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3章资本的积累过程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1.物质资料的再生产(1)再生产的含义再生产是指从经常的联系和不断更新来看的社会生产过程。
(2)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含义物质资料再生产是指为了不断地进行生产,总要不断地以它的年产品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原料和辅助材料等,从而在实物形态上去替换一年里所消费掉的生产资料,并将其并入新的生产过程。
(3)资本主义的物质资料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其目的是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当作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
再生产的条件也是采取资本的形式。
生产的客观条件(生产资料)采取不变资本的形式;生产的主观条件(劳动力)采取可变资本的形式。
(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是指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资本价值的再生产(1)从再生产的过程看,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用可变资本来购买劳动力。
这就造成一种假象,好象可变资本是资本家预付的。
但是,只要从再生产来考察,这个假象马上就会消失。
资本家这个生产过程购买劳动力所付的工资,是用工人上个生产过程的劳动产品转化的货币来支付的,是工人自己养活自己并且养活资本家,而绝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积累一.资本主义再生产1.社会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简单再生产: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实现条件: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3.扩大再生产: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VS.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因素和基础.4.从再生产中看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1)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3)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之外也是从属资本的.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
2.商品所有权规律: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占有规律.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以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的结合为基础的4.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而劳动者反而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无偿占有别人劳动产品的权力,而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在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和消费的比率来决定的.(2)在剩余价值分为消费和的积累比率一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量决定。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②劳动生产率的高低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大小④预付资本的多少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一.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1.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2.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它的提高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
4.资本积聚:单个资本直接通过积累而在价值形式和生产要素形式上都扩大起来。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积累目的和要求:(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劳动力商品理论(3)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方法(4)资本积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5)资本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运动形式不同。
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前者流通的内容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后者流通的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运动限度不同。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①资本总公式G—W—G′就是总公式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既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又要实现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首先,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结果只是使商品的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价值量不会发生改变。
◇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贱买或贵卖不产生剩余价值。
商品所有者是买者和卖者的统一。
而且,商品交换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可以把商品贵卖给别人,别人也可以把商品贵卖给他;同样,他可以贱买别人的商品,别人也可以贱买他的商品,得失相抵,不能增殖。
既贱买又贵卖也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这种情况下,他个人是增殖了,但从全社会来看,价值总量没有增加。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一切关系的总和,离开了流通,他只能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他可以为自己创造价值,但不可能为自己创造出剩余价值。
二、劳动力商品理论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1)劳动力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劳动力价值取决于维持劳动力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3)劳动力价值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积累名词解释
资本积累是指通过投资和生产活动积累起来的资本量的增加和增值过程。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资本积累是指通过投资将资金转化为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创造新的价值和财富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凭借自己的资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并组织起来进行生产活动,通过生产和销售产品获得利润。
这些利润又被再次投资进入生产,形成资本的再生产循环,从而不断扩大资本积累规模。
其次,资本积累是指由于资本的持续投入和积聚,生产和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资本积累使得企业能够更多地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这样就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加社会财富和人民生活水平。
再次,资本积累也是指由于资本积累的存在,资金可以更加灵活地流通和转移,为创造和投资更多的新项目提供了基础。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家可以通过将资金投入到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寻找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从而促进了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最后,资本积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资本积累可能导致财富的不平等分配。
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家通过获取更大的利润,积累了更多的财富,而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相对较
低。
另一方面,资本积累也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给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总之,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过程之一,它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然而,资本积累也需要注意平衡各方利益,避免财富不平等和资源环境破坏问题的发生。
政治经济学_______ 课程
案
课程编号:030001
总学时:68 周学时:4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经济学、经济类、统计学一年级开课时间:2010—2011学年第1学期
使用教材:新编政治经济学程长羽主编(0210)
授课教师姓名:程长羽、刘秉龙、杨雅如等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1. 授课思路:从再生产角度,通过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聚、 资本集中等概念的展开,揭示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2. 主要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 生产和再生产
二、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三、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四、 资本积累的实质
第二节 资本积累量的决定 一、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二、 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第三节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一、 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二、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三、 相对人口过剩
3. 课堂练习:
已知总资本构成为1500c+750v,剩余价值率100%积累率20%追加资本
与原来的有机构成相同,求第二年的总产值?
