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平均速度.4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3
天星乡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度八年级物理高效课堂导学案班级姓名主备:邹井华执教人时间教导处审批§1.4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平均速度;2.知道如何测量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纪录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学习重点】:1.速度单位的换算;2.理解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知识回顾】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明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速度快。
3.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 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知识引入】:由“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自主学习】自学课本23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测量平均速度时:1. 实验原理:。
2.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3. 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物理量。
4 .测量路程需要,测量时间需要。
5. 测量平均速度步骤。
(二)小组合作探究:1.小组检查器材后组装斜面。
(调整斜面倾角使小车能缓慢的滑下。
)3.分析实验:1.比较小车在两个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吗?2.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当堂检测】:1.学校操场上的跑道的长度是已知的。
怎样利用这条跑道和手表,测定自己正常步行时、竞走时、长跑时的平均速度?2.有一个量程为2m的卷尺,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估测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写出具体步骤。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1.把握停表和刻度尺的差不多使用方法;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刻、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明白得,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
阅读课本P23~24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速度公式v=可知,想要算出物体在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刻t,实验室中测量路程一样用刻度尺,测量时刻一样用停表。
2.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时,为了便于测量时刻,斜面应保持专门小(选填“专门小”、“较大”或“专门大”)的坡度,这是为了使小车下滑不至于太快,以免下滑时刻过短不便测量。
3.正确使用停表测时刻。
各种停表一样都具有启动、暂停、回零三项差不多功能,如图所示。
秒表的中间按钮为启动、暂停键,旁边按钮为回零键。
在停表读数时,第一弄清大表盘、小表盘每大格、每小格表示的时刻,停表的最后读数为小表盘读数与大表盘读数之和。
4.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你认为最好的是(A)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刻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刻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刻,测定小球在这段时刻内通过的路程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刻,测定小球在这段时刻内通过的路程5.某班同学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记时员记录了小明同学跑步通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刻并列于下表:路程/m10203040时刻/s3.25.36.89.2依照表中数据,运算出小明同学下列路程跑步的平均速度:(1)从起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是 3.125m/s;(2)从10 m处到30 m处的平均速度是 5.56m/s;(3)从30 m处到40 m处的平均速度是 4.17m/s。
1.为了“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需用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停表。
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导学案使用时间:编制人:审核人:班级:小组:姓名:导学案编号:81WL0163.4 平均速度的测量【学习目标】1、我要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
2、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新知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合作探究】1、实验: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如图所示,斜面长2.4米,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6秒。
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4.8秒。
请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过上路程(米)运动时间(秒)平均速度(米/秒)s1=2.4 t1=v1=s2=1.2 t2=v2=①小车从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__运动。
(填“匀速”或“变速”)②根据上表的数据,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米/秒。
【达标测评】1.2003年8月10日,第8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0m短跑决赛中,美国选手琼斯荣获冠军,这表明在比赛全过程中:()A.琼斯用的时间最短 B.琼斯跑的路程最长C.琼斯平均速度最大 D.琼斯始终一马当先2.为了实现全球快速、简捷地通信,人类发射了各种各样的通信卫星,同步通信卫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同步通信卫星:()A.在高空静止不动 B. 相对于地球静止C.相对于月亮静止 D.相对于太阳静止3.在公路上行驶的大货车与小轿车的速度之比是3:5,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1:3,大货车与小轿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A.9:5 B.3:2 C.2:3 D.5:94.下列物体运动速度最大的是()A.百米世界纪录是9.84s.B.手扶拖拉机每分钟行驶300m.C.某学生骑车速度20km/h.D.城区汽车10min行驶6km5.判断下述几个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A、太阳从东方升起B、月亮躲进云里C、客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D、飞机里的飞行员看到大地向北运动6.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24m用了4s,跑完100m用了12s,该同学百米跑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8. 3m/s; C、7. 15m/s; D、7.75m/s. 【中考链接】1、一位同学以3 m/s的速度跑完全程的一半后,立即又用5 m/s的速度跑完另一半路程. 问该同学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2、某汽车以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 h后通过全程的一半,要想在40 min 内到达目的地,它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多少?。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原理停表)(刻度尺+=t S v1、测量刘翔110m 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
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设计实验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
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三)进行实验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 t1= v1=s2= t2= v2=小组分组实验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普育学校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编号:§1.4一、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二、实验器材: 、 、斜面、小车、金属片。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是否完全、完好(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和后面测的的数据填入表一中。
