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 格式:ppt
- 大小:330.0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医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预防医学及中医经典着作奠定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因而学习和掌握该课程对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极为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等三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阐释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及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精气学说,是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精或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中医学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和精为生命本原、气为生命维系的精气理论。
阴阳学说,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中医学以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认识和阐释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
五行学说,既是一种古代的宇宙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
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此五类物质之间存在着两种运动模式: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克制以维持协调平衡的普遍联系;五行的中控四方说明中土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主导或调控枢纽。
中医学用以阐释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等思想基础上产生的特有思维方式,主要有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和类推思维方式。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主要阐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精气血津液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制学说等四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质学说是根据个体的生理和病理特征,结合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科学地总结人体的本质特点和个体之间差异的理论体系。
中医体质学说主要包括人体形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和《素问》,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独立的个体差异。
体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模式和生态平衡的表现。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人体可以分为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和气虚体质。
平和体质是最理想的体质类型,具有阳光开朗、生理机能协调、抵抗力强等特点。
阳虚体质则是以阳气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包括畏寒怕冷、气短懒言、脖子以上皮肤苍白等。
阴虚体质则是以阴液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等。
痰湿体质是以体内湿气过重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体形肥胖、口干欲饮、腹部胀满等。
湿热体质则是以湿气和热气过盛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苦咽干、大便干燥、疮疖发痒等。
血瘀体质是以血液循环不畅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气血不足、胸胁疼痛、色素沉着等。
气郁体质则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胸闷气喘等症状。
特禀体质则是指对特定物质过敏,如花粉、尘螨等引起的过敏反应明显。
气虚体质以气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面色苍白、气短疲乏、易感冒等。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类型不同,对疾病的易感程度和治疗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的针灸、推拿、药膳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调整体质平衡、预防疾病和辨证施治的目的。
然而,中医体质学说也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体质学说过于主观,缺乏科学依据,体质类型的划分标准不够明确。
另一方面,体质学说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也必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体质学说的应用体质学说,重在研究正常人体的生理特殊性,强调脏腑经络的偏颇和精气阴阳的盛衰对形成体质差异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个体的差异规律、特征及机理。
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差异,取决于个体的体质,体质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预后上的差异及个体对治疗措施的不同反应性。
因此,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及养生预防均有密切的关系,体质学说在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学强调的“因人制宜”,就是体质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体现,是个体化诊疗思想的反映。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颇,这种偏颇性决定了个体的机能状态的不同,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正所谓“同气相求”。
一般而言,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
感受风邪易伤肺脏;感受暑热之邪易伤肺胃之津液及肝肾之阴气。
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感受寒邪后易入里,常伤脾肾之阳气;感受湿邪最易困遏脾阳,外湿引动内湿而为泄为肿等。
小儿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常易感受外邪或因饮食所伤而发病。
体质因素还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
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之别,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不同,因而不同体质的人发病情况也各不相同。
一般而言,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疾;年高之人,脏腑精气多虚,体质较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等病;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中风、眩晕;瘦人或阴虚之体,易罹肺痨、咳嗽诸疾;阳弱阴盛体质者易患脾肾阳虚之证。
脏气偏聚盈虚的改变,形成体内情感好发的潜在环境,使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使情志症状的产生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倾向性。
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以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也与个体体质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不同的种族、家族长期的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条件不同,形成了体质的差异,即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抗病能力和免疫反应的不同。
第5章体质5.1 复习笔记一、体质学说概述1.体质学说的概念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2.体质的概念(1)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2)体质的特点包括:个体差异性、形神体性、群体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动态可变性、连续可测性、后天可调性。
(3)体质的构成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征的差异性构成。
(4)体质状况的评价指标包括:身体的形态结构、身体的机能水平、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适应能力。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三、体质的分类1.体质的分类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方法(框架),以藏象及精气血津液神为理论基础。
