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评论】童年记忆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55.72 KB
- 文档页数:2
莫言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研究作者:李晓燕王志章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20期[摘要]莫言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对其创作活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来自莫言童年的家庭与故乡的爱与创伤体验成就莫言的生命基础和创作之源,民族爱与创伤体验奔涌在莫言的创作中,提升了创作的高度,童年人性爱与创伤的深刻体验,使莫言的作品更深刻地揭示出爱恨情仇、生死悲欢等人类永恒的主题。
来自莫言童年的家庭、故乡、民族、人性的爱与创伤的深刻体验,铸就了莫言传世的作品,也推动莫言走向世界。
[关键词]莫言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创作活动影响研究在中国当代文坛,莫言无疑是生命感、艺术感特别丰富、敏锐、独特的一位作家。
从1985年发表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至今,莫言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成为二十多年来屹立在中国文坛上的常青树,并且结出硕果累累。
在今年,他又捧出最新力作《蛙》。
莫言创作不竭的动力究竟在哪里?本文将从文艺心理学、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莫言童年爱与创伤体验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
1955年出生的莫言,其童年时期正值左倾思潮横行的时代,家庭的贫困、政治的歧视,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强烈的爱与创伤体验。
莫言曾说到,“我的童年是黑暗的,恐怖、饥饿伴随着我成长。
这样的童年也许是我成为作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我的写作动机一点也不高尚。
当初就是想出名,想出人头地,想给父母争气,想证实我的存在并不是一个虚幻。
”由此可以说,莫言的小说创作动机,正是基于爱与创伤体验所产生的推动力作用的结果。
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曾说:“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都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
”莫言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素材和经历来自他的童年,来自莫言童年的家庭、故乡、民族、人性的爱与创伤的深刻体验,对莫言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家庭爱与创伤,奠定莫言的生命基础莫言出生时家庭成员很多,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哥哥、姐姐……在人口颇多的家庭中,莫言是一个被忽略的孩子,他对童年自己的描述是“相貌奇丑、喜欢尿床、嘴馋手懒,在家庭中是最不讨人喜欢的一员。
童年读书莫言读后感《童年》是莫言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通过对作者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的描述,展现了一个中国农村孩子的成长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莫言对于童年的深情眷恋,也意识到了童年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在《童年》中,莫言通过对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一个中国农村孩子的成长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农村的童年生活。
他描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描绘了家人和乡亲们的生活状态,以及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成长经历。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仿佛置身于作者的童年世界中,感受到了那种朴实而真挚的情感。
在这个故事中,莫言对童年的深情眷恋溢于言表。
他对童年的回忆充满了对家乡、对亲人、对乡亲们的眷恋之情。
他描述了自己在家乡的种种经历,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
同时,他也对家人的关爱和乡亲们的热情表达了感激之情。
这种对于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深深的情感。
在《童年》中,莫言也表达了对童年时代的理解和认识。
他认为,童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和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一个人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都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莫言对童年时代的重视和理解,也让读者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对这个阶段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童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莫言对于童年的深情眷恋,也意识到了童年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在这个作品中,莫言通过对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一个中国农村孩子的成长故事。
