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书法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23
第四讲03 图说中国书法之魏晋南北朝六、魏晋楷书、行书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
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
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
又有王珣(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传世。
1、钟繇《宣示表》钟繇(151-230),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宣示表》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传下来的是逸少的临摹本,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是元常的杰作,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
2、王羲之《黄庭经》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
3、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行书第一”。
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书法浅论之魏晋南北朝书法魏蜀吴三分天下鼎立之后,汉代书法遗风余烈。
特别是魏武帝重视书法刻碑,出现了韦诞、钟繇等许多知名书法大家,从《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开始,楷书成了行世之主要书体,从此以后以楷书为主的五大书体开始并行运用,发展甚快。
楷书创始人钟繇被魏文帝封为武亭侯,汉末举考孝廉,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好学多才,致力于写字,三十七年如一日,“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入厕忘出”。
首创法帖《宣示表》、《力命奏表》。
独创了“横笔轻直笔重”楷书特有的风韵,誉为“楷书之祖”。
楷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汉字最终定型,草书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之体已经发展齐全,以汉字为依据的中国书法,沿着篆、隶、行、草五体所创的道路,稳定的向前发展。
晋代东迁之后社会动乱,上层部分人厌世享乐之风盛行,以弄翰玩墨为乐事寄托情怀,或“悟言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之外”。
加之传统师承影响以及书法理论的发展,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应运而生,其中造诣最深、声望最高的当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羲之誉为“书圣”。
王羲之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
七岁起自幼学书卫夫人的楷书,后学钟繇、张芝,博采众美推陈出新,集众家之大成,有铁画银钩之誉,名辉书坛震古烁今,为历代敬仰。
书法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两大派,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北朝则盛行刻碑。
当时,贴作行草流利为美,碑刻宜作隶书,以古朴方严为尚,雄奇方朴富有豪气。
隋朝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动乱局面。
刻碑一百多种,是魏碑转化为唐楷的过渡和关键,智永禅师《真草千字文》的影响极深。
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一.六朝三杰的绘画艺术六朝三杰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的三位著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中国美术史》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第一章史前美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彩陶及分布: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一、仰韶文化的分期:早期半坡文化;中期庙底沟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马家窑)二、彩陶文化的特征:1、型制;2、纹饰:典型纹饰与作品;3、手法:线描平涂综合;陶器——人类利用泥土的烧制造的实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
按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按陶质分:红、灰、白、黑;按器表装饰分:拟形陶,彩陶,印纹陶,素陶;按装饰纹样分: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
拟形陶——指将器外形做成某种事物形象的陶器,如狗形陶,鹰形陶等。
就功能说,它具有同类器皿的实用功能;从外表看,它又是一种史前雕塑。
彩陶——指器表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陶器。
多以红黑白黄赭等颜色绘成纹样,色彩沉稳浑朴,纹样造型概括简练,并具有较强的主观抽象性。
有几何、植物、动物、人物纹样,是史前美术品中装饰最精美,内容最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形式。
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1>.半坡类型的彩陶:施彩的陶器通常为圈底或平底钵、平底盆、鼓腹罐、细颈瓶等。
花纹绘在陶器的口沿、器肩、上腹等醒目部位,或绘在敞口盆的内壁。
花纹图案除有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样外,还有相当发达的动物图案,后者具有浓厚的绘画意趣与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彩绘多施于大口小底曲腹盆外壁的上半部,风格轻盈挺秀。
