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政治经济学 资本的积累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27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3章资本的积累过程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1.物质资料的再生产(1)再生产的含义再生产是指从经常的联系和不断更新来看的社会生产过程。
(2)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含义物质资料再生产是指为了不断地进行生产,总要不断地以它的年产品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原料和辅助材料等,从而在实物形态上去替换一年里所消费掉的生产资料,并将其并入新的生产过程。
(3)资本主义的物质资料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其目的是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当作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
再生产的条件也是采取资本的形式。
生产的客观条件(生产资料)采取不变资本的形式;生产的主观条件(劳动力)采取可变资本的形式。
(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是指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资本价值的再生产(1)从再生产的过程看,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用可变资本来购买劳动力。
这就造成一种假象,好象可变资本是资本家预付的。
但是,只要从再生产来考察,这个假象马上就会消失。
资本家这个生产过程购买劳动力所付的工资,是用工人上个生产过程的劳动产品转化的货币来支付的,是工人自己养活自己并且养活资本家,而绝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
资本主义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通常指的是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积累,逐渐壮大自己的资本,加强对市场和生产手段的垄断,从而提高自身的利润和生产力。
资本主义积累具有一定的一般规律和周期性规律,下面将对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做一些漫谈。
资本积累的动力资本主义积累的主要驱动力量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增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商品,这意味着除去劳动者所得工资的部分,资本家可以得到商品价值。
剩余价值的增加,增加了资本家的财富,并进一步扩大了资本积累的基础。
资本主义积累的水平和速度取决于垄断程度、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等因素。
垄断程度越大,资本家适应市场需要的速度越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就越快。
资本积累的规律资本主义的积累过程遵循相对稳定的一般规律,这种规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两个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区分的,前者是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后者指提高相对必要劳动时间比例( 即工人被迫工作的时间比例)以增加剩余价值。
在实际生产中,资本家通过使用更多的机器和工具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并通过检查和监测工人的时间,增加相对必要劳动时间。
这些措施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为资本积累提供了可观的基础。
2.扩大市场和提高技术水平资本主义积累的另一个重要规律是扩大市场和提高技术水平。
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和生产能力的改进,资本家们需要不断扩大市场,以实现资本积累的进一步增长。
为此,资本家们通常会投资于技术研发,改进生产流程,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其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3.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经济周期波动性指的是流行性商业景气和周期性经济衰退。
通常,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在产业和价格方面都表现出清晰的周期性规律。
它起源于繁荣时期,随着市场饱和和生产成本上升而导致行业衰退,进而导致经济衰退。
周期性经济衰退不仅会导致资本主义积累速度的减缓,而且也会导致工人地位的恶化,并促进一个自我调节的资本主义经济循环,在循环中,资本主义积累的速度和周期将在不断变化中闪亮表现。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积累一.资本主义再生产1.社会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简单再生产: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实现条件: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3.扩大再生产: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VS.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因素和基础.4.从再生产中看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1)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3)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之外也是从属资本的.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
2.商品所有权规律: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占有规律.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以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的结合为基础的4.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而劳动者反而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无偿占有别人劳动产品的权力,而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在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和消费的比率来决定的.(2)在剩余价值分为消费和的积累比率一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量决定。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②劳动生产率的高低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大小④预付资本的多少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一.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1.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2.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它的提高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
4.资本积聚:单个资本直接通过积累而在价值形式和生产要素形式上都扩大起来。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第四章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是指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创造出经济前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即在15、16世纪通过暴力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生产集中:是指社会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企业的过程。
垄断:是指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对某些部门的生产和市场实施独占或控制。
金融资本:工业和银行业的垄断资本互相渗透,最终形成了垄断阶段上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
金融寡头:在金融资本形成的过程中,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少数同时控制银行和工业的大资本家和资本家集团。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第六章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就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劳动时间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资本积累: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
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生产性流通费用:由商品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纯粹性流通费用: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产业资本:是指投在生产领域、能够产生出剩余价值的资本。
货币资本:是指资本家手中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货币执行了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的特殊职能,资本的这种特殊形态表现为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在产业资本运动的生产阶段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仅执行一般的生产职能,而且执行资本的职能的特殊形态表现为生产资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积累目的和要求:(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劳动力商品理论(3)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方法(4)资本积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5)资本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运动形式不同。
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前者流通的内容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后者流通的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运动限度不同。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①资本总公式G—W—G′就是总公式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既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又要实现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首先,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结果只是使商品的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价值量不会发生改变。
◇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贱买或贵卖不产生剩余价值。
商品所有者是买者和卖者的统一。
而且,商品交换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可以把商品贵卖给别人,别人也可以把商品贵卖给他;同样,他可以贱买别人的商品,别人也可以贱买他的商品,得失相抵,不能增殖。
既贱买又贵卖也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这种情况下,他个人是增殖了,但从全社会来看,价值总量没有增加。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一切关系的总和,离开了流通,他只能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他可以为自己创造价值,但不可能为自己创造出剩余价值。
二、劳动力商品理论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1)劳动力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劳动力价值取决于维持劳动力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3)劳动力价值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三章 ⼀、选择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成为商品。
2劳动⼒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第⼀,劳动⼒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由⼈,他必须有权⽀配⾃⼰的劳动⼒;第⼆,劳动者丧失了⼀切⽣产资料和⽣活资料,除了⾃⼰的劳动⼒以外⼀⽆所有,必须*出卖劳动⼒为⽣。
3 劳动⼒商品价值的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存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以再⽣产他的劳动⼒;2、劳动⼒繁衍后代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以延续劳动⼒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出的费⽤,⽤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产需要的劳动⼒。
4劳动⼒的价值决定还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5劳动⼒商品的使⽤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于⾃⾝价值的价值源泉。
6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定点⽽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7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种物,⽽是⼀种以物为媒介的⼈和⼈之间的社会关系。
8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产中的不同作⽤,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产过程中采取⽣产资料和劳动⼒两种不同的形态。
以⽣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产过程中被消耗,⽣产出新的产品,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量的变化。
由于以⽣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不改变⾃⼰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c)。
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由于在⽣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了等价的劳动⼒价值,⽽且还包括了⼀定量的剩余价值,因⽽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可变资本(v)。
9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10相对剩余价值⽣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11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仍然是由该企业的⼯⼈创造的。
12超额剩余价值的⽣产也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13资本主义⼯资的本质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