(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4)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6)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端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7)由S 3=S 1-S 2,t 3=t 1-t 2,,计算出平均速度V 3。
(8)整理实验器材,保持桌面整洁。
五、数据记录:路程/c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cm ·s -1)S 1= t 1=V 1=S2= t2= V2=S3= t3= V3=六、实验评估:1.通过计算,发现V2 V3(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这说明,小车下滑的速度逐渐(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实验过程中,应使斜面的坡度(选填“大一些”,“小一些”或“大小都可以”),这样是为了便于测量。
3.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尾),不可从斜面顶端量到斜面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1)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如果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尾,测量结果(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如果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测量结果(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3)如果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从斜面顶端量到斜面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测量结果将产生。
【巩固练习】1.(2012•恩施州)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A.10cm/s B.9cm/sC.8cm/s D.7cm/s2.(2011•南昌)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路程S/cm 26时间t/s 4平均速度v/(cm/s)15 (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第一章第四节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知道如何测量平均速度。
2、能利用速度公式进行各种计算。
【学习重点】知道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学习难点】学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二、课堂导学自学教材23页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3、实验装置:4、实验步骤参考教材23页的步骤。
5、实验注意事项:(1)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2)必须在小车下滑的同时计时。
例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在斜面上由顶端滑过斜面的始、末位置如图所示,小车通过的路程为,若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为2.5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例2. 体育课上,同学们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由四位同学分别测出李军据,计算李军跑步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3)分析表中数据和计算所得的数据,可以发现李军跑步有什么规律【课堂练习】1、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它在第1 min内、第2 min内、第3 min内的路程都是300 m,在这3 min内做的是()A.匀速直线运动B.变速直线运动C.变速运动D.无法确定2、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火车一直在做匀速直线运动B.平直的铁轨上启动时的火车做变速直线运动C.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火车一直在做变速直线运动D.平抛出去的小球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3、007年4月18日,我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新的列车外形如图,它从南京到上海的平均速度可达200km/h,若南京到上海的全程为300km,则列车通过这段距离需要 h。
【课后练习】1、汽车在与铁路平行的公路上以36km/h的速度匀速前进,迎面开来一列速度为54km/h的火车,汽车上的乘客看到火车开过经历了7s,由此可知这列火车长 m。
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刻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进程。
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学生认真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
【课堂学习进程】1.实验的原理:2.待测物理量测量工具:用刻度尺(卷尺)测量物体运动的,用停表测量物体运动相应距离所需的,用求出平均速度。
3.制定打算与设计实验依照你的分析,请你设计实验的方案(1)实验所需的器材:刻度尺、秒表、带槽木条、小车、铁架台、小木块。
(2)实验步骤:①用铁架台支架把带槽木条支成斜面,使小车从木条顶部滚下时,做变速直线运动。
②用刻度尺测量木条的全长S AB和由顶端至木条1/2处的长度S AC,用铅笔在木条上标出字母A、B、C。
③测小车在AC这段路程中运动的时刻t AC。
④把木块移到木条底端B处。
按上述方式,测出小球由木条顶端A向下运动到底端B处,在S AB这段路程中所需的时刻t AB,记录下来。
④依照以上实验结果,计算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 BC),及在这段路程上所用的时刻t BC,算出v BC。
4.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1实验记录表格总结:5.平均速度只能说明是在某段路程上或某段时刻内的平均速度。
讨论:如何测跑步、走步的平均速度 【课内作业精编】 一、填空题1.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有 和 ,别离用 和 测量,然后由公式计算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刻内的平均速度。
2. 沿长廊AB 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所示(1)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lmm 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3-20乙所示,那么每块地砖的长度是m.(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 端走到B 端所用的时刻,停表的读数如图3-20丙所示,他所用的时刻是 s.(3)依照速度、路程和时刻的关系v = ,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为 m/s.3. 小强在体育中考项目1500m 跑的测试中,体育教师记下了他跑到200m 处所用的时刻为40s ,他跑这200m的平均速度是 ,合 km/h 。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知识与技能
1.明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刻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刻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明白得。
过程与方法
1.把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差不多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适应,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学生认真认确实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定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如何样变化的。
然而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刻。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刻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
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明白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刻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学习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如何准确的测量出小车的运动时间。
【自主预习】1.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都要首先了解它的__量程和分度值_,读数时,一定要有一位__估读__值。
2.使用停表:①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②停表的读数: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小盘:通常有30刻度(甲图)和60刻度型(乙图).30刻度型则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s 的原因。
读数结果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
