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藏戏名词解释藏戏是西藏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也是藏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戏源于古代的宗教仪式,经过演变与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
下面我将为大家解释一些与藏戏相关的关键词。
1. 藏戏:藏戏是指西藏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也是藏族人民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之一。
藏戏通常在宗教节日和盛大庆典时上演,内容常常涉及宗教故事和传统神话。
藏戏以歌舞表演为主,结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文化性的表演形式。
2. 唢呐:唢呐是藏戏中常用的乐器,又被称为“圣乐”。
它是一种双簧乐器,形状像长笛,音色高亢激昂。
唢呐在藏戏中被用来伴奏和引领演员的表演,起到提升气氛和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
3. 藏戏剧种:藏戏剧种指的是藏戏中的不同剧目类型。
主要分为四大类:布达(描写宗教故事和神话)、嘎尔(表演英勇的民族英雄和历史故事)、悲剧(以悲剧传说为主题)、随剧(根据演员玩票曲而命名)。
每一类剧种又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剧目,形式丰富多样。
4. 藏戏演员:藏戏演员是藏戏中的表演者,通常是由男性扮演女性角色。
他们根据具体剧目的要求进行表演,有的需要高亢激昂的称颂,有的需要柔和细腻的表情和动作。
藏戏演员通常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和学习,具备扎实的演艺技巧和丰富的表演经验。
5. 藏戏服饰:藏戏服饰是藏戏表演中的重要元素,对于展示角色身份和情节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藏戏服饰通常使用鲜艳的颜色和华丽的布料,以反映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同时,服饰也采用了丰富的装饰,如金银丝线、宝石、珠饰等,以增添演出的豪华感和视觉效果。
6. 藏戏舞蹈:藏戏舞蹈是藏戏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的动作和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剧情发展。
藏戏舞蹈通常具有独特的舞步和动作设计,包括踢踏、跳跃、转身、旋转等,以展现人物的品格和心情。
7. 藏戏布景:藏戏布景是指在表演过程中搭建的舞台和背景,用来展示剧场的场景和主题。
藏戏布景通常精心设计,采用传统的造型和装饰,如龙、鹿、云等,以营造戏剧氛围和增加观众的视觉享受。
第四课《藏戏》一、作者简介马晨明,1977年生,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
支援西藏,人民日报记者。
现任教师。
马晨明(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
早年援藏,《藏戏》入人教版课本,人民日报记者。
现任教师。
二、多音字藏:zàng(宝藏)cáng(隐藏)传:chuán(传说)zhuàn(自传)三、理解词语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噬:咬。
吞食。
敦厚:忠厚。
招徕:招揽。
本课指藏戏开场用陈述藏戏历史的方式招揽观众。
优哉: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开山鼻祖:开山:佛教用语,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创立寺院。
鼻祖:比喻创始人。
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随心所欲:随:听任;欲,想要,希望。
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四、知识点1.文章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与艺术特色,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从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感受到藏戏所折射出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2.结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第一部分(1—3段)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
课文开头先用三个排比句,以连续三个问句开篇,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也可以演出三五天”。
这样的开头总结全文,也激起读者的好奇,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4—17段)详细介绍藏戏的来源及其主要特点。
(4—7)藏戏的起源—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8—17)具体介绍藏戏的主要特色。
重点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靠“师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和发展。
3.课文描述详略有当。
前三段,三个连续的问句是对藏戏的总体提示,中间部分围绕藏戏的特点从不同方面详细展开介绍,同时也是对前面三个问题的回答,自然呼应。
知识点教材分析: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
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一分一总”的关系结构文章。
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介绍:马晨明,1977年生,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
支援西藏,人民日报记者。
现任教师。
作品:《金融时报》《西藏采访笔记》《藏戏》。
作品《藏戏》收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七课中,写作形式新颖,在《藏戏》中用三段反问句开头,引人入胜。
多音字:种:zhǒng种子zhòng耕种传:chuán传奇zhuàn传记背:bēi背包bèi背诵鲜:xiān鲜艳xiǎn鲜见近义词:结束——完成雄浑——雄壮柔顺——温顺压抑——压制敦厚——忠厚稀奇——稀罕反义词:结束——开始压抑——放纵朴实——华丽松散——紧凑缓慢——迅速稀奇——常见理解词语:【咆哮】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吞噬】吞食。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雄浑】雄健浑厚;雄壮浑厚。
【布施】把财物等施舍给人,后特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饭。
【身无分文】形容非常贫穷。
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课文原文及赏析
《藏戏》课文原文
藏戏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剧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藏语中,藏戏被称为“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
