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的护理干预
- 格式:pdf
- 大小:196.22 KB
- 文档页数:3
临床护理干预在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术的应用观察作者:杨昌星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27期【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置管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方法:对35例本院血管外科收治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置管溶栓治疗,入院后对患者进行人为性的整体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疼痛干预,体位干预等,观察35例患者的临床情况。
结果:患者在护理干预下积极配合治疗,25例完全开通,10例部分开通,临床症状完全缓解27例,部分缓解8例。
结论:置管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之一,实施有效的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下肢动脉栓塞置管溶栓患者的疼痛值,减轻焦虑及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及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护理干预;置管溶栓;下肢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动脉栓塞是常见的血管外科急诊疾病之一,是临床上引起腿部进行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急,进展快,具有较高的截肢率和死亡率,[1]该疾病急性期需要紧急手术处理,恢复血供,否则则会有织肢体坏死和截肢的危险。
此病临床上常表现为;6P征,即疼痛(pain)、麻木(paresthesia)、苍白(pallor)、无脉(pulseless)、运动障碍(paralysis)和皮肤温度变化(polokiothermia)。
[2]本文总结了我科室2016年1-12月采取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35例,在有效的护理干预下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收集2016年 1月至2016年 12月本科室收治的35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龄36-80岁,平均58岁。
这些患者均在多普勒超声或下肢动脉造影检查证实有下肢动脉栓塞。
2 方法采用 Seldinger 技术经健侧股动脉插管行选择性患侧肢体动脉血管造影,以明确动脉栓塞的部位,然后将导管插至血管病变处,即刻推注0.9%生理盐水 50 mL+尿激酶 25 万 U+肝素钠3000 U, 20~30 min 推完,待患者回病房之后改为0.9%生理盐水 500 mL+尿激酶25~50万 U 行输液泵持续溶栓治疗,速度为20~40 mL/h,并及时做好调整,溶栓期间同时予0.9%生理盐水10ml+阿加曲班20mg静脉行抗凝治疗,速度为2~4ml/h鞘内泵入,每隔2~4小时监测凝血功能指标。
下肢动脉栓塞置管溶栓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摘要】目的:对下肢动脉栓塞置管溶栓患者进行不同模式的护理干预,比较在实施不同模式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方法:本次研究时间为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随机抽取本院收治的30名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置管溶栓法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按照随机数字法将30名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一组实施常规护理,并编组为对照组,一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并编组为观察组,对不同护理实施模式下患者护理前后疼痛指标、心理状态、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VAS疼痛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围术期未出现并发症案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4例并发症发生案例,占比26.67%(P<0.05);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患者高(P<0.05)。
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消除患者的心理负面情绪,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使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提升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下肢动脉栓塞;并发症下肢动脉栓塞是指其他部位的血栓脱落,顺着循环系统和血流方向到达下一个部位,造成血管堵塞。
该病是周围血管常见疾病之一,急性发作,病程发展较快,临床上存在较高的截肢率和病死率。
目前,临床上对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以置管溶栓为主,该疗效显效明显且安全性高。
为进一步提高下肢动脉栓塞治疗效果,本次研究抽取我院30例患者予以置管溶栓综合性护理并观察临床价值,具体如下文所示。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行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术治疗的患者30例,对其一般资料进行整理,且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肢动脉栓塞的诊断标准,且具备实施溶栓治疗的标准;(2)患者无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3)患者以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
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来我院采取溶栓术进行治疗的下肢动脉血栓患者60例,采取随机原则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溶栓术治疗后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
结果:观察组患者溶栓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肢体缺血后再灌注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以及血尿、鼻出血、牙龈出血、术后穿刺点渗血血肿等出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显著较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3.3%,与对照组患者的73.3%相比,显著较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术患者,术后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各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促使患者历程护理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术;并发症;临床护理【中图分类号】R33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240-01下肢动脉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导致下肢动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与患者长期卧床、手术、危重疾病等因素有关。
临床研究表明,下肢动脉血栓是导致患者的肢体坏死、截肢的重要原因[1]。