每次读完后要_归零。
实验前先多练习几次停表的使用。
甲乙 【合作探究】探究一: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 =st.3.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 和时间t 。
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公式v=s/t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4.实验装置图:5.实验器材:长木板、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1)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运动的动力。
(2)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2.实验器材:3.实验原理:4.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与记录数据】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结论:【交流评估】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3.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地方?【跟踪训练】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计时的同学反应较慢,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s1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课堂检测1.一小汽车在一段10 km的平直公路上,以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小汽车( )A.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大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B.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小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C.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D.在第1 s内通过的路程与第2 s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在记录数据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记录的数据是不合理的,这个数据是(填“可以”或“不可以”)修改的,应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纠正错误.3.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路程s/m 10 20 30 40时间t/s 2.5 4 5.5 6.5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1)从起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2)从10 m处到2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3)从20 m处到40 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4)在这40 m内王军同学做的是运动.参考答案自主探究跟踪训练1.刻度尺停表v=2.小3.大课堂检测1.C 解析: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前5 km的平均速度等于后5 km的平均速度,故A、B两项错误;小汽车的速度v=36 km/h=10 m/s,表示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即在任意1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t=10 m/s×10 s=100 m,故C项正确,D项错误.2.答案:不可以原因解析:实验数据的记录必须符合实验事实,不可以把不合理的数据加以修改,因为不合理数据可以反映实验过程中的不合理的地方,便于纠正错误,减小实验误差或避免错误.3.答案:(1)4 (2)6.7 (3)8 (4)变速解析:(1)从起点到10 m处的路程s1=10 m,所用时间t1=2.5 s则平均速度v1==4 m/s.(2)从10 m处到20 m处的路程s2=10 m,所用时间t2=(4-2.5) s=1.5 s.则平均速度v2==6.7 m/s.(3)从20 m处到40 m处的路程s3=20 m,所用时间t3=(6.5-4) s=2.5 s.则平均速度v3==8 m/s.(4)王军同学在40 m内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他做变速运动.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全碳气凝胶”是我国科学家研制的迄今为止密度最小的材料,密度只有3kg/m3.某型号汽车发动机采用质量为120kg、密度为6×103kg/m3的高强度合金材料制造,若采用“全碳气凝胶”制造,需要“全碳气凝胶”的质量为A.6g B.60g C.600g D.6000g2.把两个物重相同的实心铁球和铝球,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A.相等B.铝球的比铁球大C.铝球的比铁球小D.浮力都等于重力3.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人教版物理八上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平均速度。
2.能联系实际运用速度公式测物体的平均速度。
3.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平均速度较深入的理解。
【学习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学习难点】如何准确的测量出小车的运动时间。
【复习与讨论】1.速度的公式是什么?___________,其中v代表什么_______,s代表什么_______,t代表什么_______.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回忆如何使用刻度尺?如何使用停表?实验过程【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实验】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______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把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________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3.根据测得的,利用公式=________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收集数据】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分析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当堂检测】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作的是__________(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
松山五中生本教育“三、五”高效教学模式导学案课题 1.4 测量平均速度课型新授备课时间主备人赵丽君辅备人初二物理组教研组长宋玉琴学习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体验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前置学习导入新课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三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阅读课文第23页“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一节内容,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物体运动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讨论后回答出,用刻度尺量出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利用tsv=-,可以求出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师明确: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tsv=-,需要测量的是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时要放对、读时、记对。
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教师让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
练习用秒表记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外面顶端,将金属片至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巩固练习后介绍实验步骤。
