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洪喜体质学说
- 格式:docx
- 大小:168.6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体质学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
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但长期以来,有关中医体质内容,仅散见于一些医著和文献,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
上个世纪70年代,王琦教授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理论,如体质四项基本原理: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三辨理论”——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等。
中医体质学应用范围广泛,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从改善体质入手,为改善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实现个体化诊疗,在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活动中,对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疗手段建立在对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该人的体质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贯彻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结合体质进行预防,通过改善体质、调整功能状态,为从人群体质的角度预防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中医体质学》图书信息[编辑本段]版权信息作者:王琦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5-8-1字数: 243000页数: 151开本: 16纸张:胶版纸I S B N : 9787117070195包装:平装所属分类:图书 >> 医学 >> 临床医学 >> 外科学定价:¥19.00[编辑本段]内容简介中医体质理论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点与突破口,它突出地反映在“体质为本,彤神构成,体病相关,可分可调”等基本论点,即①体质可分论:人类体质可以客观分类,中医体质分类具有文献依据、临床依据和相应的生物学基础;②形神构成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体现中医“形神合一”思想;③体病相关论:体质和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体质类型影响发病的倾向性;④体质可调论: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司变性,通过干预调整其偏颇,体现体质可调性。
中医体质辨识在常见病中的研究现状体质分类的概念在我国形成已久,井慧如教授在《英文版中医体质量表开发与美加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整理及描述到,体质概念最早在《周礼·地官·司徒》中就有根据地理环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对人体进行分类的记载;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也曾将人体分为五种类型,即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及水形之人等[1]。
经过数个朝代的发展,在中医体质研究者们的努力下,1978年王琦、盛增秀提出“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并于1982年主编出版了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说》;这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标志着这一学说的正式确立。
中华中医药学会编制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和《中医体质量表》[2]。
近来中医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相关研究,这有助于提高中医体质的研究深度,并能扩大其研究领域[3]。
1.中医体质辨识与生理性常见疾病的相关研究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 成为个人和国家越来越沉重的负担[9]。
杜莹莹[4]研究表明,运用中医体质辨识对亚健康状态、慢性病进行调理,有着积极的意义。
1.1中医体质辨识与血压水平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遍布全球范围的慢性疾病[5]。
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而在2.9亿的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中高血压患者就有2.45亿[6]。
王思静等调查1500例成人中医体质及其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统计分析中提示偏颇体质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均高于平和质人群,其中气虚质、气郁质、阴虚质、血瘀质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是平和质人群的4倍以上,以特禀质最高(OR=18.39,95%,CI=6.83~49.56,P<0.05)[7]。
朱艳波等学者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原发性高血压对体质影响的因素,其统计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分型以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为主[8]。
黄煌教授的体质学说“桂枝体质”:患者肤色白而缺乏光泽,皮肤湿润而不干燥,口唇暗淡而不鲜红,体型偏瘦者多,肌肉比较坚紧,一般无浮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