目前,临床上对于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主要采取的方式为溶栓,溶栓术在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是患者在采取溶栓术进行治疗后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会给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2]。
因此,临床如何对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来降低患者溶栓术并发症发生率,是十分重要的。
笔者以下就对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来我院采取溶栓术进行治疗的下肢动脉血栓患者60例,采取随机原则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的护理摘要:目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护理,对实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效果作用。
方法对我院在2018年所接收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随机抽取60例,对患者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通过完善的治疗准备,在治疗后加强对穿刺部位、患肢与溶栓导管等肢体部位的护理。
结果结合护理措施的采取为患者提供完整的康复指导,55例痊愈、3例好转、1例无效、1例转院。
结论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静脉至关溶栓治疗中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最终能够更好的帮助病患恢复健康,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静脉置管;溶栓;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当前临床中常见的血管性外科疾病,主要在长期卧床的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例如骨折或髋关节手术之后,以及慢性脑血管病患者等修养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情况下会形成指明的肺栓塞,或是血栓后遗症在机体中的残留,主要表现为小腿肿胀、色素沉着以及静脉性溃疡与肢体残疾等。
传统溶栓方式是以全身系统为根本,对血栓的溶解效果较为一般。
静脉置管溶栓术的采取是在病变的静脉中放置溶栓,同时跨越血栓段,将溶栓药物通过导管侧孔在血凝块中直接起效,以此对血栓进行溶解,同时减少药物用量,优势较为突出,能够有效避免麻醉与手术切口等问题。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次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是在我院2018年所接收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男女患者均为30例;年龄43~72岁,平均(53.5±0.7)岁;左下肢25例,右下肢55例;均通过彩色多普勒的超声检查形式对病症进行确诊,髂静脉血栓20例,髂股静脉血栓20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腘静脉血栓10例;病程3~11d,平均4d;其中病症出现是由手术创伤所引起的为12例,年龄超过70岁为15例,长期卧床8例,长期久坐10例,无明显诱因20例。
所有患者的患肢所承受的病症情况程度各不相同,有些患者患肢肿胀,有些患肢疼痛难忍,自主活动受限,肌张力提高,皮肤温度增高。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置管溶栓的护理体会目的总结经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并分析2013年1~12月收治的38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体会。
结果患者在护理干预下积极配合治疗,29例患者栓塞动脉完全开通,9例部分开通。
临床症状完全缓解31例,部分缓解7例;患者术后1周内在心理状态、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置管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适宜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信心,减少心理问题,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
标签:下肢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护理体会急性下肢动脉栓塞(acute limb arterial embolism,AE)是常见的血管外科急症之一,发病急,进展快,具有较高的截肢率和死亡率[1],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pain)、麻木(paresthesia)、苍白(pallor)、无脉(pulseless)、运动障碍(paralysis)及皮肤温度变化(polokiothermia),简称“6P”征[2]。
与全身性溶栓疗法、传统的取栓术、Fogarty导管取栓术等相比,目前研究表明下肢動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具备良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3,4]。
2013年1~12月我院采用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38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1~12月我院共治疗38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其中男26例,女12例。
年龄24~81岁,平均64岁。
栓塞部位为左下肢21例,右下肢17例,全部患者诊断均符合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标准(上述6P特殊征象)中的1条或数条,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有下肢动脉缺血栓塞。
1.2手术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健侧股动脉插管行选择性患侧肢体动脉血管造影,以明确动脉栓塞的部位,然后将导管插至血管病变处,即刻推注生理盐水50 mL+尿激酶25万U+肝素钠3000 U,20~30 min推完,之后改为生理盐水500 mL+尿激酶(25~50)万U行输液泵持续溶栓治疗,速度为(20~40)mL/h,溶栓期间同时予低分子肝素4000 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每天监测凝血功能指标。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症的溶栓治疗及护理【摘要】目的分析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症的溶栓治疗及护理的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70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患者均采用大腔导管抽吸血栓合并留置溶栓导管介入治疗。
将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组,将行常规护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35),将行综合护理的患者纳入观察组(n=35)。
治疗及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者治疗有效率、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两组感者凝血指标、D-二聚体水平。
结果(1)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观察组患者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溶栓治疗及行综合护理效果显著,患者的凝血指标得以提升,D-二聚体水平稳定在正常范围以内,减少并发症的同时,复发概率小,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症;溶栓;护理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是指下肢动脉被来自某个部位的血栓堵塞,继而造成肢体远端发生急性缺血,表现为急性缺血性疼痛和坏死。