他对童年的深情眷恋溢于言表,也对童年时代的理解和认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童年的深情眷恋,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童年时代,对这个阶段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深情眷恋,也让读者对童年这个阶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莫言的评价对莫言的评价第1篇:对莫言的评价莫言经常强调自己是乡下人,是农民的儿子,作品中特别讲了成长和土地的关系,母亲和土地可视为同一个意向。
他把被文明改造过的乡民智慧表达得非常充分,有乡土性,又有很高的文明程度智慧和幽默。
作为一名讲故事的人,莫言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下接连讲了好几个故事。
这些故事串联到一起就是一个道德讽喻。
他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而不是一名思想家的方式,巧妙地把话题紧紧地拴在了故事上。
没有故事的人是可怜的,有故事讲不出来是可怜的,没故事可讲却硬要编个虚假的故事,是可怜的。
莫言说到母亲的言传身教,他说到他母亲的那些细节,很真挚。
他是讲故事的人,所以他没有用一种说教的方式或者用一些观念,来讲他的文学创作。
而是从自己的经历说起,用故事说话,让人从中看到他的善恶观,道德观,让人看到他内心非常柔软的部分,这是他自己的独特的方式。
印象里,莫言本人一向如此,他的书很少涉及思想、理论,而是一直用经验说话。
讲话中,能看到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回顾,我想这主要是出于西方世界可能还对他有所陌生,所以有所交待是必要的。
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用很巧妙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回答了国内或华文世界,在一些方面对他的争议。
他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作品,他最真实的想法都在自己作品里,我觉得回答得很巧,也是可以理解的。
莫言站在诺贝尔讲台上,向全世界人讲述了一个生存的和文学的故事。
他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自我、人生、社会、历史的理解,以及民间故事与现代小说的关系。
莫言在演讲中呈现了现实经验转化为艺术经验的过程。
他的故事有三个来源:一是现实的残酷经验,如童年的苦难记忆。
二是超越残酷经验的爱和悲悯,如母亲的爱、东方哲学的启示。
三是故乡流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
这些要素,通过他个人的奇思异想组合在故事结构中。
他的故事,既是对残酷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超越现实的残酷性和人的局限性的通道,更是一个存在和灵魂的避难所。
由此,实现了文学的超越性。
龙源期刊网 童年的莫言在阅读中成长作者:魏小青来源:《语文世界(小学版)》2020年第03期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村。
小时候,他喜欢阅读,对书的喜爱到了痴迷的地步。
有一次,莫言到邻村一个同学家里去玩,看见他家有一本绘图版的《封神演义》。
为了读到这本书,他便经常去那个同学家中替他推磨。
推磨让莫言痛苦不堪,因为它非常单调,没有任何趣味可言。
后来,莫言认识了一个小学老师,他收藏了十几本小说,比如《苦菜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
莫言借到这些书之后,都是用最快的时间读完的。
当时,莫言的家里养了两只羊,放羊的任务就落在他的肩上。
每次借到书后,莫言往往钻到草垛里以最快的速度把书看完。
书读完了,天也黑了,羊饿得咩咩直叫,莫言回到家难免会受到家长的惩罚。
可是,喜欢阅读的莫言从不后悔。
因为在阅读中,莫言有了很多的收获,书中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甚至主要人物讲过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都牢牢地记在心里。
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莫言说:“童年是读书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我的记忆力特别强,读书的热情特别高,读过的书我都能够记得住。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当时我得来一本书确实不易,因此我对得来的机会格外珍惜。
”20世纪60年代初,莫言的大哥家有一些中学语文教材。
每逢雨天无法下地干活的时候,莫言便躲到磨房里去读那些教材。
当时的语文教材分为汉语和文学,汉语教材主要讲逻辑、语法、文言文;文学教材主要选录古今中外名著的片段,比如《林家铺子》《骆驼祥子》《说岳全传》等等。
这些教材虽然很薄,但是它们打开了莫言的眼界。
曹禺的《雷雨》让他知道了话剧的艺术表现形式,老舍的《骆驼祥子》让他知道了北京车夫的艰苦生活以及生动活泼的北京方言。
莫言至今還记得,《骆驼祥子》中有个细节,写的是车夫祥子饱喝了一顿凉水之后,肚子里发出的声音就像刚饮了水的骡马一样。
莫言对这个细节的感受非常深刻。
当时,莫言在农村生活,干活累了之后饱喝一顿凉水,肚子也会发出这样的响声。
爱的缺失与失真的世界——论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人物形象发表于1985年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在当年的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用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的话说,是“评家蜂起,各擅其妙”①。
这篇小说的情节很简单,故事也不复杂:描写了一个在“文革”期间某水利工地上,主人公黑孩与小石匠、菊子、小铁匠、老铁匠之间的一系列故事。
虽然作者在写这篇小说时说:“并没有想到要谴责什么,也不想有意地歌颂什么。
”②但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特别是对笔下主人公黑孩冰冷的现实世界和灵动的梦幻世界的勾勒中,依稀透露出作者对那个年代的厌恶以及对生命存在的无尽悲悯和深度思考。
所谓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的儿童的叙事角度”③。
“儿童视角”是莫言小说的一个重要叙事策略,是其小说创作的基本叙事方式之一。
《透明的红萝卜》借助黑孩“又黑又亮”的眼睛,从儿童单纯的眼光来审视乡村、成人话语世界和人类生存境遇,可谓是莫言叙事方式走向成熟的奠基之作。
