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美育思想探微——以《传习录》为中心
- 格式:pdf
- 大小:259.24 KB
- 文档页数:3
王阳明《传习录》的当代启示王阳明《传习录》的当代启示“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
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因此,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其次是读《阳明先生年谱》,以把握其生平事功及思想发展的脉络。
《传习录》的成书经过在上世纪80年代,我与钱明、董平、姚延福诸先生合作编校了《王阳明全集》上下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2年12月初版发行,2011年和2012年,该社又分别出版了分为上中下三册的精装修订版和平装简体字版。
《全集》前三卷就是我标点的《传习录》。
其后是《文录》,《别录》、《外集》、《续编》、《补录》等阳明原著及《年谱》、《世德纪》等后学附录著作,凡四十一卷。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是王阳明与众弟子的论学语录汇编,阐述了其格物致知、心外无理、知行合一、明德亲民等观点,中卷是与顾东桥等论学书函八篇,及《训示》《教约》二篇,着重讨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说的内涵与意义。
下卷是论学语录,附《朱子晚年定论》,主要论述知行合一与良知“四句教”及朱陆异同。
可以说,《传习录》三卷是阳明良知心学的主要载体,是王阳明思想精华之所在。
《传习录》之得名,当源自于《论语·学而》所载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言。
其编辑、刊行过程则相当复杂。
最早是由王阳明首座弟子徐爱所编。
徐爱自正德七年(1512年)王阳明41岁在京讲学执弟子礼起,陆续记录了王阳明论学的谈话语录,编为《传习录》一卷,但未刊行。
正德十三年(1518),另一弟子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一卷与自己所录一卷、同门陆澄所录一卷合刊于江西赣州,定名《传习录》,凡三卷。
嘉靖三年(1524)十月,阳明弟子南大吉合薛刻《传习录》与己所收王阳明论学书函若干篇,成《续刻传习录》二册五卷,刊行于越中(今绍兴)。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阳明弟子钱德洪将陈九川等人所录的《阳明先生遗言录》加以删削,与他和王畿所录合编为《传习续录》刊行于宁国府(今安徽宣城)“水西精舍”。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1读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长,仅仅是读过一遍的我是绝不敢说出完全领悟王阳明先生的思想这种话,但读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一丝自己的感悟。
王阳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时光长河,确实值得人细细品味。
第一点,修心。
王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
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
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
良知在人,永远不会消失。
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
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
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点,格物致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
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
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
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
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
第三点,知行合一。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
只读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就会变得自我。
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知,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当人们漫无目的庸庸碌碌地四处奔走时,不妨读一下《传习录》,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2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
‘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先生曰:“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是未当理。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传习录》王阳明通过朱熹老师的一句话来阐释他的“心即理”学说,“当理”就是天理显现,要想天理显现,就要去掉后天的习染。
私心就是后天习染的体现,去掉了就是无私心。
无私心当然就是天理。
王阳明人生及其思想探微明代中叶的王阳明在自己所坚持的“圣人之道”引领下,看淡功名利禄,开创了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心学思想,并用“知行合一”的思想做指导,度过自己“知行合一”的一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王阳明圣人之道功名知行合一500多年前的中国,出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集文韬武略于一身。
他是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创立了“阳明心学”,提出许多富有深意的思想。
他就是明代中叶被世人尊为“阳明先生”的王阳明。
一、圣人之道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曾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惟读书登第耳”。
王阳明并不认可老师的回答,他说道:“登第恐未成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那么何为圣贤呢?圣贤就是道德极高,智慧极高,无所不知的人。
做圣贤,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
王阳明却把这样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作为他的奋斗方向,并在后来的人生中不断探索圣贤之道,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王阳明这样一种“圣贤思想”对今天的人们无疑是极具震撼力的。
孔子早就提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也有著名的一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这是我们每一个存于世上的人都应该明确的,但在物欲横流、思想混乱的今天,能有几个人明白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王阳明活着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以毕生的精力实践他读书成圣贤的诺言。
暂且不说王阳明最后到底有没有成为圣贤,但至少他站在一个很高的境界,有这样一个全新的意识,相比今天普遍缺乏信仰,迷失方向的人们,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单由此,不得不敬仰王阳明这样一位目标明确,坚定不移,为学问而上下探索,孜孜不倦,奋斗终身的的人。
二、功名之路王阳明二十二岁的时侯,第一次参加会试,毫不含糊的给了大家一个“惊喜”———没有通过考试。
由于大家此前都认为他是一个博学之士,所以对他的落第都感到很意外。