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营养不良患者。
桂枝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桂枝以及桂枝汤类方的一种患者体质类型。
代表方为桂枝汤、小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
这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心肾阳气的不足,或肝胃阴液的不足,易于表虚,易于阳越,易于气脱,易于气阴两虚。
“柴胡体质”: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
肌肉比较坚紧,舌苔正常或偏干。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四肢冷。
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
多见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胆道疾病患者。
柴胡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柴胡以及柴胡类方的一种体质类型。
代表方为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等。
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气机的郁滞或逆乱,或外邪郁于半表半里不易透发,或肝胆胃的气机易于逆乱,或气滞,或血瘀。
“麻黄体质”,患者体格粗壮,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
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
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
咽喉多不红,舌体较胖,苔白较厚,脉浮有力。
多见于体格壮实的中青年和体力劳动者。
呼吸道疾病、骨关节痛、寒冷、疲劳等常是这种体质患者患病的主要诱因。
麻黄体质是适合较大剂量服用麻黄以及安全使用麻黄以及麻黄类方的一种体质类型。
代表方为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葛根汤等。
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寒气郁表,或肺气郁闭,或寒湿滞留经络之间,或表里俱实。
黄煌八大体质详解(经方学习之干货,建议收藏学习)八大体质学说是黄煌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出来的用于病的人的诊治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该学说而较为便捷的运用于实际临床,并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人不揣浅陋,将黄煌教授整理的八大体质结合具体药物作一个较为粗浅的梳理,非为自炫,乃备诸同好采择而已,倘能有小助于同道则余甚慰!一寒体指身体机能处于收敛、低下、阴冷、减退、沉迷的状态。
体质特征:黄肿发胖而身体困倦的人;面部浮肿或有黄褐斑的人;皮肤干燥粗糙作痒的人;平时不易出汗的人;经常腰痛腿痛的人;有剧烈头痛的人;月经延后、经量少或闭经的人;经常大便不成形或腹胀腹泻的人;疲倦懒言而思睡的人;口不干渴、小便清长的人;脉象沉细微弱迟缓的人。
调体药物(1)麻黄发汗、平喘、利尿、通经、兴奋。
主治黄肿,兼治咳喘恶寒无汗而身痛者。
所谓黄肿是指面色黄暗而浮肿或有浮肿貌者,患者多见小便量少。
咳喘则是麻黄的兼治证之一,这种咳喘多伴有喉中痰声,或有哮鸣音。
黄肿者的咳喘,用麻黄最为适宜。
恶寒无汗而身疼痛者,乃是一组综合症状。
这种恶寒是指虽不当风而感觉有寒冷感;无汗的互词是皮肤干燥;身疼痛,是指全身性的疼痛感、困重感、拘急感。
临床有恶寒而体痛气喘者;有恶寒而体倦、息微而脉沉迟无力者;有始虽恶寒,后必肌肤发热者;有恶寒而面目黄肿、精神困顿者;由于恶寒与身体疼痛均是属于患者的自觉症状,所以无汗一症的鉴别特别重要,患者多无汗或少汗并且平素不易出汗,故其皮肤多见干燥而粗糙,或如粟粒,或如鱼鳞,其肤色多黄暗而缺乏光泽。
张仲景在判定使用麻黄后的疗效时,常以患者服药后有无出汗作为标准。
麻黄体质:是寒体中相对来说较为充实的体质,具体特征是体型壮实,肌肉发达或较肥满,胖或浮肿、同时皮肤干燥而粗糙,不容易出汗,无光泽、发暗,困倦;感觉和反应比较迟钝;腹肌较有弹性,腹壁脂肪较厚,脉搏有力,心脏功能较好,无心脏病。
常用麻黄类方:麻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葛根汤、麻杏甘石汤等。
体质食养廿四字诀匡调元传统中医理论流传了数千年,文献浩如烟海,理论深奥,经验丰富,学起来相当困难,一时难记那么多。
古人聪明,依照诗词韵律编了不少歌诀,便于背诵。
大家熟知的《汤头歌诀》,便是把复杂的中药成方编成口诀,朗朗上口,临床应用,随口而出,易记难忘,受惠一辈子。
体质食养是一门新兴学科,一面要辨明每个人的体质类型;一面又要认清成百上千的食物性味和功能;不仅如此,还要把两边正确地结合起来。
合错了就会吃错,非但得不到营养,还会吃出问题来。
为此,我们为体质食养的理论和方法编了只有廿四个字的口诀:「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燥则润之,湿则祛之。
」现在逐字逐句扼要地解释如下:自1977年开始,我以「两纲八要」为准则,将人体体质分成六个主要类型:正常质、倦白光质、燥红质、迟冷质、腻滞质和晦涩质。
1984-85年间,我在美国和当地研究人员一起临床观察的结果证明:这个分类法适用于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
什么叫「两纲」?阴阳两纲。
这是中医学理论的根本大纲,也是其哲理上首重辩证的一大特色。
放之四海而皆准。
放在人体体质分型与调治原理上也准。
什么叫「八要」?即:寒热、虚实、气血、燥湿八个要目。
这是人体在生命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反应。
当阴平阳秘,平衡时,除虚实外都是正常的生理性的反应;如果有了过与不及,当由量变而质变,超过一定限度时,即变成病理反应。
调理好了,又回复到正常。
这一点很重要,一定要理解。
根据两纲八要调理身体寒则热之寒是人体能量代谢不足的反应,怕冷是其特点:手冷、脚冷、腹冷、背冷、头寒、胃寒、子宫寒等等。
古医籍上常说「阳虚则外寒」,固然不错,其实真正阳虚时是内外都会寒的。
怎么办?「寒则热之」。
《内经》说:「疗寒以热药」。
药食同源。
我们则用热性食物调养。
举例来说,喝「鲜金橘姜蜜」,可以有助温肝散寒,行气润燥;喝「紫苏姜红糖茶」,则有助于温肝散寒,理气和胃。
同时,忌寒性食物,不要雪上加霜!迟冷质和倦白光质当用此法。
王琦的九种体质学说王琦的九种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分类方法,它将人体体质分为九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表现。