2.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表5-1 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3.九种常见体质表5-2 九种常见体质四、体质学说的应用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2.阐释发病原理3.解释病理变化4.指导辨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
5.指导治疗(1)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常以患者的体质状态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
(2)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①注意药物性昧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素体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阴阳平和质者——宜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忌妄攻蛮补等。
②注意用药剂量体质强壮者——对药物耐受性强,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体质瘦弱者——对药物耐受性差,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
③注意针灸宜忌体质强壮者,对针石、火炳的耐受性强;体质弱者,耐受性差。
体质学说●中医学体质学说——属于藏象的内容之一。
●体质的内在基础即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
体质的差异,实乃内在物质之偏倾和功能活动之差异的反映。
●研究体质,实质上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藏象,藏象理论是体质学说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体质”名称的由来●古有“禀赋”、“素质”、“禀质”、“素禀”、“气禀”、“气体”等名称。
●近年来,“体质”逐渐形成一种学说,被日益重视。
●“体质学说”的兴起,拓展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范畴,形成一些新的理论热点。
二、体质的含义是人体在遗传性(先天禀赋)和获得性(后天调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先天禀赋——来自父母,为体质形成的第一个因体质素(遗传因素、胎育因素)后天因素——决定体质的发展与差异性结论:先天禀赋决定了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后天调养又使得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体质的表现形式体质的表现形式体现于两方面:生理体质—个体对外来刺激的生理反应性,个体在体力、智力、本能方面的特性;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等)体质的表现病理体质—个体受病邪作用时的发病倾向(机体对某些外邪的易感性,对病证的易发性和发病后的易转性等)四、体质所含内容包括内部与外形两部分:气质:是隶属于体质的一个较小概念,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称(神态、意识、言行、风度中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内部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体现于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等)性格:是人习惯化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点(骄傲、谦虚、勤奋、懒惰、勇敢、怯懦等)形态:人体躯体形态(体重、特征、骨骼、体形及体姿等)外形体格: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煅炼程度的状态(身长、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皮肤等)体型:身体类型(胖、瘦、高、矮、肤色等)注:上述内容中,素质、形态、体格、体型可概括为“形”;气质、性格可概括为“神”体质的内容实为“形神合一”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中医根底理论体质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1.体质的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根底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2.体质的构成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
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根底。
(2)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3)心理状态的差异性。
3.体质的特点(1)先天遗传性:决定体质形成和开展的根底。
(2)差异多样性:是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
(3)形神一体性:“形神合一”是中医学体质概念的根本特征之一。
(4)群类趋同性:同一种族或聚居在同一地域的人,因为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同,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从而使人群的体质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特点,形成了地域人群的不同体质特征,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呈现类似的特征。
(5)相对稳定性:个体禀承于父母的遗传信息,使其在生命过程中遵循某种既定的内在规律,呈现出与亲代类似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在生命过程某个阶段的体质状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动态可变性: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后天各种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针药治疗等,又使得体质具有可变性。
(7)连续可测性。
(8)后天可调性。
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根底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1)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脏腑经络的盛衰偏倾决定体质的差异。
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构成身体诸要素的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
(2)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根底,其中精的多少优劣是体质差异的根本。
2.影响体质的因素(1)先天禀赋(2)年龄因素(3)性别差异(4)饮食因素(5)劳逸所伤(6)情志因素(7)地理因素(8)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1.体质与发病人体的体质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体质的基本概念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把经络学说讲完了,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当中,关于人体结构学的理论。
体质学说我们今天讲第五章体质。
首先说一说这一章的目的要求:一、要掌握体质的概念和正常体质的分类;二、掌握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三、了解体质的形成因素。
体质的概念下面讲第一节体质的概念。
在没讲体质的概念之前,简要地把体质学说大致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就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体质学说。
历代医家关于体质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都做出了不少的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理论的体质学说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长期以来,关于中医体质学说,只是在具体的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在疾病和治疗过程中能够体现出来。
而作为完整的学说,是在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才逐渐地形成这门学说,这也是《中医基础理论》当中一个新型学科。
近年来,又应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它进行了研究。
我们这一章仅仅是简要地介绍一下体质学说有关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体质的含义。
关于体质的含义,就现代的研究成果而言,表述的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定义的方法,对体质进行了定义。
我们在这里,对体质做这样的定义。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记这个定义的要素,关键词是固有特性,体质是固有特性。
什么样的固有特性呢?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表现为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稳定”这两个字要注意,它不是一般的固有特性,是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1)强调它的形成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2)具体表现的形式是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在这几个方面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