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 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9.72 KB
- 文档页数:2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刻、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把握利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大体技术。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进程。
4.慢慢培育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学习重点: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学习难点:平均速度的计算预习案:1.速度的公式及各字母含义?2.若是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3.如何利用刻度尺?如何利用停表?探讨案: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记录表格:(记录结果要有单位)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t1=v1=s2=t2=v2=实验结论与分析:讨论: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窗相同吗?什么缘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标案:1.甲物体的速度是72㎞/h,乙物体的速度是20m/s,丙物体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0m,比较可知()A.甲物体运动的最快B.乙物体运动的最快C.丙物体运动的最快D.三个物体运动的一样快2.某同窗参加百米赛跑,跑前24m 用了4s,跑完100m 用了12s,该同窗百米跑的平均速度是()A、6m/s;B、8. 3m/s;C、7. 15m/s;D、7.75m/s.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依照v=s/t 可知,运动的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B、依照v=s/t 可知,运动的时刻越短,运动速度越大C、物体在相等时刻内,运动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D、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刻越短,运动的速度越大4.2003年8月10日,第8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0m短跑决赛中,美国选手琼斯荣获冠军,这说明在竞赛全进程中:()A.琼斯用的时刻最短B.琼斯跑的路程最长C.琼斯平均速度最大D.琼斯始终一马当先5.小明在班上给同窗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动身后,兔子专门快把乌龟落在后面。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2.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测量实验,理解和领会平均速度的含义和公式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阶段:请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下列学习问题:1.实验目的:练习使用______和_____测算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_________(公式)。
3.实验器材:_________、斜面、______、金属片、小木块、小车。
4.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确定起点位置。
实验中保持斜面较小的坡度,目的是。
(2)测量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3)测量小车上半段的平均速度;(4)计算小车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二、合作探究阶段: (各组根据教师分配的任务进行探究)(要求:1.小组接受分配任务后,小组成员首先个人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思路(大约2分钟);2.然后交流讨论说清楚自己的思路(大约5-6分钟);3.本组问题讨论清楚后,再讨论其他组的问题。
)探究1、完成课本中“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观察与分析:让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部,把路程分为前半段、后半端:(1)小车是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2)若不是,小车在前半段运动的快还是后半段运动的快?(3)你认为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和前半段的平均速度、后半段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怎样?探究2、测量在学校操场上行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探究3、测量自行车骑慢车比赛的平均速度。
三、展示质疑四、检查反馈A.练一练“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停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_____cm;tBC=_____s;vAB =________m/s;vBC=________m/s;(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是在做_________运动;(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停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填“大”或“小”)。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1.把握停表和刻度尺的差不多使用方法;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刻、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明白得,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
阅读课本P23~24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速度公式v=可知,想要算出物体在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刻t,实验室中测量路程一样用刻度尺,测量时刻一样用停表。
2.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时,为了便于测量时刻,斜面应保持专门小(选填“专门小”、“较大”或“专门大”)的坡度,这是为了使小车下滑不至于太快,以免下滑时刻过短不便测量。
3.正确使用停表测时刻。
各种停表一样都具有启动、暂停、回零三项差不多功能,如图所示。
秒表的中间按钮为启动、暂停键,旁边按钮为回零键。
在停表读数时,第一弄清大表盘、小表盘每大格、每小格表示的时刻,停表的最后读数为小表盘读数与大表盘读数之和。
4.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你认为最好的是(A)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刻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刻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刻,测定小球在这段时刻内通过的路程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刻,测定小球在这段时刻内通过的路程5.某班同学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记时员记录了小明同学跑步通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刻并列于下表:路程/m10203040时刻/s3.25.36.89.2依照表中数据,运算出小明同学下列路程跑步的平均速度:(1)从起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是 3.125m/s;(2)从10 m处到30 m处的平均速度是 5.56m/s;(3)从30 m处到40 m处的平均速度是 4.17m/s。
1.为了“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需用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停表。