在此之后,莫言创作了许多儿童形象,如《枯河》中的虎子、《红高粱》中的“我”、《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一、谁是黑孩?这个问题似乎不是问题。
在文章开篇已有介绍,黑孩是“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头很大,脖子细长,赤着脚,光着脊梁,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
可以看出,黑孩是个营养不良又饱受虐待的孩子。
但他到底又是谁呢?小石匠喊他“黑孩”,公社刘副主任叫他“瘦猴儿”。
正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黑孩”只不过是个代称,没有具体的名姓。
这意味着在社会关系中,黑孩没有一个确切的自我身份,更不必说社会话语权了。
因为作为儿童,这份言说的话语本来就少得可怜。
另外,借小石匠之口,我们还知道黑孩没爹没娘,跟着后娘生活,是个没人疼没人爱的弃儿。
关于黑孩的这些种种描述,给人的初步印象是可怜、悲惨。
童年读书莫言读后感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而著称。
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蛙》等都曾在文坛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而他的作品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了。
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儿童情感和生动的叙述方式,让人们在阅读中重新找回了童年的乐趣和纯真。
《童年》是莫言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和纯真。
《童年》是莫言的一部回忆录,它记录了莫言在农村度过的童年时光。
在这本书中,莫言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在农村的成长经历,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莫言用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童年世界,让人们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道。
在《童年》中,莫言将自己的童年生活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们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朴实和真诚。
他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人们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身影,听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田间地头唱歌的欢声笑语。
在这个过程中,莫言用他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道。
在《童年》中,莫言将自己的童年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和纯真。
他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童年场景,让人们在阅读中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童年乐趣和纯真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莫言用他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让人们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和纯真,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和幸福。
通过阅读《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莫言对童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他用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童年场景,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和纯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童年乐趣和纯真情感。
莫言的两部莫名被禁又莫名开禁的长篇小说大民莫言的获奖肯定会给中国人带来一点点对文学图书的兴奋,书店和网站上,莫言图书的忽然热销,就是明证。
可是凤凰网的调查发现,了解或者阅读过莫言的,并不是很多。
有个文学群里的年轻人,对我莫言获奖志在必得的预言,大不以为然,并给出了两个理由:第一,他没有一生只写一本书,他写得太多了。
第二,莫言获奖是对诺奖的嘲讽。
这种莫名逻辑在网上很流行,完全不用了解作品也可以滔滔议论。
幸运的是这个孩子第二天就看了《蛙》的一半,尽管没有耐心继续读,且急切的写了评论。
我跟踪莫言三十年了,他的所有文字出版物我都有。
包括给我的信件,和在北师大混文凭的时候“史记研究”选修课作业复印件。
而且,诺贝尔是给作家的,不是给作品的。
我冒昧的梳理一个大纲,以节省读者的时间。
短篇小说:《枯河》《爆炸》《白狗秋千架》,这三属于笼统的儿童文学范畴,《枯河》进了人教社选修课教材,不难找到。
《爆炸》有自叙传色彩,“我”当兵回家探亲,发现农村媳妇怀孕了,而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为了纪律和前程,“我”坚持流产,与父亲发生冲突。
(这个故事在后来的《蛙》里重复再现)父亲给了他一个响亮的嘴巴。
这个嘴巴发生之时,他感觉有什么宝贵的东西爆炸了。
莫言是新感觉派的高手,也有点意识流,这出神入化的嘴巴,洋洋洒洒写了近千字。
《爆炸》的本质性情节来源,就是莫言的妻子去打胎。
因为莫言在部队,他要提升干部,就不能生二胎,而他的妻子,大家都知道,就是一个农村人,受农村习惯的影响,非要为莫言生一个二胎。
所以,莫言在部队接到通知,赶回乡下,去劝说妻子去流产。
这就是这个小说的核心情节。
中篇《透明的红萝卜》,写的是人民公社时期水库工地上的故事,一个小孩,的视角。
童年记忆在莫言小说里,占了非常大的分量。
核心事件应该是饥饿。
这篇小说好评如潮,莫名其妙。
艺术上的独特性,给人惊艳的感觉。
成为当年度获奖中篇小说,后来入选教材。
