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特殊感觉器官
- 格式:ppt
- 大小:41.25 MB
- 文档页数:146
二、视觉生理(一)眼折光功能的调节视近物(6m以内)时,如果眼不作调节,近物发出的散射光线,经折射后必定成像于视网膜之后,视网膜上形成的是模糊不清的物像。
但是,正常眼能看清一定近距离的物体。
这是因为视近物时,由于眼的折光系统能随着物体的移近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使物像仍能清晰地聚焦在视网膜上。
眼睛发生这种能看清近物的适应性变化,称为眼的调节。
1、晶状体折光能力的调节2、瞳孔的调节3、双眼球会聚1、晶状体折光能力的调节随着物体的移近,反射性引起晶体变凸,折光能力增大,使影像聚焦在视网膜上。
模糊的视觉形象在视区皮层出现,引起下行冲动到达中脑正中核,由动眼神经使眼内睫状肌的环行肌收缩,引起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以前突较为明显),折光能力增大。
晶状体变凸调节过程:视近物物像模糊视区皮层中脑正中核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环行肌收缩) 视物清晰物像前移折光力2、瞳孔的调节当视近物时,在晶体调节的同时还伴随瞳孔缩小。
这种反应可减少入眼的光线量和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形成的物像更清晰。
称为瞳孔近反射或称瞳孔调节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1) 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弱光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
(2) 意义: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不致因光量过强而受到损害。
(3) 瞳孔对光反射为双侧性的,称为互感性对光反射。
(4) 瞳孔对光反射中枢在中脑。
3、双眼球会聚视近物时会发生双眼球内收及视轴向鼻侧会聚现象,称为眼球会聚。
也称为辐辏反射。
这种反射过程可以使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产生单一的清晰视觉。
(二)眼的调节异常1.近视: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折光力过强,使远处物体的平行光聚焦于视网膜之前。
矫正近视可用凹透镜。
2.远视: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折光力过弱,使远处物体平行光聚焦于视网膜后方,造成视远物模糊。
矫正远视用凸透镜。
3.散光:折光表面的不同方向曲率不等,故到达眼的平行光线不能都聚焦在视网膜上。
第六章:特殊感觉器官感受器:指机体接受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结构。
将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在大脑产生感觉本体感受器:指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内的感受器,感受身体在空间运动和位置的变更,向中枢提供信息。
有的将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也列为本体感受感受器的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适应刺激)适宜刺激:各类感受器都具有各自的适宜刺激。
换能作用:各类感受器都具有换能作用,即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变为相应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位。
编码作用: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不仅仅是发生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涵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新的电信号系统中,这就是所谓编码作用。
适应刺激:各类感受器都具有适应现象。
所谓适应现象即指在刺激感受器的刺激仍存在时,而感觉逐渐消失。
分类:外感受器内感受器本体感受器根据感受器所在的部位、接受刺激的来源等可将感受器分为3类:(1).外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粘膜、视器和听器等处,感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如触、压、切割、温度、光和声等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
(2).内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感受机体内在的物理和化学刺激,如渗透压、压力、温度、离子和化合物浓度等。
(3).本体感受器:指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内的感受器,感受身体在空间运动和位置的变更,向中枢提供信息。
有的将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也列为本体感受器。
眼视觉器官--眼:利用光的作用感知外界事物的感受器官。
1、结构:眼壁:外膜(纤维膜)中膜(血管膜)内膜(视网膜)外膜:角膜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盲部(虹膜部睫状体部)视部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2、功能:一、成像及调节:(二)眼的调节(1)晶状体调节: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近视: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到视网膜时光线发散,以至物象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