平均速度的测量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3.知道什么是平均速度.4.会测量平均速度.5.平均速度的计算.二、学习重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学习难点测量平均速度三、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2.依据导学案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3.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四、导学内容:实验:1、实验方法:2、实验器材:3、实验步骤:4、实验注意事项:典型例题一、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例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可知(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C 速度不变,路程跟时间成反比D 以上说法都不对课堂达标11.如图所示是路程—时间的图像,其中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A B C D2.如图所示是速度—时间的图像,其中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B C D3.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的速度之比为5:4,它们在相等时间内,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是__________;二、“过桥”问题例2.一座大桥长1.6km,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10m/s的速度通过此桥,则所需要的时间为( )A 120sB 140sC 160sD 180s课堂达标21.一列火车长300m,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1.2km的大桥,则共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2.一列火车长300m,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大桥,由车头上桥到车尾全部离开大桥,共用3min,则这座大桥长为_______m3.一列火车通过长4200m的隧道用去时间5min,若其速度为15m/s,则火车长_____m.4.长300m的火车,用5min时间通过了一条长3.3km的隧道,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火车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为________.三、平均速度概念的考查.例3.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先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100m,接着又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300m,则该汽车在这400m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为多少?课堂达标31.“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B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C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D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2.小明家距学校1.5Km,一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他以4m/s的速度行驶到刚好一半路程时,车扎带他只好停下来,补胎用了5min,接着又以6m/s的速度到达学校,则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 )A 4.8m/sB 5m/sC 2.45m/sD 4.8km/h3.汽车从A城开往B城,全程所用的时间为2小时,前一个小时汽车的平均速度为40m/s,后一个小时的平均速度为60m/s,那么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每秒?五、导学反思。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一、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物体的平均速度
二、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明白得,学会分析速度的转变
【学习重点】一、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物体的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明白得,学会分析速度的转变
【自主学习】
【自学导航】1.在物理学中,用______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的公式是______、时刻的公式是______、路程的公式是______速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
3、咱们用______来测量长度,利用______来测量时刻
4、从速度公式______可知,若是咱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______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______,咱们就
能够够算出物体在这段时刻内的平均速度
【合作导学】
观看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视频,分析:
在测量速度进程中,假设斜面坡度过小,会怎么样?坡度过大会怎么样?
假设某组同窗听到撞击声后一段微小时间后才才停表计时,测量结果会如何?
【分层导练】一、某物理爱好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15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进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刻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依照图示完成下表.
(2)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什么缘故?
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S/cm26
时间t/s4
平均速度v/(cm/s)15
二、两个同窗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的过程如下图,图中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_ m/s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______ m/s
.
【总结提升】
.。
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主备:复备:审核:授课班级:学生姓名:小组: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理解平均速度;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重难点:1、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2、难点记时的准确性。
知识连接:从速度的公式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求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学习过程:一、学习新知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P23图1.4-1,要测出小车的平均速度请找出所需实验器材:2、各小组交流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中应注意些什么?3、进行实验:各小组按照课本P23页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教材设计的表格中,最后求出S1及S2两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V1和V2并填入表格中。
4、交流评估:各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看那一组做的最好。
5、在用图1.4-1的方法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两次运动的平均速度v1 、 v2一样吗?二、交流展示如右图所示斜面长2.4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6S。
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 4.8S。
请将测量数据填V2。
(1)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做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2)根据上表的数据,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是 m/S。
(3)由表知V1、V2、V3的数值选择“相同”或“不相同”)。
(4)由此可见,物理学里所说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多大时,必须指明是在的平均速度。
三、阅读教材P24“科学世界”,了解超声波测距的过程和原理。
超声波测量仪既可测物体的固定距离又可以测出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
课堂小结:达标检测: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用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2、小明爬山中,上山的速度是4 m/S,下山的速度是6 m/S,则小明的爬山平均速度是5 m/S,请问这种做是对的吗?请说出你理由。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 .进一步学习刻度尺、停表的使用,学会测平均速度的方法。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测平均速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 .激情参与,养成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熟练使用刻度尺测路程、停表测时间。
【难点】测平均速度的方法。
预习案1 .知识储备2 .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3 .怎样正确使用停表。
H.实验目的1 .进一步练习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
