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
- 格式:pptx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25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1)“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1)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2)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3.新文化运动前期: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1)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2)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深化理解 近代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专题二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旗帜深化理解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比较考向1时空逻辑:鸦片战争前后新思想的萌发(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二,29)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答案 B解析“西学中源”缺乏事实依据,但并非毫无价值,故A项错误;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D项错误.考向2主干知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2017·德阳二模,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答案 B解析“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反映了中体思想,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范畴,故A项错误;李鸿章强调中体,目的是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故B项正确;仍强调中体,说明并没有打破“华夷之辨”的偏见,故C 项错误;中体思想不是科学依据,故D项错误.考向3论从史出: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改革方案(2017·大连二模,29)梁启超认为: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资本若不收归国有,只以土地收归国有,其结果必南辕北辙.这说明梁启超() A.强调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B.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C.其主张与“平均地权”有一致性D.明确反对进行社会革命答案 B解析从材料中“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可知梁启超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考向4新史观:从文明史观视角认识康有为的思想(2017·濮阳三模,29)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热衷于“大誓群臣”,为此一再拟疏上奏,却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维新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B.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C.康有为反对改革集权体制D.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答案 D解析材料未体现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故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集权体制,故C项错误.考向5主流意识:民主平等的教育近代化(2018·湖南十校高三联考,29)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应把培养“人上人”的目标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并说“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识,所以新教育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即‘民主’)主义”,可见,陶行知提倡的新教育的实质是()A.以民主平等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B.发展公平公正的国民教育C.要求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D.要重视教育科学的实用性答案 A解析“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说明陶行知提倡教育的平等,“新教育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即‘民主’)主义”说明陶行知提倡教育的民主,由此可知陶行知提倡新教育的实质是以民主平等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故A项正确;B项未体现陶行知教育的民主性,故B 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教育科学的内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考向6学术前沿: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2017·湖南十三校二模,29)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A.片面地夸大了人性之美B.批判指陈传统文化之弊C.全面颠覆国人道德观念D.全盘肯定西洋人文主义答案 B解析材料作者认为“‘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显然所指的并不是新文化运动对人性之美的片面夸大,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面颠覆国人道德观念,这属于程度失当,故C项错误;“全盘肯定西洋人文主义”,这虽然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但题干材料中并没有相关的提及,故D项错误.考向7唯物史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2018·保定一模,31)毛泽东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末(么),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这反映出()A.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科学探索B.表明当时国内“左”倾错误已经泛滥C.中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质疑D.中苏关系处于矛盾僵化状态答案 A解析题目中毛泽东的话强调的是:对于苏联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要结合本国国情,是正确的思想,故A项正确;“左”倾是一种错误的忽视国情的思潮,故B项错误;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非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质疑,只是建设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故C项错误;毛泽东的这段话发表时期并非是在中苏关系恶化时期,故D项错误.。
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下达标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
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解析:选B。
主张“君权神授”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时期的孟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故B项正确;“天命有常”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同样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故D项错误。
2.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
这些思想“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思想的独到价值”。
体现其这一价值的思想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圣人执要,四方来效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解析:选B。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源于《孟子·梁惠王上》,是儒家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韩非子“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选用封建官吏维护统治”即建立君主专制与“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相符,故B项正确;“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不偏袒权贵,法律的准绳决不能屈从于邪恶,材料中并无体现法治,故C项错误;“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出自《韩非子·说难》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3.《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
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 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解析:选C。
孔子的思想注重“仁”“礼”,并未突出人性,突出人性的是孟子、荀子等思想家,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意欲强调“解决冲突的方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不难看出,这是通过伦理道德的作用来维系统治,故C项正确;注重伦理道德与提升民众道德水平无关,故D项错误。
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一、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线索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思想,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学。
儒学的“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诸侯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2 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3 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两教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发展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线索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科技文化: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汉代的汉赋的发展,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明清时期,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
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起来并受到重用。
④思想文化: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第28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下达标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解析:选B。
据材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可知,古代医术重在治病救人,而不是教化病人的心理,故A项错误;材料“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B项正确;材料“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以儒家思想作为行医准则,而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故C项错误;据材料“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可知古代中国医术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润,而不是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故D项错误。
2.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深究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解析:选B。
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适可而止的,并非钱宝琮自己如此认为,故A项错误;根据“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可知古代数学并不追求对理论的探索,故B项正确;《九章算术》的主要方向就是应用,故C项错误;根据“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可见古代的数学强调与生活接近,故D项错误。
3.1884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中国宗教》一书中提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37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试题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37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试题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37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试题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37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1.(2016·北京文综)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
《论语》《大学》等被译为拉丁文,多部儒家经典被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B项正确。
“在西方引起轰动”不能表明其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题干所述传教士对中国文化西传的贡献,不能表明中西文化交流仅限于传教士之间,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对西方政治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江苏单科)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析:材料中李贽的做法“离经叛道",说明其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选C项。
第3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古代中国的科技1.四大发明2.数学、天文和历法(1)数学①《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②计算工具:早期是算筹,后来演变为算盘。
(2)天文①天文观测:留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③仪器制作:创制了浑仪、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
(3)历法①夏朝时有了《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②元朝时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了三百年。
3.农学和医学(1)农学著作: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2)医学著作①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③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1.《诗经》(1)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中期三百多首诗歌。
(3)特点: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4)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楚辞(1)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代表作: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
3.汉赋(1)含义:以楚辞为基础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内容丰富,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1)繁荣原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
(2)成就:唐代诗歌成就非凡,分边塞诗、山水诗、讽喻诗等形式。
(3)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
5.宋词和元曲(1)宋词①繁荣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
②派别: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36 宋明理学1.(2017·江苏单科)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
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
朱熹按照自己的理学思想将“克己”理解为战胜自己的私欲,这种理解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与孔子的本意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
A、B两项与朱熹的思想正好相反。
“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答案:D2.(2016·上海单科)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解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现了探究万物,领悟其理的认识论,这属于程朱理学的认识方法,故应选D项。
A、B、C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
答案:D3.(2015·北京文综)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是理学思想的两大流派,二者都是对儒学的发展,故②④的表述错误,可排除,正确选项为C。
答案:C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课时作业38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I可二45分钟满分J00分HH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 •承德高三联考)“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绑(细绢)帛者,谓之为纸。
绑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么一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解析:“伦乃造意”等字眼意在强调人们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选项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蔡伦是改进造纸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字记载是二手史料,并不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当然有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答案:C2.(2018 •枣庄高三调研)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
这种状况表明()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表明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与社会民生相关的书籍生产和消费,故B正确;C、D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B3.(2018 •益阳高三质监)法国作家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帝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体和麻醉药这些发明,屮国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
中国真是一个保有胎儿的酒精瓶。
”据此,你认为雨果()A.认为屮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B.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C.认为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D.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解析:材料“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说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在中国与西方的不同作用,故C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