新感觉派的全盛时期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在刘呐鸥和穆时英弃“文”从政之后,施蛰存又于1935年2月离开《现代》杂志。
童年读书莫言读后感《莫言童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通过对莫言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的描述,展现了一个中国农村孩子的成长故事。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也让我对童年的读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莫言童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农村的童年生活。
他通过对家乡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村的贫困和艰辛,也展现了农村孩子们的天真和快乐。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用鲜活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
在阅读《莫言童年》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童年的重要性。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它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也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
在童年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最为简单和纯真的,这种纯真和简单是人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童年,努力保留那份纯真和快乐。
此外,通过阅读《莫言童年》,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读书是他最大的乐趣和精神寄托。
作者通过读书,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培养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读书的过程中,作者不仅认识到了世界的多样性,也懂得了如何去理解和面对自己的生活。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拓宽自己的视野,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总的来说,《莫言童年》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人的作品,它通过对作者童年时代的描绘,展现了一个中国农村孩子的成长故事。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也让我对童年的读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作品,感受童年的美好和读书的重要性。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浅析莫言小说创作作者:马优梅来源:《牡丹》2019年第14期莫言于198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1985年在《中国作家》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并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这篇小说在创作心理、主题意蕴、风格营造方面呈现出丰富的内涵,使得许多研究者从作品的语言风格、怀乡主题方面对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本文试从精神分析角度剖析小说主人公“黑孩”的精神世界及莫言创作心理,试图更好地理解小说人物形象,更进一步发掘小说的深刻内涵。
一、莫言的“童年情结”及在黑孩形象里的体现个人无意识有一种重要而又有趣的特性,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称之为“情结”。
所以,当人们说某人沉溺于某种事物而无法自拔时,可以说他有一种‘瘾’”。
莫言似乎对饥饿、孤独的描写有瘾的趋势。
莫言1956年出生于中国北方的农村,正值左倾思想严重、农民物质极大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时候,大多数人处在温饱线下,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努力。
据他回忆,他12岁时被派去参加修建水利工程当小工,因为偷吃一根红萝卜而被几百人批斗,之后并没有结束,不仅要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而且回家后又立即挨了一顿毒打。
这个孩童时期真实被羞辱的事件在他的记忆深入留下了极深的烙印,令他刻骨铭心。
同样,《透明的红萝卜》中出现了他人语言和肉体上的肆意暴虐,对黑孩的生命能量进行着无尽的压榨,作品开头平淡地写道,队长看到黑孩时说:“黑孩儿,你这个小狗日的还活着?我寻思着你该去见阎王了。
”这句看似日常问候实则冷血无情的话,让人心生寒意。
一个刚刚十岁还处于充满希望的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人生旅程仅仅开启了极小的一部分,被期待和被祝福理应是最该有的情感,可现在别人却怀疑他活着的常理性。
冷漠、麻木的队长和村民是困苦年代里的真实再现,随意到令人震惊,是那个时代无法抹去的印痕。
作品中残酷无情的生存环境和坚强的孩童形象,是莫言自己和自己童年社会生活现实再创造的结果,在黑孩身上投射出对命运的无力感和绝望,这是为黑孩悲泣,亦是为他曾经的自己。
2017年7月第38卷第7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Lniversitv of Arts and ScienceJul. ,2017Vol. 38 No. 7童年的呐喊:莫言童年记忆与苦难书写的创作立场赵璐(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摘要:童年是作家心理结构和价值取向的形成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莫言经历了 一个充满苦难的童年。
莫言的童年记忆作为艺术元素和叙述资源,是他创作的灵感和来源。