2 .学会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3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III .实验原理s速度公式:v彳 W,实验器材停表、斜面(木板)、小车、金属片、木块、刻度尺。
V.实验步骤1 .检查器材。
2 .将木板用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200以内),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定在斜面底端(如图1-4-1 所示)。
3 .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 滑下,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
4 .记录小车运动的 测量小车运动的。
5 .将金属片固定在斜面的,重复步骤3、4。
进 行第二次测量。
6 .分别计算两次小车的。
7 .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W.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理量次Qx路程S 时间t 平均速度。
11.数据处理第一次第二次2.误差分析(1)使用 ________ 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可能由于估计值不同而出现误差。
⑵使用______________ 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时,可能由于小车运动过快而导致记录时刻和时刻出现误差。
刑.质疑探究探究点:测量平均速度【例】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1-4-2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显示格式为:h:min:s),则:图1-4-2⑴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⑵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 ______ cm,t = ______ s,V = ______ 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丫)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过的总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测量平均速度是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特性。
目标•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认识平均速度对物体运动的描述。
准备实验实验材料•直线轨道•尺子•计时器•小球实验步骤1.将直线轨道平放在水平台上。
2.在轨道上选择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并用尺子测量起点与终点的距离。
3.将小球放在起点位置,准备好计时器。
4.同时开始启动小球和计时器,记录小球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
5.根据测得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小球的平均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数据根据上述实验步骤,我们进行了多组实验记录。
以下是其中一组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次数起点到终点距离 (m)所用时间 (s)1 2.0 1.02 3.5 2.03 4.0 3.54 2.5 1.55 1.7 1.2数据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每次实验中小球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速度 = 总路程 / 所用时间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以计算每次实验的平均速度并将结果填入下表中:实验次数起点到终点距离 (m)所用时间 (s)平均速度 (m/s)1 2.0 1.0 2.02 3.5 2.0 1.753 4.0 3.5 1.144 2.5 1.5 1.675 1.7 1.2 1.42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小球在每次实验中的平均速度。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小球的平均速度在不同实验中存在差异性。
这是因为每次实验中所选用的距离和所用时间不同,从而导致平均速度的变化。
此外,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平均速度与物体的直线运动特性相关,在同一直线轨道上,平均速度越大,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平均速度与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相关,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行进的路程越大,平均速度越大;•平均速度是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平均水平速度,不能完全描述物体的运动特性,例如物体可能存在变速等特殊情况。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学习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如何准确的测量出小车的运动时间。
【自主预习】1.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都要首先了解它的__量程和分度值_,读数时,一定要有一位__估读__值。
2.使用停表:①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②停表的读数: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小盘:通常有30刻度(甲图)和60刻度型(乙图).30刻度型则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s 的原因。
读数结果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
每次读完后要_归零。
实验前先多练习几次停表的使用。
甲乙 【合作探究】探究一: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 =st.3.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 和时间t 。
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公式v=s/t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4.实验装置图:5.实验器材:长木板、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1)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运动的动力。
(2)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序号:05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 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导学方法:观察实验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 )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
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
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一、课堂导学
1.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
4.分析自己跑步(竞走、行走)的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特点,比较哪一段最大?为什么?
5.为测量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每隔10m作一记号.选出4位记时员分别站在10m、20m、30m、40m处;让该运动员跑完40m路程即告实验完毕。
_______;
(2)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
(3)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三.课堂练习
1.小明在利用图7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猜想:
(1)你的猜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利用图7中所给器材来验证你的猜想,具体实验步骤是:
3.如图9所示,一列长为120 m 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3000 m 长的大桥,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 s ,求火车过桥时的速度是多少?
4.小高参加学校田径队进行短跑训练,王老师为了帮他进一步提高成绩,对他的百米成
绩进行了分析测试.在每隔20m 处安排了一个计时员,各计时员在发令员鸣枪时起动秒表,跑经指定位置时按停秒表,他们的读数分别是2.9s 、5.5s 、7.9、10.7s 、12.8s.通过这些数据可知道:
(1)小高跑100 m 的平均速度是 ; (2)小高在第 个20m 速度最快,平均速度是 ;
(
3)小高在哪几个阶段的速度低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了提高成绩,你对他有什么建
议?
课后反思:
图
8
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