下肢动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患侧肢体剧痛、麻木、无力、栓塞远端动脉搏动消失、皮肤颜色苍白、皮温低、感觉障碍等,以上临末表现出现之后,需要立即就诊,确定病因,采取有效措施,以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期。
我院血管外科于2019年l月~2020年6月对l38例急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行置管溶栓治疗,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为70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患者者均采用大腔导管抽吸血栓合并留置溶栓导管介入治疗。
将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组,将行常规护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35),将行综合护理的患者纳入观察组(n=35)。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最小患者27.6岁,最大患者81.3岁,平均年龄(45.39±6.1)岁,发病时间2.3h~6.8d;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最小患者27.9岁,最大患者81.4岁,平均年龄(45.31±5.9)岁,发病时间2.5h~6.9d。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的护理干预作者:刘白鸽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7年第2期郑州市卫生学校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2 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总结护理经验。
结果:患者在护理干预下均能积极的配合治疗,栓塞动脉完全开通患者37 例、部分开通患者5 例;38 例临床症状完全改善,6 例部分改善。
结论:术前、术中、术后的精心护理能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强,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置管溶栓;护理干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AE)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截肢和死亡[1],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使用安全,效果肯定,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2]。
良好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我院通过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患者进行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具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间在我院接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置管溶栓治疗的患者42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27 例,女15 例;年龄在31-82 岁之间,平均年龄(60.8±7.2)岁;左下肢栓塞28 例,右下肢栓塞14 例;病程1h-3d,平均病程(36±5.8)h;所有患者均经下肢静脉血管造影确诊,符合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诊断。
1.2 护理方法1.2.1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起病较急,患肢疼痛剧烈,患者极易出现焦虑、恐惧、急躁等负面情绪,导致其治疗依从性下降,对治疗和预后不利。
在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给于患者关心和安慰,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环境,使患者尽早完成角色转化[3],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知识宣教,使其了解疾病知识和手术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和治疗依从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置管溶栓术后的护理目的总结介入置管溶栓术后的护理经验。
方法对17例置管溶栓术后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和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结果1例患者术后穿刺点出血不止被迫拔管,其余16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结论护理人员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介入置管溶栓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标签:深静脉血栓;溶栓;术后;护理下肢静脉血栓系统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血栓一旦脱落可引起肺栓塞,直接危及患者生命。
此病由于发病隐匿,多数早起症状不典型,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时,往往较重。
与外伤后、盆腔手术后卧床有关或由于血栓形成与高凝状态,LEDVT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采用介入置管溶栓术已成为DVT治疗的常用方法,那么术后的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在临床治疗满意度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表1)表1 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护理了17例DVT患者一般资料患病肢体发病原因血栓临床分型男女年龄平均年龄左侧右侧外伤手术后自身疾病中央型周围型混合型11 6 25~72 52 14 3 12 5 13 2 2术前B超均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系统形成1.2 术前护理观察临床上根据血栓发生的部位、病程及临床分型不同,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⑴中央型:起病急,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触痛,患侧下肢明显肿胀,浅静脉扩张,皮温及体温增高。
多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右侧。
⑵周围型:股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大腿肿胀疼痛,但下肢肿胀不明显;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突然出现小腿剧痛,患肢不能踏平着地,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并且有深压痛,踝关节过度背屈时小腿剧痛(Homans征+)。
⑶混合型:患病全下肢肿胀、剧痛、苍白和压痛,伴有体温升高和脉搏加快;病情继续发展可表现为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进而足背和小腿出现水泡,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并成青紫色,处理不及时可发生肢体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