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十章 特殊感觉器官的功能
- 格式:ppt
- 大小:6.55 MB
- 文档页数:42
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感觉器官是人类生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帮助我们感知和适应外界环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这些器官包括皮肤、眼睛、鼻子、耳朵和口腔,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1. 皮肤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也是最外层的保护层。
它由三层组成: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表皮包含了感觉神经末梢,负责感知外部刺激,如触摸、痛觉、温度和压力等。
表皮还含有味蕾和嗅觉神经末梢,使我们能够感受味道和气味。
真皮包含了毛囊和汗腺,它们帮助排除体内废物和调节体温。
皮下组织是起保护和缓冲作用的层,同时也是能量储存的地方。
2. 眼睛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解读和理解外部世界。
眼睛的结构包括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
角膜是透明的前部覆盖层,虹膜是有色环形结构,晶状体是透明的双凸透镜,视网膜使用光线转化成神经信号,视神经将这些信号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和理解。
3. 鼻子鼻子是感知气味和味道的主要器官,它由两个孔洞和许多味蕾组成。
鼻子中的气味分子会激活味蕾并产生所谓的气味痕迹。
不仅如此,鼻子还可以帮助在感冒和过敏情况中排除陌生物质。
4. 耳朵耳朵是帮助我们感知声音的器官。
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组成。
外耳包含了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含了鼓膜、鼓室、听骨和喉头,内耳包含了前庭和耳蜗两个部分。
当声音进入耳朵时,外耳会将声波汇聚到鼓膜上,鼓膜开始振动,所产生的振动会被转化成中耳中听骨链的运动,最终被转化成神经脉冲并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
5. 口腔口腔中的味蕾负责感知味道,而牙齿和舌头则负责辅助咀嚼和咽喉。
口感官有一个专门的约束和管控味道的聚集区,能够帮助我们分辨和识别各种不同的味道。
综上所述,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人类生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帮助我们感知和适应外界环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感觉器官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地加深,我们相信在未来,感觉器官的潜力和可能性仍将会不断被挖掘和发掘。
1.感受器(sensory receptor)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各种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
2.感觉器官(sense organs)感觉器官是由一些在结构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和它们的附属结构组成的器官。
3.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of receptor)每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剌激最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这种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4.感受器的换能作用(sensory transduction)每种感受器都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换能器,其功能是把作用于它们的那种特定形式的剌激能量转换为神经信号,再进一步转换成以电能形式表现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这种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5.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在引起传入神经发生动作电位之前,首先在感受器或感觉神经末梢出现一过渡性的局部电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6.感觉编码(sensory coding)感受器受到刺激时,经换能作用转变为动作电位后,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把剌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种作用称为编码作用。
7.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 of receptor)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持续作用,但其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脉冲频率随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8.视敏度(visual acuity)视敏度又称视力,是指眼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是判断视网膜中央凹视锥细胞功能的指标。
以能够识别两点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
9.近点(near point of vision)使眼作充分的调节后,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或限度称为近点。
10.远点(far point of vision)眼处于静息(即非调节)状态下,能形成清晰视觉的眼前物体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名词解释-感觉器官的功能我们对医学基础知识里生理学各章节涉及到的重要名词解释进行整理,今天我们总结感觉器官的功能这一章节的名词解释,具体内容如下:感受器: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觉器官:由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组成的复杂器官。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为动作电位时,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称为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转变成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这种作用称为换能作用。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近点:眼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致使远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以致视网膜上物像模糊,视远物不清,其近点比正常人近。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屈光性远视),致使远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以致视网膜上物像模糊。
患者看远物时就需使用自己的调节能力,其近点比正常人远,视近物能力下降,称为远视。
暗适应:人长时间处于光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恢复了暗处的视力,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明适应:人长时间处于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听阈: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中每一种频率都有一个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称为听阈。
173.何谓简化眼?如何利用简化眼判断物体在视网膜的成像情况?简化眼是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的一种简单的等效光学模型。
假定眼球由均匀媒质构成,折光率与水相同(为1.333);设定眼球由一个前后径为20mm的单球面折光体组成,折光界面只有一个,即角膜表面;角膜表面的曲率半径定为5mm,其节点在角膜前表面的后方5mm处,节点至视网膜的距离为15mm。
这个模型和一个正常而不进行调节的人眼成像情况相同,平行光线正好能聚焦在视网膜上。
利用简化眼可大致计算出不同远近的物体在视网膜成像大小,计算公式如下:物像的大小﹕实物的大小=物像到节点的距离﹕实物到节点的距离174.近视眼与远视眼看远物时在调节上有何不同近视眼与远视眼都属于非正视眼,是由于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造成远处物体的平行光线在安静不经调节时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
近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使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模糊的图像。
所以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使平行光线经辐散后进入眼内,使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
远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使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不经调节也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
所以与近视眼相反,远视眼需戴凸透镜矫正。
175.简述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其功能特征。
视网膜存在两种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分别组成了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和视锥系统(昼光觉系统),其结构和功能上的主要区别是:(1)视锥细胞在中央凹处分布密集,愈近视网膜的周边区域视锥细胞愈稀少;视锥系统细胞间特别是中央凹处的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存在“单线联系”,甚至还可能存在辐散式的联系,无视杆细胞的会聚现象;同时,视锥细胞还有三种吸收光谱特性不同的视色素。
因此视锥系统特别是中央凹处对光的分辨能力强,主司昼光觉和色觉,但对光的敏感度较差,中央凹在亮处有最高的视敏度和色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