莫言从人道主义出发,把人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解放出来,对苦难生命本身赋予关怀,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个体生存的关注。
童年的饥饿书写表现了饥饿对人的异化,以及人在苦难面前努力超越自身的精神渴求。
父爱的缺失性记忆和母爱的救赎,经过长期心理沉淀,在作品中莫言塑造了众多被弱化、丑化的父性形象和无私无畏的“地母”形象。
童年记忆与苦难书写是莫言小说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莫言创作的立场。
关键词:莫言;童年记忆;苦难书写;创作立场中图分类号:1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 -4476(2017)07 -0058 -04一、苦难的继续延写(一) 童年记忆与苦难书写的交织一般认为,8〜15岁是一个人的童年阶段,也是作家心理结构、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的形成时期,这期间 作家在不自觉地收集艺术材料,其创作素材和创作基调的选择已经慢慢积淀。
谈及童年,很多作家都不回 避它对于文学创作的价值,认为这是他们人生中不可复制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童年经验作为一种 艺术元素和叙述资源,作家在想象中虚构文学世界时,会选择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作为材料,或潜意识 里受到童年记忆的影响,创作中无意流露出童年视角的痕迹。
童年经验作为人生经验的源头对人的一生产 生极重要的影响,且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关于父母意象、故乡记忆、社会反思等 方面的选择均是童年经验影响的使然。
虽然莫言的童年也有快乐的日子,但在其创作中,苦难成为他的作 品里无法拒斥的主题。
浅谈莫言小说创作中的儿童视角浅谈莫言小说创作中的儿童视角09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班王莹 40908229摘要儿童视角是莫言的文学创作中最为独特的风格,正是这个选择成就了他变幻多端、神奇莫测的文笔。
莫言文学创作中儿童视角的选择,是其亲身经历的再现与升华,其所达到的文学效果是其他角度无法超越的,在现当代文学中,被称为“莫言式叙述”。
关键字莫言儿童视角效果叙事特征引言80年代初,《透明的红萝卜》的发表引起了文坛极大的注意,继而《红高粱》《满园》《丰乳肥臀》等的发表在文坛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轩然大波,作家莫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文笔在现当代文学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人们不禁称其独特的儿童视角和神奇的文笔为“莫言式叙述”。
正文法国学者茨维坦·托多洛夫说:“视角的重要性应属小说创作技巧的首位。
在文学中我们从来不曾和原始的未曾处理的事件打交道。
我们所接触的总是通过某种方式介绍的事件。
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视角便产生两个不同的事实。
事物的各个方面都由时之呈现于我们面前的视角所决定。
”①莫言延续了鲁迅开创的儿童视角文学,用儿童的视角来观察世①茨维坦·托多洛夫:《文学作品分析》,转引自王泰来《叙事美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界,将原本蒙着层层面纱的现实生活逐一显露出原形,另一方面,这也是莫言童年生活的文学再现,他把对童年的感知以艺术的方式,形象的展示给读者。
莫言的小说常给人以复杂多变却又新奇的感觉,研究莫言作品的人最终常会发现,破解那变幻莫测的钥匙,便是儿童的视角。
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牵动着读者心弦的儿童形象,如《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枯河》中的小虎、《拇指铐》中的阿义、《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等等,以这些孩子的懵懂无邪的眼光来记录特定年代对人们的心灵造成的创伤,更深入到人性的本质层面。
很显然,这种效果是其他视角很难达到的。
一、亲身经历的升华文学是作家生命本能的升华,一个作家的生命经历特别是童年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童年经验对莫言创作活动的影响研究沧州师范学院中文系韩丽梅内容摘要:童年经验是莫言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动力,童年经验是莫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父亲的严格管教,母爱的救赎,极度饥饿与寂寞是莫言童年经验的几个重要要素。
莫言的童年经验不仅直接进入到创作中,成为原型,还深刻地左右了莫言创作的整体风格和精神风貌。
关键词:童年经验父亲母爱饥饿寂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莫言就挟着一股“狂气”和“雄风”席卷中国文坛,他的创作突破了已有的成就、规范,解脱束缚,开始了独特的闯荡。
莫言的小说独步当代,在世界文坛上创造了有独特风格的这一个。
探究莫言独特的创作心理,追寻创作的重要源泉成为极其重要的课题。
几乎每一位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童年经验看作是创作的重要源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有生养他的父母,有养育他的故乡,有属于他的特殊的成长心路历程和大大小小的故事。
每一位成名的作家都意识到自己的童年经验在他的事业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童年经验是指从儿童时期(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称为“儿童期”)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体验。
”[1]这种童年经验在作家内心深藏,轻易不会翻动,但一旦有外部的刺激与巨大触动,让作家不得不动用其中的深层矿藏的话,就一发不可收拾。
莫言曾自述说,每个作家都有他成为作家的理由,我自然也不例外,但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
莫言在多个场合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谈到,到目前为止,他写作的素材还仅仅取材于二十岁以前的经验。