纹样多用弧线描绘,除了有鸟、雨、蛙等动物图形外,最流行的纹饰母题是圆点、弧边三点、垂幛、豆荚、花瓣、花蕾等,植物纹显著增加。
多数图案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构成,具有虚实相生之妙。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1>.石岭下类型的彩陶:流行变形鸟纹、弧边三角纹及圆圈纹,构图简洁疏朗;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多瓮、瓶、盆、罐等器形,装饰面积大,纹样以旋窝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居多,具有构图繁密、回旋多变至特色。
<2>.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鼓腹双耳壶、单耳瓶等器形,造型稳重大方,流行红黑相间的的锯齿纹及漩涡纹,色调和谐热烈。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考研招生信息、考试科目、导师育明教育提示: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实践类)考生须知一、第四门专业创作业务课二【511专业创作】考试时间为6小时:中途不得离开考场,考生自备饮用水和食物。
二、美术实践类各研究方向考生自备材料及工具要求:(一)中国画创作方向考生,自备笔、墨、颜料、笔洗、毛毡、裁纸刀等适用的国画材料与工具(纸张、画板、画架等由考点提供)。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指导教师考试科目50视觉传达设计研究马泉教授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711艺术概论④512专业创作51视觉传达设计研究赵健教授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711艺术概论④512专业创作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育明教育官方网站:2(二)书法创作方向考生,自备笔、墨、砚台、颜料、笔洗、毛毡、裁纸刀等适用的书法材料与工具(纸张、画板、画架等由考点提供)。
(三)书法篆刻创作及篆刻艺术创作方向考生,自备笔、墨、篆刻工具、印泥、砂纸、拓边款用的工具与材料、笔洗、毛毡、裁纸刀等适用的书法、篆刻材料与工具(石料、宣纸、印签纸等由考点提供)。
(四)油画创作方向考生,自备画笔、油彩、调色板、图钉、裁纸刀等适用的素描及油画材料与工具(画板、画架及统一规格的画框由考点提供)。
(五)雕塑创作方向考生,自备泥塑工具、铁丝、钳子、素描用笔(雕塑泥、纸张、画板、喷壶由考点提供)。
(六)陶艺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方向考生,自备笔、墨、颜料、笔洗、尺、裁纸刀等设计用绘图材料与工具(纸张、画板由考点提供)。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711艺术概论】考研真题育明教育独家内部提供一、名词解释1、彩陶2、随类赋彩3、题跋4、南桃北柳5、米洛的维纳斯6、塞尚7、苏州园林8、敦煌写经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课辅导育明教育官方网站:3二、简答1、论美术的时代精神2、美术的网络维护3、美术形象性具有独立审美三、论述1、论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与意义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专业学位)考研专业课辅导。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1先秦书法一、简述题1、为什么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诸要因素?结合图片进行具体的分析。
答: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结合排列上的章法美,以及在书写、刻画和铸造中诸因素所形成的风格美。
先秦时期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刻工具,审美视觉中的刀味和笔味、金石气等均有体现。
2、西周早、中、晚期的金文在风格特征上有哪些变化?答:西周时期的金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西周前期的金文风格以朴茂凝重、瑰丽沉雄为主要特征,起收多不露锋,线条遒劲峻挺,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状的华饰,整体上是线与块面结合的形式美。
西周中期金文风格典雅平和,这一时期的作品用笔柔和而酣畅,笔画圆浑,但装饰意味趋弱。
用笔意蕴增强,行款布局疏朗自如。
西周后期的金文趋于成熟,笔画趋于统一,字型更加自由,风格也呈多样化。
显示了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
西周初期金文中肥瘦悬殊的笔画和呈方圆形状的团长块,在西周晚期基本鲨,笔画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起来,文字向方整化、平直化的方向演化,风格上或简远或峻秀或浑穆或庄严,极为丰富,金文发展到西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各系文字的地域特色。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共分为五个大系: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文字。
A齐系文字的书风,结体上由方整变修长,由疏朗变秀丽,书法精劲谨严,结体上多有变化,逐渐摆脱了西周晚期书风的影响,而自成体系。
E燕系文字,结体疏朗,用笔流畅,字体婉转妩媚而不乏率真。
C晋系文字,早期的古茂典雅,承西周书风,中期的侯马盟书,落笔重而起笔轻,侧锋起笔,中锋收笔,结体生动自然,强烈的连笔意识,笔画的相互映带反映了篆书书写速度的加快。
晚期的晋系文字,结体修长,笔画纤细犀利,精劲富于装饰美。
D楚系文字,早期的楚公家钟,铭文结体朴肆,行款错落自然,呈纵势;中期的王子午鼎等笔画屈曲宛转,有轻重疾徐的变化,有鸟虫篆;中晚期的楚系文字,结体由纵势向横势过渡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圆转宛劲,行款匀称,笔法统一,到了晚期,楚系文字用笔走向简率E秦系文字,春秋早期的秦系文字,承接了西周晚期的传统,笔画细匀劲健,秦公簋笔画瘦劲而委宛,是秦系文字书风的代表。
