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课程作业 资本积累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解释:资本积累的主要过程_
从表面上看,资本积累过程中对追加劳动力的购买,完全符合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律: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资,他们是以平等的商品所有者的资格进行等价交换的。
但是,这只是表面形式,是一种假象,只要我们对扩大再生产过程加以考察,就会很清楚地看出隐藏在这种等价交换背后的真实内容。
第一,资本家用来购买追加劳动力的资本,不过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第二,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资本,在购买劳动力并变成工人的消费基金以后,不但要由工人在生产中把它重新生产出来,而且还要加上新的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的不断买卖只是资本积累的形式,其内容只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一句话,资本积累的实质是用剩余价值去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第 1 页共 1 页。
第三章资本的积累过程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产生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又会变成资本。
资本的积累过程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从再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实质和一般规律,分析了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以及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必然趋势。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社会再生产的分类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各种各样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此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一个社会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
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
这种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生活资料。
与此同时,任何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它们既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物质条件,也满足人们生活上的需要,从而使再生产能够顺利地进行。
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这是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就都无法进行。
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
因此,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所以,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社会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用来补偿在生产中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已消耗的物质资料以外,还要为扩大的生产规模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第四章资本的积累过程前面分析了资本如何产生剩余价值,本章考察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进而揭示资本积累的本质及其对无产阶级状况的影响;同时,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人口规律,从而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深。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一)再生产的涵义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此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
这种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来划分,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就是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的再生产,即生产出来的新产品,只能够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则是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即生产出来的新产品,除能补偿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掉的物质资料外,还有剩余的物质资料,可以用于追加的生产要素,从而生产规模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简单再生产。
但是,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要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析简单再生产,就是要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作一个不断重复进行的过程,从而可以消除从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的分析中所产生的某些假象,发现其新的重要特点,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
1、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的。
2、不变资本也是工人创造。
3、劳动力的再生产从属于资本。
以上特点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中,不仅再生产出新的物质资料,而且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一方面不断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又不断再生产出雇佣劳动者。
因此,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涵义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家将自己所占有的剩余价值的相当部分转化为资本投资生产领域,从而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的积累过程资本的积累过程————一个货币额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是要执行资本职能的价值量所完成的第一个运动。
这个运动是在市场上,在流通领域内进行的。
运动的第二阶段,生产过程,在生产资料转化为商品时就告结束,这些商品的价值大于其组成部分的价值,也就是包含原预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
接着,这些商品必须再投入流通领域。
必须出售这些商品,把它们的价值实现在货币上,把这些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这样周而复始地不断进行。
这种不断地通过同一些连续阶段的循环,就形成资本流通。
积累的第一个条件,是资本家能够卖掉自己的商品,并把由此得到的绝大部分货币再转化为资本。
下面假定资本是按正常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流通过程的。
对这一过程的详细分析要在第二卷里进行。
生产剩余价值即直接从工人身上榨取无酬劳动并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决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
以后他还必须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619值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
它的各部分归不同类的人所有,并具有不同的、互相独立的形式,如利润、利息、商业利润、地租等等。
剩余价值的这些转化形式要在第三卷里才来研究。
因此,我们在这里一方面假定,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按照商品的价值出售商品,而不去进一步研究资本家如何回到商品市场:既不研究资本在流通领域里所采取的那些新形式,也不研究这些形式所包含的再生产的具体条件。
另一方面,我们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者当作全部剩余价值的所有者,或者,不妨把他当作所有参加分赃的人的代表。
总之,我们首先抽象地来考察积累,也就是把积累只看作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
此外,只要积累在进行,资本家就是在出售所生产的商品,并把出售商品所取得的货币再转化为资本。
其次,剩余价值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丝毫也不会改变它的性质以及使它成为积累要素的那些必要条件。
不管资本主义生产者自己握有的或分给别人的剩余价值的比例如何,他总是最先占有剩余价值。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前面6个篇章内容回顾商品和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关键词: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前六篇为后面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了分析的元素(基本概念)。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七篇是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最后一篇,具有综合性和总结性。
是在前六篇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将这些概念联系起来。
????主要内容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所谓的原始积累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引言部分讲述研究资本积累的两个假设条件和研究资本积累方法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着重论述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研究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着重论述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和占有规律,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在扩大再生产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观点。
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着重论述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论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过程。
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的积累的历史趋势,提出剥夺者就要被剥夺的革命结论。
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现代殖民理论,进一步论证了资本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