测量平均速度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已知铜密度为8.9×103kg/m3,酒精密度为0.8×103kg/m3,把一金属铜块放入盛满水的杯子中,从杯中溢出水20g,若把该铜块放入另一盛满酒精的杯子中,则从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A.20g B.10g C.16g D.8g2.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如下的实验计划: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⑤测出空烧杯的质量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A.①②③④⑥B.⑤①②③⑥C.①②④③⑤⑥D.⑤①②④③⑥3.天地万物,五光十色,关于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B.可通过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C.光是一种电磁波D.白光是单色光4.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如果将物体放在此凸透镜前8cm处,所成像的特点是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放大的实像5.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A.向左移动后静止B.向右移动后静止C.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D.仍在原来位置6.夏天打开冰箱时,在冰箱门附近会出现“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A.升华B.汽化C.液化D.熔化7.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因是冰熔化要吸热B.使用高压锅,食物容易被煮熟,原因是锅内气体压强大,液体沸点高C.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原因是樟脑丸发生了升华现象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回音壁利用的是声音的反射现象B.超声波能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可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C.我们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是根据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D.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航天员在飞船内或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利用电子通信设备,通过无线电波进行9.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甲: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B.图乙: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C.图丙: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D.图丁:八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A.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B.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C.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D.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二、填空题11.我们常说“铁比木头重“是指铁的_____比木头大;冬天里,北方户外自来水管会出现破裂是因为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其体积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2.如图所示,一束光会聚于b点,在虚线区城内放透镜甲后,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c点,在虚线区域内放透镜乙后,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a点,可判断透镜1是_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第四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材解读本节课的内容为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学生第一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材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学会通过实验收集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
本节课给出了两个实验课题:(1)某同学在跑步时,其中间一段的速度是否变化?(2)物体沿斜面滑下时,其中间一段的速度是否变化?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的兴趣等选择其中的一个来探究学习。
学习目标物理观念知道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
科学思维能合理选择实验器材,能设计、评估和优化实验方案;能够对不同的测量方案进行评估和质疑,予以检验和修正。
学习目标科学探究会用刻度尺、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科学态度与责任能在实验中树立安全意识,注意安全操作,避免伤到自己和他人,避免破坏实验器材及环境等;能用证据支持或否定自己的观点。
重难重点: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
建议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速度的变化。
点处理难点:培养学生从探究中收集数据并归纳出结论的能力。
学生第一次进行探究活动,还不知道如何收集数据,记录什么,所以学会如何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建议1.探究前,务必与学生共同拟定好探究方案,这关系到本探究活动是否能成功。
由于学生第一次进行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教师要注意引导。
2.条件允许的话,尽量安排“100 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实验,这是学生首次做的户外实验,也是变速直线运动的生动例子,对加深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理解很有作用,同时,反过来对匀速直线运动也能加深理解。
实验可以有组织地在课外进行,记录好有关数据,在课堂上再行讨论。
若时间允许,能当堂进行实验和讨论效果会更好。
实验前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器材和场地的准备,如画线分段、计时的秒表(或电子表);二是人员分工的准备,包括起跑发令、计时员,实验后必须认真分析数据和计算各段和全路程的平均速度加以比较,着重突出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新人教版《1.4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如何测量平均速度。
2、能利用速度公式进行各种计算。
【学习重点】知道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学习难点】学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二、课堂导学
自学教材23页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3、实验装置:
4、实验步骤参考教材23页的步骤。
5、实验注意事项:(1)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2)
必须在小车下滑的同时计时。
6、数据记录: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例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在斜面上由顶端滑过斜面的始、末位置如图所示,小车通过的路程为,若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为 2.5s,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例2. 体育课上,同学们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由四位同学分别测出李军跑步经过10m、20m、30m、40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
路程/m 0 10 20 30 40
时间/s 0 3.2 5.3 6.8 9.2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李军跑步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m/s。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m/s。
(3)分析表中数据和计算所得的数据,可以发现李军跑步有什么规律[来源:]【课堂练习】
1、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它在第1 min内、第2 min内、第3 min内的路程都是300 m,在这3m in内做的是()
A.匀速直线运动
B.变速直线运动
C.变速运动
D.无法确定
2、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火车一直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平直的铁轨上启动时的火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C.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火车一直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D.平抛出去的小球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3、007年4月18日,我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新的列车外
形如图,它从南京到上海的平均速度可达200km/h,若南京到上海的全程
为300km,则列车通过这段距离需要h。
【课后练习】
1、汽车在与铁路平行的公路上以36km/h的速度匀速前进,迎面开来
一列速度为54k m/h的火车,汽车上的乘客看到火车开过经历了7s,
由此可知这列火车长m。
2、乘坐出租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的车
费发票。
求:(1)租车行驶时间;(2)出租车行驶速度。
【学习反馈与小结】
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将你的收获和反思记下来。