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体质学说概述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430.00 KB
- 文档页数:37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质学说是根据个体的生理和病理特征,结合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科学地总结人体的本质特点和个体之间差异的理论体系。
中医体质学说主要包括人体形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和《素问》,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独立的个体差异。
体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模式和生态平衡的表现。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人体可以分为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和气虚体质。
平和体质是最理想的体质类型,具有阳光开朗、生理机能协调、抵抗力强等特点。
阳虚体质则是以阳气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包括畏寒怕冷、气短懒言、脖子以上皮肤苍白等。
阴虚体质则是以阴液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等。
痰湿体质是以体内湿气过重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体形肥胖、口干欲饮、腹部胀满等。
湿热体质则是以湿气和热气过盛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苦咽干、大便干燥、疮疖发痒等。
血瘀体质是以血液循环不畅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气血不足、胸胁疼痛、色素沉着等。
气郁体质则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胸闷气喘等症状。
特禀体质则是指对特定物质过敏,如花粉、尘螨等引起的过敏反应明显。
气虚体质以气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面色苍白、气短疲乏、易感冒等。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类型不同,对疾病的易感程度和治疗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的针灸、推拿、药膳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调整体质平衡、预防疾病和辨证施治的目的。
然而,中医体质学说也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体质学说过于主观,缺乏科学依据,体质类型的划分标准不够明确。
另一方面,体质学说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也必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质分类:中医体质学说将人体分为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平衡质,每种体质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和病理特征。
2. 体质形成: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人体的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其中先天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遗传基因和胎儿期的发育情况,而后天因素则包括饮食、生活习惯、环境、情绪等方面的影响。
3. 体质与疾病: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容易患上不同的疾病,并且在患病后也会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影响。
因此,中医体质学说强调根据个体的体质类型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4. 体质调理:中医体质学说认为通过调理人体的体质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并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调理、心理调理和药物调理等,其中饮食调理是最基本的调理方法。
5. 体质检测:中医体质学说认为通过对人体的体质进行检测可以了解个体的体质类型和健康状况,并为个性化的诊
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前常用的体质检测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脉象检测、舌诊、面诊等。
体质学说●中医学体质学说——属于藏象的内容之一。
●体质的内在基础即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
体质的差异,实乃内在物质之偏倾和功能活动之差异的反映。
●研究体质,实质上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藏象,藏象理论是体质学说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体质”名称的由来●古有“禀赋”、“素质”、“禀质”、“素禀”、“气禀”、“气体”等名称。
●近年来,“体质”逐渐形成一种学说,被日益重视。
●“体质学说”的兴起,拓展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范畴,形成一些新的理论热点。
二、体质的含义是人体在遗传性(先天禀赋)和获得性(后天调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先天禀赋——来自父母,为体质形成的第一个因体质素(遗传因素、胎育因素)后天因素——决定体质的发展与差异性结论:先天禀赋决定了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后天调养又使得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体质的表现形式体质的表现形式体现于两方面:生理体质—个体对外来刺激的生理反应性,个体在体力、智力、本能方面的特性;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等)体质的表现病理体质—个体受病邪作用时的发病倾向(机体对某些外邪的易感性,对病证的易发性和发病后的易转性等)四、体质所含内容包括内部与外形两部分:气质:是隶属于体质的一个较小概念,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称(神态、意识、言行、风度中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内部