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诊治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40
特发性肺纤维化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特发性肺纤维化概述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患者往往呈隐匿起病,主要表现为活动性呼吸困难,渐进性加重,常伴干咳。
该病目前无法治愈,临床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英文名称: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家族性IPF病例的报道提示IPF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但是还没有特定的遗传异常被证实。
发病部位:肺脏,胸部。
常见症状:活动性呼吸困难、杵状指、干咳。
主要病因:原因不明,有证据表明与遗传、吸烟、环境暴露、病毒感染、胃食管反流有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胸部高分辨率CT (HRCT)、肺功能检查、肺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检查、超声心动图。
重要提醒:该病预后差,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临床分类:IPF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两种类型,目前尚无明确的遗传学标志物检测用于区分这两种类型,前者发病率<5%、发病早且在家族中多发。
二、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病特点三、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因病因总述: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因、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吸烟、粉尘接触、某些病毒感染、胃食管反流等是IPF的危险因素。
部分患者可能与遗传有关,但是目前还没有特定的遗传异常被证实。
目前认为肺泡损伤修复中抗纤维化和致纤维化之间的平衡紊乱是IPF的主要发病机制。
基本病因:暂无资料。
危险因素:以下危险因素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1、环境因素暴露于某些金属粉尘(黄铜、铅及钢铁)和木质粉尘(松木)者的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肺纤维化诊治指南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不明原因的肺间质炎症性疾病,原因不明的肺泡纤维化和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均为其同义词。
典型的IPF,主要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经数月或数年逐渐恶化,多在出现症状3~8年内进展至终末期呼吸衰竭或死亡。
主要病理特点为肺间质和肺泡腔内纤维化和炎细胞浸润混合存在。
尽管该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就其临床特征和病理足以说明这是一种特征性的疾病。
IPF的治疗尚缺乏客观的、决定性的预后因素或治疗反应,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仍是其主要的治疗药物,但不足30%的病人有治疗反应,且可表现毒副反应。
病理大多数间质性肺疾病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过程。
初期损伤之后有肺泡炎,随着炎性-免疫反应的进展,肺纤维化泡壁、气道和血管最终都会发生不可逆的肺部瘢痕(纤维化)。
炎症和异常修复导致肺间质细胞增殖,产生大量的胶原和细胞外基质。
肺组织的正常结构为囊性空腔所替代,这些囊性空腔有增厚的纤维组织所包绕,此为晚期的“蜂窝肺”。
肺间质纤维化和“蜂窝肺”的形成,导致肺泡气体-交换单元持久性的丧失。
肺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肺泡塌陷是失去上皮细胞的结果。
暴露的基底膜可直接接触和形成纤维组织,大量肺泡塌陷即形成密集的瘢痕,形成蜂窝样改变。
蜂窝样改变是瘢痕和结构重组的一种表现。
肺脏损伤后,修复的结果是纤维化还是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取决于肺泡内渗出物及碎屑能否有效清除。
如肺泡内渗出物未清除,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细胞就会侵入并增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已经证实,在成纤维细胞灶里可发现蛋白聚糖、整合素、连结体等。
这些特点表明纤维化是一种活动性进展,而不是一种“旧”纤维组织的后遗症。
)从而使肺纤维化进行性进展。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西医病因病机:胶原蛋白是肺组织的主要ECM蛋白,约占肺脏五分之一。
肺脏中何种类型的胶原蛋白与其他类型ECM成分等构成三维网状结构,作为肺组织结构的主要骨架,这些蛋白成分保持肺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ATS/ERS/JRS/ALAT临床实践指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译文)背景:这是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协会/日本呼吸协会/拉丁美洲胸科协会联合发布的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指南的更新版本。
方法:运用系统性回顾和meta分析的方法来汇总与我们遇到的问题相关的证据。
这些证据都经过GRADE评估,多学科专家小组对其进行了讨论。
采用了预先确定的利益冲突管理策略,指南建议的制定、编写、分级都是由专门的小组进行的。
结果:指南推荐中支持或反对某种特殊的治疗干预措施,都考虑到了效果评价的可信度、结局研究的重要性、治疗结果的满意度、成本、可行性、可接受性、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结:全体成员阐述了支持或者反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各项诊疗建议的证据。
内容:治疗疑问建议问题1:IPF患者应该接受抗凝治疗吗?问题2:IPF患者应该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的治疗吗?问题3:IPF患者应该接受强的松、硫唑嘌呤和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治疗吗?问题4:IPF患者应该接受选择性ER-A内皮素手提的拮抗剂,安倍生坦的治疗吗问题5:IPF患者应该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尼达尼布的治疗吗?问题6:IPF患者应该接受吡非尼酮的治疗吗?问题7:IPF患者应该接受抗酸要的治疗吗?问题8:IPF患者应该接受磷酸二酯酶5的抑制剂西地那非的治疗吗?问题9:IPF患者应该接受波生坦或马西替坦,双重ERAs(ER-A、ER-B)吗?问题10:IPF患者应该接受N-乙酰半胱氨酸单一疗法吗?问题11:IPF患者应该接受双肺移植还是单肺移植?问题12:IPF患者应该治疗PH吗?概述指南的目的是评估从2011年至今发表的临床证据。
指南旨在让临床医师能够针对不同IPF患者,参考这些意见并作出合适的临床决策。
在应用到特定的临床情境或决策前,每条建议都经过细致的回顾总结和委员会成员的讨论,他们重视每一个特定的治疗问题,包括患者的价值观念和意愿。
临床医师、患者、第三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不应将这些建议视作规定。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疗指南(2019年版)特发性肺纤维化概述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