莫言对自己的童年经验进行过痛苦又诙谐的总结,话语的背后承载着对童年经验的巨大无奈和无助,现代人不再拥有这份感伤。
“由于我相貌丑陋,喜欢尿床,嘴馋手懒。
在家庭里最不讨人喜欢的一员,再加上生活贫困,政治压迫长辈们心情不好,所以我的童年是黑暗的,恐惧,饥饿伴随我成长。
”[2]伴随莫言成长的是一段难忘的灰色童年记忆。
童年正是一个人心智成长的关键时刻,这一段灰色的童年记忆导致莫言形成内向、敏感、耽于幻想的性格。
收稿日期:2010-07-25作者简介:李国(1981 ),男,山东日照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民间记忆的历史触摸莫言小说的叙事特点李 国(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摘 要:莫言以叛逆的姿态从民间视角切入到当代文坛,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创作倾向与历史观念。
他对尘世苦难的感受有着切身的体会;对善恶共存、美丑共生的现实世界有着不吐不快的披露;同时,又站在民间立场,对客观化的历史做出了主观化的处理。
关键词:莫言;民间苦难;现实世界;主观化历史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29(2010)06-0045-05传统小说的创作都是作家以一种文化的自尊与自贵,或者显示其温柔敦厚的特性,或者表现出唯美浪漫的情调,或者营造出崇高悲壮的氛围。
这样封闭了读者所可能进入的阅读通道,从而顽固地以自我经验和自我逻辑建起来一个孤立的保守的文化城堡。
而现代小说则必须以读者为上帝,必须开放 不同的门户 ,建立起一个开放的可以多向阅读的文本世界。
读者便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探索手段,从作者指出的具有互文特征的事物中窥见隐藏的奥秘,这便有了反传统文化的倾向。
莫言在现代小说的创造中成为冲锋摇旗、最具实力的干将之一。
他拥有丰富的童年经历和军旅生活的创作资源,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诧异鬼魅的感觉幻化出那些追思的记忆。
在这些记忆里面莫言用他叛逆的姿态出现,冲击着萎靡的当代文坛。
他以民间文化的视角切入当代文坛,将高密东北乡流传久已的故事写进了历史文本中。
于是在他一系列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见这样的变化,新的历史形态便也出现,历史不再是主流形态演绎的历史了,历史经过艺术的粉刷更加丰富和瑰美。
所以在他对历史进行叙述的过程中,民间承继给他的苦难回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善恶、美丑相生相依的现实状态成了他对民间历史进行客观叙述的着眼点,将客观发展的历史进行主观化的认同又是莫言创作中最为鲜明的特点。
《莫言的童年》读《莫言的童年》有感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听到这个消息,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欢欣鼓舞。
莫言,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暑假里,我迫不及待地找到了《莫言的童年》这本书,赶紧读起来。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莫言的童年过得很苦,而看“闲书”是他那时最大的乐趣。
父亲反对他看“闲书”,所以他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偷偷地看。
那时的“闲书”少之又少,为读《封神演义》,莫言给人家拉了一上午磨,只有这样,他才有被人家监督着在磨道里看半天书的资格;为读《青春之歌》,他扎在草垛里被蚊虫咬出了一片疙瘩,耽误了喂羊;为读《破晓记》,他去猪圈里找哥哥藏起来的书,结果被几十只马蜂蜇肿了脸,还挨了哥哥一顿打…而现在的我们呢?我们每天除了花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看电视、玩手机和上网玩游戏上。
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给浪费了。
在学校里、在家里,我们随手就可以拿到一本书,却从来没有用心读过。
与莫言相比,我们浪费了大量可以读书的好时光,这多么令人痛心哪!再看看莫言是怎么读书的:“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像一只喝水的鹅”“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书中的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再现了莫言如饥似渴地读书的情景,语言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读了书中的这些句子,我更是受益匪浅。
看看我以往写的作文,干巴巴的,没有一点看头,什么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一点儿也不会用,自然没有人愿意去读我的文章。
我决定也要像莫言一样,多读书,读好书,因为“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我相信,切美好的事物,都能从读书中得来!朋友最真,友情最贵《朋友》读后感《朋友》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篇散文,记叙的是巴金从上海逃难到广州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帮助他渡过难关,宛如一盏盏明灯,使他感受到友情的光明与温暖,同时他也认识到自己应该努力地去回报这些爱。
莫言小说的特点莫言是当代文学巨匠,作品繁多又都具有重量。
在我们阅读他的作品时,特别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他运用儿童视角,弱智视角的叙事方式是最多的。
选用儿童视角来讲述故事,一直都是莫言的偏爱。
莫言在谈到这一点时说:"以前我没有意识到,后来被别人点破后我才发现采用儿童视角讲述故事原来是我的一种潜意识。
我想这可能和一个作家的出身、经历、生长环境及其创作心理有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少年岁月吃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寞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所有这些都使我从小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观望和想入非非。