《中国书法史教案》第一章:中国书法的起源与发展1.1 甲骨文与金文: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1.2 先秦书法:掌握先秦时期各种书体的特点,如篆书、隶书等。
1.3 汉代书法:了解汉代书法的发展特点,如隶书的成熟、草书的兴起等。
1.4 魏晋南北朝书法: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主要特点,如楷书的形成、行书的流行等。
第二章:唐代书法艺术2.1 唐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唐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2.2 唐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唐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严谨的结构、流畅的笔势等。
2.3 唐代书法的影响:探讨唐代书法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宋代书法艺术3.1 宋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宋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3.2 宋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宋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婉约清秀、注重意境等。
3.3 宋代书法的影响:探讨宋代书法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元代书法艺术4.1 元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赵孟頫、鲜于枢等元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4.2 元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元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雄浑奔放、奇崛古朴等。
第五章:明代书法艺术5.1 明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文徵明、祝允明等明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5.2 明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明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严谨的法度、个性鲜明等。
5.3 明代书法的影响:探讨明代书法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清代书法艺术6.1 清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王铎、傅山、张瑞图等清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6.2 清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清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古朴稚拙、个性鲜明等。
6.3 清代书法的影响:探讨清代书法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近现代书法艺术7.1 近现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吴昌硕、齐白石、赵朴初等近现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7.2 近现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近现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创新求变、兼容并蓄等。
中国书法之——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三)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中国书法主要分为“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两大类。
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魏晋的书法: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发展的时期。
汉末,经历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之后,晋代始立,而作为社会文化之一种的书法艺术,又出现了一次高峰。
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截止至此,篆、隶、草、行、楷诸体齐备,各立门户。
隶书已走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程中从产生经过发展到成熟,涌现出了众多著名书法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魏晋的书法——碑刻和墓志魏晋书法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
曹魏著名的碑刻有:《上尊号碑》、《受禅表碑》、《孔羡碑》、《黄初残碑》、《范式碑》、《王基残碑》、《三体石经》等。
其中少数如《黄初残碑》,风格比较端庄秀丽。
除庄严的碑碣外,有一些是随意书写和镌刻的碑石,如《鲍寄神坐》、《鲍捐神坐》、《李苞开通阁道题名》等,风格类似简牍书法,有自然潇洒的意趣。
北魏江式《论书表》认为是邯郸淳所书,这时期南方孙吴的碑刻和魏刻不同,著名碑刻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
西晋禁止立碑,墓志因此逐渐兴起,和南北朝的墓志不同,它实际是放在墓中的小型墓碑。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书法(6学时)第一节魏晋书法一、曹魏书法三国时期,论国土之广,国力之强,文化科技之繁荣,魏国堪称上国。
论魏国书法之盛,吴、蜀两国也无从比拟。