相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内容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的表演形式也非常独特,它以唱为主,说白很少。
演员们戴着面具演出,形象鲜明、夸张。
演出一般分为三部分:开场仪式、正戏和结尾祝福。
开场仪式庄严隆重,正戏则表演故事的主要情节,结尾祝福则往往是一些寓意吉祥的话语。
藏戏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藏戏》赏析
《藏戏》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藏戏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展现了藏戏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开头简要介绍了藏戏的名称和起源,引出了下文的内容。
接着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表演形式和特点,使读者对藏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最后总结全文,点明藏戏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语言运用方面,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使读者对藏戏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同时,通过举例子的方式,使得文章内容更加具体、有力。
总之,《藏戏》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介绍民族文化的文章,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藏戏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藏戏的艺术特点与表演形式藏戏是西藏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戏拥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多样化的表演形式。
一、艺术特点1. 唱腔独特:藏戏以其独特的唱腔风格而著称,充满了浓厚的藏族特色。
在表演中,演员们通过悠扬的歌唱,将情感传递给观众,展现出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注重舞蹈表演:藏戏以其精妙的舞蹈表演而备受称赞。
舞蹈动作流畅优美,姿态优雅,展现出丰富的图案和动态的变化,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妙的艺术世界。
3. 丰富的道具:藏戏在表演中广泛使用各种精美的道具,如面具、服饰、头饰等等。
这些道具不仅提高了表演的装饰性,还起到了烘托氛围、突出形象的作用,使得整个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4. 剧本故事精彩:藏戏的剧本故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这些故事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信仰和价值观念,同时也诠释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二、表演形式1. 对白唱词:藏戏中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了对白和唱词。
演员们通过对白的方式来传递故事情节,同时也通过唱词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2. 并排唱:在藏戏中,经常出现演员们并排唱的场景。
演员们通过不同的唱腔和动作来展现各自的角色性格和情感表达,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和谐感。
3. 面具舞蹈:面具舞蹈是藏戏表演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演员们戴着面具,通过精妙的舞蹈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展示各类角色,同时也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和个性。
4. 乐器伴奏:藏戏的表演少不了悦耳动人的乐器伴奏。
演员们在表演中配合乐器的演奏,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活泼,增强了观众的艺术享受感。
综上所述,藏戏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多样化的表演形式。
它通过唱腔、舞蹈、道具和剧本故事等方面的展示,生动地展现了西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藏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得它成为了人们了解和领略西藏文化的重要途径,并在国内外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力和口碑赞誉。
藏族戏剧在藏语中称为“阿吉拉姆”,藏戏起源自西藏藏戏初创时的古老传说。
“阿吉拉姆”意为“戏剧女神”,简称“拉姆”,即仙女。
藏戏艺术历史十分悠久,在藏族发祥时期由民间歌舞,说唱和宗教仪式等原始艺术源起并综合发展。
在8世纪藏族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初步产生,形成白面具藏戏,14、15世纪经噶举派著名云游高僧唐东杰布在修建众多铁索桥的过程中发展形成蓝面具藏戏,17世纪藏戏随着藏文化的鼎盛而达致繁荣兴旺。
藏戏在流传中,与各地藏区的文化艺术传统结合,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不同剧种,如西藏的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青海的黄南安多藏戏、华锐安多藏戏、果洛洛萨尔藏戏,四川的康巴藏戏、阿坝安多藏戏、嘉绒藏戏、德格藏戏,甘肃的楠木特安多藏戏等。
同时在大的藏戏剧种中,又形成不同流派,如蓝面具藏戏剧种中的觉木隆、江嘎尔、香巴、迥巴四派,白面具藏戏剧种中的宾顿巴、扎西雪巴、尼木巴三派,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带的安多藏戏剧种中的黄南、阿坝、甘南、华锐等派,康巴藏戏剧种中的巴塘、理塘、道郛、甘孜等派。
这些不同的剧种和流派,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在这些剧种和流派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蓝面具藏戏及其觉木隆派藏戏,它由白面具藏戏发展而来,蓝面具藏戏剧种流派虽然产生得较晚,但艺术风格发展得最为丰富,影响最为深远,广泛流传于西藏各地以及国内各个藏区,甚至于在国外如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和克什米尔地区也有它的踪迹。
因此,藏戏在中国庞大的戏曲大体系中是一个卓有影响的民族戏曲大系。
藏戏为现存中国戏曲剧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
它比我国其它一些大剧种,如昆曲、京剧、川剧等历史产生更早。
与中国其它少数民族戏曲相比较,藏戏更有其独特之处。
许多其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汉族地区接近,因而他们的戏剧无论音乐声腔、表演形式等,都受到汉族戏曲的影响很大。
藏戏也受到中国各民族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许多其它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的影响,但是,它在独特的藏族社会历史和生活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形成了藏族自己独创的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艺术格式和韵致。