而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视角就成为了我讲述故事的首选。
然而,尽管我一直采用这一方式来构造故事,但却一直没能将这种方式用到极致。
"因此在他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一些精灵似的孩子,《红高粱家族》中的"我爸爸"、《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檀香刑》中的赵小甲,《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小黑孩,《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梦境与杂种》中的柳树根与柳树叶,《酒国》里的一个小妖精等。
在莫言的笔下,儿童是美丽的,聪明的,充满智慧的。
与对儿童的偏爱相对照,莫言的笔下的其他人物相形见拙。
其实,与儿童视角相联系的是莫言小说的梦幻色彩。
《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小黑孩,简直就是一个精灵,他具有说话的能力但一句话也不说。
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象,他精神恍惚经常处于梦幻的状态,最典型的莫过于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一段描述:"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
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
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
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
透明的金色外客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
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
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①然后就发生了小黑孩与小铁匠抢萝卜的一幕,最后又发生了小黑孩把所有的萝卜拔出来找那透明的红萝卜的结局。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65【名著赏析】试论童年记忆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单丽娟(齐齐哈尔大学党办,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童年记忆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对于作家来说更是如此。
莫言常常把童年时所感受到的痛苦、饥饿与孤独写进自己的作品。
童年经历的移置促成了其独具个性的儿童视角的生成,也因为童年的孤独,他只能用感觉去感知这个世界。
关键词:童年;饥饿;孤独中图分类号:I 2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11)08-0065-02收稿日期:2011-04-14作者简介:单丽娟(1982),女,黑龙江庆安人,助教,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研究。
对一个人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童年记忆,童年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对于作家来说更是如此。
莫言的童年记忆就如烙印一样难忘,他常常把童年时所感受到的痛苦、饥饿与孤独写进自己的作品。
童年经历的移置促成了莫言独具个性的儿童视角的生成,也因为童年的孤独,寂寥的他只能和大自然对话,用感觉去感知这个世界,所以他的感觉描写特别形象与传神。
同时,童年是其最不堪回首的梦,却又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头和不竭源泉。
如此悖反的两方面时常折磨着作家的内心,其二元对立创作方法可能与此有关,这种矛盾性在他的小说中自始至终存在。
莫言曾说:“每个作家都有他成为作家的理由,我自然也不例外。
但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像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
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还可以继续从事写作这个职业的理由。
”[1]49确实,童年记忆带给莫言难以磨灭的印象,童年留给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饥饿的痛苦感。
莫言生于五十年代中期,刚刚懂事就赶上国家物质生活最困难期。
挨饿、吃不饱饭是常有之事,吃过树叶、树皮,也啃过树干,为了有饭吃还扮过财神。
最极端之举是吃过煤块,作家对这件事的叙述态度是,“我们为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物品而欢欣鼓舞。
”[1]46这种快乐饱含辛酸之感,人在饥饿时意识往往单一化,只要能果腹,什么都可以拿来吃,可见饥饿的痛苦程度。
因为饥饿,他偷过生产队的饲料,为此差点送命;偷拔人家的萝卜被抓住,当着众人的面向毛主席画像请罪。
这些生死荣辱都抵挡不住他对吃的迫切感觉。
莫言还特别写过一篇散文《吃事三篇》,写了关于吃的喜怒哀乐,曾经的记忆始终萦绕心头。
童年时刻骨铭心的饥饿感,在莫言的笔下发展成一种“食”主题。
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吃的酣畅淋漓,在物质感官上达到极大满足,人们脱离不开“食”的诱惑和痛苦。
以《四十一炮》为例,作品的主人公罗小通生长在屠宰专业村,每天看见的是各式各样的肉。
家里的锅边上也常沾着厚厚一层荤油。
那时的罗小通很惬意,他不在意父母的争吵,他们吵架时他照常吃肉,吃饱了就悠闲地打瞌睡。
这时的“食肉”并不缺席,他对这样的生活很满足。
但父亲走后,他五年都没有吃过肉。
因为母亲要攒钱盖房买车。
这对罗小通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
周围的环境触目皆肉,但他却吃不到,还是孩子的他没有什么高深的人生追求,只希望能吃到肉。
他对父亲的私奔没有任何道德谴责的意味,只是幻想他们在外吃肉的场景时潸然泪下。
他对吃肉,对“食”的渴望占据一切事情的上风。
以致发展到他可以和肉对话,听到肉们以他为知己,渴求他品尝自己的声音,他为此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时罗小通对肉的感情已从单纯的喜欢达到痴狂的迷恋。