魏国据有的中原腹地是东汉以来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魏国书法有其“两面性”。
一面是承袭东汉流风。
魏国初建时刻立的《上尊号奏》、《受禅表》及正始年间书刻的《三字石经》所见隶书,取势方正,波磔方棱,字形引长,仍是东汉《熹平石经》的隶法。
魏国的着名书家,如邯郸淳、梁鹄、钟繇、胡昭、卫觊、韦诞,都是由汉入魏的士人,他们的书法风格,奠定于东汉,笔下岂能无汉法。
总而言之,曹魏时期盛行的各种书体,无论是古体的篆书,正体的隶书,还是今体的草书、行书、正书,东汉时业已流行或产生。
魏国书法的另一面是变异与发展。
首先是隶书,出现了与东汉隶式不一样的作品,最显着的书迹,是风格端庄流丽的《曹真残碑》。
其次是正书,这种书写体势的雏形可追溯到东汉。
其来源是在隶书俗写体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正书确立的时间,通常定在曹魏时代,或者汉魏之间。
现在所见篇幅完整的正书作品,年代最早者是钟繇写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的《贺捷表》,是向朝廷上的奏表。
这表明曹魏时期的一些比较郑重的文件,也可以采用正书这种新书体了。
说明正书地位提高了。
传世的钟繇正书书迹还有《荐季直表》、《宣示表》等,都是写给朝廷的奏章。
钟繇并不是正书的创制者,但他是文献记载第一位以擅长正书闻名于世的书法家,后人便把正书的发明权归到他的名下,奉为“正书之祖”。
其三,曹魏时期出现了最着名的行书书法家钟繇和胡昭,卫恒《四体书势》云:“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俱学之于刘德昇,而钟氏小异。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二子俱学德昇,而胡书肥,钟书瘦。
”钟氏小异其师,在于“瘦”。
胡昭的“肥”则恪守师法。
(行书形成于东汉,成熟于曹魏时期。
)魏晋时期的书法家陶染时风,际会文运,形成了大写新体的风气。
书法家采用东汉业已在下层社会流行的种种俗体作书,并凭籍一笔漂亮的书法展示个人风韵。
魏晋南北朝中国书法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一、文化状况这一时期;多种条件与原因促成中国书法艺术出现繁荣.."九品中正"的门阀制度和建安时期的文风及政局长期混乱;促使当时社会意识形态改变;书法史进入重要发展和变化的时代..这期间书体的变化从篆;隶;章蜕变出来;形成了真;行;今草书体.真;行;今草在士大夫中形成了普遍的风尚;作为雅俗的分野标准.造纸术的成熟为书法艺术提供轻便廉价的载体;玄学、道教与佛教的盛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新活力;民族融合丰富了书法艺术的题材与风格:理论着作的涌现使书法创作进入自觉阶段;社会各阶层人民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为它的繁荣培育了沃土..二、代表书法家、代表作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书法家有钟繇、卫觊、皇象、曹操、索靖、卫瓘、卫恒、卫铄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洵、谢安、庾翼、郗鉴、陆机等.. 其中最为有名的就属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图一、黄庭经图二、东方朔画赞图三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图四、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图五等..图三.东方朔赞图一.乐毅论图二.黄庭经图四.十七帖图五.圣教序图六.兰亭序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兰亭序图六..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就布局来说;兰亭序采取纵有行;横无列式;其字与字;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相配;错落有致;而点画皆映带而生;气脉顺畅..结构变化微妙;如楷书者而不呆板;似草书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用笔十分精到;讲究提按分明;收起得当;可谓“得其自然而兼其众美”..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王献之的小楷书洛神赋十三行图七;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图七.洛神赋十三行图八.鸭头丸帖其行书以鸭头丸帖图八最着..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图九.中秋帖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草书名作中秋帖图九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时期;其实评品书法不能以一种书体来断定孰劣孰优..王献之能在其父的笼罩之下独树一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献之的超迈才气..魏晋南北朝流传千古的着名书法家还有很多;在这就不再一一列举..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的终结期..草行楷这几种新体以经过东汉以来的酝酿之后;到魏晋已趋向成熟;并脱去隶书时代的影响;到王羲之、王献之的出现;使行、草、楷体发展到了成熟阶段..魏晋书法走向了完全的自觉阶段;书法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了普遍的欣赏对象;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追求书法美;把其作为自觉的艺术实践活动;随着新体的定型成熟;文人流派书法不断更新;这种沿革分别以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三个流派阶段深刻影响了后世书法的发展..这种师承祖述笔法而相沿成线;成为后世历代书法艺术递进的基本轨迹..魏晋的玄学清淡对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魏晋时期的道教也对书法有很大的影响..在魏晋时期;文人流派书法的大变革中;书法理论得到了发展..它是书法进入自觉阶段的产物..奠定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