这种分类方法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一种体质是平和体质,这种体质的人身体健康,精神愉悦,不易生病。
第二种体质是气虚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常感疲乏无力,容易出汗,容易感冒。
第三种体质是阳虚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常感寒冷,手脚冰凉,容易腰膝酸软。
第四种体质是阴虚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常感口干咽燥,手脚心热,容易失眠。
第五种体质是痰湿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常感胸闷、嗓子哑,容易肥胖。
第六种体质是湿热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常感口苦口臭,皮肤油腻,容易长痘。
第七种体质是血瘀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常感疼痛不适,容易出现瘀斑。
第八种体质是气郁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常感情绪低落,容易焦虑抑郁。
第九种体质是特禀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对某些物质过敏,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对于不同的体质类型,中医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气虚体质的人,中医会建议他们多吃一些补气的食物,如黄豆、花生、山药等。
对于阳虚体质的人,中医会建议他们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葱、羊肉等。
对于阴虚体质的人,中医会建议他们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糯米、银耳、龟肉等。
除了饮食调理外,中医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草药等。
这些方法都是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来进行的,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王琦的九种体质学说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保持健康。
体质学说●中医学体质学说——属于藏象的内容之一。
●体质的内在基础即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
体质的差异,实乃内在物质之偏倾和功能活动之差异的反映。
●研究体质,实质上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藏象,藏象理论是体质学说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体质”名称的由来●古有“禀赋”、“素质”、“禀质”、“素禀”、“气禀”、“气体”等名称。
●近年来,“体质”逐渐形成一种学说,被日益重视。
●“体质学说”的兴起,拓展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范畴,形成一些新的理论热点。
二、体质的含义是人体在遗传性(先天禀赋)和获得性(后天调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先天禀赋——来自父母,为体质形成的第一个因体质素(遗传因素、胎育因素)后天因素——决定体质的发展与差异性结论:先天禀赋决定了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后天调养又使得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体质的表现形式体质的表现形式体现于两方面:生理体质—个体对外来刺激的生理反应性,个体在体力、智力、本能方面的特性;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等)体质的表现病理体质—个体受病邪作用时的发病倾向(机体对某些外邪的易感性,对病证的易发性和发病后的易转性等)四、体质所含内容包括内部与外形两部分:气质:是隶属于体质的一个较小概念,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称(神态、意识、言行、风度中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内部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体现于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等)性格:是人习惯化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点(骄傲、谦虚、勤奋、懒惰、勇敢、怯懦等)形态:人体躯体形态(体重、特征、骨骼、体形及体姿等)外形体格: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煅炼程度的状态(身长、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皮肤等)体型:身体类型(胖、瘦、高、矮、肤色等)注:上述内容中,素质、形态、体格、体型可概括为“形”;气质、性格可概括为“神”体质的内容实为“形神合一”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体质分析在健康管理运用中的思考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兰红勤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现代生活方式性疾病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健康管理作为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中的一个新型服务行业,已经为大众所接受。
众所周知,健康管理是指按照现代健康理念与医学模式要求,采用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和经验,结合运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手段,调动全社会各个组织,各个成员的积极性,通过对群体和个体的身心负荷状态,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警和跟踪管理,以达到维护、巩固、促进群体和个体健康,提高健康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之目的。