论王阳明的美育思想发表时间:2008-10-10T09:39:21.920Z 来源:《阳明学刊》第二辑作者:龚妮丽[导读]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美育思想是建立在儒家身心修养的实践哲学之上的,即便是“六艺”,也可以调心,可以帮助人入道。
他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将“德”(习礼)、“智”(读书)、“美”(歌诗)结合,以启发取代强制,让儿童接受順乎天性的教育。
他认为社会风气的好坏,是关乎社会治乱的大事,而风俗的好坏,关键即在于教化。
他推崇古乐,利用俗乐,通过乐教来倡明社会风气,化民善俗,激发良知。
至于“治礼作乐必具中和之德”的阐述,则厘清了“德”与“乐”的“本”与“用”关系。
王阳明的美育思想,既继承了儒家的礼乐传统,又对心性哲学有所发展,具体而言,即是“乐以中和为本”的美学观。
它不仅与天地万物联系起来,而且也来源于人的内心,同时又足以感染听者,这就是音乐能化育人心的根本。
王阳明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伦理学家和军事家,而且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将兴办教育看成是转变风气和立政治民的根本,时人称赞阳明说:“古之名世,或以文章,或以政事,或以气节,或以勋烈,而公克兼之。
独除却讲学一节,即全人矣。
”[②]王阳明在教育理念上,继承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宗旨,并且有自己的体会和发展,他注意到对于人的教化须顺应天性,因而十分重视美育的积极作用。
王阳明的美育思想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礼乐传统,并在美育理论中进一步提出了礼乐教化的心性根本与原则,体现了他一贯的教育主张与教育方法。
一、以“六艺”调心,使之熟于道王阳明的美育思想是建立在儒家身心修养的实践哲学之上的。
儒家的六艺之学、经史子集之学,体现出儒家强调个人修养的基本方法,这既是为己之学,也是受用之学。
儒家的这一套身心修养之学的理论,关乎本体,也关乎工夫,更关乎境界。
《论语》中记录的孔子对学生的随机教诲,无不显示出对个体修养身心的重视与智慧。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在《后会有期》这部电影中有一句话说道: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是道理出了问题吗?显然不是。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再多的道理也需要去“实践”,也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近日研习王阳明的《传习录》,对于其中王阳明所阐述思想,有所感悟,其中心思想就是:心之本体者,性也,性即理也。
所以,心即理。
这是理解王阳明心学思想最关键的问题。
一、理得即心安?《传习录》的精髓在于将心和理合二为一了,他说心即理也,心和理是一体的,不可分开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不必向外去探求,即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但是,这个理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且非常大,不太好概括。
我以为这个理不是别的,而是合理。
理只是一个合理,合理就是理。
中国人最倡导的就是合理,我们似乎总是很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很没有原则。
但其实我们是讲究的合理,做合理的事,说合理的话,而这个理则需要自己去把握和体会,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尺度。
中国人一直讲的是心安理得,我的理解就是,只有合理才能理得,理得才能心安。
自己在心里觉得合理,在逻辑上讲的通,自然就能心安,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平静和安慰。
试想,如果有件事你一直想不通,你心里能安宁吗?肯定是心里不踏实以至于辗转反侧,痛苦不堪。
一旦你恍然大悟了,把这件事的前后捋顺了,想通了,能够说服自己了,自然如释重负,仿佛获得解脱,从心理上获得一种安慰。
这就叫,理得才能心安,只有合理的东西才能让自己心安,不合理的东西你不会心安。
忽的想到多年来部队内部关系中发生的问题,心不安,不就是因为不得理吗?带兵人,要想心气顺,简单的说,就是要合理合法而已。
二、“实践”才是王道践行之路,从无坦途。
但是如果说只要在心里觉得合理了,就会得到心安了,人生从此再也没有烦恼了,那也未免有点自欺欺人了,与王阳明的本意相悖了,王阳明说一定不要欺天罔人,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
王阳明的弟子也发出这样的疑问,说诚使昏暗之士深居端坐,不闻教告,遂能至于知致而德明乎?为了解决这个疑问,王阳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这个命题以救其弊。
传习录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所著的一部著名的哲学著作,书中记录了王阳明的一系列思想和见解,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尊敬。
这本书也是我们中学生必读的哲学经典之一,我也有幸读了这部作品,并且对其中的内容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读完《传习录》,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
王阳明认为,人的知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真正地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
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我意识到知识的意义不仅在于书本上,更在于用知识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只有将知识与行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还强调了“致良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良知,能够指导我们分辨是非,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道路。
所以,只有顺应自己的良知,才能不迷失方向,走出一条真正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道路。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深刻地理解了良知的崇高意义,意识到只有跟随自己的内心,才能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也曾经有过迷茫、困惑的时候,但是通过阅读《传习录》,我找到了一些对抗困难的方法。
书中的哲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能够以更坚定的信念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明白了知识和行为的统一,这对我的人生观念有了深刻的影响。
我会更加珍惜所学的知识,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也会更加注重内心的声音,跟随内心的良知,走上一条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生之路。
《传习录》是一部值得每个人去阅读的作品,它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人生的智慧。
通过读这本书,我不仅学习到了一些人生道理,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如何将这些道理付诸实践,让自己的人生真正地达到更高的境界。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样一部作品,从中受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是明朝理学家王阳明所著的一部著作,它包含了王阳明的一生思想和实践的精华。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传习录》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处世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和提升自己的心性,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于他的行为和人生观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内心,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和行为,以达到心性的提升和完善。