第七篇总论部分第七篇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总结;对后面三卷内容的预先阐述。
总论主要内容:1.研究资本积累的两个假设2.研究资本积累的方法3.对后面几卷的内容进行预告共5段第1段:资本流通的形成。
资本的第一个运动是在流通领域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第二个运动是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转化为商品;第三个运动是商品又进入流通领域,换成货币,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
简言之,货币(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货币——资本。
资本的积累过程
资本的积累过程在整个资本论体系中它的理论地位可以从这样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
总的来说,本篇在《资本论》第一卷的范围内,是把资本积累当作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加以考察,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在这里讲的资本积累过程或者说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过程不是与资本生产过程相对立的另外一个理论部分,而是从属于资本的生产过程这个理论,而且是直接生产过程。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把资本论第一卷划分三大块,大体结构上是对的,但是说成是三个理论就错误了。
第一篇讲价值理论,第三到六篇讲剩余价值理论,第七篇讲积累理论,如果把这种说法当做是教条,三大块是三个不同的理论这样的看法那就是一种形而上学错误的看法,整个资本论第一卷都是讲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而这个直接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所以第七篇也不例外。
这里不是和资本生产过程相对立的,相独立的,相分割的另外一个理论,把积累当做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考察,这是在第七篇前言里讲过的。
首先说明了积累理论不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理论,而是从属于资本的生产过程。
而资本论第一卷对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所要揭示的问题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公式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本质的规定。
是在抽象程度最高的层次上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基本最本质的规定。
所以第七篇仍然从属于资本生产过程,用来说明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经济关系的。
作为资本的直接生产要素这句话决定的第二点,这里所讲的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过程暂时撇开了流通过程这个中介。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是一个对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在这里,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互为中介。
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包含资本的流通过程在内的一个再生产过程。
但是在本篇范围内对于资本积累过程和在生产过程的分析是暂时撇开了它的流通过程。
把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过程仅仅看作是生产过程单纯的重复或者是扩大规模的重复,把流通的中介只在必要的范围内提一下,所以研究对象的性质把握这一点,第七篇这里讲资本积累过程是把它当作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来考察。
从另一方面上说,如果资本论全三卷的理论联系来看,一二三卷不仅作为从整体上有一个抽象上升的理论发展过程,而且对应的篇章也有这样的关系。
如果从全三卷的关系来看,那么第七篇同时具备了这样两个地位和作用。
第一,它成为由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向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的一个过渡的中介和起点。
因为在这篇里面资本的生产过程已经看作是一个连续的往复不断的过程。
而这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是以流通为中介。
因此要进一步八五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经济运动的全貌,哪怕是在抽象层次上完整地把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全貌就必须把流通过程纳入到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再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资本的流通过程从另外一个意义上就叫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里多次指出以流通为中介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它又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逻辑起点。
第一卷第七篇和第二卷第三篇所讲有一个共同点。
这个共同点都要涉及到资本在生产的物质条件问题。
这都是它们的前提,这是共同的,这个物质前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实物方面,一个价值方面。
那么在第一卷第七篇我们简单地把它作为一个前提。
虽然在第一卷第五篇涉及到价值的再生产,但那是部分的。
价值和实物是不一样的,只有劳动力的价值是属于真正的再生产。
第三,跟第三卷的关系来看,主要是从第三卷里的第三篇利润率的下降,资本积累导致利润率的下降,导致资本过剩时的人口过剩,导致由于消费不足而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导致资本的毁灭。
那么如果说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主要是从社会总资本的内部结构和比例失调的角度,以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角度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和它的物质基础。
那么第一卷的第七篇则是从社会两极分化的角度,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这个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
在不同的周期变化
中,马克思通过劳动供求对劳动供求规律的批判。
第二是第三卷则是从结构比例失调的角度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
而第三卷第三篇则是从资本积累当中资本过剩这个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资本增长的边际。
关于在生产的一般概念和一般原理,包括一般意义的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等。
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也不能停止消费。
补充了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这个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从生产一般的角度来分析内涵和外延就只需看生产要素,这里生产要素就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否增长。
在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要素的情况下实现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而外延的生产要素也包括生产场所扩大。
这里从生产一般的角度来看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从生产一般的角度看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就是在不增加生产要素后者增加一种而不增加另一种的情况下,不增加或少增加生产要素的情况下而实现了生产规模的扩大。
跟生产要素的增长不成比例,这叫做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也叫做集约的经济增长。
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内涵和外延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都又增加了新的规定。
除了生产要素本身的考察之外,第一,还需从价值方面考察,不仅要看实物量价值量,还要来看剩余价值是否增加,要分清四个方面:物质,价值,投入,产出。
要考虑这四个不同的方面。
关于再生产的一般条件:任何社会的再生产过程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不论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那么为了保证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两个条件:一,生产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必须得到补偿或者替换。
二,劳动力也要得到不断地替换和补偿,劳动力的再生产就需要一定的生产资料,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要维持在一定程度,保持正常的消费资料要得到保证,这是从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再生产,生产上消耗掉的生产要素要能够得到补偿,按照原有的规模得到补偿,其次如果是扩大再生产,那么社会除了要补偿简单再生产之外,总产品当作还必须要有一部分用作追加的生产资料和追加劳动力的生活资料,这就是从生产一般的角度,任何社会都是这样。
当然这个扩大再生产过程用作追加的生产资料和追加工人的生活资料,这里当然有一个条件,是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在技术条件变动的情况下,那么通过总产品用途的改变或重新组合也可以实现扩大再生产,这里我们都没有涉及资本,也没有涉及价值,这就是从生产一般的角度来看,那么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已经涉及这些条件。
而若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角度来讲,这里还要增加时价值的实现问题,不仅要考虑物质,还要考虑它的价值,不仅要考虑资本的补偿,还要考虑剩余价值的实现等问题。
追加的生产要素可以在生产规模扩大的基础上生产出来。
第三,再生产过程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关系。
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如果进一步说往前追溯,我们追溯到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也具有特殊的社会性质,这个二重性是指有用劳动和抽象劳动,特殊的社会性质是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它的物质内容是劳动过程,它的社会形式是价值增值过程。
那么在第七篇当中马克思指出正如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它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统一一样。
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同样具有二重性。
它也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统一。
《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读后感
姓名:高峥
学号:104753100228
专业:马克思基本原理
课程名称:《资本论》导读
指导老师:许兴亚(教授)
成绩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