其流程包括四个方面:健康状态的信息采集;健康状况的评价和预测;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和咨询指导;健康管理服务;大多运用西医手段。
虽然健康管理多采用西医手段,但中医的参与也有多年的历史。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身体不同的体质有一定关系。
针对每一种体质,中医都有一套建立在中医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基础上的对策,通过中医的体质辨识,可以为疾病的预测与健康指导提供依据。
在健康管理过程中中医已经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中医体质是指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生活相融合而形成的身心整体素质。
体现于人的形态、结构、功能和适应环境能力等方面。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人体阴阳平衡,五脏相生相克的原理,以藏象及精气津液学说等为理论基础;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参合的方法,确定被检者的中医体质类型。
由此可见中医体质分析有悠久的理论基础,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其精髓即为针对不同体质,采用不同的中医干预措施,运用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学术思想挥发其优势作用。
一、体质分析的理论基础: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王琦的九种体质学说
王琦的九种体质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分类方法,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体、气虚体、阳虚体、阴虚体、痰湿体、湿热体、血瘀体、气郁体和特禀体。
平和体是指身体健康、气血充足、精神状态良好的人;气虚体是指身体虚弱、容易疲劳、胃口不好,常常感到气短、心悸等症状;阳虚体是指体内阳气不足,常常感到怕冷、手足发凉等症状;阴虚体是指体内阴气不足,常常感到口干、咽喉干燥、手足心热等症状;痰湿体是指体内湿气过多,常常感到身体重、胸闷等症状;湿热体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过多,常常感到口渴、口腔溃疡等症状;血瘀体是指体内血液不畅,常常感到经期不调、痛经等症状;气郁体是指体内气血不畅,常常感到心情烦躁、睡眠不好等症状;特禀体是指对某些特定物质过敏,如花粉、食物等。
王琦的九种体质学说将人体根据体质特征进行分类,为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有助于人们了解自身体质特点,从而进行更加科学的养生。
- 1 -。
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病因病机(1)决定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倾, 这种偏彳顷性决定了个体的机能状态的不同,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
因此,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2)决定病变的从化和传变从化,即病变随体质而变化。
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可称之为“质势”。
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作用时,即在体内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而且不同的致病因素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这种病理演变趋势称之为“病势”。
病势与质势结合就会使病变性质发生不同的变化。
这种病势依附于质势,从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之为“质化”,亦即从化。
传变,指病变部位在脏腑经络等之间的传递转移,以及疾病性质的转化和改变。
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影响正气的强弱而决定疾病的传变:体质强者,正气亦强,不易发生传变;体质弱者,正气亦弱,易于发生传变。
二是通过决定病邪的从化而影响传变:体质为阳盛阴虚者,感邪易从阳化热;体质为阴盛阳虚者,感邪多从阴化寒2.体质与诊治(1)指导辨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的类型。
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或患同一种疾病,因个体体质的差异可表现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的类型,即同病异证。
感受不同的病因或患不同的疾病,而体质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点时,常常可表现为相同或类似的证的类型。
(2)指导治疗1)区别体质特征而治:在治疗中,常以患者的体质状态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
针对证的治疗实际上包含了对体质内在偏颇的调整,是根本的治疗,也是治病求本的反映。
如面色白而体胖,属阳虚体质者,感受寒湿阴邪,易从阴化寒化湿,当用附子、肉桂、干姜等大热之品以温阳祛寒或通阳利湿;面色红而形瘦,属阴虚体质者,内火易动,若同感受寒湿阴邪,反易从阳化热伤阴,治宜清润之品。
因此,偏阳质者,多发实热证,当慎用温热伤阴之剂;偏阴质者,多发实寒证,当慎用寒凉伤阳之药。
《红楼梦》人物之中医体质与命运《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极具特色。
而从中医角度来看,《红楼梦》中的人物体质与命运也有着密切的。
本文将从中医体质学说的角度,对《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在中医体质学说中,人的体质可分为寒、热、湿、燥、瘀、虚等类型。
下面我们就以《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为例,分析其体质类型。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位主要人物,她身体瘦弱、多病,常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从中医角度来看,林黛玉属于寒性体质。