其次,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他认为,知识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认识到在学习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地取得进步。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此外,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还强调了“格物致知”的观念。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可以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解。
这让我意识到,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不能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观察和思考,以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解。
总之,《传习录》是一部思想深刻、见解独特的著作,它对于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对人生和处世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养心性,注重知行合一,以及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解。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王阳明所倡导的心性修养和知行合一的境界。
王阳明《传习录》知行合一说新探汪学群【摘要】学术界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讨论大都集中在其内容,没有突出从本体与工夫角度对知行合一说理解的重要意义.如果以《传习录》为对象,从本体与工夫视角强调知行合一可知,这里的本体旨在强调知行合一是这对范畴的内在要求,工夫则使内在要求物化为外在实践,真正实现知行合一.总之,本体与工夫的一致是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精髓.【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王阳明;《传习录》;本体;工夫;知行合一【作者】汪学群【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8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8.2学术界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多有探讨与评说,但大都集中在知行合一的内容,即便触及本体与工夫,也不过与其内容平列,而没有突出从本体与工夫角度对知行合一说理解的重要意义。
本文以《传习录》为范围拟从本体与工夫一致视角来谈论知行合一,强调知行合一说再现了本体与工夫的一致性,而知行合一与念、学、问、思、辨的联系则深化知行合一学说,知行合一又与心即理、良知、致良知相互贯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理解知行合一在王阳明思想中的地位有所帮助。
王阳明所谓知行合一是知行的本体,指知行本来就是合一,这是知行本身所固有的,是自身的需要,符合其内在的逻辑,如果知行不合一那就不是这对范畴的本义。
他把知行合一提到本体高度,由此看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而他讲的知行合一工夫只不过是本体的展开与运用。
《传习录》载:徐爱因未能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要义,与黄绾、顾应祥在一起讨论,但最终也没有解决分歧,于是请教王阳明,接着发生了以下对话。
问:“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答:“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和。
圣人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对现今教育的启示王阳明(1472-1529)汉族。
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
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阳明的少年教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时的少年教育观念及方式方法的改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时至今日,王守仁的少年教育思想仍对现代的教育尤其是少年教育能够产生一定的启示。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也是王阳明的心学经典。
书中,不但涵盖了王阳明的思想,重点诠释了他所创立的心学的三大核心内涵: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明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传习录》中有“教约”一篇。
在这篇文章中,王阳明认为,“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意思是说,老师讲授功课不在数量多少,贵在精熟与否。
依据学生的资质,能认识两百字的,只能教他认识一百字,让学生的精神力量常有富余,那么,他们就不会因为学习辛苦而讨厌学习,相反会因为学习的乐趣而愿意学习。
这些说法,非常契合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
然而观诸今人,往往却是“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定授以三百字,常恐其精神力量有余”。
很多教师和家长,惟恐学生有闲暇,恨不得一天培养出个“神童”,总是要求孩子们学习、再学习,导致很多学生小小年纪便成为“过劳一族”,正所谓“有厌苦之患,而无自得之美”。
在如此教育方式下,资质较差的学生固然会被拖垮,资质较好的学生同样会被拖垮。
传习录王阳明观后感《传习录》是明代王阳明的重要著作之一,更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传习录》以对话的方式,系统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对于读者的思想触动也十分深远。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深刻体会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学”等思想,同时也受到了很大启发。
《传习录》主要以对话方式呈现,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之间关于心学和知行合一的深入讨论,其中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实际生活中的案例。
王阳明在书中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人的心灵中已经具备了天赋的善性,只需要通过修养和实践来发掘和实现。
这种观点与当时的儒家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独特的个人主义色彩。
读完《传习录》,我深受触动,认识到人的内心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和发现,我们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传习录》所宣扬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现代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知识大于行动。