藏戏的资料藏戏是中国民族戏曲中的一支重要分支,也是西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形式之一。
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剧目内容,使得藏戏在西藏地区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和艺术影响力。
本文将从藏戏的起源、特点、发展和现状等方面介绍藏戏的相关资料。
一、起源与发展藏戏起源于西藏地区,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左右。
据史书记载,当时西藏地区的贵族和宫廷里有一种类似于朝鲜的舞蹈表演活动,后来逐渐发展为藏戏。
最初的藏戏可能只是一种宗教仪式或宫廷娱乐活动,而且在起初的阶段没有固定的剧本,演员主要通过即兴表演来展示自己的才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藏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剧目内容。
它结合了藏族的音乐、舞蹈、戏剧和杂技等元素,展现了西藏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尤其是在17世纪后期,随着喇嘛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藏戏逐渐成为了宗教仪式和民众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点与表现形式藏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艺术表现形式和剧目内容。
首先,藏戏的表演语言主要是藏语,演员通过唱、念、诵、读、吼等多种方式展示剧情。
其次,藏戏的音乐和舞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舞者的动作和音乐的旋律来传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另外,藏戏还注重色彩的运用,演员的服装和舞台背景都以鲜艳而华丽的色彩为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
在剧目内容上,藏戏涵盖了西藏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历史,包括宫廷史诗、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题材。
其中,最著名的剧目包括《格萨尔王》、《色拉日巴》、《木船》等,它们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展示了藏族民众的英勇、智慧和乐观精神。
三、现状与保护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藏戏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尤其是受到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西藏青年对藏戏失去了兴趣,传统的戏曲文化逐渐衰落。
因此,保护和传承藏戏的任务变得尤为迫切。
为了更好地保护藏戏,西藏自治区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对藏戏艺术团体的扶持力度,提高演员和剧目的质量。
藏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在藏语文中被称为“阿吉拉姆”,是‘仙女大姐”的意思,简称“拉姆”(即仙女)。
藏戏艺术,历史十分悠久,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
基本介绍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
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
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
藏戏的传统剧目相传有“十三大本”,经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此外还有《日琼娃》《云乘王子》《敬巴钦保》《德巴登巴》《绥白旺曲》等,各剧多含有佛教内容。
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
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
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角色分类藏戏中没有角色行当的分工,戏班中一般只有剧情讲解者、演剧者、喜剧者、祝福者、伴唱伴舞者等,尚未形成完整的行当体制。
藏戏课堂笔记一、概述藏戏,是中国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西藏。
它是西藏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也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藏戏是通过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故事情节和内涵的。
在藏族地区,藏戏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的重要载体。
在西藏自治区以及四川、云南、青海等藏族聚居地区广泛流传。
二、藏戏的特点藏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宗教性藏戏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宗教元素。
在藏戏中,经常能看到对佛陀、护法神和历史上的宗教人物的表演。
藏戏被视为一种宗教仪式,具有虔诚和神圣的意义。
2. 舞蹈性藏戏的表演中,舞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戏舞蹈动作优美、独特,充满了西藏高原的特色。
舞蹈动作通过手势、身体的姿态和舞步的变化来表达故事中的情节和情感。
3. 服饰和化妆藏戏的演员通常穿着华丽的传统服装,其中包括锦缎制成的衣袍、头饰和面具等。
演员的化妆也是藏戏的一个特点,通过不同的颜色和图案来表达角色的身份和性格。
4. 音乐性藏戏的音乐是由乐器和唱腔组成的。
其中常用的乐器包括牛角、马头琴、二胡、锣鼓等。
唱腔则以西藏地方音乐为基础,结合西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藏戏音乐风格。
三、藏戏的剧情和演出形式藏戏的剧情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宗教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
藏戏演出不仅仅是一种舞台表演,更是一种艺术的传承和宣传。
藏戏演出通常由多个场次组成,每个场次有自己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演员们通过表演技巧和精神力量,将故事和情感呈现给观众。
四、藏戏的地位和影响藏戏作为西藏民间艺术的瑰宝,不仅在西藏自治区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有着一定的知名度。
藏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被列入了国家级的保护项目。
藏戏在文化传承和交流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藏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同时也是文化交流和交往的桥梁。