她长期受寒湿侵袭,导致体内寒气瘀滞,形成了一系列寒证。
同时,寒性体质还容易引发气滞血瘀,使得林黛玉常常出现心烦、失眠等症状。
与林黛玉不同,薛宝钗则属于平和体质。
她身体强健,不容易得病,而且食欲正常,二便通畅。
这种平和体质使得薛宝钗在小说中总能保持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不会被情绪所左右。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且多愁善感。
中医认为,这种体质的人容易肝气郁结,引发各种疾病。
果然,在小说后期,贾宝玉因情而病,最终离世。
可见,情感对体质的影响不容忽视。
从中医角度来看,王熙凤的体质偏于燥热。
她争强好胜,行事狠辣,这种性格的人容易导致体内燥热内生,引发心火旺盛。
在小说中,王熙凤因权力斗争而心力交瘁,最终病逝。
这恰恰说明了燥热体质对命运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中的人物体质与命运存在着密切的。
林黛玉的寒性体质使得她长期受病痛折磨,并最终导致她的悲剧命运;薛宝钗的平和体质让她在各种困境中都能保持冷静,最终得以过上安稳的生活;贾宝玉的肝气郁结体质使得他在情感上容易受到伤害,并最终因情感问题而病逝;王熙凤的燥热体质使得她在权力斗争中容易身心疲惫,并最终导致她的悲剧结局。
当然,除了体质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影响着人物的命运。
例如,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个人选择等都会对人物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是,体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内经》体质学说探源(续完)
周素娥;彭俊峰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
【年(卷),期】1994(017)005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周素娥;彭俊峰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内经》体质学说探源 [J], 周素娥;彭俊峰
2.《黄帝内经》体质学说与针灸临床关系初探 [J], 吴凤;兰蕾;梁繁荣
3.从中医体质学说谈《黄帝内经》发病观及养生 [J], 徐新宇;何松;王睿淏;刘俊楠
4.《内经》体质学说概况及对韩医《四象医学》体质学说的影响 [J], 洪在炅;张小虎;区永欣
5.《黄帝内经》中的体质学说及临床价值 [J], 曲宝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兰洪喜————体质学说一、桂枝体质——白、瘦(长脸)(面部白瘦,两腮无肉)桂枝体质:患者肤色白而缺乏光泽,皮肤湿润而不干燥,口唇暗淡而不鲜红,体型偏瘦者多,肌肉比较坚紧,一般无浮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
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营养不良患者。
桂枝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桂枝以及桂枝汤类方的一种患者体质类型。
代表方为桂枝汤、小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
这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心肾阳气的不足,或肝胃阴液的不足,易于表虚,易于阳越,易于气脱,易于气阴两虚。
1、比如,一个腹部痛病人,结合辩证,实证可以用桂枝加大黄汤。
2、比如,一个腹部痛病人,结合辩证,虚弱的就很有可能是小建中汤了。
比如节目主持人撒贝宁,明星,陈冠希,何润东,都是桂枝体质.白瘦桂枝体质,瘦小者体质多阴液亏虚桂枝体质的感冒一般分3个层次递进,身体一般就用桂枝汤,比较虚弱的小建中,很虚弱的炙甘草,这3个层次都需要服汤以后微汗一时许方有效,太阳病,汗解为正治,,但都必须加连翘50克,这个连翘的问题,以后要很详细的给你解说,还没有写完的的,中医治疗感冒成败与否,全在此处,这个是很重要的问题。
二、小柴胡体质——黄、黑、瘦、干(方脸、尖下颏)(面部黄黑瘦,脸上没有肉)(淤暗无光)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
肌肉比较坚紧,舌苔正常或偏干。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四肢冷。
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
多见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胆道疾病患者。
柴胡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柴胡以及柴胡类方的一种体质类型。
代表方为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等。
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气机的郁滞或逆乱,或外邪郁于半表半里不易透发,或肝胆胃的气机易于逆乱,或气滞,或血瘀。
桂枝证腹主动脉搏动亢进压痛而柴胡证胸胁苦满无腹主动脉搏动亢进压痛三、人参体质——黄,瘦,干(瘦老头)人参体质的病人也是如此,很瘦弱,面部及身上皱纹很多,比较干瘦。
兰洪喜体质学说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兰洪喜————体质学说一、桂枝体质——白、瘦(长脸)(面部白瘦,两腮无肉)
桂枝体质:患者肤色白而缺乏光泽,皮肤湿润而不干燥,口唇暗淡而不鲜红,体型偏瘦者多,肌肉比较坚紧,一般无浮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
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营养不良患者。
桂枝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桂枝以及桂枝汤类方的一种患者体质类型。
代表方为桂枝汤、小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
这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心肾阳气的不足,或肝胃阴液的不足,易于表虚,易于阳越,易于气脱,易于气阴两虚。
1、比如,一个腹部痛病人,结合辩证,实证可以用桂枝加大黄汤。
2、比如,一个腹部痛病人,结合辩证,虚弱的就很有可能是小建中汤了。
比如节目主持人撒贝宁,明星,陈冠希,何润东,都是桂枝体质.