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体现于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等)性格:是人习惯化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点(骄傲、谦虚、勤奋、懒惰、勇敢、怯懦等)形态:人体躯体形态(体重、特征、骨骼、体形及体姿等)外形体格: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煅炼程度的状态(身长、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皮肤等)体型:身体类型(胖、瘦、高、矮、肤色等)注:上述内容中,素质、形态、体格、体型可概括为“形”;气质、性格可概括为“神”体质的内容实为“形神合一”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八种体质类型八种体质类型包括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和特禀体质。
下面将对每种体质类型进行详细介绍。
1. 平和体质:平和体质是指人体各器官功能均衡稳定,没有明显的疾病倾向。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精力充沛,容易适应环境变化,情绪稳定。
他们有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食欲正常,睡眠质量好。
平和体质的人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2. 气虚体质:气虚体质是指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气血不足。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疲倦乏力,容易出现气短、懒言少语、容易感到寒冷等症状。
他们需要多食用补气的食物,如山药、枸杞子等,同时要保持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
3. 阳虚体质:阳虚体质是指人体阳气不足,阴气相对旺盛。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感到畏寒、腰膝酸软、容易疲倦等症状。
他们需要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肉类等,同时还要保持适当的运动,增强阳气。
4. 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是指人体阴液不足,阳气相对旺盛。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感到口干咽燥、心烦口渴、容易失眠等症状。
他们需要多食用滋阴的食物,如冰糖、银耳等,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5. 痰湿体质:痰湿体质是指人体湿气较重,容易产生痰湿。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胖,皮肤容易油腻,容易出现口苦、胸闷等症状。
他们需要多食用清热化湿的食物,如薏米、荸荠等,同时还要保持适量的运动,促进湿气排出。
6. 湿热体质:湿热体质是指人体湿气和热气同时较重,容易产生湿热。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口苦口干、大便燥结等症状,皮肤容易发炎。
他们需要多食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黄瓜、苦瓜等,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
7. 血瘀体质:血瘀体质是指人体血液循环不畅,容易产生血瘀。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出现皮肤瘀斑、痛经等症状。
他们需要多食用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枣、桃仁等,同时要保持适当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8. 特禀体质:特禀体质是指人体对某些特定物质过敏或反应异常敏感。
体质养生总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体质状态,《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体质与先天禀赋有关系,体质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体质的形成与后天的修为有关。
体质:具有可调性,可变性,相对稳定性.体质决定我们的健康,决定疾病的异感性,决定疾病的反应,决定我们的治疗效果。
气血双补丸根据体质的可调性,可变性,相对稳定性,具有优化体质的特点.八大体质类型:平和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淤血体质、气郁体质.一、平和体质是一种身体和谐、自稳能力强的体质。
拥有这种体质的人,身体不一定结实强壮,甚至可能还有些气血不足、血压偏低,脉搏也不是很有力,但是脏腑、气血很和谐,七情适度。
这种体质的人,多数生在长寿家族,比如五世同堂的大家族,而平常的人家四世同堂就不容易了。
平和体质通常表现为情绪稳定,生活规律,体重波动小等;得病少,对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比较强;生病以后,对治疗的反应敏感,好治,自我康复能力强。
拥有这种体质,一方面可以说是上天的厚爱,另一方面说明后天个人的修为好。
但是平和体质在人群里边不是太多,因为长寿的人毕竟是少数。
有的人经常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浑身毛病,但是到医院之后,照了X光,做了核磁共振,也抽了血,结果一切正常,这就是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即体质出现明显的偏颇,但是又没达到疾病的程度.凡是经常出现这些情况的人,相对于平和体质来说,有一个很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明显偏颇的体质,就像一只总是摇摇摆摆不稳的船,虽然不出大事,但是船上的人总是不舒服。
总之,每个人的体质都有相对不足的薄弱环节和软肋,当然也有优势和强项。
二、阳虚体质:火力不足,畏寒怕冷,真阳不温,活力不足.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四季手都冷,夏天大家都喜欢吹空调,他不敢,一吹空调就手脚冰凉,还要加一件毛衣.但是如果冬天只有手冷,那不算真正的阳虚,“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才是真正的阳虚。
8种体质的正确标准八种体质标准在中医理论中,人体被分类为八种不同的体质。
这些体质是通过对人体形态、体征、症状以及心理特点的综合分析得出的。
了解自己的体质有助于我们调整生活方式,预防疾病,保持健康。
下面将详细介绍八种中医体质的正确标准。
一、平和体质平和体质是指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均处于良好状态,具备较强的抗病能力。
平和体质的人通常精力充沛,睡眠良好,食欲正常,皮肤色泽健康,抵抗力强,稳定的情绪。