许多藏戏剧团和演员经常参加各种国内外的演出和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
有关藏戏的知识点总结一、藏戏的起源和历史藏戏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古老的藏族传统宗教活动。
在藏区,尤其是在寺庙和寺院,经常可以看到藏戏的表演,这些表演大多以宗教经典和佛教故事为主题,配有唢呐、法器和藏戏舞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戏形式。
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藏戏也经常作为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的重要表演内容,成为了藏族宗教文化和民间娱乐文化的融合体。
在藏族地区,藏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时期。
在这一时期,藏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宣扬,成为了藏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尤其是明清时期,藏戏的表演形式和内容经过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藏戏的基本特征。
二、藏戏的表演形式和特点藏戏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包括了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
在藏戏的表演中,演员们身着传统的藏族服饰,通过唢呐等乐器的伴奏和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来演绎剧情和表达情感,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神秘和激动人心的艺术世界。
藏戏的表演形式非常丰富多样,既有完整的剧目,如《阿诺戏》、《达达戏》等,也有零散的小戏、短剧等不同形式,涵盖了宗教、历史、民间传说、爱情等多种题材,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藏戏的表演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宗教性和仪式性。
藏戏的剧情和角色多来自佛教教义和传统文化,表演过程中伴有祈祷、祭祀等宗教仪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 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藏戏的表演中运用了独特的舞蹈、唱腔和音乐,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给观众带来深刻的文化体验。
3. 丰富的戏剧内容。
藏戏的剧目内容广泛,包括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爱情悲喜剧等,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4. 多重表现形式。
藏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了歌唱、舞蹈、对唱、说唱等,极大地丰富了演出的艺术效果。
三、藏戏的地位和意义藏戏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藏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和历史记忆的延续。
藏戏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通览学案,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温馨提示: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继续运用结构化预习的方法展开预习。
每完成一步不忘相互检查。
小组长一定要发挥监督、调控作用,控制好时间。
看哪组学得最认真,学得效果最好!
四、自主检查,交流备展。
温馨提示:同学们,备展很重要,你们小组先确定好要展示哪方面的内容和展示方式,人人都要参与交流、参与备展,确定好中心发言人,然后做好交流,做好备展准备;看哪组展示最精彩,收获最多!课内达标检测:
1、读准字音,选择正确的画√
A、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hōng hòng)
B、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
(châ qiâ)
C、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
(bēi bâi )
D、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毫无倦意。
(hē hâ)
2、用课文里的词语填空
()的激流()的江水()的百姓()的
()的牛皮船()的容貌()的舞姿()的唱腔
3、看拼音写词语:
tuō jiāng tūn shì wū nǜ qīng miàn liáo yá
( ) ( )( ) ( )
4、我知道藏戏是这样形成的
5、课文运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
五、成果展示,补充评价
六、梳理问题,提出疑问
疑问一:
疑问二:
七、总结收获,修补学案。
教后反思:
绿手指
美国一个小镇,有一位老奶奶,长着“绿手指”。
千万别以为她是个妖怪或有什么特异,这是当地人对好园丁的称赞。
一天,老人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金盏花。
老奶奶想:金盏花,除了金色,就是棕色,白色的?不可思议。
不过,我为什么不试试呢?
她对八个女儿讲了,遭到一致反对。
大家说:”你根本不懂得种子遗传学,专家都不能完成的事,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可能呢?”老奶奶决心一个人干下去。
她撒下金盏花的种子,精心侍弄。
金盏花开了,全是橘黄的。
老奶奶在中间
挑选一朵颜色稍淡的花,任其自然枯萎,以取得最好的种子,第二年把它们栽种下去。
然后,再从花朵中挑选颜色浅淡的种子栽种……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怀疑,一直坚持。
女儿远走了,丈夫去世了。
生活中发生了很多的事,老奶奶处理完这些事之后,依然满怀信心地栽种金盏花……
二十年过去了,有一天早晨,她来到花园。
看到一朵金盏花开得奇特灿烂,它不是近乎白色,也不是很像白色,是如银似雪的纯白。
她把100粒种子寄给了那家20年前悬赏的机构。
她甚至不知道这则启事还是否有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
等待的日子长达一年,因为人们要用那些种子验证。
终于,园艺所长打电话给老奶奶说:“我们看到了你的花,它是雪白的。
因为年代久远,资金不再兑现,您还有什么要求吗?”
老奶奶对着听筒小声说:“你们可还要黑色的金盏花?我能种出来……”
黑色的金盏花至今没开放,因为老奶奶去世了。
但愿你我拥有一双新的“绿手指”!
1、老奶奶的儿女反对她培育纯白金盏花,是因为:
2、老奶奶决定一个人干时因为:
3、短文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4、短文题目是“绿手指”,你觉得好吗?写一写理由。
5、“你们可还要黑色的金盏花?我能种出来……”老奶奶会怎样培育黑金盏花呢?仿照短文第三段,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四、相关链接赵丽宏
赵丽宏创作了很多叙事散文,其中不少是写人的。
众所周知,散文写人,不要求精雕细刻,只写“人的轮廓”;不要求描绘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抓住某些富有特征的片段或细节,写出独特、鲜明的个性或心境。
赵丽宏较好地发挥了散文写人的特点和优势,绘出许多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