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类专业数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126.09 KB
- 文档页数:2
教育与职业》杂志投稿须知本刊是全国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以繁荣教育科学研究,倡导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服务教育学学科建设及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办刊宗旨。
《教育与职业》杂志现为旬刊,上旬刊为全彩色印刷,主要刊登有关教育与职业方面综合内容,中、下旬刊内文为黑白印刷,主要刊登教育研究学术论文。
本刊已实施《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凡欲投稿本刊的作者,敬请阅读本《投稿须知》。
上旬刊读者定位:以毕业生就业直接相关学校的管理人员及有关政府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为读者主体。
内容:以读者感兴趣的重大、难点、热点教育问题为基本内容。
风格:从民间角度出发,对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报道及探讨。
主要栏目设置及要求特稿:作为本刊主打文章,及时、有深度地反映与教育、职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体现民间性、统战性(包容性、团结性,建言献策)、教育性。
报道:教育新闻事件的反应及追踪。
高端:高层领导、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及专家对教育、职业方面的观点、趋势分析,工作部署等。
要有新意,要谈得实,有深度,主题突出,有指导性。
观察:对某教育问题、事件进行深度调查及评论。
注意题材,特别是要从不同角度找出问题,建言献策。
人物:校长访谈;访谈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各界人士,请其谈谈对教育相关问题的看法;访谈企业家等,谈企业的用人之道,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员工培训以及对院校培养人才有何希望等群星:院校宣传。
突出名校,突出学校特色。
纪实:注重真实、鲜活。
以原生态反映现实教育中的甜酸与无奈。
言论:与教育、就业相关的评论民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关的文章视野:有关国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文章职场:与培训、就业、创业相关的文章、政策(可与相关培训、劳动就业部门及职介、猎头公司联络,寻找培养人才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出现的脱节问题及现象,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学校如何与企业相连,促进学生就业教育春秋:历史职教人物,写其理论成果、办职教的一些故事,配其照片;职业教育历史资讯:国内与教育、职业相关的信息。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胡玲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是实施课程教学的重要方面。
教材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课程建设的成效,也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成效。
为此,笔者就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实施重点、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开展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需求。
教材是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工具。
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教材是知识与思想传承的载体,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是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和教育目标实现的坚强保障。
任何学校的教材建设与管理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新时代教材建设质量,切实体现课程思政要求,满足人才培养创新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要充分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坚持校企合作的教材开发机制,鼓励老师积极参与省部级优秀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重点建立理论与实操结合的职业技能知识体系,使理 论知识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按照文件要求对教材进行规范的选择,坚持选优选新,切实向学生传达最新最优的专业知识;教材建设要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制定结合起来,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要求,选用与培养方案对照的优秀教学参考书;教材编写必须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服务专业技能学习,服务职业能力提升。
在教材编写的系统性、完整性上,要彰显每门课的亮点特点。
每章前都有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要求十分明确;每章后都有案例分析与思考题,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突出了教材的实用性。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21年第35期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而言,其中的理论知识复杂,需要学生在掌握知识点中结合自身理解,将课本中的知识通过恰当的思考思维,转换成自己的知识。
因此,为了将课程思政有序引用到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上来,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现状制定科学的实施策略,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将讲课时间、学习任务都留给学生,促使学生在钻研探索知识中,有序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课程思政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一)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许多高职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认为以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相关的工作将会很累、很烦,要做许多的“脏活累活”,而且还需要掌握许多的知识,并且工资还很低。
这些思想就会导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的时候就会很消极,没有动力。
这个时候就可以合理地将课程思政应用到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的教学中来,给学生灌输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性以及意义,还有就是作为一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作者应该具有的责任和担当是什么样的。
并且还要给学生灌输不能轻易放弃,要坚持到底,学会自己克服和解决困难[1]。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从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相关的工作最终是要为人民服务的。
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来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作人员可能就会在工作中出现一些失误,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所以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老师在进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课程思政来给学生讲解一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相关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明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相关工作中出现失误所产生的后果,来激发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让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满意度以及专业思想稳定性。
