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确的发病率不详,1990年-1994年报道发病率约为36/100,000,但近年发病有增多趋势
• 本病多为散发,见于中、老年人;
• 发病率随年龄增加,75岁以上可增加至75/100,000。男性多于 女性。本病预后不良,五年存活率低于50%
发病机理
• 慢性炎症是IPF的主要病理基础 • 其发病过程包括肺泡炎、肺实质和肺间质不断损伤与修
职业或家居环境相关
• 吸入无机粉尘:二氧化硅----矽肺、石棉、煤、铍等 • 吸入气体:硝酸、硫酸、二氧化硫、氧中毒等
感染 • 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如普通嗜热放线菌属、嗜热念珠菌
等所致农民肺、空调肺等 药物相关的 • 博莱霉素、乙胺碘呋酮、甲氨蝶呤、放射线、高浓度氧疗
病因与分类2
结缔组织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进行性全身硬化 系统性红斑狼疮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干燥综合征 ANCA相关血管炎
湿因子阳性 ,ANCA对诊断肺血管炎有帮助.
肺功能检查
• 肺顺应性下降 • 弥散功能减退是肺功能最早期明显的改变 • 引起限制性通气障碍,肺容量下降
X线表现—胸片
• 急性期:轻者可正常 • 急性及亚急性期患者:广泛小结节样及斑片状阴影,有的呈
熔合灶。伴密度较低的磨沙玻璃状影 • 慢性期:细的网状和条纹状阴影,伴有小斑片状影,以后纤
复,最后形成纤维化 • 涉及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
病理
• 急性:为肺泡炎的改变,肺泡腔内肺巨噬细胞、淋 巴细胞、II型肺泡上皮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增多。间 质水肿、纤维素渗出、成纤维细胞成簇状增生累及 肺泡腔及间隔 • 亚急性改变:淋巴、单核、嗜中性粒细胞在间质浸 润,肺泡腔闭塞,毛细血管闭塞 • 慢性:肺泡结构紊乱,囊性变、蜂窝样改变,间质 的平滑肌增生,弹性纤维断裂,支气管周围纤维化, 肺动脉肌层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