病变主要局限于肺部,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其肺组织学病理和(或)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特征性地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UIP)。
病因和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
吸烟、粉尘接触、某些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胃食管反流等是IPF的危险因素,端粒酶基因的某些突变可能与家族性IPF有关。
IPF的患病率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
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2/100 000~29/100 000,发病年龄在中年以上,大量吸烟(>20包年)的老年男性更多见。
临床表现一般起病隐匿。
主要表现为干咳、劳力性呼吸困难,杵状指(趾)、双下肺分布为主的爆裂音是其典型体征。
终末期可以出现发绀、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的相关临床表现。
IPF也可以是在查体时偶然发现。
IPF是弥漫性肺部疾病的一个代表性疾病。
临床表现也与多种弥漫性肺部疾病具有相似性,需要对疾病的高危因素、病程、合并症状、用药史等详细了解。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血清标记物来诊断IPF,鉴于某些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可出现类似IPF样的临床、胸部影像学表现,建议检查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CCP)、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以及抗核抗体谱等来除外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的可能。
2.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对于评价IPF的严重程度、预后非常重要。
建议定期检测肺功能指标,包括通气功能、容量测定、弥散功能。
早期的IPF的肺功能可能仅仅表现为弥散功能下降,但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典型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障碍。
通气功能中的用力肺活量(FVC)大小与IPF患者的预后相关,也是目前公认的IPF治疗相关的临床试验的常用的主要终点指标。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疗指南更新!重点都在这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炎,与通常间质性肺炎(UIP)的放射学和组织学特征有关。
它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以呼吸困难和肺功能的逐渐恶化为特征,且预后不良。
近期,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日本呼吸学会(JRS)和拉丁美洲Tórax协会(ALAT)在之前指南的基础上,重新更新了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的内容。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新版IPF诊疗指南究竟有哪些重要更新?第一,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在诊断中作用进一步加强!IPF的标志是出现了间质性肺炎的放射学特征,在2018年的IPF 诊断指南中进行了详细描述。
指南委员会认为,有几个放射学特征值得在目前的指南中再次强调,他们重新考虑了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模式的类别。
1)IPF的HRCT发现谱中有哪些重要的表现?当发现牵引性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反流(图1)和/或蜂窝状(图2)时,肺部纤维化就会被识别出来,尽管蜂窝状必须与隔膜旁气肿(图3)和带有纤维化的空隙扩大(图4)相区别。
1. 牵引性支气管扩张/支气管闭塞(图1)代表了由周围牵拉性纤维化引起的不规则支气管和/或支气管扩张;因此,在网状和/或磨玻璃衰减的背景下,可以识别出扭曲的气道。
图1. 牵引性支气管扩张/支气管闭塞(箭头)。
2. 蜂窝(图2)的定义是集群的、厚壁的、直径相近的囊性空间,尺寸在3~10毫米之间,但最大可达2.5厘米大小。
随着疾病的发展,囊肿的大小和数量常常增加。
图2. 蜂窝状(箭头)。
3. 间隔旁肺气肿(图3),主要在上叶。
中心肺气肿也是存在的。
胸膜下气肿的胸膜下囊肿通常发生在单层,比蜂窝状囊肿大(通常>1厘米);它们不与其他纤维化的特征相关,如网状结构异常或牵引性支气管扩张。
图3 间隔旁肺气肿,胸膜下相对较大的囊肿,主要位于上叶4. 纤维化的空隙扩大(AEF,图4)。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中西医诊疗要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指原因不明并以普通型间质性肺炎为特征性病理改变的一种特发性间质肺炎,主要表现为成纤维细胞灶形成、肺泡单位结构紊乱和肺纤维化。
本病临床上多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伴有刺激性干咳,双肺闻及VelCro音,常有杵状指(趾),胸部X线示双肺弥漫性网状阴影,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障碍。
病情一般进行性发展,最终因呼吸衰竭导致死亡。
本病多为散发,估计发病率3-5/10万,占所有间质性肺病的65%左右。
见于各年龄组,而作出诊断常在50~70岁,男女比例(1.5-2):1,预后不良,早期病例即使对激素治疗有反应,生存期一般也仅有5年。
本病中医一般诊断为肺痿,亦属于肺胀、喘证范畴。
以肺气虚损为病理基础,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不唯在肺,尚关乎脾肾;标实则多为痰、热、瘀。
(一)西医【诊断要点】1.病史病因不明,发病隐袭,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男女比例约为2:1,儿童罕见。
2.症状①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呼吸浅速可有鼻翼扇动和辅助肌参与呼吸,但大多没有端坐呼吸。
②咳嗽、咳痰:早期无咳嗽,以后可有干咳或少量黏液痰,易有继发感染。
出现黏液脓性痰或脓痰,偶见血痰。
③全身症状:少有肺外器官受累,但可出现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食欲不振、关节酸痛等,发热少见。
3.体征50%左右的病人出现杵状指(趾),多数病人双肺下部可闻及Velcro音,晚期出现发劣,偶可发生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和右心功能不全等。
4.检查(1)常规X线胸片:早期肺泡炎X线上不能显示异常;随病变进展,X线表现出云雾状、隐约可见微小点状的弥漫性阴影,犹如磨玻璃。
进一步进展则见纤维化愈趋明显,从纤细的网织状到粗大网织状,或呈网织结节状。
晚期更有大小不等的囊状改变,即蜂窝肺。
肺容积缩小,膈肌上抬,叶间裂移位。
(2)CT:对比分辨率优于X线,应用高分辨CT(HRCT)可以进一步提高空间分辨率,对于IPF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肺泡炎与纤维化鉴别以及蜂窝肺的发现极有帮助。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