将课程思政应用到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来可以有利于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课堂满意度以及思想稳定性。
中职电子类专业活页式教材开发路径探索摘要:活页式教材内容按照项目或者模块划分,采用抽取的形式装订,可以更方便、更灵活地更新或者添加项目内容,便于及时将前沿技术、工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市场性和时代性,是职业教育有效且实用的教材形式。
本文从课程顶层设计出发,以重庆市规划课题研究为抓手,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活页式教材及其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路径,为活页式教材开发提供可参考的样例。
关键字:课程建设活页式教材数字化资源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教材在不断地升级改进。
但是,目前依旧存在教材内容与滞后于技术应用,教材的结构体例不能体现实际工作流程等问题,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以重庆市“双优计划”,即优质学校和优质专业建设为契机,重构课程体系,开发数字化资源,编写课程教材,提升教师教材使用实践能力,力争探索出电子类专业教材开发的高效路径,解决目前电子类专业教材及其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以群建课,明确课程性质和定位教材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和工具,同时也是课程建设理念和思路的物化成果,因此要做好教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得成课程结构的顶层设计出发,梳理课程理念和思路,搭建构成体系。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以电子技术在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的应用为导向,围绕电子设备安装调试员及周边岗位群,构建智慧生活专业群,以专业群为中心,以重庆市五年一贯制、现代学徒制试点为纽带,联合高职院校和产教融合型企业,通过专家研讨会分析职业群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归类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框架和学生成长诉求,构建通用型+方向化+备考类的1+N+2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的定位和性质。
2.过程引领,开发学做一体活页教材活页式教材是把“企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教材主体内容,按照“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促进自主学习”的思路进行教材开发设计,并提供教学微课、工艺视频、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等丰富、适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纸质+互联网”的一体化教材形式。
1 前言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政策与路径,代表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聚焦到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上来。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意义,并从国家层面对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整体设计和部署。
我校汽车工程学院组建了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导师“校企双元、四方联动”的课程思政教研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均为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探寻课程之魂、构建育人路径、开发思政图谱、实施全面育人,建设了新能源汽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开展了多个课程思政项目,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通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课程的实践过程,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探索提高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思政有效性的途径。
2 课程思政实践2.1 课程总体设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教研教学团队按照“工于技·匠于心·品于行”的人才培养理念,解构动力电池维护维修工作任务,对接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围绕课程蕴含的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绿色发展理念、时代精神、工匠精神、中国技术等思政元素,探寻课程之魂,确定了“有理想、精强电、能诊断、会排障、护绿能”的课程教学目标,重组了“任务+主题元素”的课程思政内容,深耕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学生报国之志。
基于平台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形成教与学的正向反馈。
(1)构建育人路径,形成了“六融六促”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在即教学团队中融入思政教师,促使价值塑造“集思广益”;在教学目标中融入思政,促使价值塑造“靶向鲜明”;在教案中融入思政,促使价值塑造“有的放矢”;在教学环境中融入思政,促使价值塑造“耳濡目染”;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促使价值塑造“步步渗透”;在教学效果评价中融入思政,促使价值塑造“入心入行”。
智库理论智库时代 ·198·一、时代背景和培养目标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正式确定“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将职业本科教育纳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1]。
2019年4月4日召开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指出“着力培养发展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品牌专业,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让更多有志青年成长为能工巧匠”[2]。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致力于“培养一流职业人才,助力民族汽车工业”的目标,以工为主,工、管、经、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层次职业技术型人才。
在总的培养目标下,数学课程应发挥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为专业课服务,打破学科中心的课程模式,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二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三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简洁精炼、热衷创新的品质和坚忍不拔、刻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数学类基础课程现状与改革(一)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数学类教材内容偏理论化,叙述了很多方法推导和技巧,如极限、导数、积分的计算,但现在计算机软件计算更快更准,很多繁琐的计算推导无须人工。
目前概率统计、数学建模等被各行各业普遍认为是常用的,所以选编教材时应补充这些有生活价值的知识。
目前数学类课程教学主要是讲授法,学生以听、练为主,虽然这不是数学类课程独有的现象,但知识的抽象性使得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不理想。
加之现在的学生行为、认知习惯和以前不同,更不能把从上一辈接受的教育以同样的方式来教现在的学生。
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方向多,对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呈多样性,为教师的教学组织增加了挑战。
教师团队有“青黄不接”的现象,老教师有教学经验但信息化教学技术不熟悉,现用现学起来比较慢,年轻教师学习能力强但缺乏教学经验,需要时间锻炼,这就使得整体教学水平不能快速稳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