊娠或准备妊娠者;精神病及80岁以上患者。
1.4 一般资料2009年2月-2012年8月期间,本院呼吸科共收治肺间质纤维化患者38例。
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49岁,平均63.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平均1.2年;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12例,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8例;轻度4例,中度7例,重度9例。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
张心中;杨敏
【期刊名称】《新医学》
【年(卷),期】2005(36)7
【摘要】进修医生教授,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什么疾病?教授特发性肺纤维化
也称隐源性纤维化性肺泡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弥漫性肺泡炎、肺泡结构紊乱及肺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疾病。
本病由于肺纤维化严重,故预后不良,一般患者存活2~4年,5年生存率为30%~50%。
近年来,国内外对特发性肺
纤维化的临床和基础实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尤其是在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概念、分类、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均有一些新的认识。
【总页数】2页(P421-422)
【作者】张心中;杨敏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医学院附属益都中心医院;山东潍坊市呼吸疾病研究
所,262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的若干问题 [J], 陈佰义
2.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的诊断及治疗 [J], 李国强;张玉华;魏路清
3.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J], 蔡后荣;郑培德
4.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进展 [J], 李振华
5.2011年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循证新指南解读 [J], 蔡后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