之后他还领导肉类联合加工厂的“洗肉”车间进行改革,参加吃肉比赛并赢得胜利,他的事迹也被人们广为流传。
但在“食”的巅峰时刻,出现了意外,母亲被父亲劈死,父亲随即被捕,相依为命的妹妹又在饱食肉之后因为喝了污水死去。
此时的罗小通对害死妹妹、导致自己家破人亡的物质层面的“食”深恶痛绝,他吐尽肚中的肉之后发誓再也不吃肉。
可悖谬的却是,不再吃肉﹑已经脱离“食”欲诱惑的罗小通却被奉为肉神,并且人们还郑重其事地准备迎接肉食节,继续进行“食”的饕餮盛宴。
罗小通彻悟之时,更多的平凡人却陷在“食”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这种“食”主题更进一步地表现出物质对成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8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8,2011JING JI YU WEN HUA人精神世界的吞噬,在饥饿的状态下,人类都跪倒在这个巨大的“食”字面前,抛弃了精神性的追求。
《丰乳肥臀》中的乔其莎毕业于医学院,是一个相信科学且是非分明的人。
虽然是极右派身份,却对畜牧队长妄想通过绵羊和家兔交配产生新的物种的荒谬想法提出抗议。
可精神世界如此丰富的人在饥饿面前也不免低下她高贵的头颅,张麻子终以馒头为钓饵,诱奸了乔其莎。
饥饿时期在食物面前,人失去了精神上的坚守。
在物质生活的参照面前,精神世界不再神圣。
当精神世界被物质生活打压下去,高尚的人类被打回到原始状态。
由此阐明,人类的种种精神性要求只有在温饱的情况下才可以奢谈,也表达出莫言对人类精神的重视态度。
饥饿记忆留给莫言的不仅是诱惑和痛苦,更是心灵的煎熬。
童年记忆对作家来说,最深刻处还在于凸显了母爱的伟大。
儿时的莫言饭量颇大,自己的那份饭不够吃,就吃母亲的饭,母亲的饭也不够,就去抢堂妹的食物。
这种做法经常牵连母亲受到冷言冷语的嘲弄。
连累母亲受苦,这种自责和愧疚的感觉更甚于饥饿的痛苦。
于是在短篇小说《粮食》中,莫言描写了一个伟大的母亲伊,在生活困难期为养活儿女和婆婆,她囫囵吞食磨坊的豌豆,回家再探喉吐出来,终于使全家人免受饥饿的折磨,得以健康地活下来。
作品中还多次出现对饥荒时期的描写,《红高粱家族》中的野狗抢食人类的尸骨,《丰乳肥臀》中饿殍遍野时期人类为了饱食而丧失灵魂。
童年的莫言不仅要忍饥挨饿,还要忍受孤独之感。
他的故乡交通闭塞,他又较早辍学,家中没有同龄的朋友可以一同嬉戏,大人们忙着干活,他也得帮忙放牛放羊。
没有人可以说话,他就和动物聊天,或是自言自语、侧耳倾听,让想象在自由的天空中飞翔。
他也比较过自己与其他作家的阅读经历,“当你们博览群书时,我也在阅读;但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
”[2]因此,他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感情,世间的一切在他笔下仿佛具有灵性。
莫言也自述,“我在用耳朵阅读的二十多年里,培养起了我与大自然的亲密联系,培养起了我的历史观念、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起了我的想像力和保持不懈的童心。
我相信,想象力是贫困生活和闭塞环境的产物……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作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写出这样的作品,是与我的二十年用耳朵的阅读密切相关的;我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写作,并且始终充满着不知天高地厚的自信,也是依赖着用耳朵阅读得来的丰富资源。
”正是这段童年经历,培养了作家与众不同的感觉天分。
八十年代中期作家注重感觉描写的热潮可以说始自莫言。
他的作品特别注重内心感觉的描写,作品中的人物与外界交流,通常没有或省略话语交流,在无声的状态下传递孤独和无所依靠的不安感,这种感觉透露出欲逃离无助的恐惧与哀伤。
在作品中体现为对孩童形象的描述,这不禁让人联想作家苦难的童年经历。
儿童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如果还感觉不到外界亲人的关爱,势必会陷入迷茫中,做出令人哀伤、惋惜的举动。
黑孩是《透明的红萝卜》中的主人公,其父外出打工不见踪影,后母喝醉后常常拿他出气又打又骂,没人照顾常常衣不蔽体,吃不饱饭瘦骨嶙峋。
虽是正常的孩子,却时常处于无语状态,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哑巴。
最亲近的亲人都弃他于不顾,又如何奢望后母对他疼爱有加,敏感脆弱的心就承受着生活无情的折磨。
无依无靠的黑孩在自己幽闭的世界中,形成了独特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即他特殊的感觉系统。
他可以听到距离很远的河中鱼群的唼喋,还似乎可以看到河上有发亮的气体上升。
每当这时,“他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嘴角上漾起动人的微笑。
”“莫言似乎欲借黑孩那缄默的感觉保留那冷酷世界挤压下尚未毁灭的最后一丝温柔、诗意、力量与爱”。
[3]他一心想重见曾见过的奇异的红萝卜,结果把地里的萝卜一个一个地拔出来寻找,因此被队长惩罚,受到脱光衣服的羞辱。
黑孩找不到感觉中那奇特的红萝卜,导致他内心与外界沟通的感觉桥梁被割断。
这种情况下,他又没有家庭和亲人的温暖作为其躲避苦难的港湾,他只有一直向前,抛掉一切侮辱和意识。
黑孩的结局可想而知,一个纯真的灵魂被毁灭,黑孩必然走向死亡。
莫言的感觉描写最突出之处是通感手法的运用,任何事物在他的笔下都真实可感,有声有色,有形有味。
通过这种感觉的描写,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
在作家的笔下,“……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4]这种独特的感觉描写丰富了我们的感官,引导人们走出单一的感觉深潭。
视觉转换成味觉,听觉转换成视觉,感觉描写中的陌生化手法,为感觉描写开拓了一个全新领域。
而所有的创新都源于莫言独特的童年记忆。
参考文献:[1]莫言.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在史坦福大学的演讲.恐惧与希望演讲创作集[M ].海天出版社,2007:44.[2]莫言.用耳朵阅读———在悉尼大学演讲.恐惧与希望演讲创作集[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60.[3]孟悦.荒野弃儿的归属[J ].当代作家评论,1990,(3).[4]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59.〔责任编辑:赵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