白瘦桂枝体质,瘦小者体质多阴液亏虚桂枝体质的感冒一般分3个层次递进,身体一般就用桂枝汤,比较虚弱的小建中,很虚弱的炙甘草,这3个层次都需要服汤以后微汗一时许方有效,太阳病,汗解为正治,,但都必须加连翘50克,这个连翘的问题,以后要很详细的给你解说,还没有写完的的,中医治疗感冒成败与否,全在此处,这个是很重要的问题。
二、小柴胡体质——黄、黑、瘦、干(方脸、尖下颏)(面部黄黑瘦,脸上没有肉)(淤暗无光)
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
肌肉比较坚紧,舌苔正常或偏干。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
绪的影响,四肢冷。
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
多见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胆道疾病患者。
柴胡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柴胡以及柴胡类方的一种体质类型。
代表方为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等。
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气机的郁滞或逆乱,或外邪郁于半表半里不易透发,或肝胆胃的气机易于逆乱,或气滞,或血瘀。
桂枝证腹主动脉搏动亢进压痛而柴胡证胸胁苦满无腹主动脉搏动亢进压痛
三、人参体质——黄,瘦,干(瘦老头)
人参体质的病人也是如此,很瘦弱,面部及身上皱纹很多,比较干瘦。
慢性病,消耗性疾病的病人非常多见。
(参、草同用)
黄师治疗肿瘤病人,消瘦多用炙甘草,麦门冬,都属于人参体质。
同理,心律失常的病人,消瘦,有人参外貌的用炙甘草是合适的。
干瘦黑黄的,满是皱纹的失血家,八珍汤,人参第一味药,人参为主。
皮肤黄而光滑,肌肉松软的尊荣人,治疗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第一味药,黄芪为主。
四、黄芪体质——黄,胖,软
病人进门之后,一看皮肤色黄,肌肉丰满,简单的说就是个皮肤黄色的胖子。
也就是尊荣人,那么用黄芪是安全的是有效地,退一万步讲,最多是无效,而不至于有副作用,相对是安全的。
黄芪体质”:其人多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
浮肿貌,目无精彩。
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
五、半夏体质——肥胖油腻(圆脸)
半夏体质:营养状况较好,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泽;形体并不羸瘦,肥胖者居多。
主诉较多而怪异,多疑多虑,易于精神紧张,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易于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粘痰等。
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
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粘腻,或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痕舌。
半夏体质是适合与较长时间或大量服用半夏及其类方的体质类型。
代表方为小半夏加茯苓汤、温胆汤、半夏厚朴汤等。
此类患者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痰热内壅、痰气交阻、风痰上扰、痰湿内阻等
1、如消化道慢性腹泻,泄下有粘液,如八位解郁汤等;
2、再比如很多心理及精神方面的病人,亚健康状态,没有器质性病变,但精神症状明显,也是祖国医学痰证的范围,用温胆汤类有效的;
3、如腹部痛的病人,比较壮实,结合舌脉,确定是实证,可能是半夏泻心汤;
4、又如腹部痛的病人,看起来虚弱抑郁,舌脉都支持虚证,就有可能是解郁汤。
三、复合体质之桂枝半夏复合体——若是圆脸,身体又很白瘦
1、确定是实证——就有可能半夏泻心汤合桂枝加大黄汤;
2、看舌脉,身体虚弱之虚证,既有虚弱还有精神恍惚——就可能使用小建中汤合解郁汤来处方了。
六、五苓散体质——白胖/虚胖(多善于饮酒,喜欢吃肉)
患者一般有口渴,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多,不成形
体质要求:面部不油腻,能食,容易累,易疲劳,肚子大,比较软,经常腹泻,大便不成形,大部伴有脂肪肝,痛风,高血糖。
舌象:胖大,舌质淡,暗或紫,舌苔厚腻,喜欢吃肉,喜欢喝酒。
胖有几种情况,黄胖黄芪体质,黑胖油腻防风通圣体质等
比如沈殿霞,赵忠祥,老版红楼梦,贾府的老祖宗,都是比较典型的五苓散体质
瘦人方用五苓散,桂的用量相对要稍大,降水气,平冲逆,桂枝用瘦人多;
胖人用五苓散以泽泻用量稍大。
以阳虚运化无力,水血淤滞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