教
学
过。
第三章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一节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第二节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3.1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和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一)生产与再生产
1、定义: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2、再生产的特点: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3、再生产的类型: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4、扩大再生产的类型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1)可变资本是由工人创造的;
(2)全部资本是由工人创造的;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即再生产出可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力。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1、定义:是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追加资本,从而使生产规模得以扩大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2、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3、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资本家对高额剩余价值的追求的内在动力和资本家为避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外在竞争压力都促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二)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3.2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一、资本的有机构成
二、资本的积聚与集中
三、相对过剩人口
一、资本的有机构成
1、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2、资本的价值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3、资本的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
4、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趋势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提高的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以单个资本增大为前提。
二、资本的积聚与集中
1、资本的积聚
资本积聚就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积聚是伴随资本积累而进行的,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而资本积累则是资本积聚的重要条件。
2、资本集中
1、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2、资本集中的两种方式:一是兼并即大资本吞并小资本;二是联合即把许多分散的小资本(包括社会闲散资金)集合成少数大资本,例如组织股份公司的方式。
资本集中的这两种方式,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这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3、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
(1)是否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2)增长速度不同。
由于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速度的限制,因此,它的增长速度是受制约的;而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它可以使单个资本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
——这就是为什么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的原因。
(3)反映的关系不同。
4、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联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
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增强了大资本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必然加快资本集中的速度;
另一方面,资本的迅速集中,增大了积累的规模,又会反过来加快资本的积累。
三、相对过剩人口
1、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而成为过剩的劳动人口,即经常的失业人口。
2、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另一方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绝对地增加了——这是因为:首先,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机器的广泛使用,对劳动者体力的要求降低了,妇女和儿童都可以进工厂工作;其次,竞争以及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得城乡小生产者和中小资本家破产,变为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雇佣劳动者。
这样,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对资本供给的绝对增加,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表现为存在着大量的失业工人。
3、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积累的产物,而且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周期性,危机时期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减少,繁荣时期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迅速增加,这样,由失业人口组成的产业后备军,便起着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适应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周期性变化。
同时,资本家还可以利用产业后备军来威胁在业工人,迫使在业工人提高劳动强度和接受资本家的苛刻条件。
4、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
(2)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
(3)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
附: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5、减少失业的途径
(1)加快经济发展;
(2)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劳动力供给增长的速度;
(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
(4)加强就业服务;
(5)反对就业歧视。
§3.3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的内在必然联系。
二、无产阶级的贫困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具体表现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两种形式。
1、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国民收入中,无产阶级所占比重和资产阶级所占比重相比日益下降。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表明,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贫富悬殊越来越大。
2、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
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有时候或有的人会出现绝对的恶化。
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业和半失业人口的经常存在且有所增加;
(2)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时会出现下降的情况;
(3)大量的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三、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与趋势
1、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1、生产社会化
随着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资本的集中和积聚,单个资本日益膨胀,出现了规模巨大的企业,集中成千上万的工人一起共同生产,生产过程成为许多人共同协作的社会化生产,产品也成为协同劳动的产品。
(2)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之间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协作关系日益密切。
(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狭小的、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渐汇合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又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形成和发展了世界市场。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共同占有,以便对社会生产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劳动产品实行统一分配。
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越来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
(1)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有计划性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3)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等。
——资本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
它也表明了资本主义事实上的局限性和过渡性,使其必然被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思考题
1、简述资本积累及其客观必然性。
2、资本积聚与集中的区别与联系。
3、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4、结合实际分析,如何正确认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5、试分析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并联系我国实际分析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