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资本的积累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734.50 KB
- 文档页数:12
解释:资本积累的主要过程_
从表面上看,资本积累过程中对追加劳动力的购买,完全符合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律: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资,他们是以平等的商品所有者的资格进行等价交换的。
但是,这只是表面形式,是一种假象,只要我们对扩大再生产过程加以考察,就会很清楚地看出隐藏在这种等价交换背后的真实内容。
第一,资本家用来购买追加劳动力的资本,不过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第二,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资本,在购买劳动力并变成工人的消费基金以后,不但要由工人在生产中把它重新生产出来,而且还要加上新的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的不断买卖只是资本积累的形式,其内容只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一句话,资本积累的实质是用剩余价值去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第 1 页共 1 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3章资本的积累过程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1.物质资料的再生产(1)再生产的含义再生产是指从经常的联系和不断更新来看的社会生产过程。
(2)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含义物质资料再生产是指为了不断地进行生产,总要不断地以它的年产品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原料和辅助材料等,从而在实物形态上去替换一年里所消费掉的生产资料,并将其并入新的生产过程。
(3)资本主义的物质资料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其目的是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当作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
再生产的条件也是采取资本的形式。
生产的客观条件(生产资料)采取不变资本的形式;生产的主观条件(劳动力)采取可变资本的形式。
(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是指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资本价值的再生产(1)从再生产的过程看,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用可变资本来购买劳动力。
这就造成一种假象,好象可变资本是资本家预付的。
但是,只要从再生产来考察,这个假象马上就会消失。
资本家这个生产过程购买劳动力所付的工资,是用工人上个生产过程的劳动产品转化的货币来支付的,是工人自己养活自己并且养活资本家,而绝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
《资本论》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资本论》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3.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2. 商品和货币3. 资本和剩余价值4. 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5.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资本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 教学难点: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资本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运用《资本论》的理论进行解释。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资本论》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商品和货币,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单位。
3. 讲解资本和剩余价值,引导学生掌握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4. 讲解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5.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资本论》的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6. 组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资本论》的理论体系。
7.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的深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其对《资本论》理论的应用。
七、教学资源:1. 马克思.《资本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相关学术评论和解读文章。
3. 现实经济案例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讲解商品和货币的概念。
2. 第二课时:讲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概念,引入剩余价值理论。
3. 第三课时:深入讲解剩余价值理论,分析资本积累的过程。
4. 第四课时:讲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讨论其内在矛盾。
5. 第五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资本论》的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中国原始资本积累精英们不断的在给人们讲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种人,一种是勤劳的,聪明的人,他们非常的节俭,慢慢的变得富有了,成了富人。
另一种人是懒惰的,他们耗尽了自己的一切,成了一无所有的流浪汉。
"这就是精英们给人们描绘的富人(也就是资本家)和穷人(也就是工人)产生的原因。
一些人被这种谎言蒙蔽了,觉得有道理,信以为真。
然而当我们睁开眼睛,仔细审视一下资本家的发家史以后,便会发现事情正好相反。
有些人吃、喝、玩、乐而他的财富却不断的增加。
另外一些人一天从早干到晚却过不上温饱的日子。
而且这些人干得越多,就越贫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呢?原来秘密就源于资本。
源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
由于资本掌握在资本家的手上,作为劳动力的出卖者--工人生产的商品越多,价格就越低,工人的工资也就越低,也就是作为商品的劳动力的价格就越低。
所以工人的劳动为资本家生产出了财富,为自己却生产出了贫困。
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不能进行独立的劳动,进而不能独立的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
只能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受资本家的剥削。
私人资本在中国,而今占据半壁江山。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私人资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经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私人资本累积速度之快,集聚之巨,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极为罕见,真是警世骇俗!经典资本主义的英国,其资本的原始积累从16世纪开始到18世纪中结束大约经历了两三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严法厉制,刀光剑影,一部至今想起来仍令人不寒而栗的灾难史。
而中国的原始积累,仅仅用了大约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便大势已定,虽然也很不齿,但似乎并没有那样血腥。
私人资本在中国,近年来可谓志得意满,你几乎可以在任何场合都看到见资本的人格化弹冠相庆,风光豪奢。
他们的出位秀演,诸如豪华消费,恶意欠薪,妻妾成群,权钱勾结,是中国经济社会的一道道刺眼风景。
然而,最令人不能理解的是,我们有些经济学家还在绞尽脑汁地论证什么"原罪"赦免,真不知人间有"丢脸"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