而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这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进一步明白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王阳明以人的心灵为中心,强调心性的善良和无穷的力量,认为人应该主动地去认识和改变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环境或他人的眼光所左右。
这种主动的价值观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稳定和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同时,《传习录》也教给我们做人的智慧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王阳明在书中经常提到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帮互助,不应该纠缠于个人的私利。
这一点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为他人着想,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读完《传习录》使我受益匪浅。
王阳明通过他的思想启迪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帮助我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工作。
(2015哲学-美学)良知与审美——王阳明美学思想核心问题研究良知与审美——王阳明美学思想核心问题研究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通过考察王阳明的“良知”含义及其与审美的内在本质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握王阳明“良知体验美学”的实质。
本文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良知”既是一个道德范畴,也是一个价值范畴、境界范畴,更是一个审美范畴。
在其道德性与超道德性、体验性与审美性的“致良知”建构中展示着王阳明良知体验美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良知审美生命体验良知体验美学“良知”毫无疑问是王阳明学术思想的核心或中心范畴。
在由“良知”和“致良知”的双相互动而构筑起的理论逻辑结构中,王阳明以“心”(heart-mind)[ 1 ] 为本体而立说,同时又用“良知”来阐释“心”。
“良知者,心之本体。
”由此“良知”和“心”实则是一种“一而二、二而一”的互通关系。
因此我们说,“良知说”是王阳明学术的命脉,“良知”则是这一命脉的“网结”或枢纽。
他的美学是一种“良知体验美学”。
[ 2 ] 对此,本文将着重从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的内在建构性质和逻辑关系来对良知与审美之间的可沟通性或内在本质关系作一考察。
一、从“良知”的内在超越性方面看良知与审美1“良知”是一种知识,是一种体现人类生命力量的意志状态和生存方式。
很显然“良知”不是一种纯粹的把握客观世界的那种外在的知识。
也就是说,“良知”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知识。
最早使用“良知”一词的是孟子。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 3 ] 显然,“良知”在孟子这里是指人生来具有的、不需要学习就可知的那种内在品质。
就如同一个小孩很小就知道爱他的父母,长大后知道敬重他的兄长等。
这种亲爱父母(亲亲)的“仁”和敬重兄长(敬长)的“义”就是对“良知”包括“良能”在内的一种基本规定。
《传习录》读后感800字_初三优秀作文《传习录》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对话的形式将王阳明的思想观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探讨。
读完《传习录》,我受益匪浅,深有感触。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深刻阐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观点。
他认为,知识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知识融入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知识,没有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让我深刻意识到了知识与实践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传习录》中还阐述了“心学”思想。
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本善,心中已经具备了天赋的道德本能,只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发掘和提炼。
这种思想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因为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对自己和别人过于苛求和挑剔,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本善。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尝试去发现和提炼自己内心的美好和善良,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真实和完善的人。
王阳明在书中还提出了“格物致知”、“发慈悲心”等重要思想。
他认为,通过对外物的观察与思考,可以获取更深的知识,而发扬慈悲之心,则是为了关爱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启示,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被琐碎的事务所困扰,忽略了对外界事物和他人的关爱和体谅。
通过对《传习录》的阅读,我开始尝试主动去观察和思考外物,培养自己的格物致知的能力,也开始主动去关爱他人,积极发扬慈悲之心。
在读完《传习录》之后,我认识到了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知识是渊博的,而道德是精深的。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炼,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注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也会主动去发掘和提炼自己内心的美好和善良,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我也会发扬慈悲之心,培养自己的格物致知的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传习录》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阐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人们的修身养性和教育意义深远。
在阅读这部著作后,我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和认识。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知行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不仅仅是在脑海中得到知识,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这使我深刻地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在课本上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知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
王阳明在书中还提到了“格物致知”的理念,他认为,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可以领悟到自然之道,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知识。
