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8
第三章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农业开发的主要表现,江南经济开发的历史地位,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北方畜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北方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主要表现;手工业的进步,纺织业的发展,冶炼技术的进步,石油与天然气,制瓷业,造纸业;商品经济的缓慢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
2.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影响及其主要原因,看到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历史学科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了解当时社会经济的全貌,学会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的方法,并结合地理、政治等学科的知识来加深对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提高跨学科综合能力。
在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的表现的基础上,结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归纳史实,得出关于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的正确结论,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分析、评价能力。
结合乡土历史教学,让学生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了解本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状况,进而联系今天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
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农业与手工业的一些工具改革,技术进步,都反映了中国人的勤劳奋进、超凡智慧与钻研精神。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江南农业的开发及其主要原因。
难点:游牧民族进入黄河流域对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收集“翻车”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布置预习和调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近两千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中国迎来了统一时期的结束,进入了分裂时期。
这段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呈现出了复杂而多变的特点。
一、农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依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
大量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是南方地区因为地形优越,一直是我国的粮仓。
在农业生产中,水利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此期间,南方的水利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引进了多种水稻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水平。
而在北方,由于地形条件差,粮食生产一直受到限制,因此大量的人口不得不转向手工业或商业生产。
二、手工业的兴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制陶业、织造业、铁器制造等手工业生产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这与时期社会阶级之间的分化是分不开的,富有的地主阶级不断地投资手工业,使得手工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而贫困的农民在自然灾害时,也会选择从事手工业以应对生计问题。
三、商业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自中唐以来,唐代末年的唐末五溪人,也称作江南五大家,这五家人都是商人出身,举世闻名。
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商业繁荣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而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商业则以丝绸和马匹的贸易为主。
同时,由于文化的发达,书籍出版的技术发展,为商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手段,也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四、社会结构变化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社会阶级之间的分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此时代表着地主阶级利益的士族阶层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势力,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强势地位。
而在经济受到破坏的北方地区,由于生活条件不佳,贫困者越来越多,而贫困者们多次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呈现出了多变、复杂的特征。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课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节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动荡时期,给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动荡造成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使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再加上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地方豪强势力的的兴起,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
因此,本课内容对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深远。
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贯彻“讲练结合、知情统一、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理念,做到“三讲三不讲”(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留给学生一些时间、一些内容、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掌握历史学科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能力。
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说明三、课堂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⑴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⑵江南农业的开发及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难点:⑴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影响;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地位及启示。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前面三节我们已经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各个朝代情况。
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习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整体上掌握这一时期。
下面谁来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教师:回答得不错,你能否进一步具体说明一下?学生:政治上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出现了特权阶层——士族;民族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
教师:很好。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时代特征。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变迁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蕴含巨大历史意义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呈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和转折。
一、社会经济的变革1. 人口的大量减少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的时期。
魏、晋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已逐渐减少到汉末时的1/3左右,到南北朝时期更是减少到晋朝时期的1/4左右,造成了许多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2. 土地和生产的重心转移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口的大量减少,大量农村人口转而涌向城市,对土地使用的压力也就逐渐减少。