平和体质是其他七种体质的标准。
二、气虚体质气虚体质是指人体气血不足,易疲乏无力,容易出现气短、心慌、肢体乏力等症状。
气虚体质的人通常脆弱敏感,容易受寒邪侵袭,抵抗力较弱。
平时应注意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时间,增加营养摄入,避免过度劳累。
三、阳虚体质阳虚体质是指人体阳气不足,常常感到畏寒,手脚发凉,容易疲乏乏力。
阳虚体质的人通常面色苍白,舌质淡,容易出汗,睡眠不深。
这类体质的人应该保持温暖,避免寒冷环境,适量补充阳气所需的营养。
四、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是指人体阴液不足,常常感到口干、咽干、心烦易怒、盗汗等症状。
阴虚体质的人通常面色潮红,舌质红,舌苔少。
防止阴虚体质的方法是保持饮食营养均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内外环境湿润。
五、湿热体质湿热体质是指人体湿气积聚过多,易出汗,口舌黏腻,尿色深黄等症状。
湿热体质的人通常面色黄暗,舌体偏红,舌苔厚腻。
预防湿热体质的方法是保持室内干燥,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保持规律的排便。
六、血瘀体质血瘀体质是指人体血液循环不畅,易出现刺痛、疼痛、血块等症状。
血瘀体质的人通常面色晦暗,舌质深红或紫暗,舌苔厚腻。
预防血瘀体质的方法是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适当运动,保持血液循环畅通。
七、痰湿体质痰湿体质是指人体湿气和痰湿积聚过多,易出现体重增加、胸闷、咳嗽等症状。
痰湿体质的人通常体态肥胖,面色晦暗,舌体偏胖,舌苔厚腻。
预防痰湿体质的方法是保持适当的体重,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和吃太多湿热的食物。
八种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本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八种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本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不同的体质及在人体所占的比例:平和体质:32.75%调养采取“中庸之道” 饮食正常、睡眠好、二便通畅、性格开朗,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此为典型的平和体质。
重点人群:男性多于女性。
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人越少。
患病倾向:不爱得病。
调养方式:平和体质日常养生应采取中庸之道,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冷也不吃得过热。
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
运动上,年轻人可选择一些强度大的运动比如跑步、打球,老年人则适当散步、打太极拳。
气虚体质:12.71%容易患感冒、胃下垂、说话没劲,经常出虚汗,容易呼吸短促,经常疲乏无力,这就是气虚体质。
这种人一般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比较胆小,不爱冒险。
重点人群:气虚体质者多分布在西部、东部地区,可能与西部高海拔、低气压,以及东北冬季长、春秋气温比较低有关。
没有工作的人、学生和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也容易气虚。
患病倾向: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还易患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等。
调养方式:多吃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泥鳅、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
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
以柔缓运动,散步、打太极拳等为主,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忌用猛力和长久憋气。
平时可按摩足三里穴。
湿热体质:9.88%性格表现急躁易怒、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脸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还容易生粉刺、疮疖,一开口就能闻到异味,那他就是湿热体质。
这种人还容易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黄,性格多急躁易怒。
重点人群:南部和东部地区高温多雨,常吃热量大的饮食容易产生这类体质的人。
喜欢吃煎炸烧烤等食物或嗜好烟酒的年轻人,加上生活压力增加,也是该体质的主要人群,还多见于学生和商业服务人员。
中医8种体质中医有8种健康水平分类,且互相穿插,互相间接,不是泾渭分明,故一小我私家有几种健康水平混合的现象。
而不同健康水平对我们的身体治疗和摄生方法是不同,不同健康水平对食物的反应也不同。
先将8种健康水平的表现和摄生方法介绍给大家。
1、平和健康水平主要表现:形体比较匀称,身体的重量适中,口腹规律,情绪平稳、代谢正常,出汗比旁人多些,皮肤光泽干净,舌淡红,苔薄。
神态情绪稳定,性格平和,思维不偏激。
形成缘故原由:遗传、禁受打击对人生事事看开者调节:不伤不扰,顺其天然,不要乱进补2、阳虚健康水平主要表现:没有火力,畏寒怕冷,夜尿多且清(除神经质、敏感的人,冬天多者)腹泻,性冷淡,脚跟腰腿疼痛、容易下肢肿胀,白带偏多,清稀透明,每当受寒遇冷或者疲劳时白带就增多。
头发稀疏、黑眼圈、口唇发暗。
舌体胖大娇嫩,脉象沉细。
上热下寒,牙痛、口臭、面红油腻、粉刺、烦躁睡不着,下寒是真,上热是假。
(此者不一定要吃清热除毒败火的药物。
)神态比较沉静,情绪会消沉,易有忧闷的偏向。
形成缘故原由:遗传;长期用抗生素、激素类、利尿剂、清热除毒中药等,或有病没病预防性地喝凉茶,或者喜欢冰冻寒凉的口腹,或者纵欲、性生活过分等;老年阳气逐渐虚衰;工作环境涉及易得:肥胖、痹证(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等)、骨质疏松、容易水肿、痛经、经血不调、经血延后、闭经、难孕、性冷淡、阳痿、早泄、滑精。
囊肿粉刺,低血压、耳鸣、色斑、慢性结肠炎、痹证(类似于冠芥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腹痛(慢性胃肠炎)、关节痛、头疼等。
调节:不伤不损阳气日常生活方面:保持安静,制止消沉;多见阳光,多运动,少熬夜;听轻快、活泼、兴奋的音乐。
注意保暖,要特别注意保护后背和前腹部,要注意不能多吃寒凉冰冻的食物,尽量少用抗生素、清热除毒的中药,以保护阳气。
夏日不可开空调,秋冬不要受寒;夏勿贪凉,冬宜温补食疗:忌食生冷,多吃温热少吃冰镇饮料、冰镇果汁和新鲜椰子汁;如柑橘、柚子、香蕉、西瓜、甜瓜、火龙果、马蹄、梨子、柿子、枇杷、甘蔗、苦瓜、黄瓜、丝瓜、芹菜、竹笋、绿夹豆、绿茶、海带、甘紫菜、田螺、螃蟹等;冷食吃时配温热食物;蔬菜尽量不要凉拌生吃,最好在开水中淖一淖或者炖、蒸、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