这使我意识到,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都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只要用心去观察和体会,就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这也激励我要多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汲取知识,而不是只局限于书本知识。
我在读完《传习录》之后,深刻地感受到了王阳明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关注。
他提倡“以道义为师”、“以事为师”的理念,强调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根本,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对我来说有着重要的教育启示,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还对于学习和修身养性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和建议,这些观点和建议对于我们这些初中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在读完《传习录》之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意识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决心。
通过更多的观察和思考,我相信我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传习录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传习录》读后感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古代经典名著《传习录》,这本书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著,内容涵盖了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和学说。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有体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一些深刻的感悟。
《传习录》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籍,书中内容言简意赅,却又意味深长。
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心即理”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给了我许多启迪。
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我领悟到了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受益匪浅。
在书中,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他强调知识和行动呈现出一种统一的状态。
这启示了我,学习知识只是第一步,真正重要的是将知识付诸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行动和实践,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将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
在学习中,我更加注重实践,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争取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在书中,王阳明强调了“心即理”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内心深处就是理,人的行为应该立足于内心的理,做到心有所向,行有所宜。
这让我深受启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明白了重要的是要坚定内心的信念,保持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还学到了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重要性。
王阳明认为,人应该不断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然后及时加以改正。
只有经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修正,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从此以后,我更加注重对自己的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进步的快乐。
读完《传习录》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认识到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重要道理。
通过对王阳明思想的学习,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我相信,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以王阳明的思想为指导,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王阳明教育思想新论——以《传习录》为中心谢文庆【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摘要】明朝社会的专制化、世俗生活的功利化、程朱理学的官学化,加剧了儒学的内在紧张。
王阳明以"心即理"为理论起点,提出了"致良知"的本体功夫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要求人人都"学做圣人",强调教学中要做好"精一功夫",并非常重视儿童的蒙学教育。
他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立意独特、开创风气、影响深远,对于今天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习录》是他的教学语录和论学书信合集,全面体现了他的心学教育思想。
%The Confucianism's internal tension was intensified by the Ming Dynasty social tyranny,the secular life's utilitarian and Neo-Confucianism of Cheng-zhu office-oriented.Wang Yangming argued the mind namely is natural-principles,and put forward the Neo-Confucianism's educational thought system included acquire the inner conscience,combine recognition and practice into one entity and children's education.His educational thought influences profoundly and extensively,and has strong historical meaning and the real value,so worth us to research and evaluate it newly.【总页数】4页(P49-52)【作者】谢文庆【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9【相关文献】1.从《传习录》看王阳明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J], 周如川2.王阳明教育思想新论——以《传习录》为中心 [J], 谢文庆3.理解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三个向度——以《传习录·答顾东桥书》为中心 [J], 葛跃辉4.王阳明《传习录》中心学思想的特征探究 [J], 郭思远; 钱可敦5.王阳明“格物”思想辨析——以《传习录》为中心辨王朱异同 [J], 张可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