因此,土地和生产的重心也逐渐向城市转移。
在城市中,经营商铺、专门手工制作、工艺品和礼制几乎成为了最主要的经济活动。
3. 社会阶层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人口减少和城市的兴起,社会阶层的变化也愈加显著。
由于农业生产的衰落,地主阶层的地位逐渐减弱,而商业、手工制作等产业的兴起,则使得官僚和手工业工人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支柱。
二、政治文化的变革1. 政治体制的改变南北朝时期,在政治体制上也发生了诸多变革。
此时,大量的政治权力移交到了皇帝和中央集权的手中。
但是,这并并没有使中央政府的实力增强,而是导致了权力的扩散和分散。
这种权力分散使得政府的决策难以实现,并导致了斗争的激烈化。
2. 文化思想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新思想的崛起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时,佛教、儒家学派和其他思想渐渐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熔炉。
这也使得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具有了别具一格的特点。
3. 文学艺术的改变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
此时,文学和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古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象。
同时,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和美术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出现了很多诗人和画家,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珍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社会经济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包括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商品流通、交通运输等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
一、社会制度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将封建社会的基础从土地所有权转向人身所有权。
这意味着,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把土地分割成个人所有的田地,这种割据制度在当时被称为“井田制度”。
井田制度的出现使得土地成为了个人财产,可以自由买卖,而不再是完全属于官家或地主的集体财产。
这种制度使得农民有了更大的自由和动力去开垦土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更多的生产资料。
二、生产方式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1、农业生产加强细分这一时期,农民们普遍采用多种作物轮作的方式,以增加农产品的多样性和减少单一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率。
同时,农民们还通过改良种植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2、手工业加强农村手工业成为了当时社会生产的重要部分,如织布、陶瓷、安针、易筋经等手工业生产。
手工业生产的提高和发展依赖于井田制度让农民们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更好的生产条件。
同时,手工业还提供了新的市场和交易方式,促进了商品流通。
3、矿业和铸造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矿业和铸造业很快发展起来。
这主要是由于官府和地主们看到了矿石的商业价值和与之相关的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由于矿业和铸造业的繁荣,整个社会获得了许多新的产品和生产方式。
三、商品流通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品流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
与此同时,城市开始崛起,城市人口增长加快。
这些都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农业发展的推动。
1、货币流通的普及货币的使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普及,尤其是当时的“五铢钱”成为了一种广泛使用的货币。
除了大规模发行近似公制的铜铸货币之外,还有许多零散的金银和骨质货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结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结构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仍然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
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三代时期(汉、魏、晋)的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如小麦、豆类等,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和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例如,在“连续种植”方面,当时的人们针对土壤肥力的问题,提出了“三夏连作一闲”的种植方式,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产量。
在农业生产中,最先被革新的是人力耕作方式,人们逐渐采用了牛耕、水耕、驾耕等方式,以提高耕作效率。
除了农业生产之外,手工业和商业生产也开始发展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贸易成为了一个相当活跃的行业。
东方通商道路的繁荣以及铁路、运河等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有力地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商人数量大大增加,商业行会的设置也越来越规范。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与此前的秦汉时期相比,社会生产已经呈现出高度分工的趋势,劳动力的错位使用也越来越明显。
农民地主阶层与手工业工匠、商人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导致不同劳动力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同时,在经济结构的层面上,当时开始发生着生产资料向官僚地主阶层聚集的现象,土地等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
这种现象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也加大了贫富差距的程度。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结构均表现出了一种既有创新,又有保守的趋势。
这一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后来的社会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差异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是一个充满变革、沧桑和契机的时期。
这个时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五百多年的漫长时光,社会经济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地理、人口、农业、手工业、商业、铁路、货币和税收等多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差异与发展。
一、地理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疆土的分裂不仅给政治带来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因此出现了巨大的分化。
其中,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以水稻为主食,农业发达,而北方地区则较为贫瘠,以小麦和高粱为主食,农业落后。
二、人口问题由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混乱,人口的迁移率相当高,其中又以南方的人口迁徙最为频繁。
这些落叶归根的南方人口,将他们的技术、经验和土地战略带到了中原,进而带动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农业农业是当时经济的基础,南方的水稻种植充分利用了江河湖泊、水系和气候等地理特点,形成了以水稻为主,小麦、棉、茶、桑、麻、柑、橙等为配套的农业生产布局。
而北方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土地肥沃度不高,加之长期受到外族侵扰和战争的破坏,其农业水平则相对落后。
四、手工业手工业是当时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手工业的发展也反映出相应地区的经济水平。
南方地区的手工业以丝绸、竹编、茶器、瓷器、铜器、银器和药物等为代表,而北方手工业则以皮草、陶瓷、麻织品、金银器等为主。
在此基础上,南方人民发展了各种工匠手工业和手工艺,天下名品,如江南巨练、苏州园林、中国茶文化、中国瓷器等都是广泛传布的;而北方的人则以玉雕、钟表、铸铁、马具、高级武器和钢铁等为代表。
然而,时代的变革革命,使得手工业逐渐失去了的地位,成为大工业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五、商业由于南方的河港、湖港和海港相对于北方,交通渠道较为畅通。
因此,南方的商业经济相对较为发达。
随着南北交流加强,南方商品逐渐流向北方,也带来了南北贸易的繁荣。
在商业发育方面的代表景象为当时的茶马古道、水陆交通运输,以及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这些都为南北地区的经贸和文化互通提供了优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